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读本

四书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知方 编,蒋伯潜 注
图书标签:
  • 四书
  • 儒家经典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启蒙教育
  • 古代文献
  • 文化典籍
  • 修身养性
  • 经学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00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753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8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出版《四书读本》的过程中,我们为找一个合适的底本翻遍了各图书馆的信息,80年代的影印本字迹多有模糊的地方,而已有的简体字排印本又也有很多勘误。最后编辑室下了狠心,索性把全书重新校订一遍,好在编辑们有文献学、哲学的看家本领。慢工出细活,虽然这本书的校订和出版周期比我们预计的长很多,但做一本好书,是值得的。

内容简介

  本书由民国时期世界书局的创始人沈知方策划,邀请蒋伯潜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全文进行了讲读。读本的行文如娓娓道来,对今天的读者而言,也仍然亲切好懂。

目录

大学读本
大学之道
康诰
汤之盘铭
诗云邦畿千里
子曰听讼
此谓知本
所谓诚其意者
所谓修身
所谓齐其家
所谓治国
所谓平天下
附《大学》古本
中庸读本
天命之谓性
仲尼曰君子中庸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子曰道之不行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
子曰人皆曰予知
子曰回之为人也
子曰天下国家
子路问强
子曰素隐行怪
君子之道
子曰道不远人
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之道
子曰鬼神之为德
子曰无忧者
子曰武王周公
哀公问政
自诚明
唯天下至诚
其次致曲
至诚之道
诚者自成也
故至诚无息
大哉圣人之道
子曰愚而好自用
王天下有三重
仲尼祖述尧舜
唯天下至圣
唯天下至诚
诗曰衣锦尚絅
论语读本
第一 学而
第二 为政
第三 八佾
第四 里仁
第五 公冶长
第六 雍也
第七 述而
第八 泰伯
第九 子罕
第十 乡党
第十一 先进
第十二 颜渊
第十三 子路
第十四 宪问
第十五 卫灵公
第十六 季氏
第十七 阳货
第十八 微子
第十九 子张
第二十 尧曰
孟子读本
第一 梁惠王篇
第二 公孙丑篇
第三 滕文公篇
第四 离娄篇
第五 万章篇
第六 告子篇
第七 尽心篇
孔子传
孟子传
出版说明

前言/序言

  1938年冬,世界书局的创始人粹芬阁主人沈知方邀请来沪避难的蒋氏伯潜润色《广解四书读本》,半年后蒋氏完成所托。1939年4月,沈知方题写了刊行序,定书名为《语译广解四书读本》。9月沈氏过世,书稿由其哲嗣,上海启明书局的创办人沈志明在1940年完成排印。
  此书上海图书馆近代书库收藏了五册启明书局1941年4月的再版本,缺第一册《学庸》和第七册《四书分类》。1948年9月,启明书局又以精装袖珍本出版,当年12月再版。台湾启明书局在1952年10月将其分成八册出版,1959年9月再版。1961年加入五经,按《学、庸》《论语》《孟子》及五经,共八册来出。他们甚至还做过一个版本,内含三册,配以木匣。1964年,香港启明书局以八册的形式也将之印行。20世纪80年代,浙江人民出版社照1948年的版本影印,分成上下两册出版,但对比袖珍本的初版,文句略有删改。之后又有出版社以简体并现代标点的形式将本书整理出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哲社编辑室在为读者奉献国学鉴赏辞典系列之后,整理了这部被誉为朱熹《四书集注》后最好注解本的《四书》读本。以80年代的影印本为底本,则底本字痕漫漶;以简体字本为底本,又错讹频多。只能两相参照,再由通古典文献与中国哲学的两位编辑通读,辅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四书集注》,校改刊误并核对标点,改定了书稿。
  检索近八十年来的出版史,《语译广解四书读本》有近十个版本行于世,然万变不离其宗。后来者倒是能从中看看老一辈出版人的眼界与用功,或者慨叹现时所做的努力,前辈早已立范。粹芬阁主人在刊行序中写,深愿世人手此一编,以为立身行事之标准。寄望读者勿以偏见自专,勿以断章取义,勿以附会趋时,勿以违圣为高。吾辈深以为然。是为记。

