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年來,因脊柱損傷引發的糾紛與訴訟逐漸增多,而脊柱退變、損傷常互為因果、相互作用,導緻脊柱外傷後的法醫學鑒定往往涉及多因一果的復雜邏輯關係,增加瞭脊柱損傷法醫學鑒定的復雜性。
作者顧曉峰等結閤二十餘年的實踐經驗,薈萃骨科學與脊柱外科學相關理論與技術,針對各類脊柱損傷的病理生理特點,對與此相關的人體損傷程度、傷殘等級鑒定以及傷病關係分析等進行瞭頗為全麵的總結,撰成《脊柱損傷法醫臨床鑒定實務》,彌補瞭法醫臨床學鑒定專著的空白。
《脊柱損傷法醫臨床鑒定實務》可直接為脊柱損傷法醫學鑒定提供參考與指導意見。
作者簡介
顧曉峰,江蘇南通人,1970年齣生,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碩士學位。現為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司法鑒定所副主任法醫師,曾任江蘇省海安縣人民法院法醫、江蘇省海安縣人民法院法官。
從事法醫學鑒定工作二十年,同時具有多年審判工作經驗,參與各類法醫學鑒定萬餘件,榮獲江蘇省“司法鑒定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主要代錶作品有:《椎弓崩裂法醫學鑒定2例》《無骨摺脫位型頸脊髓損傷法醫學鑒定25例分析》《13例頸內動脈海綿竇瘻的法醫學鑒定體會》《剖宮産術後腰骶神經損傷醫療糾紛1例》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脊柱解剖結構
第一節 脊柱的發生、發育與畸形
第二節 解剖結構
第三節 脊柱的麯度和運動
第二章 脊柱生物力學與運動學
第一節 力學的基本知識
第二節 脊柱生物力學
第三節 脊柱運動學
第三章 脊柱的法醫臨床學檢驗
第一節 基本原則
第二節 檢驗時機
第三節 一般檢查
第四節 專科檢查
第五節 神經電生理檢查
第四章 脊柱影像學檢查
第一節 X綫檢查
第二節 CT檢查
第三節 MRI檢查
第四節 脊柱的影像學檢查認定原則
第五章 脊柱損傷
第一節 頸椎損傷
第二節 胸椎損傷
第三節 腰椎損傷
第四節 骶尾椎損傷
第五節 脊髓外傷性損傷
第六章 脊柱損傷程度鑒定
第一節 脊柱損傷程度鑒定原則
第二節 脊柱損傷程度鑒定標準
第三節 脊柱損傷程度鑒定實務
第四節 案例評析
第七章 脊柱傷殘程度鑒定
第一節 脊柱傷殘程度鑒定原則
第二節 脊柱傷殘程度鑒定時機
第三節 脊柱傷殘程度鑒定標準
第四節 案例評析
第八章 脊柱損傷與疾病的因果關係鑒定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因果關係判定原則
第三節 因果關係類型
第四節 參與度
第五節 常見與外傷有關聯的脊柱疾病
第六節 脊柱傷病關係案例點評
精彩書摘
《脊柱損傷法醫臨床鑒定實務》:
當寰樞關節鏇轉至64°時椎管的矢徑隻剩下1 cm,可能會齣現脊髓壓迫,但臨床上寰樞關節鏇轉脫位的病例很少有脊髓損傷的。在寰椎橫韌帶完整時,寰樞關節鏇轉65°纔會造成雙側寰樞關節完全脫位,並齣現椎管顯著狹窄,存在脊髓損傷可能;但在橫韌帶缺失時,寰樞關節僅鏇轉45°就可以造成單側寰樞關節完全脫位及類似結果。寰樞關節鏇轉固定是寰樞關節固定在嚮一側鏇轉的狀態,頸椎嚮對側活動受限,固定角度在正常範圍內。如果固定角度超過正常範圍,則應稱為寰樞關節鏇轉固定性脫位,是寰樞關節鏇轉脫位未得到及時復位的結果。如果沒有暴力外傷史,鏇轉固定常因咽部的炎癥引起,由於炎癥産生的疼痛在頸椎嚮一側鏇轉的姿勢下得到緩解,從而齣現瞭保護性的斜頸姿勢,久之關節囊、韌帶和肌肉攣縮形成斜頸畸形。
寰樞關節鏇轉固定主要發生於幼兒和青少年,由於上呼吸道炎癥等原因引起,多錶現為鏇轉性半脫位,但常為自限性,大多數病例隨炎癥的消退疼痛緩解,鏇轉固定會自然恢復。成人寰樞關節鏇轉半脫位或脫位尤為嚴重,多由車禍引起,常閤並一側或雙側側塊某部位的骨摺,為屈麯和鏇轉暴力所緻。寰樞關節鏇轉脫位的典型錶現為斜頸,下頦轉嚮一側,頭嚮對側傾斜,主動或被動嚮對側轉頭難以超過中綫。
診斷:側位片可觀察寰齒前間隙,開口位可觀察齒突根部的骨連續性。CT可直接顯示齒突骨摺、橫韌帶兩端的撕脫骨摺等。
……
前言/序言
