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

乡村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留科 著
图书标签:
  • 乡村旅游
  • 扶贫
  • 理论研究
  • 实践探索
  • 区域发展
  • 乡村振兴
  • 脱贫攻坚
  • 旅游地理
  • 经济地理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7285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724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智慧旅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268
字数:3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发展与扶贫活动的结合,它将贫困乡村/居民的生计能力的提升嵌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将贫困村/居民生态环境和文化转换为可增值的旅游资本,从而提升贫困村/居民的人均资本量。《乡村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着重围绕乡村旅游扶贫的理论、扶贫对象的认知、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乡村旅游扶贫中居民的参与和收益分配等几个层面展开研究和探讨,旨在更好地指导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和研究的开展。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与研究 1
1.1 国外旅游扶贫历程 1
1.2 旅游扶贫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2
1.2.1 旅游扶贫理论依据 2
1.2.2 国外旅游扶贫的原则 3
1.3 国外旅游减贫实践视角 4
1.3.1 关注旅游的非经济性影响 4
1.3.2 注重主流旅游企业参与 4
1.3.3 突出旅游产业关联性 5
1.4 国外旅游扶贫类型 6
1.4.1 自然旅游与减贫 6
1.4.2 遗产旅游与扶贫 6
1.4.3 农业旅游与扶贫 6
1.4.4 住宿业与扶贫 6
1.4.5 社区旅游与扶贫 7
1.5 旅游扶贫的效应及影响因素 9
1.5.1 旅游扶贫的效应 9
1.5.2 影响PPT实践的因素 11
1.5.3 PPT实施过程中的障碍 13
1.6 国外旅游扶贫组织形态 15
1.6.1 国际发展组织 15
1.6.2 非政府组织 15
1.6.3 政府和小企业 15
1.7 包容性的旅游行动 16
1.7.1 包容性与旅游扶贫的时代内涵 16
1.7.2 包容性旅游在印度贫困地区的实践 17
1.7.3 印度包容性旅游扶贫的启示 21
参考文献 24
第2章 国内旅游扶贫实践与研究 25
2.1 旅游扶贫的社会背景与发展历程 26
2.1.1 旅游扶贫的社会经济背景 26
2.1.2 国内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 26
2.2 国内旅游扶贫的困境与出路 28
2.2.1 国内旅游扶贫的理论困境 28
2.2.2 旅游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2.2.3 旅游扶贫的出路 32
2.3 旅游扶贫实践进一步优化的路径 34
参考文献 36
第3章 新时代乡村旅游扶贫背景 38
3.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 39
3.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与内涵 39
3.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 40
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 43
3.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与内涵 43
3.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 44
3.3 新常态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 46
3.3.1 新常态的概念与内涵 46
3.3.2 新常态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 47
3.4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 49
3.4.1 全域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49
3.4.2 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 50
3.5 自游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 52
3.5.1 自游时代的概念与内涵 52
3.5.2 自游时代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 54
3.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 55
3.6.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内涵 55
3.6.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 56
3.7 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 58
3.7.1 智慧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58
3.7.2 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扶贫发展 58
参考文献 59
第4章 乡村旅游扶贫基础理论 61
4.1 乡村旅游扶贫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61
4.1.1 贫困的概念及扶贫 62
4.1.2 旅游扶贫的概念 62
4.1.3 乡村旅游扶贫的概念 62
4.2 乡村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原则 63
4.2.1 乡村旅游扶贫的内涵和意义 63
4.2.2 乡村旅游扶贫的原则 64
4.3 乡村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65
4.3.1 旅游系统理论 66
4.3.2 产业链理论 67
4.3.3 区域经济理论 69
4.3.4 旅游乘数理论 71
4.3.5 产业融合理论 74
4.3.6 利益相关者理论 75
4.3.7 共享式发展理论 76
4.3.8 政府角色理论 78
4.3.9 其他相关理论 80
参考文献 83
第5章 乡村旅游扶贫机制 85
5.1 乡村旅游扶贫参与机制 86
5.1.1 参与决策机制 86
5.1.2 参与经营机制 87
5.1.3 参与乡村文化和生态保护机制 87
5.1.4 参与教育培训机制 88
5.2 乡村旅游扶贫利益机制 89
5.2.1 利益分配机制 89
5.2.2 利益监督机制 90
5.2.3 利益补偿机制 91
5.2.4 利益调节机制 92
5.3 乡村旅游扶贫协调机制 92
5.3.1 制度协调机制 92
5.3.2 组织协调机制 93
5.3.3 市场协调机制 93
5.4 乡村旅游扶贫合作机制 94
5.4.1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的内涵及特点 94
5.4.2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构建原则 95
5.4.3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的构建途径 97
5.5 旅游扶贫机制创新路径 98
参考文献 100
第6章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路径 102
6.1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104
6.1.1 国外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类型 104
6.1.2 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类型 106
6.1.3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设计原则 109
6.2 乡村旅游扶贫实现路径 111
6.2.1 乡村旅游扶贫项目选择 111
6.2.2 乡村旅游扶贫的战略选择 112
6.2.3 乡村旅游扶贫过程管理 113
6.2.4 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链的开发 114
参考文献 120
第7章 乡村旅游扶贫中的政府行为 121
7.1 我国政府在乡村旅游扶贫中的角色及变化 122
7.1.1 小规模救济式扶贫(1949—1978年) 122
7.1.2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1978—1985年) 123
7.1.3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86—1993年) 123
7.1.4 扶贫攻坚(1994—2000年) 123
7.1.5 综合扶贫(2000年至今) 124