《诗礼渊源》 内容梗概: 《诗礼渊源》并非一本孤立的读物,它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深入阐释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性文献的思想脉络与历史演进的学术著作。本书聚焦于对“诗、书、礼、乐”四项古代文化核心元素的源头追溯、经典解读、思想传承以及对后世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考察。它并非直接提供某种“读本”,而是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这些经典文本的宏大背景与深层意义的知识框架。 卷首语:追溯文明之光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文明的星火代代相传。在中华五千年的璀璨历史中,有四颗星辰尤为耀眼,它们共同构筑了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风貌——这便是“诗、书、礼、乐”。“诗”以情性,抒发胸臆,体察人情世故;“书”以史事,明辨是非,鉴古知今;“礼”以秩序,规范行为,维系社会和谐;“乐”以感化,移风易俗,陶冶情操。“诗礼渊源”四个字,不仅仅是简单地并列,而是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发展逻辑。从先秦诸子的智慧光芒,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薪火相传,这四者始终交织在一起,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 本书《诗礼渊源》的初衷,并非是要编纂一本现成的“读本”,让读者直接诵读某一部典籍,而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为每一位对中华传统文化怀有真挚情感和求知渴望的读者,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精神地图。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溯本求源的旅程,去探寻“诗、书、礼、乐”的起源,去理解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意义,去感受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我们相信,真正的理解,源于对根基的深刻认知。了解“诗、书、礼、乐”的“渊源”,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精髓”,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依然能找到那份安宁与智慧。这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文化的朝圣,一次与古圣先贤对话的契机。 第一篇:诗之滥觞与性情之歌 本篇将目光投向“诗”的源头,追溯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形态。我们将从《诗经》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出发,深入剖析其“风、雅、颂”的三个部分,探讨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在表达人民生活、社会风貌、政治教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映照出先民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希冀。 除了《诗经》,我们还将考察先秦时期其他具有诗歌性质的文献,例如楚辞,理解其浪漫主义的风格以及与《诗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将探讨“诗言志”的传统是如何在早期形成的,以及诗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抒情、教化、娱乐等多重角色。同时,本篇也会涉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格律、表现手法,以及历代诗歌流派的初步发展,为读者理解中国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打下基础。 第二篇:书之典章与历史之镜 “书”,在中国古代,通常是指与政治、历史、典籍相关的文献。本篇将聚焦于《尚书》,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记言叙事文集,被视为“政书之祖”。我们将对其“伪古文”与“今文”的学术争论有所梳理,但更侧重于对其内容的解读。通过《尚书》中的篇章,我们可以窥见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治国理念、君臣关系,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尚书》不仅是史料的宝库,更是古代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的“民惟命,邦惟本”等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此外,本篇还将触及《春秋》及其传,探讨史书的编纂原则、历史叙事的方法,以及“春秋笔法”所体现的道德判断与褒贬意味。我们将分析《春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如何通过记录历史事件来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的。同时,本篇也会简要介绍其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书”类文献,如《周礼》、《仪礼》等,初步勾勒出古代典章制度的轮廓,以及这些文献对后世政治、法律、伦理思想的影响。 第三篇:礼之规制与社会之基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是道德规范,又是行为准则,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本篇将以《礼记》为核心,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我们将深入解读《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如《大学》、《中庸》、《礼运》、《学记》等,阐释其关于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天下大同的理想。《礼记》不仅仅是一本礼仪规范的汇编,它更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我们将探讨“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功能,包括维护等级秩序、调节人际关系、规范祭祀典礼、教化民众等方面。本篇还将涉及《仪礼》、《周礼》等其他重要的礼学文献,对比它们的侧重点和特点,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礼制体系的复杂性与精妙性。我们将关注“礼”如何从最初的宗教祭祀仪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并最终成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质的重要因素。 第四篇:乐之感化与和谐之音 “乐”,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指音乐,更是一种涵盖音乐、舞蹈、仪式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和精神慰藉作用。“乐”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古代社会“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将探讨“乐”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政治、教育、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虽然“乐”本身的原典流传至今已不多,但我们可以从《礼记》、《论语》等文献中,窥见古人对于“乐”的理解和重视。我们将解读古人关于“乐”的“正声”与“郑声”之辨,理解“乐”如何被视为一种能够“移风易俗”、“养性情”的强大力量。本篇还将考察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宫廷雅乐、民间音乐的特点,以及音乐与文学、哲学、道德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将思考,在古代社会,音乐是如何被用来塑造人们的情感,培养君子的德行,以及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的。 第五篇:四者融合与文化传承 在对“诗、书、礼、乐”各自进行梳理之后,本篇将着重考察这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整体地位。我们将探讨“诗”、“书”如何为“礼”、“乐”提供内容和思想基础,“礼”、“乐”又如何规范和升华“诗”、“书”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本篇还将追溯“诗、书、礼、乐”思想的传承脉络,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经学,再到宋明理学,直至近现代,考察这些经典文本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我们将分析历代学者对这些经典的解读与阐释,以及它们如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本书并非要提供一个固定的“读本”,而是希望通过对“诗礼渊源”的深入探究,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够自主地去阅读、去理解、去感悟这些中华文明的基石。 结语:智慧的灯塔,心灵的归宿 “诗、书、礼、乐”并非陈旧的古籍,而是蕴含着永恒智慧的灯塔,它们指引着我们认识自我,理解社会,感悟人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重拾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诗礼渊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扇窗,一幅图,一盏灯,让您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圣先贤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阅读,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滋养,获得启迪,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平和的力量,一份安宁的归宿。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呼唤,更是一种精神成长的邀约。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意义非凡的探索之旅,感受中华文明之光,传承千载智慧之魂。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现代经济运行逻辑的书籍,偶然间发现了这本《金融市场的魔力与陷阱》。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金融概念——比如衍生品、量化宽松、资产泡沫——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清楚。作者的文风非常犀利和幽默,丝毫没有金融学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感。他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回顾历史上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来剖析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是如何共同作用的。读完之后,我对于新闻里报道的那些经济波动,不再是一头雾水,而是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力。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反向投资指南”,教会你如何保持警惕,避免成为市场博弈中的牺牲品。它对金融工具的描述非常客观,既展示了其创造财富的潜力,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其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巨大隐患,观点十分平衡且发人深省。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全球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时,我有点担心它会像很多宏大叙事史学著作那样,为了追求广度和全面性而牺牲深度,变成一堆零散的知识点堆砌。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能力简直是大师级别的!他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间轴,将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罗马帝国的兴衰、伊斯兰世界的崛起、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全球性冲击,乃至两次世界大战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都巧妙地串联了起来,展现出一种清晰的、相互影响的全球互动网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西方中心论”的视角,而是平等地看待各大文明的贡献与冲突,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历史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经常被作者对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所震撼,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在更宏观的视角下,竟然有着如此深刻的因果联系。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历史紧密编织起来的世界之中。

