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学

哺乳动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杰,胡锦矗 著
图书标签:
  • 哺乳动物
  • 动物学
  • 生物学
  • 脊椎动物
  • 动物行为
  • 生态学
  • 分类学
  • 解剖学
  • 生理学
  • 进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839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877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00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哺乳动物学》以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介绍了哺乳动物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的分支学科、发展趋势,哺乳动物的结构和基本特征、各类群分述、哺乳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地理分布等内容。同时,对于我国有分布的哺乳动物各主要类群还提供了科、属级,甚至到种(分)的检索表。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哺乳动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2
1.1.1 早期人类对哺乳动物的认识 2
1.1.2 17~19世纪博物学家对哺乳动物学的贡献 3
1.1.3 哺乳动物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 4
1.1.4 中国近代哺乳动物学的发展 5
1.1.5 哺乳动物学的发展趋势 9
1.2 哺乳动物学主要的分支学科 9
1.2.1 自然历史 9
1.2.2 分类与系统学 9
1.2.3 解剖学与生理学 11
1.2.4 行为学 11
1.2.5 生态学 12
1.2.6 管理和控制 12
1.3 哺乳动物的分类纲要 12
1.4 中国的哺乳动物分类概述 13
思考题 15
第2章 哺乳动物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16
2.1 皮肤及其衍生物 16
2.1.1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16
2.1.2 皮肤的衍生物 17
2.2 骨骼系统 20
2.2.1 中轴骨 20
2.2.2 附肢骨 22
2.3 肌肉系统 22
2.4 消化系统 23
2.4.1 牙齿 23
2.4.2 摄食模式 25
2.5 呼吸系统 26
2.6 循环系统 27
2.7 排泄系统 27
2.8 生殖系统 27
2.8.1 雌性生殖系统 27
2.8.2 雄性生殖系统 29
2.9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30
思考题 30
第3章 单孔类和有袋类 31
3.1 单孔类Monotremes 31
3.1.1 单孔目Monotremata 31
3.2 有袋类Marsupials 33
3.2.1 负鼠目Didelphimorphia 36
3.2.2 新袋鼠目Paucituberculata 37
3.2.3 小目Microbiotheria 38
3.2.4 袋鼬目Dasyuromorphia 38
3.2.5 袋狸目Peramelemorphia 40
3.2.6 袋鼠目Diprotodontia 41
3.2.7 袋鼹目Notoryctenmorphia 46
思考题 46
第4章 食虫类 47
4.1 马岛猬目Tenrecoidea(new) 47
4.1.1 马岛猬科Tenrecoidae 47
4.1.2 獭鼩科Potamogalidae(new) 48
4.1.3 金毛鼹科Chrysochloridae 48
4.2 象鼩目Macroscelidea 49
4.3 树鼩目(攀鼩目)Scandentia 49
4.3.1 笔尾树鼩科Ptilocercidae 50
4.3.2 树鼩科Tupaiidae 50
4.4 皮翼目Dermoptera 50
4.5 沟齿鼩目Solenodonta(new) 51
4.6 鼩形目Soricomorpha 52
4.6.1 鼩鼱科Soricidae 53
4.6.2 鼹科Talpidae 57
4.7 猬形目Suborder Erinaceomorpha 59
4.7.1 毛猬科Galericidae(new) 59
4.7.2 猬科Erinaceidae 60
思考题 61
第5章 翼手目 62
5.1 形态 63
5.2 分类 65
5.2.1 阴(大)蝙蝠亚目Suborder Yinpterochiroptera 67
5.2.2 阳(小)蝙蝠亚目Suborder Yangochiroptera 75
思考题 86
第6章 披毛目、带甲目、鳞甲目和管齿目 87
6.1 披毛目Pilosa 87
6.1.1 蠕舌亚目Vermilingua 87
6.1.2 树懒亚目Folivora 88
6.2 带甲目Cingulata 89
6.2.1 犰狳科Dasypodidae 89
6.3 鳞甲目Pholidota 90
6.3.1 鲮鲤科Manidae 90
6.4 管齿目Tubulidentata 91
6.4.1 土豚科Orycteropodidae 91
思考题 92
第7章 灵长目 93
7.1 灵长类的基本特征 93
7.2 灵长类的分类 95
7.2.1 原猴亚目Strepsirrhini 96
7.2.2 简鼻亚目Haplorrhini 100
思考题 115
第8章 食肉目 116
8.1 食肉目的主要特征 116
8.1.1 陆生种类的特征 116
8.1.2 海栖种类的特征 118
8.2 食肉目的分类 118
