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仍然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大部分组成。“总报告”围绕全方位梳理和评价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总体目标,遵循“盘点分析一综合评价一发展对策”的逻辑路线,利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直观的表现形式,分别从世界、全国、省域、重点城市四个不同空间尺度,从支撑环境、核心产业、旅游需求三个不同方面,盘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全面、清晰地反映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环境、现实水平和潜在能量,最后从宏观调控、部门管理、行业经营三个角度提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专题报告”力图紧跟现实发展需要和时代特征,进行了两个专题研究:专题一继续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利用在线旅游评论数据,从旅游需求的视角对热点景区、城市和省域进行评价、分析和思考;专题二分析了已经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长江经济带的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并从区域旅游合作与参与、旅游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力求:立足国际视野,评价综合效益,全面刻画旅游发展新常态;融合数据,评析区域差异,客观解读旅游发展新格局;强化动态监控,跟踪年际变化,积极把握旅游发展新趋势;聚焦重大问题,评估政策绩效,深度探析旅游发展新思路。希望能为人们提供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区域、动态、比较的视角,也希望能为各级政府、旅游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
     谢双玉,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副院长。2001年10月至2006年3月获得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于广岛大学攻读并取得博士学位,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荣获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奖学金资助于美国肯恩大学交流、讲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可持续旅游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0余项。在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英国)、《旅游学刊》《经济地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地域研究与开发》《环境科学会志》(日本)、《中国环境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8篇,主(参)编教材、发展报告7部。  
  胡静,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院长,首席专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旅游学刊》等多家期刊编委等职。主要研究领域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资源与环境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以及国家部委等委托的科研课题40余项;近五年在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9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总报告
总论
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征
(一)系列旅游政策相继出台,旅游发展备受重视
(二)三大旅游市场同步增长,呈现协调发展趋势
(三)旅游经济贡献日益加大,但仍存在提升空间
(四)综合管理体制正在形成,保障全域旅游发展
(五)核心产业数量规模“一减两增”,盈利能力增强
(六)三大区域、省际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中国旅游业的世界地位
(一)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游客量、消费总量持续领跑世界
(二)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国:游客量、收入稳增,排名仍第四
(三)世界第一大国内旅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收入增长更快
(四)总就业贡献世界第一,GDP和投资贡献世界第二
三、中国旅游业的热点事件
(一)“十三五”规划首次被列入国家重点专项
(二)“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名单公布
(三)“1+3+N”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形成
(四)老年旅游服务规范的实施激活老年旅游市场
(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成效显著
(六)自由执业试点全面启动导游社会化改革
(七)全域旅游的大力推广促进旅游发展转型
(八)多项政策连续出台助推自驾车房车旅游热潮
(九)旅游企业的重组与并购呈强强联合态势
(十)云南旅游乱象频出敲响乱象整治的警钟
第一章 全国旅游业发展盘点
一、支撑环境盘点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经济环境
(三)旅游政策环境
二、核心产业盘点
(一)住宿接待业
(二)旅游目的地
(三)旅行社业
三、旅游需求盘点
(一)旅游接待规模及其变化
(二)旅游总收入及其变化
(三)人均花费及其变化
第二章 省域旅游业发展评价
一、支撑环境评价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经济环境
(三)旅游政策环境
二、核心产业评价
(一)住宿接待业发展
(二)旅游目的地发展
(三)旅行社业发展
三、旅游需求分析
(一)旅游需求现状
(二)旅游需求潜力
(三)旅游需求综合评价
四、省域旅游业发展综合评价
(一)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现实竞争力评价结果
(三)潜在竞争力评价结果
(四)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第三章 重点城市旅游业发展评价
一、支撑环境评价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经济环境
(三)旅游政策环境
二、核心产业评价
(一)住宿接待业发展
(二)旅游目的地发展
(三)旅行社业发展
……
第二篇 专题报告
附录      
前言/序言
     如信守一个承诺一样,《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以下称《报告》)如期与大家见面了。这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自2012年以来每年定期编制、出版的系列年度研究成果之一。
  《报告》仍然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大部分组成。“总报告”围绕全方位梳理和评价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总体目标,遵循“盘点分析一综合评价一发展对策”的逻辑路线,利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直观的表现形式,分别从世界、全国、省域、重点城市四个不同空间尺度,从支撑环境、核心产业、旅游需求三个不同方面,盘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全面、清晰地反映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环境、现实水平和潜在能量,最后从宏观调控、部门管理、行业经营三个角度提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专题报告”力图紧跟现实发展需要和时代特征,进行了两个专题研究:专题一继续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利用在线旅游评论数据,从旅游需求的视角对热点景区、城市和省域进行评价、分析和思考;专题二分析了已经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长江经济带的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并从区域旅游合作与参与、旅游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报告》力求:立足国际视野,评价综合效益,全面刻画旅游发展新常态;融合权威数据,评析区域差异,客观解读旅游发展新格局;强化动态监控,跟踪年际变化,积极把握旅游发展新趋势;聚焦重大问题,评估政策绩效,深度探析旅游发展新思路。希望能为人们提供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区域、动态、比较的视角,也希望能为各级政府、旅游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报告》采取开放合作模式,广泛凝聚各方研究力量,由多名长期从事旅游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中青年学术骨干共同完成,历时近一年。