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山西雲丘山篇

華北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山西雲丘山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閆明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野外識彆
  • 華北植物
  • 山西
  • 雲丘山
  • 植物圖鑒
  • 植物手冊
  • 生態學
  • 生物多樣性
  • 植物分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2167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7806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野外實習指導係列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304
字數: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雲丘山位於山西省南部的呂梁山與汾渭地塹交匯處,是國傢四A 級旅遊景區,素有“河汾*一名勝”的美譽。《華北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山西雲丘山篇》介紹瞭雲丘山維管植物500個分類群, 包含476 種,4 亞種(subsp.),17 變種(var.),1 栽培變種(cv.),2 變型(f.)。作者多年來對雲丘山植物的種類、資源及其分布進行全麵的調查和梳理總結,為雲丘山植物科學價值的整體評價及其社會經濟價值提供*一手材料,也為雲丘山的自然資源提供瞭生物學方麵的直接證據;同時,也給雲丘山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和生物地理區係研究、生態評價、風景區旅遊規劃與管理規劃等提供瞭理論依據。

目錄

目錄
前言
使用說明
1 油鬆(Pinus tabuliformis) 1
2 白皮鬆(Pinus bungeana) 1
3 雪鬆(Cedrus deodara) 2
4 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2
5 圓柏(Sabina chinensis) 3
6 黑彈樹(Celtis bungeana) 3
7 大葉樸(Celtis koraiensis) 4
8 榆樹(Ulmus pumila) 4
9 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5
10 大果櫸(Zelkova sinica) 5
11 桑(Morus alba) 6
12 濛桑(Morus mongolica) 6
13 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 7
14 遼東櫟(Quercus wutaishanica) 7
15 橿子櫟(Quercus baronii) 8
16 槲樹(Quercus dentata) 8
17 北京槲櫟(Quercus aliena var. pekingensis) 9
18 榛(Corylus heterophylla) 9
19 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 10
20 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10
21 鵝耳櫪(Carpinus turczaninowii) 11
22 白樺(Betula platyphylla) 11
23 堅樺(Betula chinensis) 12
24 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 12
25 毛白楊(Populus tomentosa) 13
26 加楊(Populus × canadensis) 13
27 小葉楊(Populus simonii) 14
28 山楊(Populus davidiana) 14
29 旱柳(Salix matsudana) 15
30 垂柳(Salix babylonica) 15
31 中國黃花柳(Salix sinica) 16
32 沙棶(Swida bretschneideri) 16
33 毛棶(Swida walteri) 17
34 紅椋子(Swida hemsleyi) 17
35 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chinensis) 18
36 楸(Catalpa bungei) 18
37 梓(Catalpa ovata) 19
38 蘭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 19
39 光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 var. tsinlingensis) 20
40 衛矛(Euonymus alatus) 20
41 凍綠(Rhamnus utilis) 21
42 卵葉鼠李(Rhamnus bungeana) 21
43 小葉鼠李(Rhamnus parvifolia) 22
44 銳齒鼠李(Rhamnus arguta) 22
45 紫丁香(Syringa oblata) 23
46 巧玲花(Syringa pubescens) 23
47 小葉巧玲花(Syringa pubescens subsp.microphylla) 24
48 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 24
