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理想国:礼记(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一辑07)

儒家的理想国:礼记(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一辑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何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
  • 礼记
  • 中国经典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国学
  • 古代文献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66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87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前人智慧的结晶

生活体验的累积

不学礼,无以立身

颇具现实意义的修身之道


内容简介

《礼记》是一部“礼的百科全书”,不只写跟礼有关的规章制度,还包含关于仁义道德的篇章。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也是适合我国社会状况,和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本书用浅显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读者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作者简介

周何(1932-2003),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师大国文系主任、国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考试院考试委员。著有《古礼今谈》《春秋吉礼考辨》《中国训诂学》《春秋榖梁传传授源流考》《新释春秋榖梁传》《十三经著述考》等。

精彩书评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高信疆


目录

【导读】打造一个有礼的理想国

前言——认识《礼记》

一、礼与《礼经》及《礼记》

二、《礼记》的性质与内容

三、《礼记》的研读价值

第一章 礼事的记叙

孔子合葬父

孔子修墓

孔子闻子路之死

孔子哭伯高之丧

冉有代孔子致送丧赙

孔子哭宾馆主人之丧

孔子看人送葬

苛政猛于虎

童子汪踦为国牺牲

司城子罕哭卫士之死

立庶子不立嫡孙

孔子主持射礼

孔子之死

弟子为孔子服丧

孔子的坟

弟子对孔子言论的讨论

子夏哭儿子之丧

同母异父兄弟的丧服

曾子称赞晏婴知礼

曾子责备蒉尚的失礼

曾子过犹不及

曾子病危时换席

不食嗟来食

石祁子知礼

鲁庄公为士追赠诔谥

晋献公杀太子申生

秦穆公吊公子重耳

季武子准许杜氏哭葬于庭院

鲁襄公赠礼楚康王之丧

邾娄定公论逆伦的凶案

容居的狂妄无知

善颂善祷

赵文子论人

柳庄劝卫献公不可偏心

卫献公吊柳庄之丧

成子高的遗言

国子高论葬事

杜蒉罚酒

太宰嚭据礼矫正夫差

子服惠伯不以私废公

周丰讽喻鲁哀公

鲁哀公为妾服丧

孟敬子不守礼

鲁穆公哭齐国大夫之丧

罢市求雨

子思论臣为旧君之丧

子思哭改嫁母亲之丧

子思不为改嫁母亲治丧

陈子亢取消用人殉葬

季子皋葬妻

第二章 礼意的说明

冠礼的意义(一)

冠礼的意义(二)

冠礼的意义(三)

婚礼的意义(一)

婚礼的意义(二)

婚礼的意义(三)

婚礼的意义(四)

丧礼的意义(一)

丧礼的意义(二)

丧期的意义(一)

丧期的意义(二)

丧期的意义(三)

祭礼的意义(一)

祭礼的意义(二)

祭礼的意义(三)

孔子论主祭和助祭者的不同

孔子论礼教的功用

孔子论礼的表现态度

孔子论守制的用意

孔子论治丧的标准

孔子论蜡祭

曾子论哭的声调

曾子论礼器的用途

礼有权宜的变化

孔子论孝

曾子论孝

乐正子春论孝

孔子论大同和小康

制礼的因素

第三章 品德的修养

儒者的典型(一)

儒者的典型(二)

儒者的典型(三)

儒者的典型(四)

儒者的典型(五)

儒者的典型(六)

儒者的典型(七)

儒者的典型(八)

儒者的典型(九)

儒者的典型(十)

儒者的典型(十一)

儒者的典型(十二)

儒者的典型(十三)

儒者的典型(十四)

儒者的典型(十五)

儒者的典型(十六)

儒者的典型(十七)

进德修业的《大学》三纲八目

什么是“诚其意”

“中”与“和”

“诚”的修养

好学、力行、知耻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一)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二)

礼乐的精神价值

子夏论乐

第四章 生活的规范

对父母的礼(一)

对父母的礼(二)

对父母的礼(三)

对长者的礼

对老师的礼

男女界限的礼

幼童教育(一)

幼童教育(二)

一般生活规矩.


