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历史是一条河”,中国国家图书馆第10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新版增订——
(1)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沈虎雏(沈从文之子)给《沈从文的后半生》提过不少细致而又中肯的意见,他的一位80岁高龄的表哥拿到精编版后,从头天晚上11点一直通读到次日凌晨3点,“他对我父亲的了解远远超过其他读者,但很多时候是噙着眼泪读,停不下来。”
(2)这是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作家余华收到这部书稿电子版后,“一口气,从晚上8点左右读到早上4点多,感慨万分。”在接受“澎湃”专访时,余华表示“张新颖是我一生的好朋友”,他坦承,“有时候朋友要求我给他们的孩子推荐小说,我只好遵命,我推荐的小说里必有沈从文的”。
(3)这是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近年来,张新颖因为对沈从文传记资料的深刻研究和不凡见识,把国内外沈从文研究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凌宇《从边城到世界》等之后的一个重大收获。沈从文逝世30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2002年底,三十二卷本《沈从文全集》终于出版,其中四百万字系沈从文生前未曾刊发的且多为1949年后所写——九卷书信中有八卷写于1949年之后,这三百余万字书信“从数量上讲接近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量”——由此,张新颖发愿为沈从文的后半生立传,一度累出眼疾。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张新颖说:“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慨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这个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
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颁奖词】作为学者的沈从文——评《沈从文的后半生》(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
沈从文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1948年为界,前半生是作家的沈从文,后半生是学者的沈从文。这本书写的是沈从文的后半生。
20世纪过去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这是一个多灾多难又波澜壮阔的世纪,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芸芸众生,或沉或浮。在大转折之时,有人选择自我沉沦,有人选择高歌猛进。而沈从文,在1949年,却选择自杀。自杀未果的沈从文,放弃了当时十分引人关注的文学创作,转而进入寂寞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为喧闹时代的隐逸者。然而如沈从文这样的作家,想隐逸也不可能。因而,一系列的学习、思想改造、批判、抄家等,在五六十年代渐次展开。
写人物传记,有学者型写作,有作家型写作。《沈从文的后半生》真实、客观地展示了沈从文后半生这一历史过程,属于学者型写作,因而这部传记十分重视资料与依据。好在传主给后人留下大量文字资料,可资参考。作者注重传主曲折的社会经历与遭遇的描述,并力图揭示一个人与他身处的时代的关系。20世纪的中国,社会力量过于强大,个人力量过于弱小:随着时代的变迁,作者认为:“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但是,大多卑微的生命并没有站立起来,只有极少数人,如沈从文,才走向未来。这是文字的功用,还是道德的力量?抑或二者兼有。
作者也十分重视对传主丰富、复杂与长期的个人精神活动的挖掘。传主的精神活动很容易变成传记作者的推测、想象与虚构。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传主自己的文字直接表达。比如,沈从文在**后期,遭范曾当面呵斥奚落,精神上深受伤害。作者引用传主写的两封信,来展现传主当时的精神状貌,并未做出任何评议,而是让渎者去理解、认识那个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及面貌。这是一个较好的叙说方式,或许这也是作者在今天只能选择的一种方式。
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妻子张兆和一直如影相随。沈从文是握着妻子的手去世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对夫妇55年患难相随、艰苦与共的身影,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婚姻的美德。沈从文去世后,幸有张兆和的努力,《沈从文全集》才得以顺利面世。而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在沈从文去世后,也为姐夫写作了一副联语:“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来评价其人其文。读《沈从文的后半生》,我们对这一简括的评语,对沈从文本人,乃至对那个时代,会有更丰富的认知与深刻的理解。无论是沈从文还是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因而这种认知与理解,就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题记] 万千人在历史中而动……
[说明]
[上部] 1948—1965
第一章 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
一、恢复“年青”,“重新安排”
二、“痴人”之“梦”,“收拾残破”
三、“红绿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四、神经已发展到“最高点”上,“不毁也会疯去”
五、“悲剧转入谧静”,“大悲”
六、“把一只大而且旧的船作调头努力”
七、理解“呓语狂言”,理解“恢复”和“重铸我”
八、为什么选择历史文物研究
第二章 革命大学
一、“理论测验在丙丁之间,且不会扭秧歌”
二、《老同志》
三、“提一提莫作践疯人,就很好了”
第三章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一、“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二、“时代十分活泼,文坛实在太呆板!”