49 翅果油樹(Elaeagnus mollis) 25
50 連翹(Forsythia suspensa) 25
51 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 26
52 君遷子(Diospyros lotus) 26
53 柿(Diospyros kaki) 27
54 雀兒舌頭(Leptopus chinensis) 27
55 一葉萩(Flueggea suffruticosa) 28
56 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28
57 楤木(Aralia chinensis) 29
58 無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29
59 元寶槭(Acer truncatum) 30
60 色木槭(Acer mono) 30
61 茶條槭(Acer ginnala) 31
62 葛蘿槭(Acer grosseri) 31
63 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32
64 山皂莢(Gleditsia japonica) 32
65 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 33
66 膀胱果(Staphylea holocarpa) 33
67 毛黃櫨(Cotinus coggygria var. pubescens) 34
68 酸棗(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34
69 少脈雀梅藤(Sageretia paucicostata) 35
70 紫椴(Tilia amurensis) 35
71 少脈椴(Tilia paucicostata) 36
72 東陵綉球(Hydrangea bretschneideri) 36
73 毛萼山梅花(Philadelphus dasycalyx) 37
74 大花溲疏(Deutzia grandiflora) 37
75 鈎齒溲疏(Deutzia hamata) 38
76 東北茶藨子(Ribes mandshuricum) 38
77 水栒子(Cotoneaster multiflorus) 39
78 西北栒子(Cotoneaster zabelii) 39
79 灰栒子(Cotoneaster acutifolius) 40
80 三裂綉綫菊(Spiraea trilobata) 40
81 土莊綉綫菊(Spiraea pubescens) 41
82 華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 41
83 桃(Amygdalus persica) 42
84 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 42
85 杏(Armeniaca vulgaris) 43
86 野杏(Armeniaca vulgaris var. ansu) 43
87 西府海棠(Malus × micromalus) 44
88 李(Prunus salicina) 44
89 褐梨(Pyrus phaeocarpa) 45
90 杜梨(Pyrus betulifolia) 45
91 甘肅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 46
92 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 46
93 桔紅山楂(Crataegus aurantia) 47
94 毛葉山櫻花(Cerasus serrulata var. pubescens) 47
95 毛櫻桃(Cerasus tomentosa) 48
96 紅柄白鵑梅(Exochorda giraldii) 48
97 歐李(Cerasus humilis) 49
98 茅莓(Rubus parvifolius) 49
99 腺毛喜陰懸鈎子(Rubus mesogaeus var.oxycomus) 50
100 小花扁擔杆(Grewia biloba var. parviflora) 50
101 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51
102 枸杞(Lycium chinense) 51
103 黃蘆木(Berberis amurensis) 52
104 齒葉扁核木(Prinsepia uniflora var.serrata) 52
105 北方莢蒾(Viburnum hupehense subsp.septentrionale) 53
106 陝西莢蒾(Viburnum schensianum) 53
107 濛古莢蒾(Viburnum mongolicum) 54
108 金花忍鼕(Lonicera chrysantha) 54
109 金銀忍鼕(Lonicera maackii) 55
110 蔥皮忍鼕(Lonicera ferdinandii) 55
111 苦糖果(Lonicera fragrantissima subsp.standishii) 56
112 毛藥忍鼕(Lonicera serreana) 56
113 盤葉忍鼕(Lonicera tragophylla) 57
114 六道木(Abelia biflora) 57
115 南方六道木(Abelia dielsii) 58
116 鬍桃(Juglans regia) 58
117 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 59
118 鬍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59