《报告》由谢双玉统筹负责并统稿,各部分的撰写人员分别为:谢双玉撰写总论和全国旅游业发展盘点,卢雯撰写省域、重点城市支撑环境盘点,吕丽撰写省域核心产业评价,朱磊撰写重点城市核心产业评价和旅游需求分析以及省域旅游需求分析,贾垚焱和王娟撰写省域、重点城市旅游业发展综合评价,郑文升撰写中国旅游业发展对策,龚箭撰写专题一,张祥撰写专题二;同时,《报告》得到胡静的全面指导以及冯娟、王晓芳、乔花芳、李亚娟、程绍文、李艳分别在总论、旅游目的地、旅行社业、旅游需求分析、旅游业发展综合评价、专题研究方面的指导。此外,于洁协助完成空间分析,鲁静、韩磊、李淑贤、谢文彬、杨旭、沈真雷参与部分章节初稿的撰写,叶丹、尹航、鲁静、王蓉、张明月、崔典、李彬、阴姣姣、刘超群、涂奕、付超、刘鹏鲲、蔡丕淼、钟苏桓、杨骏(排名不分先后)参与数据收集。同往年一样,本报告的完成也得益于相关机构、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关心、指导和帮助,感谢大家一直给予我们的热心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们的研究报告更具前瞻性和引领性,特别感谢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原湖北省副省长蒋大国女士的指导与大力支持;中国旅游出版社谯洁主任、李冉冉编辑给予了本报告很多支持与帮助,也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报告》即将付梓,虽已尽心尽力,但难免有不成熟和疏漏之处,敬请大家斧正;也衷心地希望在来年的《报告》撰写中,能继续得到大家的不吝赐教!    
				
 
				
				
					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Report]   一部洞察中国旅游业脉搏的深度研究  《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并非一本讲述某个具体旅行目的地、或是某条精彩线路的游记;它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打包行李、如何规划行程的实用指南。相反,这是一部聚焦于“中国旅游业”这一宏大而复杂命题的深度分析与研究著作,是理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下,旅游业扮演角色的关键切入点。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客观的视角,去审视过去一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脉络、关键动向、面临挑战与未来趋势。  报告内容概述:  本书以2017年为时间节点,对中国旅游业的整体运行态势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剖析。其核心内容覆盖了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宏观经济环境与旅游业的互动: 报告深入分析了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包括GDP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结构变化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映射并影响着旅游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例如,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如何刺激了居民旅游消费的意愿,而消费升级又催生了哪些新型旅游需求。     旅游市场规模与结构分析: 本部分详细呈现了2017年中国旅游业在客流量、旅游收入、旅游投资等方面的量化数据,并对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等细分市场进行了深入的结构性分析。报告会探讨不同类型旅游市场的增长率、客源地构成、消费特征,以及它们在中国旅游业整体中的权重变化。     旅游产品与业态的创新与发展: 2017年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报告着重展现了这一年内涌现出的新业态、新模式。这包括但不限于:        全域旅游的深化推进: 报告会探讨“全域旅游”理念在地方实践中的进展,分析其如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旅游资源整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 重点关注乡村旅游在满足大众休闲需求、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机遇。        休闲度假的多元化: 深入研究了人们对深度体验、个性化休闲的追求,考察了度假酒店、康养旅游、研学旅游、文化体验游等新兴细分市场的成长。        旅游+融合发展: 探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如文化、体育、科技、农业、工业)的深度融合,分析“旅游+”模式如何拓展了旅游的边界,创造新的价值链。     旅游消费趋势与行为洞察: 报告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更关注微观的旅游消费者。通过大数据分析、抽样调查等方式,洞察2017年中国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偏好变化、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决策过程。例如,移动支付的普及如何改变了旅游消费场景,社交媒体对旅游决策的影响力有多大,以及新一代消费群体(如Z世代)的旅游消费特点。     旅游治理与政策环境: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治理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本部分会梳理2017年中国在旅游法规建设、市场监管、行业标准制定、旅游安全保障、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并评估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此外,报告也会关注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进展。     旅游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转型: 科技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报告会关注2017年旅游业在智慧旅游、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AI)在旅游服务中的初步尝试、VR/AR技术在旅游体验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分析数字化转型为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都会面临挑战。《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也会客观地指出中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同质化、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旅游环境压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旅游人才短板等。在此基础上,报告会基于2017年的发展态势,对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潜在增长点以及可能面临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风险进行展望。  本书的价值与阅读对象:  《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旨在成为一本权威、前沿、实用的参考资料,其价值体现在:     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旅游企业而言,本书能够提供翔实的数据和深刻的洞察,为政策制定、战略规划、市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把握行业趋势: 对于旅游从业者、研究者、投资者,本书是了解中国旅游业最新动态、把握市场脉搏、预测未来趋势的重要窗口。    深化学术研究: 为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实证数据和研究素材,推动旅游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拓展公众认知: 对于关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旅游业全貌的权威视角,帮助他们更理性地认识中国旅游业的现状与潜力。  阅读本书,您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旅游者,而是一位洞察中国旅游业宏观图景的观察者。您将理解,每一次旅行的背后,都牵动着一个庞大产业的脉搏;每一次消费的背后,都承载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望。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详实的数据支持、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2017年中国旅游业的生动画卷,它不是故事的讲述者,而是事实的呈现者,是趋势的解读人,是产业发展的记录者。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从更宏观、更深入的层面,理解中国旅游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