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又名《反经》与《资治通鉴》齐名

长短经:又名《反经》与《资治通鉴》齐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蕤 著,陈实 译,赵蕤著 注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编年体史书
  • 唐代史书
  • 政治史
  • 文化史
  • 史学
  • 古典文献
  • 珍本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553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76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长短经》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拥有一大批国学爱好者及相关读者,在市场上属于长销图书。本版《长短经》以刊印南宋净戒院刊本为底本精心注译。力求做到解读到位,言有所指,在弘扬


传统文化的同时希望能够学而有用。

作者简介

赵蕤,唐朝大学者,著名隐士,四川梓州县人,创作流传千古的《长短经》。他读百家书,博于韬略,长于经世。由于他生活在开元盛世,缺乏战国时期那种大分裂、大动乱的政治环境,加上他视功名如粪土,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过着隐居的生活。大诗人李白对他极为推崇,曾经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陈实,1970年3月5日生,高级工程师,山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山东省创新创业导师团导师,山东省标准化工作专家,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导师,菏泽学院兼职教授,《山东青年》《文化大观》总编,山东博视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天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天健标准化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济南市旦济华开博视培训学校校长,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博视雅奖学金创设人,成武一中陈实奖学金创设人,成武职教中心陈实奖学金创设人,成武伯乐中学陈实奖学金创设人,同济大学理工双学士学位、EMB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EMB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速电子加速器科研项目核心技术团队成员之一,山东中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


目录

目 录

卷一·大政

大体第一 / 2

任长第二 / 5

品目第三 / 8

量才第四 / 11

知人第五 / 15

察相第六 / 24

论士第七 / 30

政体第八 / 41

卷二·德行

君德第九 / 46

臣行第十 / 67

德表第十一 / 86

理乱第十二 / 91

卷三·权变

反经第十三 / 96

是非第十四 / 102

适变第十五 / 143

正论第十六 / 152

卷四·霸纪上

霸图第十七 / 162

卷五·霸纪中

七雄略第十八 / 184

卷六·霸纪下

三国权第十九 / 214

卷七·权议

惧戒第二十 / 250

时宜第二十一 / 297

卷八·杂说

钓情第二十二 / 310

诡信第二十三 / 318

忠疑第二十四 / 323

用无用第二十五 / 327

恩生怨第二十六 / 329

诡顺第二十七 / 331

难必第二十八 / 339

运命第二十九 / 342

大私第三十 / 344

功败第三十一 / 346

昏智第三十二 / 348

卑政第三十三 / 351

善亡第三十四 / 353

诡俗第三十五 / 355

息辩第三十六 / 356

量过第三十七 / 359

势运第三十八 / 361

傲礼第三十九 / 362

定名第四十 / 364

卷九·兵权

出军第四十一 / 374

练士第四十二 / 378

结营第四十三 / 380

道德第四十四 / 381

禁令第四十五 / 382

教战第四十六 / 385

天时第四十七 / 388

地形第四十八 / 391

水火第四十九 / 395

五间第五十 / 397

将体第五十一 / 402

料敌第五十二 / 407

势略第五十三 / 411

攻心第五十四 / 413

伐交第五十五 / 415

格形第五十六 / 417

蛇势第五十七 / 420

先胜第五十八 / 422

围师第五十九 / 426

变通第六十 / 428

利害第六十一 / 431

奇正第六十二 / 434

掩发第六十三 / 436

还师第六十四 / 438


精彩书摘

大体第一


为君之道,去细务,识大体,知人善任,方使上下齐心,政通人和。善于识人用人,是定国安邦的根本。


【原文】

臣闻老子曰[1]:“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

曰[2]:“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3]:“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

何以明其然耶?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注释】

[1]老子: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2]荀卿: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称为荀卿。[3]傅子:傅玄,字休奕,西晋初年的哲学家、文学家。

【译文】

我听老子说:“用正当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奇诡的方法用兵打仗,用无为而治的方法获取天下。”荀卿说:“对帝王的要求是善于使用有能力的人,对平民百姓的要求是能充分发挥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做事能力。”西晋傅玄说:“如果能让士大夫忠于职守,听从命令;诸侯能守住自己封地;朝廷三公能够参政、议政,总揽天下大事。那么君主垂拱而待就可以治理好国家了。”