精彩书摘

冠礼的意义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标准的成人,其主要的条件就在于他已经具备了做人做事基本的礼义原则。关于做人做事基本的礼义原则,说起来标准当然颇不简单,然而其开始学习的起点,就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上,譬如端正其举止行动和体态,培养其庄敬稳重的仪表风度,教导其言辞的温和柔顺等。

当一个人的举止体态已能习惯于端端正正,仪表风度确实做到庄敬稳重,说话的言辞也确实做到温和柔顺,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已经具备了礼义的条件了。

士的家庭中,孩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要为他举行一次隆重的加冠典礼(女孩子十五岁时有笄礼),庆祝他从当天起是个成人的意思。

冠,相当于庶人头上戴的帽子,是整套礼服中的一部分。在冠礼的仪式中,要为这孩子准备三套正式的礼服,让他在今后参加各种不同的场合时穿用。衣服是自己先穿好,然后再由别人一次一次地为他加冠;加冠是典礼的高潮,所以就称之为“冠礼”。目前社会中,有些家庭的女孩子长到十七八岁时,父母为她举办生日宴或者生日舞会,虽然这可能是从西方学来的,但是庆贺成人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成人之礼。只可惜中国人的成人之礼已经没有了,反而要从外国学回来。

古代未成年的人称为“童子”,童子都是穿着带有彩色的衣服,一眼就可以看出跟成人的衣服完全不同。到了行冠礼时,他所穿着的就都是成人的服装了。所以从这一天起,把成人的衣服加到他的身上以后,自会使他自己感觉到这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的孩子气了。而且衣服就有烘托身份的作用,穿戴得整整齐齐的,也就让他自己知道应该注意仪表风度,在言语、举止上,自会加以检点约束,而不敢随随便便的,这就是礼义有约束的作用发挥了。服装的齐全既然有这层约束的作用,所以今后当他参加各种场合时,相信他必然不会再像孩子时代那样举止失措了。一定要先行冠礼之后,才能以其他的礼节要求于他,所以说冠礼是一切礼仪的起点。

行礼的当天以及礼仪过程中那种庄严隆重的气氛,自然会给孩子毕生难忘的印象,使他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起步。因此仪式的安排以及如何进行,都必须是经过细密的思考与设计。

除了当天仪节所给予他深厚的影响外,实际上其所以能由这一天之后真的就直接迈入成人的新里程者,主要的还是在于过去十多年来家庭教育的成果。家庭从小就教他如何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由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教导,日积月累地让他渐渐经由学习而懂得做人的分寸、做事的原则。到了满二十岁时的冠礼,实在说来,等于就是十多年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所以冠礼只不过是一套形式的礼仪,其价值的本质却是在于家庭教育的成功。形式仪节,随时都可以加以改变,然而实质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时至今日,冠礼固然已经不存在了,而家庭教育也几乎濒临破产,下一代的教育责任似乎都移交给学校的老师身上,老师们可以负责孩子们的智能教育,但是生活教育、品德教育显然不足,于是我们的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究竟是做好事的人才,还是做坏事的人,谁也不敢保证。面对着古代社会的冠礼,事实上不可能让它再复古于今天,但是对祖先们当初设计安排这些礼仪的苦心和用意,不仅值得我们参考,而且更值得我们为之深思。

婚礼的意义

婚礼的意义,是准备结合两姓家族之间的和好;对上而言,能得夫妻同心协力,共同事奉宗庙的祭祀;对下而言,得以生儿育女,使能继承于后世。既然婚礼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有德的君子都非常重视这件事儿。

昏是黄昏,从古以来,迎亲都是在黄昏的时候,所以相沿都称之为“昏礼”。后来既经用为礼的专名,为了和黄昏的“昏”字有所区别,才在旁边加上表示人事的女旁而写作“婚”字。

婚礼本来就不仅只是两个当事人的事,必然要关联到双方的家庭,这是古今中外都一样的。任何人不可能结婚之后就和家人断绝来往的,既然如此,把婚礼看作社会上家族间横的联系,远比只当作两个人的结合,其意义要深重得多。