7.2 政府行为在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24
7.3 乡村旅游扶贫中政府行为调整与优化思路 126
参考文献 127
第8章 乡村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 129
8.1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内涵与必要性 129
8.1.1 旅游扶贫参与对象的界定 129
8.1.2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内涵 130
8.1.3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必要性 130
8.1.4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 131
8.2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与非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对比 132
8.3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主体分析 134
8.3.1 社区政府 135
8.3.2 社区居民 135
8.3.3 旅游企业 136
8.3.4 旅游者 136
8.4 影响贫困居民参与的制约因素 137
8.4.1 制度因素 137
8.4.2 经济因素 137
8.4.3 自身因素 138
8.4.4 区位因素 138
8.5 现有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模式分析 139
8.5.1 政府主导型模式 139
8.5.2 项目带动型模式 140
8.5.3 景区帮扶模式 141
8.5.4 公司与农户合作模式 141
8.6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机制分析 142
8.6.1 动力因素分析 142
8.6.2 参与内容分析 143
8.6.3 社区参与的障碍因素分析 146
8.7 社区参与旅游的优化对策 149
参考文献 152
第9章 乡村旅游扶贫中的社会组织参与 153
9.1 社会组织参与旅游扶贫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54
9.1.1 社会组织参与旅游扶贫的内涵与背景 154
9.1.2 社会组织参与旅游扶贫的理论依据 154
9.2 社会组织参与旅游扶贫的方式 156
9.2.1 服务提供 157
9.2.2 行动研究 157
9.2.3 互助合作 158
9.2.4 倡导宣传 158
9.3 社会组织参与旅游扶贫的优势 159
9.4 非政府组织扶贫存在的管理缺陷 163
9.4.1 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的环境有待优化 163
9.4.2 非政府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166
9.5 社会组织与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互动与合作 167
9.5.1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提出 167
9.5.2 政府与社会组织在旅游扶贫中的表现及互动 168
9.5.3 政府与社会组织对农村旅游扶贫的影响 170
9.6 社会组织参与旅游扶贫的优化思路 171
9.6.1 构架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的政策体系 171
9.6.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172
9.6.3 塑造价值导向,营造文化氛围 172
9.6.4 增强责任监督,进行监管评估 173
9.6.5 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的能力与水平 173
9.6.6 创造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参与旅游扶贫的社会氛围 175
参考文献 177
第10章 乡村旅游扶贫对象、特征及措施 178
10.1 乡村旅游扶贫对象概述 178
10.1.1 扶贫对象的认定 179
10.1.2 扶贫对象分布 180
10.1.3 贫困原因 183
10.1.4 扶贫对象特征 185
10.2 乡村旅游扶贫特征 187
10.2.1 全局性 187
10.2.2 精准性 188
10.2.3 针对性 188
10.3 乡村旅游扶贫措施 189
10.3.1 国家政策措施 190
10.3.2 部分省、市、自治区乡村旅游扶贫措施及成果 191
参考文献 193
第11章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的开发利用 194
11.1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概述 195
11.1.1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195
11.1.2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的分类 196
11.1.3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的特征 197
11.2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98
11.2.1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98
11.2.2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200
11.3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201
11.4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202
11.5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206
11.5.1 从资源开发角度分类 206
11.5.2 从资源利用角度分类 207
11.6 乡村旅游扶贫资源发展演变趋势 209
参考文献 210
第12章 乡村旅游扶贫效应与可持续性 211
12.1 乡村旅游扶贫效应概述 212
12.1.1 如何看待乡村旅游扶贫效应 212
12.1.2 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的概念 213
12.1.3 乡村旅游扶贫效应重要理论 213
12.1.4 乡村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 214
12.1.5 乡村旅游扶贫的负面效应及应对措施 217
12.1.6 乡村旅游扶贫效应分类 219
12.2 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的可持续性研究 221
12.2.1 可持续性影响因素 221
12.2.2 可持续的措施与保障 222
参考
《乡间新篇:乡村振兴中的文旅产业赋能》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议题——如何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旅游项目的开发模式,而是深入探究了文化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理论支撑、实践路径、面临挑战及未来展望,旨在为地方政府、乡村经营者、旅游从业者以及关注乡村发展的社会各界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与操作指南。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乡村文旅融合的时代逻辑 本部分将从宏观层面剖析乡村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与理论依据。首先,我们将回顾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目标,明确文化旅游产业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深入探讨“文旅融合”这一核心概念,分析其在概念演变、核心要素、发展范式等方面的深化理解,指出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1+1=2”,而是通过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激活文化,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 接着,本书将重点考察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发展的多重维度。我们将从经济层面分析其如何通过促进就业、带动消费、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从社会层面,我们将探讨其如何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促进城乡居民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缩小城乡差距。