8.2.1 犬形亚目Caniformia 119
8.2.2 猫形亚目Feliformia 135
思考题 142
第9章 近有蹄类 143
9.1 长鼻目Proboscidea 143
9.1.1 象科Elephantidae 144
9.2 海牛目Sirenia 145
9.2.1 儒艮科Dugongidae 145
9.2.2 海牛科Trichechidae 146
9.3 蹄兔目Hyracoidea 146
9.3.1 蹄兔科Procaviidae 146
思考题 147
第10章 奇蹄目和偶蹄目 148
10.1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150
10.1.1 马科Equidae 151
10.1.2 貘科Tapiridae 153
10.1.3 犀科Rhinocerotidae 154
10.2 偶蹄目Artiodactyla 155
10.2.1 猪形亚目(不反刍亚目)Suina 156
10.2.2 胼足亚目(圆足亚目、驼亚目)Tylopoda 158
10.2.3 反刍亚目Ruminantia 160
思考题 183
第11章 鲸目 184
11.1 对水栖生活的适应 184
11.1.1 形态与结构 184
11.1.2 体温调节 186
11.1.3 适应潜水的生理特征 186
11.2 鲸目的分类 187
11.2.1 齿鲸亚目Odontoceti 187
11.2.2 须鲸亚目Mysticeti 193
思考题 196
第12章 啮齿类 197
12.1 啮齿目Rodentia 197
12.1.1 松鼠形亚目Sciuromorpha 201
12.1.2 河狸形亚目Castorimorpha 208
12.1.3 鳞尾鼯鼠形亚目Anomaluromorpha 209
12.1.4 鼠形亚目Myomorpha 210
12.1.5 豪猪形亚目Hystrimorpha 232
12.2 兔形目Lagomorpha 237
12.2.1 鼠兔科Ochotonidae 238
12.2.2 兔科Leporidae 242
思考题 246
第13章 哺乳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247
13.1 起源 247
13.2 演化 250
13.2.1 中生代哺乳动物的演化 250
13.2.2 新生代哺乳类及其辐射适应 252
思考题 253
第14章 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 254
14.1 哺乳动物分布区的形成、发展与变化 254
14.1.1 哺乳动物的扩散与大陆漂移的关系 256
14.1.2 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多样性 256
14.1.3 哺乳动物的区系演变 257
14.2 世界动物生态地理群 257
14.2.1 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257
14.2.2 热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258
14.2.3 亚热带常绿林地带动物群 259
14.2.4 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 259
14.2.5 温带落叶阔叶地带动物群 260
14.2.6 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261
14.2.7 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 261
14.2.8 寒带苔原地带动物群 261
14.3 我国动物生态地理群 262
14.3.1 热带森林、林灌、农田动物群 262
14.3.2 亚热带森林、林灌、农田动物群 262
14.3.3 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 262
14.3.4 温带草原动物群 263
14.3.5 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 263
14.3.6 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 264
14.3.7 高地森林草原、草甸、寒漠动物群 264
14.3.8 山地动物群 264
14.4 水域动物生态地理群 265
14.5 分布区与动物区系 265
14.5.1 分布区 265
14.5.2 分布型 265
14.5.3 动物区系 267
14.6 世界动物区系的分界划分 268
14.6.1 古北界 Palearctic 268
14.6.2 新北界 Nearctic 269
14.6.3 埃塞俄比亚界 Ethiopian 269
14.6.4 东洋界 Oriental 270
14.6.5 新热带界Neotropical 270
14.6.6 澳大利亚界 Australian 271
14.7 中国动物区系的分区划分 272
14.7.1 古北界 273
14.7.2 东洋界 275
思考题 277
参考文献 278
附表 世界现存哺乳动物目、科的分类 283
