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克尔凯郭尔文件的第五卷,是国内克尔凯郭尔具哲学意味的一本书,是译者花费十年时间精心完成的译作。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王齐,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学术秘书,研究专业为美学。曾经到丹麦进修,研究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为克尔凯郭尔文集的主译和审稿人。
目 录
导论(1)
第一部 关于基督教真理的客观问题
第一章 历史的考察(12)
§1 圣经(12)
§2 教会(20)
§3 数百年来对基督教真理的证明(28)
第二章 思辨的考察(31)
第二部 主体问题,主体与基督教真理的关系,或成为基督教徒
第一册 关于莱辛(47)
第一章 致谢莱辛(47)
第二章 莱辛可能或真正提出的命题(53)
1.主体性的生存思想家意识到了沟通的辩证法2.在与真理的生存关系之中,生存性的主体思想家既否定又肯定,他所拥有的喜剧性与他本质上拥有的情致同样多,他持续地处于生成进程之中,也就是说,在奋斗中3.莱辛说过,偶然性的历史真理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永恒的理性真理的证据;还说过,在历史陈述的基础上向永恒真理的过渡是一个跳跃4.莱辛说,假如上帝把全部真理握于其右手,而把对真理持续不懈的追求置于其左手,他将选择后者。甲)一个逻辑的体系是可能的;乙)一个生存的体系是不可能的。
第二册 主体问题,或主体性应当如何构成才能使难题向主体开显 (103)
第一章 成为主体(103)
如果成为主体不是赋予人的最高任务的话,伦理学应该做出何种评判;对这个任务做进一步理解的时候应该忽略什么;在成为主体的思想方面的例证
第二章 主体性真理,内心性;真理即主体性(155)
附录 当代丹麦文学之努力一瞥(209)
第三章 现实的主体性;伦理的主体性;主体思想家(255)
§1 生存的意义;现实性(255)
§2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现实性高于可能性;诗的理想和理智理想;伦理理想(267)
§3 主体性之具体环节在生存主体身上的同时共在性;作为思辨进程对立面的同时共在性(288)
§4 主体思想家;他的任务;他的形式,即他的风格(292)
第四章 《哲学片断》的问题:永恒福祉何以能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310)
第一部分 以《哲学片断》的方案为目标(310)
§1以异教思想为出发点及其原因(310)
§2在有可能调和基督教与思辨思想之前,就何谓基督教保持初步的一致意见的重要性;这种一致意见的缺失对调和有利,尽管它的缺失使调和成为幻象;一致意见的介入阻止了调和的出现(315)
§3《哲学片断》的问题作为导论性问题,不是针对基督教,而是针对成为基督教徒(324)
第二部分 问题本身(326)
个体的永恒福祉通过与某种历史性的东西相关联而在时间中被决定,这种历史性的构成包括了根据其本质不能成为历史、结果必须依靠荒谬才能成为历史的东西
A.情致(328)
§1 对生存情致的初始表达,在生存的转化过程中通过行动表现出的面向绝对目的的绝对方向(方面)——感性情致——调和的虚幻性——中世纪修道院运动——同时与绝对目的建立绝对的关系,与相对目的建立相对的关系(328)
§2 生存情致的本质性表现——痛苦;作为感性人生观的幸福和不幸,与作为宗教人生观的痛苦(在宗教演说中被揭示)之间的对立;痛苦的现实性(幽默);在后一种情况下的痛苦的现实性之为生存者与永恒福祉的关系的标记;宗教幻象;内心冲突;在前一种情况下的痛苦的根源及意义——离弃直接性、但仍停留在有限性之中;一个建设性的娱乐;幽默作为宗教的伪装(358)
§3 对生存情致的决定性表达就是罪过——我们的考察是向后退的而非向前进的——对罪过的永恒回忆是对罪过意识与永恒福祉的关系的最高表达——对罪过意识及其相应的补罪形式的低级表达——自惩——幽默——隐蔽内心性的宗教感(423)
在A与B之间(444)
B.辩证性(448)
§1 辩证的矛盾,即断裂:通过与在时间中的其他东西建立关系的方式,而在时间中期待着永恒福祉(454)
§2 辩证的矛盾:永恒福祉建基在与某种历史性的关联之上(457)
§3 辩证的矛盾:这里所说的历史不是单纯的历史,而是从只有与自己的本性相反对时才能成为历史的东西当中演化而来,也就是借助荒谬产生的历史(460)
对B的补充(462)
辩证性对情致的反向作用增强了情致以及与之同时共在的诸要素(462)
(1)罪的意识(463)
(2)冒犯的可能性(464)
(3)因同情而滋生的痛楚(465)
第五章 结论(497)
附录与读者达成的共识(523)
与其说这是一本哲学著作,不如说它是一面巨大的、多棱镜,映照出二十世纪以来欧洲知识分子精神图景的复杂性。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似乎对人类心理的阴暗角落有着非凡的洞察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我们通常选择视而不见的恐惧与自我欺骗。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与书中提出的那些极端的道德选择进行内心辩论,这种辩论不是为了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了体验在极端压力下,个体意识如何被拉扯、如何进行最终的抉择。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拒绝提供慰藉,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在面对“无限的可能”与“绝对的虚无”时,一个清醒的头脑所能达到的最深处的探索。