119 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 60
120 流蘇樹(Chionanthus retusus) 60
121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61
122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61
123 香椿(Toona sinensis) 62
124 漆(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62
125 青麩楊(Rhus potaninii) 63
126 火炬樹(Rhus typhina) 63
127 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64
128 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 64
129 臭檀吳萸(Evodia daniellii) 65
130 美薔薇(Rosa bella) 65
131 黃刺玫(Rosa xanthina) 66
132 月季花(Rosa chinensis) 66
133 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 67
134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67
135 鬍枝子(Lespedeza bicolor) 68
136 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 68
137 多花鬍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 69
138 興安鬍枝子(Lespedeza daurica) 69
139 長葉鬍枝子(Lespedeza caraganae) 70
140 紅花錦雞兒(Caragana rosea) 70
141 河朔蕘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 71
142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71
143 香花槐(Robinia pseudoacacia cv. idaho) 72
144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72
145 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73
146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 73
147 河北木藍(Ind
北方山地生物多樣性研究:基於雲丘山生態係統的綜閤考察報告 緒論:探尋華北山地的生命密碼 本書是一部立足於山西雲丘山地區,對該區域生態係統進行長期、係統、多學科交叉考察與深入研究的綜閤性報告。雲丘山地處華北腹地,地質構造復雜,垂直氣候帶明顯,是連接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生物地理闆塊的關鍵節點。本研究旨在揭示這一特殊地理單元內,植物、動物、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功能及其動態演變規律,為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修復與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本書的編寫團隊由來自植物學、動物學、土壤學、氣候學及地理信息係統(GIS)領域的資深學者組成,曆經十餘年野外監測與室內分析,積纍瞭海量的第一手數據。我們堅信,對雲丘山這一典型北方山地的深入理解,能為理解更廣泛的華北生態區乃至溫帶大陸性山地生態係統的未來走嚮提供重要的參照係。 第一章:雲丘山地質構造、氣候特徵與植被區劃 1.1 地質基礎與土壤母質 本章首先構建瞭雲丘山地區的地質曆史框架。通過對區域內齣露岩層的岩石學分析和年代測定,確定瞭該地區從前寒武紀到新生代的演化脈絡。重點探討瞭燕山運動和新構造運動對山地形態的塑造作用。在此基礎上,結閤風化作用、水土流失曆史,詳細描述瞭雲丘山主要的土壤類型——包括褐土、山地淋溶土及不同海拔段的棕壤。土壤的理化性質(pH值、有機質含量、養分有效性)與上覆植被的分布形成瞭顯著的對應關係,為理解植物群落的形成奠定瞭物質基礎。 1.2 氣候梯度與微氣候研究 雲丘山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影響下的山地環境。本章基於區域內多站點、多年份的氣象觀測數據,分析瞭氣溫、降水、日照時數在垂直梯度上的變化規律。重點突齣瞭“逆溫現象”在特定溝榖的發生頻率及其對林木生長的影響。我們運用數值模型模擬瞭不同海拔和坡嚮下的微氣候差異,發現坡嚮(尤其是嚮陽坡與背陰坡)是決定植被鬱鬱程度的關鍵非生物因子。 1.3 植被區劃與優勢群落識彆 基於遙感影像解譯、地麵樣地調查及群落學統計方法,本章首次提齣瞭基於生態學原理的雲丘山植被區劃方案。該方案識彆齣三個主要的植被群落帶:低海拔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過渡性的灌叢草甸帶以及高海拔的亞高山針葉/混交林帶。在每個群落帶內,我們詳細描述瞭占據優勢地位的群落類型,例如華北落葉鬆群落、栓皮櫟群落、以及特定生境下的次生灌叢群落的組成、結構和演替階段。 第二章:雲丘山植物群落結構與物種多樣性解析 2.1 喬木層結構計量與動態分析 本章聚焦於森林生態係統的結構計量。通過對關鍵樣地的林分調查,詳細記錄瞭優勢樹種的株高、胸徑、年齡結構和空間分布格局。我們運用林分密度、蓋度、生物量等指標,評估瞭不同年齡級森林的生長狀況。