宗庙祭祀的典礼,必须由主人和主妇共同主持,除了尊祖敬宗的历史意义外,也由此显示家庭和睦的气氛,夫妻合作无间的精神。同时结婚的最后目的就是为了要创造继起的生命,使生命延续到永远,这不但是家族繁衍的任务,也是人类社会的责任。这三项婚礼意义的说明,足以让我们领悟到,结婚是一件庄严神圣,而且是责任重大的事情,当然不容许儿戏玩笑,苟且随便。因此每一道仪式的进行,都必须在宗庙祖先神主之前,让当事人能深切体会到这件事的严肃性和责任感。从一开始就持有如此谨敬慎重,光明正大的态度,相信其结果必然是成功而美满的。

新郎亲自到女家去迎接新娘,这叫作“亲迎”。亲迎的意义有三点:第一,婚礼中所有仪式都是由男方采取主动,女方处于被动。这一点是符合中国古代阴阳动静的基本原理的。男子阳刚主于动,女子阴柔主于静,这套道理应该是多少年来多少人观察宇宙自然变化的结论,实际人生体验的累积,当然是绝对正确的。第二,新郎是由女方父母手中把新娘接过来的,自然含有接受交托终身的意义。当新郎在面对着女方家长的时候,至少会感到今后不但要善待妻子,而且要对她的父母负责,要对她的一家负责。能加上这一层责任感,在以后的夫妻生活中,自然会格外地彼此爱顾,互相信赖了。第三,新娘在这一天必须要离开她生活多年的家,和最亲密的父母家人分别,走进一个新的生活阶段,再怎么坚强的女孩子,心理上总会有惶恐不安的感觉,所以非常需要新郎能从她离家的那一刻起,伴随在她的身边,细心体贴地照顾着,让她能定下心来度过这第一天,然后才能慢慢地适应。所以新郎到女家的亲迎,实在是太重要了。

其中“问名”的仪式,也就是后世的换庚帖、换八字。这并不表示男方连女孩子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如果真的不知道是谁的话,如何能进行表示选择已定的“纳采”呢?这只不过是要求慎重其事,正式地由女方写下这份资料,交给男方使者带回去。


前言/序言

打造一个有礼的理想国

周?何

谈到“礼”,给人的印象,不是很枯燥就是很严肃。从“礼”的仪式来看,的确是相当的枯燥乏味;从“礼”所具有维系国家社会、道德人心的功能上看来,显然也是非常严肃的。但如果是记载古代人物如何顺礼而行的事实,那就和看故事书一样地有趣味了;而如果能由这些小故事里,进而了解到许多礼仪形式的安排和设计,原来还有那么多深远的用心和社会教育价值时,那就更有意义了。

在过去,《礼记》是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一部经书,就是因为这部书中,除了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外,还有更多有关正常生活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养等宝贵的资料在内。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也是最适合我们中国社会状况和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礼的形式当然会有很多改变,但是内涵的思想观念,却仍然应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让我们打造一个有“礼”的理想国。

也许古代的文言文,如今形成了直接阅读的障碍,加上已经习惯于法治的生活观念,很容易让人忽略了实际上根植在我们心底的传统意识。因此如能利用平浅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人人都能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的指导价值,我想这应该是一件最值得认真努力去做的事了。