评分文字的密度和风格变化多端,是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有时候,你会遭遇一段极其抒情、充满画面感的叙述,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诗人正在低语,讲述着他与上帝或自我的幽暗对话;而紧接着,风格会骤然转向冷酷的分析,使用极其精准的哲学术语,对某一特定伦理困境进行无情的解剖。这种风格上的剧烈摇摆,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割裂感,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整体张力,使得那些关于“存在的焦虑”的论述,拥有了更具象化的情感载体。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使用铅笔在页边做标记,记录下那些如同警钟般的句子,它们提醒着我,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之下,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尚未解决的生命追问。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文集,一股沉甸甸的哲学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片古老的思想迷宫之中。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张精密的网,将人类存在的种种悖论和困境一一捕获,展现出一种既疏离又入世的独特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精神碰撞,那些关于信仰、绝望、以及个体自由的探讨,如同冷峻的刀锋,直抵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努力跟随着作者的思绪跳跃,试图在那些看似晦涩的语句中,寻找一丝可以握住的真理之光。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翻完的书,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品味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转折和比喻,因为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他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深刻批判与重塑。每一次停下来沉思,都像是在一次漫长的精神跋涉之后,需要短暂地喘息,整理那些被重新排列的认知碎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但一旦你成功地适应了它的内在节奏,随之而来的回报是巨大的精神拓展。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最能刺痛人心的词汇来描绘那些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曾经模糊不清的内在体验,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清晰的轮廓和名字。这是一种被深刻理解的感觉,仿佛有一个远在彼岸的思想者,比你自己更早、更透彻地理解了你的挣扎。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对自我精神疆域的重新勘测,那些过去被忽略的角落,现在都暴露在了思想的强光之下,让人既感到战栗,又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充实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戏剧,充满了高潮与低谷的起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逻辑严谨性,仿佛在构建一座无法被攻破的思想堡垒。然而,令人着迷的是,这座堡垒的外墙并非由僵硬的教条构成,而是由无数充满张力的矛盾性词语和看似矛盾的例子支撑起来的。每当我觉得自己即将完全理解某个核心概念时,作者总会以一种近乎挑衅的方式,抛出一个新的视角,将我再次推向认知的边缘。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精力的,它迫使读者放弃固有的思维定势,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起身走动,让血液重新流动,平复内心那种被剧烈思想冲击后的震颤。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书,很值得阅读
评分好书速递,初夏又有的可读了,多谢!
评分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评分这套文集翻译还是比较权威的,期待后续。
评分京东物流一如既往地快 商品很好 很满意 快递员很好 辛苦了!
评分书印刷很棒 内容更是十分优秀 推荐
评分还可以啊啊啊吧啊啊啊吧
评分克尔凯郭尔作品,值得读一读
评分收到完好无损,很不错,字迹清晰,纸张也厚,满意,而且效率高,第二天基本都能到,点个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