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对王安石一生做了全面的梳理,立足于大量的文献,重点围绕王安石变法展开,对其变法的必要性、措施、效果、时人相关言行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用客观史料文献驳斥了对王安石的各种诬陷,客观地评价了王安石的功过。本书对于王安石在哲学、经学、文字学、文学、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都有专章论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王安石形象。
柯昌颐,清末状元、书法家张謇的学生。其所著《宋文学史》是ZUI早的宋代文学断代史,所著《王安石评传》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意见。
第一章 第二节 强毅与执拗
安石者,中国政治史上唯一之失败人物也;志业既不获大酬于及身,谤议则辗转加厉于后世,是孰使之然哉?昔时俗士,类皆以此为诋訾之具;而不知此正可见安石之个性,有远过于寻常人者。其《答王深甫书》有曰:
……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顾吾心未尝为之变;则吾之所存,固无以媚斯世,而不能合乎流俗也。及吾朋友亦以为言,然后怵然自疑,且有自悔之心。徐自反念,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今家异道,人殊德,又以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则吾友庸讵非得于人之异论变事实之传而后疑我之言乎?……
安石作此书时,方自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年甫三十七岁,遂已得毁于流俗之士;而其所以处之者则曰:“吾心未尝为之变。”后来执政时代众毁不挠之精神,殆已植基于此。至谓“今家异道,人殊德,……”则其齐一道德之志,又已见乎辞矣。
安石在少壮之年,对于当时社会情形,及下层政治之腐败,曾经切实考察,得有精透之见解。其《感事》诗云: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复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为之,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
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此诗盖作于初入仕途之时,意在深自策励。观其所述当时人民困于不肖官吏之压迫朘削,殆已达于最高之程度。彼心目中既有此深刻之印象,则一旦身居相位,出其思想以一一施诸事实,又岂任何浮言所可破坏。故其执政后能以强毅应付环境,良以在野时体察社会之利弊,独有会心处,迥非他人所可几及也。
安石执政以后,群谤盈廷之中,至有断取三不足之说,以张其訾议者。三不足者: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也。神宗以问安石,安石从而辨之曰:
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惟恐伤民,此亦是惧天变。陛下顺纳人言,无大小惟言之从,此岂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礼义,则人言何足恤;故《传》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郑庄公以“人之多言,亦足畏矣”,故小不忍致大乱,乃诗人所刺;则以人言不足恤未过也。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是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祖宗何故屡自变改?……
天变足畏,系旧时迷信观念,故安石亦不敢遽主不畏之说。其后二项之辨辞,则甚足以表见其强毅不挠也。
安石之强毅过人,略如上述。诋安石者,遂漫为比附之言曰:“此其所以为执拗也。”殊不知执拗者,恶德,出于感情之任肆者也;强毅者,美德,基于心志之修养者也;岂可混为一谈以淆乱是非邪?观安石《答李资深书》,可以知其心志之修养为何如也。书曰:
……天下之变故多矣,而古之君子辞受取舍之方不一;彼皆内得于已,有以待物,而非有待乎物者也。非有待乎物,故其迹时若可疑;有以待物,故其心未尝有悔也。若是者,岂以夫世之毁誉者概其心哉?若某者,不足以望此,然私有志焉。……
安石又有《众人》诗云: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意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读此诗,则安石之深自持重,不以浮言稍惑其志,尤足印证其强毅之面目。彼以执拗毁安石者,又乌知轻重美恶之权衡哉?
我翻开《生前事与身后名:王安石评传》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对这位北宋大改革家、大文豪的深深好奇。这本书的标题就点出了一个核心主题:如何理解一个人在生前的作为与身后历史评价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一直觉得,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王安石的人生,无疑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富国强兵,但却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引发了激烈的反对。书中能否如实呈现这些“生前事”的曲折与艰难?他是否也曾有过迷茫、动摇,甚至是后悔?而“身后名”又如何?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公平的吗?后世对其变法的解读是否又发生了变化?我渴望从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解王安石是如何被历史的长河洗礼,最终被定位在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本评传,我相信它会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漫游,重新审视这位影响深远的宋代名人。
评分《生前事与身后名:王安石评传》这本书的标题,首先就勾起了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浓厚兴趣。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将“生前事”与“身后名”这两个看似对立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并置,引发了对历史评价深层含义的思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王安石在北宋时期,那些不为人知的“生前事”。他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与少年,他的求学之路是否一帆风顺,他在政治生涯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与当时其他政治人物的关系,这些细节都将是构成一个鲜活王安石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身后名”的形成过程。历史的评价是公正的吗?后世对王安石的评价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说明不同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王安石的变法与文学成就的?这种对历史评价演变的呈现,将为我理解这位历史人物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从书名《生前事与身后名:王安石评传》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我对于那些被历史长河淘洗过后,依然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的人物,总是充满敬意。王安石无疑就是这样一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更多他“生前事”的细节,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政治变革,更包括他作为一个人的日常,他的情感世界,他的学术追求,以及他在复杂的官场中如何周旋。尤其是他的诗歌,我一直认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灵魂。那么,他的诗歌创作,是否也折射出了他政治抱负的实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而“身后名”的部分,我更希望看到一种超越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历史的评价是流动的,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的理解和认识,必然会有所差异。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是如何演变的?这种动态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研究历史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作为一名对宋代文史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标题——《生前事与身后名:王安石评传》——便立刻吸引了我。它承诺的不仅仅是对王安石生平的梳理,更是深入挖掘其人生的起伏跌宕,以及历史对其功过是非的评判,这种“生前事”与“身后名”的对比,无疑是解读一位复杂历史人物的绝佳视角。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王安石在政治舞台上的权谋斗争,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造诣,这两者如何交织,共同塑造了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印记。王安石变法,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书中对变法前因后果的细致剖析,对变法过程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以及对变法最终成败的 nuanced 评价,将是我阅读的重中之重。同时,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王安石的诗文成就同样不容忽视。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他诗文的罗列,而是能深刻解读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境。特别是“王安石评传”这个定位,意味着它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带着作者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启发性充满期待。
评分阅读《生前事与身后名:王安石评传》这本书,我内心涌动着一种对历史人物真实面貌的探求欲。王安石,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名字总是与改革、争议、文学成就紧密相连。本书的标题——“生前事与身后名”,便预示着它将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对这位复杂人物内心世界与历史评价的双重探索。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描绘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与智慧,他如何面对来自朝廷内外巨大的阻力,以及他是否曾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与迷茫。而“身后名”的探讨,更是引人入胜。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对王安石功过是非更为 nuanced 的分析,了解不同时代的学者是如何解读他的贡献与局限的。这本评传,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深入理解这位历史巨匠的宝贵机会,让我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宋代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