當今社會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體育事業等快速發展,意外事故的發生率隨之上升,脊柱損傷日趨增多。脊柱作為骨骼的一部分,其發生和發育經曆瞭極其復雜的過程。脊柱是人體的中軸骨骼,具有支持軀乾、減緩震動、保護內髒、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即承載、運動、保護功能。脊柱承載能力和運動功能的變化,同脊柱退變和病變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係。人體脊柱每天都受到很大的壓縮載荷,不同的體位、體重及肌肉韌帶的承載能力造成不同的脊柱內壓縮載荷。當身體處於屈伸及進行其他日常活動時,壓縮載荷隨之增加,對於正常個體,這些不會給脊柱帶來巨大損傷或引起失穩,但隨著年齡增加,壓縮載荷會加速脊柱的損傷與退變。因此,脊柱外傷後造成的後果,與外力作用、日常載荷、損傷部位的結構特點及現存疾病包括退變等因素相關,即普遍存在多因一果關係,導緻脊柱損傷法醫學鑒定比較復雜,容易引起鑒定糾紛。
筆者從脊柱外傷法醫學鑒定實際齣發,對脊柱結構特點、生物力學特點、脊柱損傷特點、傷病關係以及損傷程度、傷殘程度等方麵進行總結,以便脊柱外傷鑒定更為科學公正,減少鑒定糾紛。
本書中仍有不足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以便今後更好完善。
骨骼生物力學與創傷修復:基於先進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 本書聚焦於人體骨骼係統的生物力學特性、常見創傷的病理生理機製,以及利用現代高精度醫學成像技術指導臨床診斷與修復策略的綜閤性專著。 --- 第一部分:骨骼生物力學基礎與應力分析 (Biomechanics of the Skeletal System and Stress Analysis)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活體骨骼在不同載荷條件下的響應機製。內容涵蓋骨小梁結構、皮質骨的微觀結構與宏觀力學性能之間的定量關係。詳細闡述瞭骨骼對靜態、動態、扭轉及剪切力的生物學適應性重塑過程,特彆是Wolff定律在個體化治療方案製定中的實際意義。 1.1 骨骼的材料特性與結構模型: 分析骨骼的非均質性、各嚮異性及其對疲勞損傷的影響。 介紹有限元分析(FEA)在預測骨摺模式與植入物穩定性的應用,包括不同骨密度等級(如KNH等級)下的應力分布模擬。 重點討論骨膜與骨內血管係統的血供對骨摺愈閤過程中力學環境的調控作用。 1.2 運動學與生物力學評估: 分析關節活動度(ROM)的生物力學限製因素,包括韌帶鬆弛度、關節囊的機械特性。 闡述步態分析中的力綫解剖學,測量下肢生物力學力臂與地麵反作用力(GRF)的時序變化,為截骨術及矯形治療提供精確的力學參數。 探討脊柱在軸嚮承重及鏇轉運動中,椎間盤、小關節突與椎體之間的載荷傳遞機製。 1.3 創傷生物力學的病理生理學: 係統分類不同能量水平衝擊(低能、中能、高能)對骨組織造成的微觀損傷。 描述骨摺不愈閤(Nonunion)和畸形愈閤(Malunion)過程中,局部生物力學微環境(如血腫形成、縴維組織增生)的演變。 --- 第二部分: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在骨科診斷中的精細化應用 (Refine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Imaging Modalities in Orthopedic Diagnosis)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超越傳統X光片的局限,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對復雜骨骼和軟組織損傷進行精準的定量分析和早期病變識彆。 2.1 高分辨率CT與三維重建技術: 微焦點CT(Micro-CT)原理及其在體外研究中的應用,用於觀察骨小梁的細微結構變化。 多層螺鏇CT(MSCT)在復雜關節內骨摺中的應用:強調如何通過多平麵重建(MPR)和三維體積渲染(VR)技術,準確評估關節麵不平整度(Step-off)和移位量,尤其在髖臼、踝關節及掌骨遠端骨摺中的精確測量標準。 骨摺的數字化影像特徵分析:量化骨小梁中斷、骨痂形成速率的密度學指標。 2.2 磁共振成像(MRI)的軟組織與潛伏性病變識彆: T1/T2加權序列與脂肪抑製技術在區分骨髓水腫、脂肪浸潤與腫瘤性病變中的對比應用。 延遲釓劑增強MRI對評估骨缺血性壞死(ONFH)和感染性關節炎的早期敏感性分析。 MRI關節造影(MR Arthrography)在評估盂唇、半月闆、韌帶撕裂的精細程度和修復可行性方麵的應用。 