特彆關注瞭天然次生林與人工林在物種組成和碳儲量上的差異。基於時間序列分析,我們探討瞭近三十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導緻的林相更替趨勢,如暖濕化背景下喜溫樹種的北移與擴散現象。 2.2 草本層與林下植被的垂直結構 針對林下植被和林緣草甸,本章運用瞭高密度樣方調查法,旨在捕捉物種豐富度的全貌。我們對草本植物的蓋度、頻度、重要值進行瞭精確計算,並揭示瞭光照、枯落物厚度對草本群落結構的主導作用。此外,本書對雲丘山特有的蘭科植物、高山墊狀植被的物種地理分布進行瞭精細描繪,為物種瀕危性評估提供瞭基礎數據。 2.3 種子植物係統分類與地理區係歸屬 本書收錄瞭在雲丘山地區發現的全部種子植物名錄,並根據最新的分子係統學研究進行瞭分類修訂。通過對特有種和孑遺種的重點介紹,分析瞭雲丘山在華北區係中的“避難所”角色。我們繪製瞭關鍵指示性植物的分布圖譜,探討瞭其對特定生境(如石灰岩喀斯特區、高山沼澤)的適應機製。 第三章:雲丘山動物群落的生態學觀察 3.1 山地鳥類的棲息地選擇與繁殖生態 本章以鳥類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鳴叫計數法、網捕標記重捕法,估算瞭不同海拔帶的鳥類多樣性指數。我們詳細記錄瞭山鶥、花尾榛雞等區域特有或受保護物種的巢址選擇偏好、繁殖周期和主要食物來源。結果顯示,林下灌叢的復雜度和水源的可及性是決定留鳥豐富度的主要因素。 3.2 小型哺乳動物與兩棲爬行動物的微域分布 針對活動隱蔽的小型動物,本章采用瞭陷阱調查和痕跡識彆相結閤的方法。研究揭示瞭小型嚙齒類動物(如林姬鼠、野鼠)在不同植被類型中的種群密度波動,並分析瞭它們在維持種子傳播和土壤工程中的生態角色。兩棲爬行動物(如特定種類蟾蜍、蝮蛇)的分布與局部濕度和地錶溫度的關聯性也被深入探討。 3.3 昆蟲多樣性初步調查與傳粉網絡 昆蟲是生態係統功能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本章基於係統采集和形態鑒定,對雲丘山地區的優勢昆蟲類群(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進行瞭初步的物種名錄構建。我們構建瞭關鍵傳粉昆蟲(如熊蜂、食蚜蠅)與優勢開花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網絡,分析瞭網絡結構的魯棒性及對氣候波動的脆弱性。 第四章:生態過程與環境脅迫響應 4.1 水文循環與生態係統的水分平衡 本章結閤水文監測站數據和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瞭雲丘山森林生態係統對降水的攔截、截留、入滲和蒸散耗。我們量化瞭不同植被覆蓋度下,地錶徑流的産生速率,闡明瞭植被在涵養水源、穩定區域水資源方麵的關鍵作用。 4.2 凋落物分解與養分循環速率 通過設置凋落物籃和模擬分解實驗,本章測定瞭優勢樹種(如遼寜鬆、白樺)凋落物的化學組分特徵(C/N比)以及分解速率。結果顯示,雲丘山土壤的養分循環速率受製於較低的年均溫度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我們量化瞭氮、磷在生態係統中的儲存量和年周轉率,為理解土壤肥力維持機製提供瞭數據支持。 4.3 氣候變化對生物群落的潛在影響 基於區域氣候模型(RCM)對未來氣候的預測情景,本章采用生態位模型(ENM)預測瞭未來50年內雲丘山優勢植物種的適宜棲息地變化趨勢。研究提示,升溫和降水格局的改變可能導緻高海拔特有物種的棲息地麵臨“嚮上擠壓”的風險,加速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結論與展望 雲丘山作為華北地區一塊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其生態係統的復雜性、脆弱性和獨特的區係特徵,使其成為研究北方山地生態過程的理想案例。本書的綜閤考察成果,不僅為雲丘山的自然資源管理提供瞭堅實的科學基礎,更為區域生態安全屏障的構建提供瞭理論支撐。未來研究應進一步關注地下生物圈的動態,並加強對人類活動乾擾下生態係統韌性的量化評估。本書的發現與數據,將為後續的保護規劃與生態修復工程提供不可或缺的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業餘的植物愛好者,一直以來都緻力於學習華北地區的植物知識,尤其對山西這一區域的特色植物情有獨鍾。這次拿到這本《華北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山西雲丘山篇》,簡直是我近幾年遇到的最驚喜的“裝備”之一。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嚴謹的科學性和極高的野外實用性。作者在植物的分類、命名、形態特徵描述上都力求準確,參考文獻的引用也顯得非常紮實,這對於我們這些想要深入瞭解植物科學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增加瞭信任度。而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提供的識彆方法非常具有操作性,不僅僅依靠文字描述,還大量使用瞭高清的實地拍攝照片,涵蓋瞭植物的花、葉、果實、莖乾等各個部位,甚至還有一些關鍵的微觀特徵。在實際野外考察時,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現場環境復雜,有時僅憑文字描述很難做齣準確判斷。而且,書中還貼心地加入瞭分布區域、生境特點等信息,這對於我們理解植物的生態習性、預測其可能齣現的環境非常有幫助。我曾經在其他地區使用過一些識彆手冊,但很多都過於學術化,或者照片質量不高,導緻識彆睏難。而這本手冊,則將科學性與實用性完美地結閤在一起,真正做到瞭“帶一本就能齣門”。

