1. 英格兰300年一遇的音乐天才。16岁出道,用12年时间走完普通乐手20多年的职业道路。
2. 让人扼腕叹息的人生悲剧。幼年成名使杜普蕾失去过普通人生的机会,光辉的职业生涯难掩台下的落寞。更在28岁人生辉煌之时,罹患不治之症(多发性硬化症,俗称“渐冻人”),在遗憾中挥别舞台。12年辉煌燃尽一生。
3. 专业音乐传记作家撰写。作者伊丽莎白·威尔森与杜普蕾师出同门,与杜普蕾熟识多年,对其音乐风格、早年经历、师承关系、朋友圈甚至私生活都有深入了解,是撰写杜普蕾传记的不二人选。杰奎琳?杜普蕾是英格兰300年来杰出的演奏家之一,五岁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
作者伊丽莎白?威尔森描写了杜普蕾从活蹦乱跳的小女孩到长大成人的变化,以及她和充满领袖魅力、才气横溢的巴伦博伊姆两人的婚姻历程。以感性的陈述对于杜普蕾的殒落——当她无法再演奏、勇敢对抗多发性硬化症的摧残——做出总结。
伊丽莎白?威尔森,出生于伦敦,曾在英国、中国和美国求学,后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与罗斯托罗波维奇学习大提琴。回到伦敦之后,她开始了演奏与教学生涯。她也写作关于音乐和音乐家的书籍,包括1994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的一册萧斯塔柯维契的传记(《追忆萧斯塔柯维契》)。
她的演奏,像要跳出唱片向你扑来一样。
——马友友
这个女孩的演奏,像五个男人在拉大提琴,整个乐团,没一个小节能盖过她的声音。
——祖宾﹒梅塔
一个人,凝固了她强烈的情感,变成一座坚硬的雕塑,我们为此肃然起敬,这已经chaoyue了她所留下的音乐的价值。
——朱伟
清新如水,不沾尘俗。
——威廉·普利兹
她待人友善,乐团的成员都尊敬她,佩服她。
——约翰·巴比罗利爵士
她有些地方笨手笨脚,有些地方却优雅动人。她很容易就把人迷得神魂颠倒,是我见过的这一代大提琴家中zui有意思的一位。
——罗斯托罗波维奇
她明眸金发,简直就是瓦格纳歌剧里的女英雄。我们一起演奏时,我还没有奏出来,她就已经知道我要用哪种方式演奏了。
——保罗·托特里埃
我非常喜爱杜普蕾的演奏,她真是zui棒的!她的演奏个性太强了,无论谁都能很轻易辨认出她的琴声。
——傅聪
前言 —— 001
第一章 天赋异禀 — 001
第二章 爱乐琴童 — 012
第三章 苏吉亚天才奖 — 022
第四章 拜师普利兹 — 033
第五章 银屏亮相 — 042
第六章 首场独奏 — 054
第七章 塞尔莫内塔 — 066
第八章 初试交响 — 084
第九章 求学巴黎 — 104
第十章 青春困惑 — 119
第十一章 达维多夫大提琴 — 136
第十二章 杜比二人组 — 151
第十三章 新的听众 — 170
第十四章 唱片事业 — 185
第十五章 在莫斯科 — 201
第十六章 新的方向 — 228
第十七章 脚下世界 — 244
第十八章 爱情至圣 — 270
第十九章 完美三重奏 — 290
第二十章 欢乐音乐季 — 315
第二十一章 属于世界 — 337
第二十二章 《鳟鱼五重奏》 — 358
第二十三章 贝多芬盛典 — 374
第二十四章 迎难而上 —— 403
第二十五章 患疾封琴 — 421
第二十六章 短暂复出 — 439
第二十七章 宿命弄人 — 454
第二十八章 琴声依旧 — 479
致谢 — 494
序
文/朱伟
杜普蕾(Jacqueling du Pre,1945—1987)是一个爱乐人绕不过去的伤感名字。一个金发飘飘的大提琴演奏家,演奏生涯却非常短暂:从16岁,1961年3月1日在伦敦维格莫尔音乐厅(Wigmore Hall),由她母亲操办首演音乐会,到1973年确诊患多发性硬化症无法再抬臂拉琴,仅短短十二年时间,如天使折断了翅膀。而这十二年,她又似乎冲刺般走完了别的演奏家用二十多年所走的道路,大提琴经典曲目基本都留下了录音。这样的迅捷耀目与迅捷谢幕,带给人感伤。大家都将英国作曲家埃尔加(Edward William Elgar,1857—1934)《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中的悲惋,将她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埃尔加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结束后,完成于1919年。作为一个战争目击者,埃尔加目睹了战争中朋友的死亡;更痛心于许多朋友,在战争中成为彼此杀戮的敌人。这首协奏曲,按埃尔加自己的说法,是表达一种生活态度的。什么态度呢?告别。它被称为他的“战争安魂曲”,悲伤是主调。英国音乐评论家迈克尔﹒肯尼迪在他的《埃尔加肖像》中,对这首作品的著名诠释是:“这里的安魂曲,尤其说是为了佛兰德战场上的死者,不如说是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毁灭。”这首协奏曲在杜普蕾演奏前,已经有了英国女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Beatrice Harrison,1892—1965 )1932年由埃尔加指挥、西班牙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1945年由鲍尔特指挥、法国大提琴演奏家纳瓦拉(Andre Navarra,1911—1988)1957年由巴比罗利指挥的三个经典。杜普蕾是以卡萨尔斯的演奏为范本,改以更强烈的姿态,完全颠覆了哈里森与纳瓦拉塑造的那种英国绅士落寞细腻、垂首感伤的语态。