2.3 功能性與代謝影像技術: 核醫學成像(SPECT/PET)在診斷早期應力性骨摺、隱匿性感染和骨轉移竈中的敏感性優於傳統影像學。 雙能X綫吸收法(DXA)在評估骨質疏鬆嚴重程度(T值、Z值)及其對術後穩定性的影響。 超聲彈性成像(Ultrasound Elastography)在評估肌腱和軟骨彈性模量,輔助判斷組織修復質量的初步研究。 --- 第三部分:創傷修復與重建的生物力學優化 (Biomechanical Optimization in Trauma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本部分探討如何根據生物力學原理和先進成像數據,設計齣最優化的內固定、外固定及關節置換方案。 3.1 內固定技術的力學優化: 鎖定鋼闆技術(Locking Plate Technology)的力學優勢:分析其角穩定性(Angular Stability)如何減少對骨膜血供的破壞,特彆是在粉碎性骨摺中的應用。 髓內釘內固定(Intramedullary Nailing)的力學原理:討論鎖定位置與遠端固定的關係對矢狀麵和冠狀麵穩定性的影響,特彆是在股骨和脛骨長管狀骨摺中對軸綫恢復的貢獻。 張力帶(Tension Band)原理在髕骨、跟骨等承重骨摺中的應用,及其與壓縮力學的結閤。 3.2 關節置換術的力學對位與假體穩定性: 術前規劃中的三維建模與導航技術:利用術前CT數據精確計算截骨平麵、確定最佳假體傾斜角和偏心距,以恢復生理性力綫。 髖關節置換中的抗翻修設計:分析假體與骨界麵(Cemented vs. Uncemented)的接觸應力分布,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杯的傾斜角度(Inclination Angle)和前傾角(Anteversion Angle)來降低脫位風險。 膝關節置換中的力綫平衡:評估韌帶鬆緊度對假體磨損率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調整軟組織鬆解度來實現股骨髁間窩的力學平衡。 3.3 骨缺損修復與生物活性材料: 承重骨缺損的載荷傳遞:分析自體骨移植、異體骨移植以及骨替代材料(如羥基磷灰石、生物活性玻璃)在填充大段骨缺損時,其力學匹配度對骨小梁新生速度的影響。 微生態與修復界麵:探討局部藥物釋放係統如何通過控製炎癥因子,間接改善骨修復區域的力學愈閤環境。 --- 第四部分:復雜創傷的臨床決策與預後評估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Prognosis Evaluation in Complex Trauma) 本部分綜閤前述的生物力學和影像學知識,構建瞭一套係統的臨床決策流程,用以評估損傷的嚴重程度、預測功能恢復潛力並製定長期管理計劃。 4.1 損傷嚴重程度分級係統的應用與局限: Gustilo-Anderson 分類在評估開放性骨摺軟組織損傷程度及其感染風險中的應用。 AO/OTA 分類在評估骨摺的解剖復雜性(A、B、C型)與內固定難度上的指導作用。 Pilon骨摺和踝關節Polytrauma的特殊分類法及其對應的功能預後指標。 4.2 風險評估與並發癥管理: 骨筋膜室綜閤徵(Fascicle Compartment Syndrome)的早期診斷標準:結閤壓力監測與影像學錶現,探討皮開張力的生物力學意義。 脂肪栓塞綜閤徵(Fat Embolism Syndrome)的發病機製與早期高危患者的篩選。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對長期康復依從性的影響,作為整體康復管理的一部分。 4.3 康復工程與功能重建: 早期負重與力學刺激:根據骨摺的生物力學穩定性(如動態穩定性與靜態穩定性)製定個性化的早期負荷方案,以促進骨痂的質量而非僅速度。 步態與平衡訓練的生物反饋機製:利用運動捕捉係統對患者步態的參數化分析,指導康復師進行針對性的肌肉激活和本體感受訓練。 --- 本書特色: 本書強調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無縫對接,大量引用來自生物力學實驗室的定量數據和高分辨率影像截圖,旨在為骨科、創傷外科及康復醫學領域的臨床工作者提供一套基於科學證據的、對骨骼損傷進行精準診斷、優化治療設計及評估預後的綜閤性操作手冊。內容嚴謹,注重分析性思維的培養,避免對單一技術或理論的過度推崇,緻力於呈現復雜創傷處理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