穿越星河的文明回响:一部关于宇宙社会学与异星文明接触的史诗 图书名称: 《宇宙回响:星际社会学与文明接触伦理学导论》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地球生命演化的微观细节,亦非对现存哺乳动物种类的系统性编目。相反,它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史诗,旨在探讨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与其他潜在或已知智慧生命形式进行接触、理解与共存的复杂图景。我们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星系,探索那些超越了生物学范畴的社会结构、技术奇迹与哲学思辨。 第一部分:寂静的画布——宇宙背景与生命涌现的概率论 在深入探讨异星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生命”的定义及其在宇宙尺度上的普遍性。本书摒弃了基于碳基生命模型的狭隘视角,转而引入“信息结构复杂性”作为衡量生命存在的基础指标。 第一章:“费米悖论”的当代解读与“大过滤器”的星际迁移 本章回顾了费米悖论的经典论述,并将其置于最新的宇宙学发现(如系外行星普查数据)之下进行重新校准。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大过滤器”理论模型——“技术奇点悬崖”,即文明在达到超光速通信或能源掌握前,极易因内部系统性崩溃或资源耗尽而自我毁灭。我们详细分析了历史上(地球上)出现的几次潜在的“过滤器”事件,并将其与跨越星际尺度的文明存续进行类比。重点探讨了信息熵增在长久文明维持中的核心挑战。 第二章:非碳基生命的结构学:硅基、等离子体与量子态文明的推演 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尤其是对哺乳动物的研究,往往将“细胞”、“新陈代谢”和“遗传物质”视为生命体的核心要素。然而,在星际尺度上,这些概念必须被彻底解构。本章深入探讨了基于不同物理化学基础的生命形态的可能性。我们构建了“硅基固态信息处理单元”的逻辑模型,并分析了它们如何应对极端温度和压力环境。更具前瞻性的是,我们对“等离子体生命体”——一种可能存在于恒星冕层或星际云中的高能、低密度生命形式——的感知和交流方式进行了理论建模。重点在于,这些生命形式的社会组织,如果存在,将完全脱离我们基于繁殖和领地概念的理解。 第二部分:星际社会学的建构——权力、信息与形态的差异 一旦接受了多样的生命形态,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核心问题:一个由非哺乳动物构成的文明,其社会结构将如何运作? 第三章:“超感知网络”与集体意识的形态:超越个体主义的社会组织 在许多假想的先进文明中,个体意识的界限变得模糊。本章分析了三种主要的集体意识模型:A. 分布式逻辑网络(如高度互联的硅基节点);B. 共生聚合体(不同物种在物理或信息层面上融合);C. 时间折叠型集体(能预见并修改自身历史的社会)。我们对比了这些模型与人类历史上基于血缘、地域和民族主义的社会结构,指出在星际交流中,试图用“国家”、“种族”等概念去理解对方的风险。 第四章:资源与驱动力:非物质文明的经济学 哺乳动物的驱动力往往与生存(食物、配偶、栖息地)紧密相关。但一个掌握了零点能或能够进行物质重构的文明,其“经济活动”将是什么?本章聚焦于“信息稀缺性”和“复杂性维持”作为高级文明的核心资源。我们引入了“熵权”概念,即一个文明对宇宙信息和低熵状态的控制力,取代了传统的资本积累。探讨了可能存在的“信息囤积者”与“知识共享者”之间的社会张力。 第五章:技术伦理与存在性风险的跨物种评估 任何达到星际旅行能力的文明,都必然面临“自我毁灭”的技术门槛。本章侧重于伦理学,探讨了在接触不同技术发展阶段的文明时,应遵循的“普世接触准则”。我们详细论述了“不干预进化路径”的伦理边界,并分析了“信息污染”(即引入可能导致接收方社会结构崩溃的知识)的风险。这要求我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判断,建立一个基于文明存续概率的元伦理学框架。 第三部分:接触的博弈——语言、理解与文化冲突的边界 与外星文明的实际接触,最大的挑战在于“理解”本身。 第六章:超越线性语法:异星交流媒介的解码学 人类的语言基于时间序列和语义联想。如果一个文明的交流媒介是基于引力波的瞬时信息包,或基于高维几何结构的可视化表达,传统的语言学方法将彻底失效。本章介绍了“拓扑语境分析”和“数学结构映射”两种前沿的解码方法,并使用一系列理论案例来模拟在信息不完全对称情况下的“意图推断”过程。 第七章:“他者”的镜像:接触对人类自我认知的冲击 与一个比我们先进数百万年的文明接触,其影响将远超地缘政治范畴。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接触对人类“哺乳动物学”根源——我们的情感、恐惧、宗教信仰和短期目标——的颠覆性影响。当人类不再是宇宙中唯一能思考的实体时,我们对“自我”、“意义”和“未来”的定义将如何重塑?本书提供了几种“后接触时代”的社会心理模型,警示了文化休克和“知识破产”的危险。 结论:呼唤审慎的目光 《宇宙回响》是一份对未知领域的严肃探索,它要求读者抛弃对地表生态的依赖和对自身生物学优越感的执着,以一种冷峻而开放的视角,去迎接那些可能潜伏在恒星尘埃中,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存在的智慧生命。这是一部关于未来社会学、哲学,而非关于地球生物学的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存在。厚实而富有质感的纸张,触摸起来就让人心生喜爱,完全不像那种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劣质纸张的科普读物。内页的布局非常考究,文本、图表和彩色照片的穿插安排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避免了视觉疲劳。我特地关注了它对不同生态群落的描述部分,比如对非洲大草原上大型哺乳动物迁徙的描绘,摄影师捕捉到的瞬间定格,配上文字的生动讲解,让人感觉仿佛能听到那震撼大地的蹄声。不过,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也许是对于一些更为冷僻的、分布区域极小的物种的介绍篇幅可以再稍稍增加一些,虽然现有的内容已经非常全面,但对于一个狂热的爱好者来说,总是希望知道更多关于那些“遗珠”的信息。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和反复品读的佳作,即使只是把它放在书架上,其外观也足以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

评分

