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1-01 |
| 作者:叶永烈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58.00 | 页数:451 | 印次: 1 |
| ISBN号:978722009205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中国传记文学**名家叶永烈的重磅代表作。
★首部从领袖史的特殊视角解读毛泽东的传记经典。
★揭开重重迷雾, 披露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沉浮命运;展现苦难辉煌,细解政治强人毛泽东的崛起之谜。
★毛泽东的故事,是一部党史,一部革命史,也是一部个人奋斗史。回望伟人跌宕起伏的成功之路,每一个不甘平凡力争上游的普通人,都能从中汲取*强大的正能量。
★作者用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严肃的题材,从而与其他许多文字干巴巴的政治读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多年**的采访资料,在增加内容可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性。
☆揭开重重迷雾,披露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沉浮命运
☆展现苦难辉煌,细解政治强人毛泽东的崛起之谜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后,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十四年间,走马灯似的换了六个领袖,即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经历了一右三“左”(即陈独秀的右倾和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与博古的三次“左”倾)。直至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十四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十四年间取得辉煌的胜利。这究竟是历史的选择,还是时势的造就?
作者专程赴井冈山、瑞金、遵义等地采访,并在北京等地访问了众多的历史见证人、知情人和中共党史专家,查阅了大量有关的历史文献、档案,以翔实、流畅的笔调,并以崭新的、特殊的“领袖史”视角,写出了毛泽东当年的沉浮,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等如何上台、在台上如何作为、如何下台及下台后的政治与人生命运如何?
◎历史一开始并未青睐毛泽东,他几度被撤职,几度遭批判,一次被捕,几番病重,他如何在时代风云和党内斗争中傲世崛起?
◎瞿秋白上庐山与鲍罗廷密谈,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关于卢福坦想当总书记而没有当成的情况的原始谈话记录,“三人团”、“AB团”以及高层领导间的争论和斗争,这些中共早期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
……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教授 。1940 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 岁起发表诗作,19 岁写出**本书,20 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 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 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红色历程;长卷《“四人帮”兴亡》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此外,还有长篇自传《华丽转身》、采访手记《出没风波里》以及《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以及记述美国“9·11 恐怖袭击事件”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等。从结构布局上看,这本书的安排显得非常巧妙,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在回顾历史背景的同时,不断穿插对未来影响的预判和反思。这种交织的结构,避免了传统编年史的平铺直叙,反而营造出一种历史螺旋上升的动态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某些关键性战略决策时,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决策前的多重困境和多方意见的拉锯战,这使得最终的定论显得来之不易且充满智慧。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仿佛在搭建一座复杂的思想迷宫,但每条路径最终都能导向清晰的结论。阅读过程中,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因为它揭示了以往被忽略的历史侧面。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走马观花略读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品味和消化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量和深刻见解。
评分这部作品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细节描写熔于一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后世产生了何种不可逆转的影响”。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对严肃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保持了文学作品应有的感染力。特别是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侧面烘托,虽然篇幅不多,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艰辛与希望,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更加完整和人性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挑战了我们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刻板印象,迫使我们以更批判、更全面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被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张更精细的地图,让我们自己去探索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仿佛领着读者穿越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作者在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冷静的洞察力,但其文字中又蕴含着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读来丝毫没有枯燥的学术说教感,相反,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剧本,每一个关键转折点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会议和决策时刻,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当时的氛围、人物的内心挣扎,乃至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宏观历史趋势与微观个人命运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做出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走过了一条曲折却又清晰的历史长河,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对“选择”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老派文人的沉稳与厚重,但绝非故作高深,而是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扎实的研究功底。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追求猎奇或耸人听闻的标题,而是专注于挖掘历史细节背后的深层逻辑。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审慎,能够做到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既充实了论证的可靠性,又不至于让读者感到信息过载。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特定时期社会思潮演变的论述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口号式总结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对于变革的不同期待与矛盾,这种层次感极大地提升了历史叙述的深度。合上书卷时,留下的是一种经得起推敲的思考余韵,让人不禁要回溯前文,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历史结论。这种对“为什么是这样”的执着追问,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人物性格的立体塑造能力令人叹服。他没有将历史人物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将他们置于时代洪流之中,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比如书中对某个重要领导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心理侧写,那段描写真是扣人心弦,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一个领袖在擘画未来时所承受的巨大孤独与责任。书中对于不同派系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和思想交锋的描绘,更是精彩绝伦,如同观赏一出精妙的政治棋局,每一步走子都暗藏深意。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官方记录背后的真实动机和情感波动。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冰冷的政治史、军事史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