《礼记》,这部饱含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又似一座巍峨的精神殿堂,它承载着先贤的智慧,勾勒出古代社会运行的脉络,更是我们理解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一扇重要窗口。它并非一部简单的道德说教汇编,而是集纳了周代以来,特别是孔子及其弟子对“礼”的阐释、实践与升华,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礼记》的名称本身就揭示了其核心主题——“礼”。“礼”在古代中国,远不止于我们今天理解的“礼仪”或“礼貌”。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涵盖了从国家典章制度、社会等级秩序,到个人行为规范、祭祀庆典,乃至婚丧嫁娶、言谈举止的方方面面。在儒家看来,“礼”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秩序的基石,是人伦关系得以确立和维系的根本。它既是一种外在的制度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修养,关乎一个人的品德,一个家庭的和睦,一个国家的繁荣。 翻开《礼记》,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儒家的理想国”这一表述,正是对《礼记》中所蕴含的社会图景的一种高度概括。在这个理想国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序而和谐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也懂得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大学》篇中提出的“三纲八目”——亲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这一理想国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个体实现了道德上的完善,才能进而实现家庭的和睦,最终才能达到国家的安定与世界的和平。这种由内而外的推己及人,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逻辑。 《礼记》并非孤立的文本,它是中国古代礼制文化发展的集大成者,是对周礼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周公制礼作乐,旨在重建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秩序,确立明确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孔子在乱世之中,更是将“礼”视为挽救道德滑坡、重建社会秩序的“仁”之载体,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礼记》便是孔子及其门徒对这些思想的系统整理和阐释,它将抽象的“仁”落实到具体的“礼”的实践中,使得儒家思想更具可操作性和生命力。 《礼记》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例如: 关于政治与国家治理: 《大学》、《中庸》等篇章,探讨了治国之道,强调了君主应有的德行和责任,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治国理念。《礼器》、《乐记》等则从礼乐制度的角度,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规范社会,引导民风,实现政治的稳定与和谐。它描绘了一个以德治国,以礼安民的理想政治蓝图。 关于社会伦理与人际关系: 《曲礼》是《礼记》中篇幅最长、内容最广的一篇,它详细规定了日常生活的各项礼仪,从走路、坐立、说话,到饮食、起居,无不涵盖。这些看似琐碎的规则,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思想,强调尊卑有序、长幼有别、亲疏有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关爱。通过这些规范,旨在建立一个秩序井然、充满人情味的社会。《缁衣》篇则通过劝诫国人,强调遵守礼仪的重要性,揭示了“礼”与“治”的内在联系。 关于教育与人才培养: 《学记》是《礼记》中关于教育的专篇,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深入探讨了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师生关系,强调了“教学相长”、“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弟子规》虽然不是《礼记》的独立篇章,但其精神内核与《礼记》中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部分高度契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和个人品德塑造的重要思想来源。 关于祭祀与人生礼仪: 《祭义》、《丧服》等篇章,详细阐述了古代重要的祭祀礼仪和丧葬制度。这些礼仪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情感的表达、道德的体现和文化的传承。《祭义》强调了祭祀的真诚与敬意,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体现了古人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丧服》则规定了不同亲属之间的丧服制度,这既是社会等级的体现,更是表达哀思、维系亲情的关键。这些关于人生重要仪式的规定,构成了个体生命历程的重要节点,也维系着家族和社会的整体性。 《礼记》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回溯,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普适性智慧。尽管时代变迁,但其中关于个人修养、人际和谐、社会秩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个人修养的强调: 《礼记》告诉我们,一个理想的社会始于个体的完善。无论是“慎独”的自觉,还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追求,都指向了道德的自我约束和品格的不断提升。这种内在的修养,是抵御外在诱惑、保持内心平静的基石。 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礼记》所倡导的“仁爱”、“恕道”等原则,强调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尊重差异。这些思想对于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社会秩序与稳定的追求: 《礼记》对“礼”的重视,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对秩序的深层需求。在现代社会,如何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如何培养公民的规则意识,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是《礼记》所探讨的“礼”在现代社会的转化与延伸。 对教育功能的深刻认识: 《学记》中对教育的论述,至今仍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思想资源。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是能力的培养,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系统工程。 《礼记》的语言典雅而富有力量,它将深刻的哲理蕴含在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论断之中。阅读《礼记》,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将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真正领略这部经典的魅力。它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国”,而是通向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社会的一条可行之路,一条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去践行的道路。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身的不足;它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它是一本教科书,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如何参与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在探索古代社会伦理结构时,阅读过不少关于宗法制度和教化意义的论述。市面上很多关于古代礼仪的书籍,往往将重点放在了具体的器物规格、仪式的流程,或者仅仅是记录了不同朝代对“礼”的修正和增补上。比如,我读过一本专门详述汉代祭祀体系的专著,它对太庙的布局和每种礼器的使用时机描述得事无巨细,信息量爆炸,但读完后,我依然很难把握这种“礼”的精神内核是如何渗透到普通士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还有一些偏向文学批评的作品,它们侧重于分析古人如何在诗文中体现出“礼”的含蓄美,探讨的是艺术层面的表达,而非制度层面的实践。因此,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困境:要么知道礼仪的繁缛细节,却不解其背后的精神支柱;要么只谈宏观的政治理想,却对微观的社会运行机制感到模糊。寻找一套能够清晰描绘出理想社会蓝图,并将其落实到人际关系中的典籍,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方向。

