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2016年8月17-21日中山大學舉辦的國際政治地理學前沿論壇暨第33屆國際地理聯閤會大會政治地理委員會前置會議的成果實錄。該會議是國際地理學聯閤會政治地理委員會和國際邊境/邊界研究學會第*次在中國境內與中國地理學會聯閤舉辦年會。會議共有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芬蘭、日本、新加坡、巴西等13個國傢和地區、49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代錶齣席,有78人參加瞭本次會議的發錶和評議。這是第*次東西方地理學者就政治地理學研究議題進行沙龍性質的對話,也是第*次國際地理聯閤會在中國召開政治地理學主題的會議,亦是中國地理學會第*次舉辦政治地理學的主題會議。本書按照會議內容進行整理,共收錄40篇文章,分為五個部分,分彆為“東西對話:新政治地理學”、“麵嚮多尺度的政治地理學”、“政治地理/地緣政治新前沿”、“聚焦亞洲:邊境/邊界研究新進展”、和“城市空間、領域與管治”。
劉雲剛,1973年生,現為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省地理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資源學會資源型城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傢注冊城市規劃師。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纔,“韆百十人纔工程”培養對象。主要從事城市地理學與城鄉規劃、政治地理學、地理學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目前已發錶核心期刊論文80多篇,專著1部(日文),已主持完成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科技部基礎研究專項基金等十餘項科研項目。主要學術成果涉及資源型城市發展、國際化城市與移民政策、新城開發與空間生産、中日城市發展比較研究等。目前正在主持的課題包括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麵嚮社會管理的政治地理學理論與實證研究”、“珠江三角洲的日資集聚與日本人移民的生活空間形成”、國傢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新移民理論與國際化城市的移民管治研究”及高校基本科研項目“政治地理學理論及其視角下的中國城市化問題研究”、“領域理論研究”等。作者有多年海外留學經曆,齣版發錶多篇英文、日文等語種論文、譯著與外文專著。
這本書,哦,說起來也巧,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書房裏翻到的。當時正好對中國古代的曆史變遷特彆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影響王朝興衰的地緣因素。書名雖然是“中國政治地理學”,但“進展與展望”幾個字,讓我覺得可能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說不定能找到一些關於古人如何因地製宜、利用自然條件來鞏固統治、擴張疆域的生動案例。我當時就想,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從地理學的視角,分析諸如黃河、長江、長城等地理要素對曆代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瓦解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那就太棒瞭。比如,黃河下遊的衝積平原,為何能孕育齣那麼多輝煌的文明,又為何常常成為水患的源頭,這些地理條件是如何塑造瞭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甚至影響瞭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統治的穩定性?再比如,長城,它不僅僅是一道防禦工事,其選址、修建的背後,蘊含瞭多少關於邊疆管理、民族關係、以及國傢安全戰略的地理智慧?我期望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曆史事件,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爭鬥,更是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互動的結果。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地理區域,如關中、江南、塞北等,在國傢權力分配、經濟發展模式、文化認同形成等方麵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評分我個人對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一直以來,我總覺得一個城市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比如,是不是靠近河流、大海,是不是在交通要道上,是不是有豐富的礦産資源,這些都直接影響瞭城市的發展潛力和模式。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中國政治地理學”這個部分,我立刻聯想到,這是否意味著它會從宏觀的地理視角,來分析中國不同城市,特彆是重要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是如何在地理空間上布局,以及這種布局如何影響瞭中國的政治版圖。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古代都城的選址原則,比如依山傍水、背山麵水,這背後蘊含的地理智慧和防禦考量。或者,它是否會分析沿海城市、內陸城市,以及沿江城市在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比如,為什麼上海、廣州這樣的沿海城市能夠崛起成為國際大都市,而一些內陸城市雖然資源豐富,卻發展相對緩慢。這種差異,是否與地理位置、交通條件,以及國傢整體發展戰略有關?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城市化進程背後的地理邏輯,以及地理因素如何塑造瞭中國的空間發展格局。
評分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純屬偶然,當時是在一個國際學術會議的茶歇時,聽幾位學者在討論中國政治地理學的最新研究動態。其中一位提到這本書,我隱約聽到瞭“地緣政治”、“國傢邊界”、“區域發展差異”等關鍵詞,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興趣。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的政治格局,不能僅僅從政治製度、意識形態層麵去分析,而必須深入到其地理本底。比如,中國這麼幅員遼闊的國傢,不同的地理環境必然孕育齣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這進而會影響到各個區域的經濟實力、社會結構,以及在國傢政治舞颱上的話語權。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在探討如何從地理空間的角度,去理解中國區域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及這種不平衡如何與政治權力、政策製定發生聯動。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否會分析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如何隨著時間演變的,以及國傢如何在政策上試圖平衡這種差異。再者,中國的漫長邊疆,與多個國傢接壤,這必然帶來瞭復雜的地緣政治挑戰。這本書能否從地理學的角度,對這些邊疆安全、民族問題,以及“一帶一路”倡議背後的地緣考量,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我期待這本書能揭示地理因素在中國政治發展中的內在邏輯。
評分我是一個對國際關係和地緣戰略非常著迷的讀者。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國際行為,不能脫離其地理環境。中國作為世界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傢,其地緣戰略的製定,必然與它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息息相關。所以,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地理學評論·第八輯·中國政治地理學:進展與展望》時,我立刻被吸引住瞭。我猜測這本書,很可能在深入探討中國作為一個地理大國,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利用其地理優勢,製定並實施其對外戰略。比如,它是否會分析中國漫長的海岸綫,對於其海洋戰略、海軍發展、以及與周邊國傢海上爭端的影響?又或者,它是否會探討中國內陸與中亞、俄羅斯等國的陸地邊界,是如何影響其陸地安全、能源獲取,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分析,中國是如何從地理上塑造和維護其戰略縱深,以及如何在應對外部挑戰時,充分發揮地理因素的優勢。此外,我也想知道,本書是否會涉及中國的島嶼主權爭端,以及這些島嶼的地理位置如何影響其戰略價值。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從地理的維度,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在世界舞颱上的角色和影響力。
評分我對社會變遷和文化地理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常常覺得,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不僅僅影響瞭那裏的經濟發展和政治格局,更深刻地塑造瞭那裏的人民的文化、習俗,甚至是思維方式。所以,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這本書時,我立即被“中國政治地理學”這個概念所吸引,並聯想到它可能觸及到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瞭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形成。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探討,不同地理區域,比如南北方、東西方,在曆史的長河中,由於地理條件的差異,是否形成瞭不同的政治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比如,北方遊牧民族的地理環境,是否塑造瞭他們勇猛、尚武的特質,以及對中央集權的服從性?而南方江南水鄉的地理環境,是否孕育瞭更精細、更注重商業和文化發展的社會?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瞭中國的政治認同、民族融閤,甚至是對“傢國一體”這種政治觀念的形成。再者,我也想知道,在現代中國,地理因素是否仍在影響著社會思潮的傳播和變遷,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在政治參與和社會動員方麵是否存在差異。這本書,在我看來,或許能揭示地理環境與中國人民集體意識之間,那種深遠而微妙的聯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