評分

作為一名攝影師,我一直追求捕捉自然界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而植物,無疑是構成自然美景最基礎也是最豐富的元素。這本《華北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山西雲丘山篇》,對我來說,是一次視覺和知識的雙重盛宴。書中對植物的拍攝角度和細節捕捉非常到位,很多插圖都展現瞭植物在不同季節、不同光綫下的獨特魅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細節的處理,比如花瓣的紋理、葉脈的走嚮、果實的質感,這些都為我的攝影創作提供瞭寶貴的參考。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為我提供瞭認識這些植物的“語言”。過去,我可能隻是覺得某種植物很美,但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也無法用專業術語去描述它。現在,通過這本書,我能夠瞭解到它們的科學名稱、形態特徵,甚至它們是如何適應環境生長的。這使得我在拍攝時,不僅僅是記錄一個美麗的畫麵,更能理解這個畫麵背後的故事,從而賦予作品更深層的內涵。在雲丘山拍攝時,我常常會提前翻閱這本書,瞭解當天可能遇到的植物種類,並有針對性地去尋找最佳的拍攝角度和光綫。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單純的“記錄者”變成瞭一個“理解者”,讓我的攝影作品更加生動和富有生命力。

評分

作為一個在雲丘山長大,又多年在外地工作的遊子,這次迴鄉探親,最讓我驚喜的莫過於在老傢書店裏看到瞭這本《華北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山西雲丘山篇》。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它喚醒瞭我心中對傢鄉土地最深切的眷戀和最細膩的觀察。書中的每一幅插圖,每一段文字,都充滿瞭濃濃的鄉土氣息。我能認齣書中介紹的很多植物,它們曾經是我童年玩耍時的夥伴,是我爬山涉水時路過的風景,是我母親用來入藥的藥材。比如書中提到的一種叫做“奶奶的毛”的小草,在我們當地,老人們會用它來治療跌打損傷,小時候我摔破瞭皮,奶奶就會去山上采這種草藥給我敷上。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重新開啓瞭我與傢鄉植物世界的連接。它不僅僅教我認識它們的名字,更讓我理解瞭它們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和作用。翻閱這本書,我仿佛又迴到瞭那個純真的年代,看到瞭那些熟悉的麵孔,聽到瞭那些淳樸的故事。這已經遠遠超齣瞭對植物的識彆,它更是一本承載著記憶和情感的鄉土誌,讓我對我的傢鄉有瞭更深的理解和熱愛。

評分

作為一名對山西自然風光和植物世界充滿好奇的旅行愛好者,這次有幸在雲丘山遊覽,並購得這本《華北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山西雲丘山篇》,簡直是如獲至寶。翻開書的第一頁,就被那些清晰精美的插圖所吸引,色彩鮮艷,綫條流暢,仿佛能感受到雲丘山那勃勃的生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每種植物的描述,不僅僅是枯燥的學名和形態特徵,更融入瞭當地的民間俗語、藥用價值,甚至是一些關於植物的小故事。比如,書中對一種常見的野花做瞭詳細介紹,提到它在當地被叫做“觀音淚”,據說是因為它在雨後會凝結齣晶瑩的露珠,如同觀音菩薩的眼淚。這種人文關懷的加入,讓植物的識彆不再是一項冰冷的任務,而變成瞭一次與大自然對話、與曆史對話的美妙體驗。手冊的編排也非常人性化,按照科屬和發現頻率進行瞭分類,使得我們在野外遇到不認識的植物時,能夠迅速定位,大大提高瞭識彆的效率。在雲丘山的徒步過程中,我時常會拿齣這本書,對照著身邊的一草一木,從陌生到熟悉,每一次的成功識彆都給我帶來瞭巨大的成就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我的一個隨身嚮導,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雲丘山除瞭壯麗景色之外,更深層次的生命脈絡。

評分

我是一名對生態保護和自然教育有著濃厚興趣的老師,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幫助我在教學中引入更多實踐性和趣味性的資源。這次收到《華北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山西雲丘山篇》,我認為它為我的工作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這本書的編寫角度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植物信息,而是將植物置於其生長的具體環境中進行介紹,這對於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至關重要。書中對雲丘山特有的生境,例如高山草甸、中山闊葉林等,進行瞭詳細的描述,並列舉瞭在這些生境中常見的植物。這使得我們在進行戶外教學時,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和發現。而且,書中在介紹植物時,還常常會提及它們在當地生態係統中的角色,例如作為某些動物的食物來源,或者在維持土壤結構中的作用。這種生態關聯性的講解,能夠讓學生明白,每一種植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整個生態係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計劃將這本書作為我們學校自然社團的教材,帶領孩子們走進雲丘山,用這本書作為他們的“探險地圖”,去認識、去發現、去愛護那些隱藏在山林間的生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