三、三兄弟
第四章 川行土改:“群”、“单独”的生命、“有情”的传统
一、到“群”里去
二、自己想写的作品,想做的研究
三、对存在有了理会,对人生有了理会
四、生日
五、时代的锣鼓声,被土地的平静所吸收
六、用温习旧年来过旧年
七、“有情”的传统
八、尾声
……
[下部] 1966—1988
……
第十三章 “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一、“不升天,不下地,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二、“还有人记得我们啊!”
三、“令人痛苦”
四、改善
五、生活中添了些活泼气氛
六、着急
第十四章 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一、“小处”和“大处”
二、南方之旅
三、有忙不完的事是“幸运”
四、伤害
五、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六、旧人旧事新识
七、渐行渐远
八、避震南行
第十五章 “出土”时期
一、“稳住自己”
二、离开博物馆,调入社科院
三、往来
四、担心
五、出版、住房
六、费解
七、“我总算活过来了”
第十六章 “一个健康的选择”之后
一、美国的讲演
二、他乡旧友新知
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张兆和的工作
五、八十岁的惊喜
第十七章 生命的完成
一、犹及回乡听楚声
二、日本之行
三、病
四、想象中的电影
五、小房间里的来客
六、老泪
七、最后的文字,最后的话
八、告别
九、逐渐完整起来的沈从文世界
十、张兆和
[附录一] 死亡的诱惑,求生的挣扎: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附录二] 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
主要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影像] 沈从文走过的路
我一直对沈从文先生的个人生活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他与妻子张兆和之间的感情。这本书虽然以“后半生”为主题,但肯定会触及到这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猜想,在那个充满压力的年代,夫妻二人的感情关系必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书里会不会描绘他们如何相互扶持,如何在困境中维系家庭的温情?沈从文先生身上那种温和、内敛的气质,是否也体现在他对家庭的付出和责任感上?张兆和先生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她如何看待丈夫在时代变迁中的遭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腻地展现他们之间的情感互动,揭示沈从文先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以及家庭对于他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支撑作用。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那个特殊年代的知识分子命运,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沈从文先生作为一位经历过新旧时代交替的作家,他的个人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1948年到1988年,这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都经历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和人生转变。通过沈从文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坚韧。这本书或许会揭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们看到这位文学巨匠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是如何斡旋、妥协,又如何保持内心的纯粹。这对于我们反思历史,理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这位以描写湘西风土人情、人物细腻情感闻名于世的作家,我总觉得他的故事在1949年之后戛然而止了,好像他那如诗如画的文字世界,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沉寂。张新颖先生的这部作品,恰恰填补了我心中的这个空白,让我得以窥探这位文坛巨匠在政治风雨中的个人挣扎与生活巨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沈从文从一个备受瞩目的作家,到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维系自己学术尊严的普通人的转变过程。我想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学创作,又如何在中断的写作生涯中寻找新的意义?他的内心世界,是否依然有对湘西故土那份深深的眷恋?我渴望通过这本书,理解一个在历史浪潮中被推向岸边,但精神世界从未停止探索的沈从文。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沈从文在1949年后的学术研究上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一直以为他更多地被视为一位小说家,他的散文和小说是主流的认知。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考古学者的另一面。在那个不适合进行文学创作的年代,他将自己的才华和热情转移到了故宫博物院,一头扎进了浩瀚的古代文物之中。他对于中国古代服饰、器物的深入研究,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都展现了他非凡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态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沈从文,他并非因为时代的限制而停止思考,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和守护中国文化的精髓。这让我对“作家”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真正的学者,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一直觉得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即使在描写时代背景下的某些场景,也总能渗透出一种不动声色的深情。然而,他后半生的经历,尤其是1948年之后,似乎与他早期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某种断裂。我非常想知道,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内心深处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他是否还保有创作的冲动,即使无法发表?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他如何在不能自由写作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文学才华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表达,比如他对历史、对文物、对民俗的研究,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叙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沈从文先生在失去自由创作权利后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如何在这种限制下,依然保持对生活和美的观察与思考,以及这种经历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