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是主管有关社会行政事务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其下属机关区划地名司的主要职能如下:拟订行政区划管理政策和行政区域界线、地名管理办法;审核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设立、命名、变更和政府驻地迁移;组织和指导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和管理;审核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和靠前公有领域、天体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参与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建设工作。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1)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表 (9) 1. 北京市(京) (9) 2. 天津市(津) (11) 3. 河北省(冀) (13) 4. 山西省(晋) (22) 5.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28) 6. 辽宁省(辽) (35) 7. 吉林省(吉) (42) 8. 黑龙江省(黑) (46) 9. 上海市(沪) (54) 10. 江苏省(苏) (56) 11. 浙江省(浙) (63) 12. 安徽省(皖) (69) 13. 福建省(闽) (75) 14. 江西省(赣) (80) 15. 山东省(鲁) (86) 16. 河南省(豫) (94) 17. 湖北省(鄂) (103) 18. 湖南省(湘) (110) 19. 广东省(粤) (118)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126) 21. 海南省(琼) (132) 22. 重庆市(渝) (135) 23. 四川省(川、蜀) (138) 24. 贵州省(黔、贵) (148) 25. 云南省(滇、云) (154) 26. 西藏自治区(藏) (162) 27. 陕西省(陕、秦) (167) 28. 甘肃省(甘、陇) (174) 29. 青海省(青) (180) 30.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184)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187) 32. 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194) 33.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196) 34. 台.湾地区(台) (198)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和市辖区一览表 (199)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民族自治地方一览表 (217)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二○一七年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223)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地名索引(一) (226)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地名索引(二) (269)
我对《(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的感受,可以用“严谨而有序”来形容。作为一本工具书,它展现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令人印象深刻。首先,其信息的准确性是显而易见的,能够及时反映2018年时点的行政区划情况,这对于需要权威数据的研究者、从业者或者任何希望了解当前中国行政格局的普通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其次,编排的逻辑性非常强。它按照地理区域的层层递进,清晰地展示了行政层级的从属关系,使得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追踪一个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这种结构设计,不仅便于查找,更能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行政区划的清晰认知框架。我尝试着在书中查找我老家所在地的具体行政层级,从省到市、县、乡,每一个节点的信息都清晰明了,没有任何模糊地带。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体现了编纂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这本书是了解中国地方治理体系最直接、最权威的窗口之一。
评分坦白说,最初翻开《(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有多少“故事性”。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纯粹的工具书。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即使是枯燥的数字和名称,也能勾勒出一幅令人惊叹的社会经济图景。我尝试着去关注那些在行政区划上有着特殊标注的地区,比如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被赋予了特殊行政管理的区域,或是那些因为资源富集而被划入特定行政单元的地区。通过这些行政区划的分布,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会被这样划分?它们在经济、文化、地理上有何共性?这种划分又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就像是提供了一个“基因图谱”,让我能够从行政层面的“结构”去理解不同区域的“功能”和“命运”。它促使我去思考,行政区划并非静态的地理分割,而是动态反映和塑造着社会经济现实的有力工具。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国家在调控和引导区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地理寻根”。我一直对家族历史和迁徙颇为关注,而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与这些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在《(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中,我不仅仅是看到了当下的行政地图,更能从中窥见历史的痕迹。《2018》这个年份的标注,让我能够定位到那个特定时期中国的行政版图,而当我尝试去回溯某些地区在更早时期可能存在的行政区划名称时,这本书便成为了一个宝贵的起点。虽然它本身不直接提供历史变迁的叙述,但其清晰的现状展示,让我有了一个坚实的参照点,去推测和探索更早的行政划分可能是什么样子。比如,我了解到某个县在2018年属于某个地级市,这让我对可能存在的历史沿革产生了好奇,思考这个市和县的行政归属是否在过去有过变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这种“以今溯古”的思路,在这本书的帮助下变得更加可行。它让我感受到,每一条边界线,每一个行政单位的命名,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等待着我去发掘。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翻开了一幅巨大的、动态的地图,将中华大地的千丝万缕都一一梳理。作为一个对中国地理和行政层级结构一直很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省、市、县的名称,而是通过精细的划分,展示了国家治理的脉络。从宏观的省级行政区,到地级市、自治州、盟,再到县、市、旗,乃至乡、镇、苏木,每一个层级的变化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考量。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一些特殊区域的处理,比如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特区、直辖市等,它们在行政区划上的独特性,恰恰反映了中国多元化的国情和发展策略。翻阅这本书,我仿佛能够感知到中国大地上每一个角落的行政归属,理解不同区域在国家整体布局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全局观的构建,对于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非常有启发。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参照系,让我在阅读新闻、了解政策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和行政层级,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洞察其深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在我的案头,就像一个沉默但信息量巨大的“国家索引”。作为一个对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提供了一个最基础、最核心的参照系。在阅读任何关于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文件时,我都需要清晰地知道相关的行政区域划分。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种“坐标系”。它让我在面对“某某经济带”、“某某发展规划”时,能够准确地定位到具体的省、市、县,理解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实施主体。而且,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的设定,让我能够审视在那个时间点,中国各个地区是如何被组织起来进行国家治理的。这种对于具体行政区划的了解,使得我对宏观政策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单元,理解政策的落地性和挑战性。它不仅仅是关于“在哪里”,更是关于“如何管理”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