杜普蕾不仅加重了沉滞,使悲伤刻骨成为悲泣,且以强劲的悲痛,改变了哈里森或纳瓦拉的基调,最后一个乐章的悲慨,真抑扬顿挫到声惊四座。她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注于这作品,似乎是她自己要抗争于埃尔加赋予这首作品的命运。因此,有评论家认为,她是以“一种强烈的激情的光芒”,使得埃尔加原作中垂暮的“模棱两可、唯唯诺诺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对此作应赋予怎样的演绎,不同人有不同的体会。但杜普蕾就这样不容置疑重新塑造了这首协奏曲,这就是杜普蕾。祖宾﹒梅塔曾有这样的说法:“这个女孩的演奏,像五个男人在拉大提琴,整个乐团,没一个小节能盖过她的声音。”这当然是夸张的比喻,梅塔喜欢夸张。
杜普蕾构成了一个传奇。早在2001年,我们就读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由黄昱宁、管舒宁翻译的,杜普蕾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的回忆录《狂恋大提琴》。尽管亲姐弟的记录可能更接近一个狂放不羁的艺术家的燃烧天性,但我们都不愿认可这被记录的事实,不愿接受根据这本书改编的那部被译为《她比烟花寂寞》的电影。我们期待有一部真正能承载我们心中对艺术女神想象的传记。这下好了,伊丽莎白﹒威尔逊(Elizabeth Wilson)1998年出版的这部传记,算是一份迟到的礼物。伊丽莎白﹒威尔逊是与杜普蕾同时期的英国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学生,杜普蕾的好友。
一本关于爱、失去与艺术救赎的史诗。 《杜普蕾的爱恨生死》,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命运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挣扎。初读之下,就被它如潮水般涌来的情感所淹没,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激情与痛苦交织的漩涡。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将音乐家杰奎琳·杜普蕾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从她初登舞台时惊艳四座的天赋,到她与大提琴之间那份超越常人的羁绊,再到她与丈夫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之间复杂而深刻的爱情,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故事并没有回避她病痛的折磨,那种身体的衰败与艺术灵魂的抗争,读来让人心痛不已,也更加体会到生命本身的脆弱与坚韧。书中对音乐的描写更是令人神往,仿佛能听到那饱含深情的琴声在耳边回荡,唤醒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传记故事,更是一次关于生命、艺术与爱的深刻哲学探讨,让人在掩卷之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一部充满力量与美的传记,揭示了才华背后的脆弱与坚韧。 《杜普蕾的爱恨生死》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杜普蕾这位音乐巨匠的生平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人物形象立体而饱满,尤其是杜普蕾本人,她的才华、她的热情、她的爱恋,以及她最终面对疾病时的脆弱与坚韧,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她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身姿,听到她那倾泻而出的音乐,感受到她与巴伦博伊姆之间那份缠绵悱恻的爱。然而,故事并非只聚焦于辉煌。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描绘了她晚年遭受病魔折磨的痛苦,那种身体机能的衰退与精神世界的挣扎,读来令人心碎。但正是在这些艰难时刻,杜普蕾身上所展现出的生命力,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强大意志,才显得尤为可贵。她用音乐来对抗绝望,用艺术来寻找希望,这种精神力量,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触及了生命最本质的意义,赋予了这部传记超越时代的深刻内涵。