评分

这本《中国哲学史纲要》简直是为我这种哲学门外汉量身定做的入门宝典!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仿佛一位和蔼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将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那个黄金时代,一直讲到近现代哲学思潮的演变,脉络清晰得让人惊叹。尤其是对儒家、道家核心思想的梳理,那种深入浅出的阐释,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仁”与“道”的精髓所在,不再是模模糊糊的概念。书中对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介绍,都配有恰到好处的引用和点评,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读者的接受度。我以前总觉得哲学很遥远,读完这本,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参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特别是它对宋明理学的论述,那种将义理与心性结合起来的讲解,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也都很考究,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兴趣,但又害怕被厚厚理论压倒的朋友们。

评分

我是一个对手工制作和传统技艺非常感兴趣的人,所以当翻开《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之路》时,我立刻被它细腻的图文和对匠人精神的敬畏之情所吸引。这本书不像一本冷冰冰的工艺学教材,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温度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深入到江南的苏绣作坊、景德镇的陶瓷窑口、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织锦村落,用非常生动的笔触记录了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书里详细描述了从原材料的选择、复杂的工具使用,到最终成品诞生的每一个环节,那种对手工劳动复杂性和耗时性的尊重,让人读后对每一件“中国制造”都心生敬佩。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沉溺于对过去的缅怀,而是重点探讨了这些古老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新的市场定位和艺术表达,那些年轻一代匠人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设计的案例,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的图片质量极高,清晰地展示了细节的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这本《唐诗三百首鉴赏手册》,说实话,原本我对诗词鉴赏类书籍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的“风花雪月”式解读。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诗句然后附上解释,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创作背景、诗人心境以及诗歌技巧的层面进行剖析。比如解读李白的《将进酒》,作者没有停留在对豪迈气概的表面赞扬,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诗中的用典、节奏的起伏,甚至是如何通过对月亮和美酒的描写来反衬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郁闷。这种层层剥开、抽丝剥茧式的解读,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篇有了全新的、更立体、更丰满的认知。读完后,再回味那些诗句,仿佛能听见诗人当时叹息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笔下的画面。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感染力,既有学术的功底,又不失文学的浪漫色彩,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导游,走进了大唐盛世的文学殿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