怎么证明这个道理呢?在尧统治的时代,舜任司徒,契任司马,禹任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礼乐官,倕()做工匠,伯夷管理秩序,皋()陶做判案官,益负责驯化禽兽。这些尧都不会做,为什么尧却能够成为他们的君主,而这九个人对他又俯首称臣呢?因为尧知道这九种官职的工作内容,以此授予每个人不同的职位,使他们的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而尧在他们事业成功的基础上称王于天下。

【原文】

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1];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注释】

[1]子房:张良,汉初三杰之一,是汉高祖的重要谋臣。

【译文】

汉高祖刘邦说:“在军帐中通过运筹谋划,就能使我们在千里之外的战争中获胜,在这方面我不如子房;安邦定国、安抚百姓、保证军饷充足、粮道畅通,这些方面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能取,这方面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合理地使用他们,这是我能够拥有天下的原因。”

【原文】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1],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故称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待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

【注释】

[1]五音:亦称“五声”。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徴、羽五个音级。

【译文】

所以说,善于识人用人,是成为帝王应该有的素质;善于解决问题,处理事情是作为臣子应该具备的才能。看不见摸不到的无形的东西主宰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万物,看似缥缈无源头的东西却是事物的根源。鼓发出的声音不在五音之列,却是五音的主导;掌握君道真谛的人,不会去做五官做的具体事情,而是主管具体做事的人。君王遵守这个任人的真谛,官员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先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使用他人的东西像是在使用自己东西一样,善于这样做,才是真正懂得了做君主的真谛。而不懂得这个真谛的君主就不会这样做,他们不会任用有才能的人而凡事亲力亲为。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抑郁不得志,因此很憎恶君主。他们的情绪积累下来,就可能为君主的统治带来隐患,甚至导致政治危机。当年商汤和周武在一天之内夺取夏朝和商朝的所有,他们将获得的土地分给诸侯,天下人对他们无不心服口服;他们赏赐给臣民财物,天下人没有不支持、拥护商汤和周武做天子的。可见,商汤和周武就非常通晓怎样用他人的才能成就自己事业的道理。因此说,能够合理地设置官职是能做君主的前提,能任人以官职,并加以勉励督促是做君主的前提;长于谋划,并乐此不疲也是做君主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够有仁厚之心,善待臣民是君主应该有的素质;拥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万象是做君主应该具备的素质。如果国君具备了这些素质,让臣民慑服而又尊敬,那么君王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简论:要想掌握高超的用人之道,必先要做到知人善任。在当今社会的企业管理中,只有了解和掌握员工的特点,合理安排其到相应的岗位上工作,实现能力与工作任务的相互匹配,人尽其才,才能够充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工作变得简洁有效。



任长第二


国家的兴旺发达或者颓废衰败,都和人才是否得到正确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无完人,用人之长避其短,古已有之。


【原文】

臣闻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谁能兼兹百行,备贯众理乎?故舜合群司,随才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

耶[1]?昔伊尹之兴土工也[2],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推[3],伛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

【注释】

[1]俦():同辈或同一地位的人。[3]眇():瞎了一只眼,后亦指两眼俱瞎。[2]伊尹:生卒年不详,名挚,商初大臣。本是有莘氏陪嫁的奴隶,后被商汤重用,帮助他灭掉了夏。

【译文】

我听说辨识人才,考察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环节。如果不是圣人,谁又能够胜任百行,懂得所有呢?所以舜统管各个部门,根据人才的不同才能分别授予官职;汉朝刘邦在排序功臣时,对萧何、张良、韩信这三杰还给以不同的官职、爵禄。更何况那些和他们不一样的各种人,怎么可能要求他们尽善尽美呢?当年伊尹兴修工程的时候,他让脊背强壮的人背土,让盲人推车,让佝偻的人铺路,这样他们就都做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发挥了他们的

专长。

【原文】

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1];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以为司田[2];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以为大理[3];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4]。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注释】

[1]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2]司田:古代负责掌管农田税收的官吏。[3]大理:古代负责掌管刑狱之事的官吏。[4]大谏:古代官名,掌谏诤。