从生态层面,我们将强调文旅产业如何引导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的和谐统一,避免“过度开发”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外,本书还将引入相关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理论视角,如“比较优势理论”、“地方经济学”、“文化资本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分析这些理论如何解释乡村发展中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机制。例如,我们将讨论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如何通过旅游开发转化为经济效益,以及如何构建“体验式”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深层需求。 第二部分:实践探索——乡村文旅融合的多元模式与路径 理论的落地需要具体的实践支撑。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当前中国乡村文旅融合的典型模式和成功案例,并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1. 挖掘与活化乡村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如何将剪纸、刺绣、传统戏曲、民间技艺等非遗项目,通过文创产品开发、体验式教学、节庆活动等形式,转化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并带动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历史建筑与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分析如何不对古村落进行过度商业化改造,而是通过“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其历史风貌,并注入文化创意业态,如民宿、书吧、工作室、展览空间等,使其焕发新生。 民俗风情与节庆活动的再造: 探讨如何将地方性的民俗节日、婚丧嫁娶习俗、传统农耕文化等,通过策划和包装,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深度参与和感受。 2. 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与业态: 主题乡村旅游: 介绍如“艺术乡村”、“田园康养乡村”、“研学教育乡村”、“影视拍摄乡村”等不同主题的开发模式,以及如何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产业集聚和产品创新。 农旅融合新模式: 深入分析“农业+旅游”的多种结合方式,包括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特色农产品展销、田园民宿等,并探讨如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旅游体验的深度。 乡村民宿与精品住宿: 聚焦乡村民宿的发展,分析其在设计风格、服务品质、文化内涵、社区融合等方面的成功要素,以及如何从单一住宿功能向文化体验空间转型。 智慧旅游与数字赋能: 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升乡村旅游的便捷性、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水平,如VR/AR导览、在线预订、社交媒体推广等。 3. 构建乡村文旅产业的生态系统: 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强调政府、企业、合作社、村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分析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与合作模式,如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投资开发与品牌推广,合作社的资源整合与利益分配,村民的参与和受益等。 品牌塑造与市场营销: 探讨如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独特品牌形象,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场营销策略,吸引目标客群,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人才培养与引进: 指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如何通过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引进外部人才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利益联结与共享机制: 关注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村民能够从文旅产业发展中获得切实的收益,增强其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乡村的共同富裕。 第三部分:挑战与应对——乡村文旅融合的深层困境与破解之道 在看到乡村文旅融合巨大潜力的同时,本书也审慎地分析了当前实践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1. 资源禀赋与开发周期的平衡: 自然生态保护的压力: 探讨如何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脆弱的生态环境,避免“以牺牲环境换发展”的短期行为。 文化资源的同质化与过度商业化: 分析如何避免盲目模仿和同质化开发,保持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真性,防止文化符号被过度消费和扭曲。 季节性与淡旺季的差异: 探讨如何通过延长旅游季、开发淡季旅游产品、发展非节假日旅游等方式,缓解季节性对乡村旅游收入的影响。 2. 市场与资本的难题: 融资困难与投资风险: 分析乡村旅游项目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题,以及如何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金融创新、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破解融资瓶颈。 市场竞争与品牌认知度不足: 探讨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客源市场的不确定性: 分析如何根据不断变化的游客需求,调整产品供给,拓展客源市场。 3. 治理与管理的问题: 基层治理能力不足: 探讨如何提升乡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以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和管理。 管理人才的匮乏: 分析乡村地区在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服务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缺失,以及如何通过培训和引进解决问题。 村民参与度与社区融合: 探讨如何有效引导村民参与旅游发展,避免因利益冲突或文化隔阂导致的项目阻碍和社区不稳定。 标准化与品质保障: 指出如何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提升服务品质,确保游客的满意度。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乡村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书最后部分将着眼于未来,对乡村文旅融合的深远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想。 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深化: 探讨如何从单个景点的开发走向区域整体的旅游资源整合与产品构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乡村文旅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强调乡村文旅产业应与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如将乡村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纳入旅游消费环节,带动乡村产业的全面升级。 构建智慧化、生态化、人本化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展望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智能化、绿色化,更加注重游客的个性化体验和人文关怀。 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融合: 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其有效地推向国际市场。 构建乡村文旅发展的长效机制: 呼吁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金融保障、人才培育、创新激励等长效机制,为乡村文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性地阐述文化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剖析其发展逻辑、实践模式、面临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规划、创新的理念和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文化旅游产业必将成为点亮乡村、赋能乡村、振兴乡村的强大引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的一些交叉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关注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这本书的题目《乡村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正好处在我关注的焦点上。