评分

我曾经尝试通过阅读其他古代经典来理解“仁”与“义”在实践中的落地方式,但很多时候,这些概念总是在抽象的层面徘徊。例如,我读过一些侧重于“义”的阐释的史书,它们往往是通过记载英雄人物的壮举来诠释“见义勇为”或“舍生取义”,这固然能激发人的道德热忱,但对于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义”却缺乏具体指导。而关于“仁”的探讨,一些佛教义理的书籍虽然强调慈悲与普度,但其终极关怀的指向与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在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我手里还有一本关于法家思想的译本,它极力主张用严苛的律法来约束人的行为,构建秩序,但对于如何通过内在的自我约束和外在的教化来达到长治久安,其论述显得相对单薄,缺乏温和的力量。因此,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内在德性修养与外在秩序构建有效结合起来的理论体系。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自己书架上关于古代思想史的部分,发现市面上很多所谓的“经典解读本”,要么为了追求所谓的“通俗易懂”而过度简化了原义,要么就是佶屈聱牙,让人望而生畏。而我阅读的其他几本与此主题相关的书籍,侧重性各有不同,有的更偏向哲学思辨的梳理,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德行”的根基;有的则专注于考据学,对某一特定词汇的流变进行细致的文献比对,读起来非常枯燥。比如我手头还有一本专门讲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那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学术化,充满了对西方哲学术语的对译和复杂的逻辑推演,虽然深度无可挑剔,但对于想了解古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门槛实在太高了。相较之下,其他几本辅助读物,有的更像是普及读物,很多深刻的内涵被一笔带过,难以形成系统认知。所以,拥有一本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能达到平衡的典籍,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雅致,初拿到手时,那沉甸甸的质感和泛着微光的封面,就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印刷的字体清晰易读,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编辑在排版上花了不少心思,注释和原文的区分非常得当,使得我们在深入研读复杂的古代文献时,能够迅速找到关键的解释,而不会被浩如烟海的文字淹没。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翻阅过程中,仿佛真的在和古代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开头的引言部分,虽然不是原文内容,但导读的文字精炼有力,能迅速将读者带入到该章的核心思想之中,为后续的细读铺设了一条清晰的路径。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完全配得上其所收录的经典地位,堪称一套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

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中庸”之道和“时中”概念的理解,常常因人而异,缺乏一个统一而权威的文本来锚定其核心意义。我曾阅读过一些探讨宋明理学中“理”与“气”关系的哲学论著,这些著作虽然对宇宙本源和人心体悟有深刻见解,但其语言和概念往往高度凝练和专业化,初学者很容易迷失在复杂的术语体系中,难以把握其对社会伦理的指导意义。另外,市面上还有一些关于古代官场制度的书籍,它们详细描述了科举制度的流程、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以及各种行政机构的职能划分,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古代的政治运作是必要的,但它们更多是描述“如何治国”的技术层面,而非探讨“应如何治国”的价值层面。我缺少一本能清晰阐述一个理想社会应如何平衡等级秩序与个人情感,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又能实现个体道德完善的指导性文献。这种对理想形态的系统化描绘,是构建整体认知框架的关键。

评分

左传好看,有趣味

评分

这本孟子是九州出版社《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一辑10本之一,2017年11月一版一印【第1次印刷】,准备出一本买一本,京东购物只要常进站看看,优惠多多。

评分

《尚书》一学历史,二看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

评分

解读孟子的这本书,适合跟孟子一住一起看。

评分

这本《大学.中庸》是前几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初版的同名丛书《中国历代经典宝库》58本中没有的品种,九州出版社2017年11月一版一印【第1次印刷】,每篇文章由原文、语译、详注、精解、修辞、会通组成。极具阅藏价值,不亚于中华书局版《中华历代经典藏书》中同类书的质量。

评分

这一套书制作精美,便于携带阅读,值得收藏!

评分

一直相信京东自营,支持正版,物流有保证,送货小哥服务好,嘴甜

评分

一直相信京东自营,支持正版,物流有保证,送货小哥服务好,嘴甜

评分

东东太好了,装帧、印刷都很好,看起来很舒服,又是做活动的时候买的,真划算,京东物流超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