【译文】

管仲说:“举止讲规范、进退合乎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方面,我不如隰(xí)朋精通,请任命他为大行;开辟土地,集聚粮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方面,我比不上宁戚有能力,请任命他做司田;在广袤的战场上能有序地指挥战车,激励战士勇敢前进,战鼓擂动,三军将士就能勇往直前,视死如归,这方面我比不上王子城父,请让他做大司马;能够明察秋毫,果断地裁断案情,不杀无辜之人,不诬蔑无罪之人方面,我不如宾胥无,请让他做大理;直言敢谏,一片忠心,不怕惹来杀身之祸,敢于对抗权贵方面,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做大谏。君主如果只想要治国强兵,用这五个人就可以了;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就只有我管夷吾能胜任了。”

【原文】

黄石公曰[1]:“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淮南子》[2]曰:“天下之物,莫凶于谿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跂[3],及其下也,牧竖能追之,才有修短也。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则悖矣。”魏武诏曰:“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任其长也。”由此观之,使韩信下帏[4],仲舒当戎[5],于公驰说,陆贾听

讼[6],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故任长之道,不可不察。

【注释】

[1] 黄石公: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据传黄石公在下邳桥三试张良后,授予《太公兵法》。[2]《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同时又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3] 大章:古人名,大禹的臣子。《淮南子·坠形训》:“禹乃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里七十五步。”[4]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历任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被吕后斩杀。[5] 仲舒:董仲舒,著名的儒学家。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此建议,从此儒学成为官方哲学。[6] 陆贾:汉初思想家、政治家,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后被刘邦任为太中大夫,著有《新语》。

【译文】

黄石公说:“富有智慧的人、勇敢的人、贪婪的人、愚钝的人我们都要使用。有智慧的人,喜欢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坚持志向,不动摇;贪婪的人根据利益得失决定行动;愚钝的人勇于牺牲。根据他们的不同性格任用他们,这就是用兵的精妙谋略。”

《淮南子》中说道:“天下的物品,没有比谿()毒更凶骇的了,而优秀的医生将它珍藏起来,用来治病。麋鹿上山的时候,连最能走的大章都追不上,一旦它下了山,就连小牧童都能追得上。这是因为不同的环境下,才能会有长短之分的缘故。例如,居住在北方干旱地区的胡人方便骑马,居住在南方水泽之地的越人方便驾舟,因为环境不同,使用工具也不一样,如果反过来,让越人骑马,胡人驾舟,就违背了常理。

魏武帝在诏书上说:“勇于进取的人,不一定有高尚的品德,拥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一定有进取的勇气。难道陈平算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苏秦称得上诚实守信吗?但是陈平辅佐刘邦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帮助弱小的燕国强大起来。这是因为他们的长处得到了发挥。”可见,如果让韩信写文章、立著作,让董仲舒带兵打仗,任命于公去游说诸侯,任命陆贾去断情裁案,他们一定没有现在这样的成就,也就不会扬名于世。所以,我们不得不仔细思考任人之长这个道理。


简论: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一个人的长处发挥得当,甚至发挥到极致的话,往往可以一个人干出几个人的活来,效率大大提高。