我希望能够从学术的角度,深入了解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内在的理论逻辑究竟是什么?它如何能够有效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书中是否会对乡村旅游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引用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同时,我也非常重视“实践”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严谨的案例研究,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共性与特性。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如何设计有效的政策工具,如何评估扶贫成效,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等问题的深入探讨。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引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封面设计虽然朴实,却散发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仿佛看到了那些在贫困中默默耕耘,却从未放弃希望的乡村人们。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能够触动心灵,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尤其对那些在逆境中成长,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群体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乡村人民的坚韧与智慧,了解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用勤劳和汗水改变命运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感人至深的个体故事,让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扶贫画卷,而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也许书中会描绘一些乡村的自然风光,那些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依然保持着纯净与美好的地方,它们承载着乡村的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与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乡村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并对生活多一份感恩和珍惜。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心灵的一处港湾,让我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宁静的乡村气息中找到一份平和与宁静。

评分

我来自一个偏远的乡村,虽然我所在的地区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发展出路。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既感到一丝希望,又有些许忐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地为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我不知道书里会不会讲到,我们这样的乡村,应该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发展旅游?比如,我们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悠久的历史古迹,但我们有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农耕文化,这些能不能成为发展的潜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发掘和包装这些“小而美”的乡村特色的方法。另外,我非常关心“扶贫”这两个字。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真正地告诉我们,如何让旅游业的发展惠及到我们每一个村民,而不是仅仅让少数人受益。比如,如何让贫困户能够参与到旅游的各个环节?如何让他们通过提供住宿、餐饮、手工艺品等获得稳定的收入?我更担心的是,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会不会破坏我们原有的乡村环境和生活方式?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讨论,让我们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分

我是一名旅游从业者,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旅游业中注入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帮助欠发达地区方面。这本书的名字《乡村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立刻吸引了我。我迫切希望从中找到能够指导我实际工作的理论框架和可行的方法论。我想知道,是否存在一套系统性的理论,能够解释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机制?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链条,说明如何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并切实惠及当地居民?更重要的是,我关注“实践”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包含大量的案例研究,最好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我希望能了解到,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环节?例如,如何有效地整合当地资源?如何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如何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和外部风险?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议,那就更完美了。我渴望能从这本书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为乡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精美,纸质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元素,却能传递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我一直对中国的乡村文化和发展历程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通过努力摆脱贫困,焕发新生的地方,总让我心生敬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真实的乡村,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那份淳朴的热情。我想知道,在那些看似平静的土地上,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能够支撑着人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书中的插图和照片应该会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能看到生动的画面,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描述,而是鲜活的生命。而且,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我特别想了解,那些成功的乡村发展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在推进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挑战?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阐述,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我希望能透过它,看到中国乡村最真实、最动人的模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