我通常对科普读物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作者为了迎合大众,往往会过度简化复杂的科学问题,导致信息失真或流于表面化。然而,《哺乳动物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书中对神经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的交叉研究部分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它如何解释不同灵长类动物的社会结构与其大脑复杂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争议性的理论或尚未完全解决的科学谜团,而是坦诚地列出不同的假说,并分析了支持和反对的证据链条,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引导非常重要,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要学会质疑和思考。这本书的参考书目也异常丰富和专业,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在某些特定领域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后续阅读指引,这正是很多通俗读物所欠缺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层体验,是一种对“时间尺度”的全新感知。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是什么”,更是在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从早期三锥齿兽到现代的鲸豚类,作者构建了一条清晰而充满戏剧性的时间轴。尤其是关于哺乳动物如何“重新占领”海洋生态位的章节,对它们生理结构逆向进化的描述,简直是自然选择最令人惊叹的证明。语言风格上,它时而充满了科学的精确性,仿佛在进行严谨的实验报告;时而又变得极富人文关怀,当我们读到关于大型哺乳动物面临的生存困境时,那种笔调的转变,让人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惋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硬核的古生物学、基因学与鲜活的物种故事完美融合,让我对生命这个宏大命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哲思。购买这本书,绝对是我近一年来最值得的一笔“投资”。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是抱着“充实一下知识面”的功利心态,没想到它却成功地把我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野生动物迷”。它不是那种堆砌冷冰冰数据的学术专著,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撰的宏大叙事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比如对有袋类动物独特繁殖策略的对比分析,以及对深海哺乳动物如何适应极端压力的生理机制的探讨。这些内容没有被生硬地放在一起,而是逻辑清晰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哺乳动物演化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复杂生物学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比如将基因漂变比作一场随机的“物种命运抽奖”,这让那些原本拗口的遗传学原理变得异常直观。这本书的深度绝对毋庸置疑,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的可读性,即便是周末随手翻阅,也能随时被某个新奇的知识点吸引住,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上好几个小时,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学习而阅读”的疲惫感。

评分

这本《哺乳动物学》真是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满了复杂的分类学和拉丁文术语,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笔极其生动,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身去观察那些远古的祖先,感受生命进化的脉搏。书中对不同物种的习性描绘得细致入微,比如关于食肉目动物狩猎策略的剖析,那段描述简直可以拍成一部精彩的纪录片。我特别喜欢它对生态位如何塑造形态的阐释,那些关于蝙蝠回声定位机制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生物学中的精妙设计。而且,它不仅仅局限于物种的介绍,更深入探讨了保护生物学的紧迫性,那些关于栖息地丧失和气候变化对特定物种群落影响的分析,让我这位普通的阅读者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本书的插图质量也令人称赞,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极大地辅助了理解,绝非市场上那些只有黑白简图的同类书籍可比拟。阅读完后,我对我们身边这些毛茸茸的邻居,乃至那些遥远的、鲜为人知的物种,都有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敬畏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