长短经:窥探帝王谋略的深邃之眼 《长短经》,这部承载着千古智慧的经典,犹如一面洞察人心的明镜,又似一把游走于权谋之巅的利刃。它以其独到的视角、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帝王如何运用权术、谋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书中不乏对人性弱点的精准剖析,对利益纠葛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平衡之道的天道诠释,无不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政治阅历与超凡的智慧。 翻开《长短经》,我们并非看到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也非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相反,它如同智者在耳畔的低语,娓娓道来那些纵横天下的君王,如何以“长”制“短”,又如何因“短”而败。这里的“长”与“短”,并非简单的长短之分,而是指代君王在治国理政中,能够洞察并加以利用的各种要素。或许是掌握了人心向背的“长”,或许是利用了敌方策略的“短”,亦或是通过自身优势的“长”来弥补因时势不利而产生的“短”。其核心在于一个“度”的把握,一个“衡”的艺术。 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对“术”的极致运用。这里的“术”,并非阴谋诡计的代名词,而是指一种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它涵盖了驭臣、安民、制敌、纳谏等方方面面。例如,在驭臣方面,《长短经》并非提倡一味压制,而是强调恩威并施,赏罚分明,让臣子既有所敬畏,又有所盼望。它深刻理解臣子的心理,知道如何通过给予适当的权力和利益,来维系其忠诚;又如何通过巧妙的制衡,来防止其坐大。这是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是将人性中的私欲转化为治理国家的力量。 在安民方面,《长短经》同样展现出其深刻的政治远见。它深知“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的道理。因此,书中反复强调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朴素真理。然而,这里的“得民心”并非简单的施恩布惠,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考量。它教导君王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使民众安居乐业。同时,也懂得如何在必要时,通过一些“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防止民怨沸腾,酿成动乱。这种“民本”思想,在古代帝王治术中,实属难能可贵。 《长短经》在制敌方面,更是将权谋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并非鼓励穷兵黩武,而是提倡以智取胜,以逸待劳。书中对如何分析敌情、预测敌方意图、利用敌方弱点,以及如何通过外交手段瓦解敌方联盟,都有详尽的阐述。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在于拥有多少兵马,而在于能否洞悉战场之外的乾坤。例如,有时一次巧妙的离间,比一场恶战更能瓦解敌人;有时一次及时的示弱,更能诱敌深入,从而一举歼灭。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是军事智慧的最高境界。 纳谏方面,《长短经》并非将直言进谏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看作君王重要的“耳目”。然而,如何辨别忠言,如何处理反对意见,又是一门学问。书中教导君王,要虚心听取,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被一时的激昂言辞所左右。同时,也要给予敢于进谏者以适当的保护,营造一种敢说话、能说话的政治氛围。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是君王成熟的重要标志。 《长短经》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并非照搬某一种学说,而是融合了儒、法、道、兵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它既有儒家的仁义之说,又有法家的严刑峻法;既有道家的顺应自然,又有兵家的奇谋诡道。这种兼容并蓄,使得《长短经》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其应用也更加灵活。它认识到,治国如烹小鲜,过犹不及,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本书的语言风格,同样值得称道。它以简洁、精练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字字珠玑,句句含金。没有丝毫的冗余,没有半点的卖弄。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直击要害。阅读《长短经》,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他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最精深的智慧,让你在不经意间,获得醍醐灌顶的启示。 《长短经》之所以能与《资治通鉴》齐名,正是因为它在对历史的宏观把握之外,更深入地剖析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权力与谋略。如果说《资治通鉴》是帝王史的百科全书,那么《长短经》便是帝王之道的精要注解。它不直接告诉你历史发生了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如何处理。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一种洞察世事的视角。 对于当代的读者而言,《长短经》的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它提供的并非简单的历史经验,而是关于如何认识人性、如何处理复杂关系、如何在竞争中保持清醒头脑的普适性智慧。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管理、人际交往,还是个人成长,都能从中汲取养分。它教会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一颗洞察秋毫的心,如何运用智慧去应对挑战,如何以一种更为成熟、更为深邃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长短”与“得失”。 简而言之,《长短经》是一部超越时空的智慧之书,它以帝王之术为载体,却折射出普遍的人性光辉与生存法则。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去成长,去成为那个能够洞察本质,把握“度”与“衡”的智者。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升华,更是对我们洞察世界、驾驭人生的一种有力赋能。

用户评价

评分

《长短经》这个名字,总带着一股股引人入胜的神秘气息。“又名《反经》”和“与《资治通鉴》齐名”的标签,更是让人对其内容充满了无限遐想。我不是一个沉溺于史实细节的读者,我更关注那些能够提供深刻洞见、启发思考的文字。《资治通鉴》的编年体,是宏观的观照;而《长短经》的“反”,我推测,更像是微观的剖析,是对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潜规则”或“反常识”的揭示。它或许不是直接讲述“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不应该怎么做”的反证,来印证“什么是真正的道”。我渴望从中看到一种别样的智慧,一种能够帮助我跳出惯性思维、看到事物另一面的视角。这种“反”的智慧,可能体现在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对权力运作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局势变化的敏锐判断。它可能像是一本“反侦察指南”,教我们如何识别陷阱,如何运用看似不利的条件,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战略目标。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认知大门,去理解历史更深层次的运作逻辑。