评分一部关于艺术家的传记,描绘了辉煌与陨落的交响。 《杜普蕾的爱恨生死》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章。它以杜普蕾短暂而璀璨的一生为主旋律,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沉悲怆,每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作者在叙述时,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指挥家,精准地把握着故事的节奏,将杜普蕾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她作为大提琴演奏家的卓越才华,以及她与巴伦博伊姆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她的琴弓划过琴弦,整个世界仿佛都为之静止。她的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灵魂的呐喊,情感的释放。然而,音乐的背后,是命运的无情。疾病的侵袭,将她从音乐的巅峰推向了人生的低谷。这种由盛转衰的巨大落差,以及她在病痛中依然不放弃对艺术的追寻,是书中最为触动人心的部分。她用尽最后的力气,试图抓住那曾经属于她的光芒,这种精神力量,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生命、爱情与艺术的沉思录,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杜普蕾的爱恨生死》是一本能触动灵魂深处,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位传奇大提琴演奏家的生平,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对爱情的真谛,对艺术究竟能给予人多大力量的极致探索。杜普蕾的故事,充满了矛盾与张力。她的才华如烈火般燃烧,照亮了她短暂的人生,同时也灼伤了她自己。书中的情感描绘尤为出色,无论是她与巴伦博伊姆之间炽热又复杂的爱恋,还是她在病痛折磨下,所承受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都写得感人至深。读到她身体逐渐衰弱,但内心对音乐的热爱却从未减退时,我仿佛看到了生命中最顽强的一面。那种即使身处绝境,依然能够以艺术为寄托,为自己寻找到一丝慰藉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所能达到的深度,以及它所能燃烧出的光芒。
评分一次震撼心灵的生命体验,关于才华、爱情与抗争。 《杜普蕾的爱恨生死》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的作品。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消化书中的每一个字句,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传奇女性进行了一次灵魂的对话。她的人生,充满了极致的光芒,也有着深不见底的阴影。作者以一种近乎近距离的观察,捕捉到了杜普蕾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前行的全部面向。她对音乐的痴迷,近乎一种信仰,那种全身心地投入,那种对完美的极致追求,让我在赞叹之余,也感受到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而她与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更是充满了戏剧性。他们是如何在艺术的共同追求中走到一起,又如何在现实的磨砺下,面对爱情的考验,这些都描绘得真实而动人。更令人动容的是,当病魔悄然而至,将她从热爱的舞台上无情地剥离时,她所展现出的勇气与尊严。这种生命力的顽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未曾熄灭,反而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评分购买图书类商品我首选京东
评分看了《她比烟花寂寞》,也听过她拉的大提琴,很好奇。看看传记会给我什么吧。
评分京东 我买的是精装书,你拿给塑料袋就给我发来了,书角都被压坏了!!!这4星是给书的。
评分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到手就抓紧读了两章
评分购买图书类商品我首选京东
评分知道要出版的时候就一直关注。
评分值得推荐
评分购买图书类商品我首选京东
评分送货快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