评分

长久以来,我对那些能够洞悉世事、拨开迷雾的古籍情有独钟。《长短经》这个名字,尤其是其副题“又名《反经》”,以及与《资治通鉴》并列的殊荣,无不透露着一股非同寻常的深邃与智慧。我常常设想,当人们面对历史洪流中的种种选择与变局时,是循规蹈矩,还是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另辟蹊径,获得成功?《长短经》似乎就是这样一部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书籍。它可能并非直接教导我们如何行事,而是通过一种“反”的视角,让我们审视那些被认为是“正道”的惯性思维,去发掘那些被忽视的、甚至是被视为“旁门左道”的有效方法。《资治通鉴》之于历史,是宏大叙事的梳理与呈现;而《长短经》,我推测,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历史”的“秘籍”,它或许不事无巨细地罗列事实,却能以其精炼的语言,直击事物本质,引发读者对“长短”、“攻守”、“虚实”等哲学层面的深刻体悟。我渴望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一种更加灵活、更加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历史的运行规律,去洞察人性的复杂。

评分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资治通鉴》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峰,它以其宏大的史观和严谨的考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而《长短经》与之并列,并冠以“反经”之名,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与互补。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匿于对既定观念的审视和挑战之中。《长短经》的“反”,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敢于打破常规、逆势而行的杰出人物。他们或许不被当时的主流所理解,但其最终的成功,却证明了“反”的可能性与价值。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史为鉴”的视角,它可能不是直接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去剖析“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如何能够避免这样发生”的深层逻辑。这种“反”的视角,或许能帮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驱动力,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实则蕴含着必然的规律。我期待它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历史的多种面向,让我们看到“长”中有“短”,“短”中亦有“长”的辩证统一。

评分

初次接触《长短经》的书名,便被其“又名《反经》”和与《资治通鉴》并驾齐驱的地位所吸引。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才能与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相提并论?我设想,《资治通鉴》以其宏大的史实叙述,展现了历史的“长河”;而《长短经》的“反经”之名,则似乎暗示了一种更加精炼、更加聚焦于“道”与“术”的探讨。它可能并非铺陈史实,而是从历史的万千事件中提炼出某种“反常”的规律,揭示那些“不走寻常路”的成功之道,或者“另辟蹊径”的制胜法门。我期待从中学习到一种更加灵活、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智慧,一种能够应对复杂局势、洞悉人心幽微的“反”思维。这种“反”,并非简单的逆势而为,而是一种基于深刻洞察后的策略运用,一种在看似不利的环境下,找出突破口、实现“以短胜长”的智慧。它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一本关于“如何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到机遇”的神秘指南。

评分

初次翻开《长短经》,其副标题“又名《反经》”便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古籍浩如烟海,能以“经”字冠名,又兼具“反”字之意,实属罕见。《资治通鉴》的并列,更是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禁让人猜测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与玄机。我并非史学大家,对古代权谋、政治哲学亦是半生不熟,但被这书名所吸引,便是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想象中,它或许并非像《资治通鉴》那样以编年体史实娓娓道来,而是以一种更加精辟、更加“反常”的视角,揭示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规律与逻辑。这种“反”可能体现在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世俗认知的颠覆,亦或是对隐藏在成功背后的隐秘手段的剖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长短”二字中提炼出经世致用之道的,又是如何通过“反”的视角,触及历史的本质。这本书,在我眼中,仿佛是一把解开历史迷雾的钥匙,一扇通往深邃智慧的大门,让我渴望去探索那段未知的旅程,去感受那份“反其道而行之”的独特魅力。

评分

物流给力,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嗜书如命梦寐以求终于到手

评分

书的内容没有广告中的好,不过快递不错

评分

东西不错,非常好,应该是正品

评分

书好,就是字体太小了!

评分

很不错的,包装很不错,慢慢再学习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好,就是字体太小了!

评分

很不错的,包装很不错,慢慢再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