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作为大中专院校汽车相关专业的英语教材;有助于汽车行业的工程师、技术员识读英文图纸和技术资料;适合从事汽车进出口贸易、零部件供应的从业人士,特别是非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学习参考;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作为简明的汽车词汇手册供读者查阅使用。 1、以“图解+中文+英文”的形式,解读汽车专业英语。
2、充分考虑到了汽车专业的特点,将枯燥的专业英语和形象的汽车结构图结合起来,形式新颖,易学易用。
3、内容全面,涵盖了汽车领域的多个方面,可参考性强。
4、适合不同类型的读者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汽车结构图+中文名称+英文释义=专业英语
考虑到汽车专业的特点,本书以“看图识词”的方式编写专业英语,将专业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在汽车结构图中标注了零部件的中英文名称,使专业英语的表达更为形象、生动,基本可以达到“望图知意”的程度,更易于读者理解。
本书内容紧扣汽车技术领域,从汽车外观、发动机、车身、底盘、功能部件、特种车辆、电动汽车几个方面,采用图文、英汉同步跟随的编写形式,对汽车技术做了新形式的表达。
对于已经学习过专业课程的读者,学习本书可以温故而知“英”,扩大已有的知识面,开阔技术视野;对于非专业人士,可以简单学习专业术语、名称,并认识汽车各类零部件及汽车结构,便于自学和应用于实际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Chapter 1 Perspective view汽车外观1
Chapter 2 Engine发动机5
2.1Principle and types of engine发动机工作原理和类型6
2.2Structure of engine发动机的构造7
2.3Fuel supply system燃油(气)供给系统9
2.4Ignition system点火系统36
2.5Intake & exhaust control进/排气控制38
2.6Piston,connecting rod and crankshaft活塞、连杆和曲轴机构44
2.7Block group机体组47
2.8Valve train配气机构48
2.9Starter启动机49
2.10Lubrication system润滑系统50
2.11Cooling system冷却系统51
2.12Engine mounting发动机安装垫52
Chapter 3 Body车身55
3.1Types and structure of car bodies车身类型与结构56
3.2Vehicle body aerodynamics车身空气动力学59
Chapter 4 Chassis底盘67
4.1Overall structure总体构成68
4.2Chassis底盘69
4.3Axle车桥(轴)71
4.4Suspension悬架77
4.5Shock absorber减振装置99
4.6Fifth wheel coupling半挂牵引装置104
Chapter 5 Functional components功能部件111
5.1Refrigeration devices制冷装置112
5.2Clutch离合器118
5.3Transmission变速器123
5.4Fluid coupling and torque convertor液力偶合器和变矩器134
5.5Synchronizer同步(离合)器142
5.6Differential差速器147
5.7Speed reducer减速器152
5.8Drive shaft传动轴155
5.9Universal joint万向节155
5.10Steering gear转向器158
5.11Brake制动器170
5.12Parking brake驻车制动器187
5.13Tyre轮胎189
5.14Distributor分电器193
5.15Alternator发电机193
5.16Belt tensioner安全带张紧器194
5.17Instrument panel汽车仪表盘195
5.18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电子控制系统196
5.19Door lock control system门锁控制系统198
5.20ABS and EBD防抱死与电子动力分配199
5.21Airbag安全气囊201
5.22Traction control system牵引力控制系统202
5.23Exhaust gas control废气控制206
5.24Apparatus for automotive service and maintenance汽车维护工具(仪器)210
Chapter 6 Special�瞤urpose vehicles特种车辆215
Chapter 7 Electric vehicles电动汽车219
7.1Types and structure of EV电动车类型及其结构220
7.2Battery system电池系统222
7.3Motor电机226
7.4Hybrid vehicle混合动力车227
Vocabulary with Figure Index词汇及图形索引(英中对照)230
Vocabulary with Figure Index词汇及图形索引(中英对照)253
参考文献276
前言/序言
China on wheels,高速发展的中国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汽车遍布,与汽车相关的行业蓬勃发展,诸多省市都将汽车工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汽车的产生源于国外,但是近十年来,中国的汽车产销量排列世界第一。特别是国产SUV汽车发展迅猛,2016年销量前三位均为纯国产品牌,其中第一位的长城哈弗H6单品牌销量达到58万多辆,远超合资品牌(第4名只有27万多辆)。
汽车是一种结构复杂的产品,一辆普通的汽车包含的零件数量就达万件以上,可以说汽车技术及其产品或零部件涉及面十分宽泛、复杂。随着汽车技术的提高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成为汽车领域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考虑到汽车结构及汽车专业的特点,辅以图形会使专业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基本达到“望图知意”的程度,所以我们收集整理了国外的汽车技术原版专著、外文教材以及国内的汽车技术资料,精心编写了《图解汽车专业英语》一书,将中文名称、英文表达和相关图形有机结合,力求做到“有图有真相”,使读者在学会专业词汇英语表达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汽车本身专业术语的理解。
本书主编朱派龙就是汽车运用不折不扣的践行者,十年来自驾游览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省份。为了使本书内容更切合生产实际和行业动态,特邀请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的技术部副部长何健斌担任副主编,负责审核图书结构并提供实用资料。唐电波也担任了本书的副主编。
本书编写工作具体分工为:何健斌编写Chapter1、Chapter2中的2.1~2.4;朱派龙编写Chapter2中的2.5~2.12、Chapter3、Chapter5中的5.20~5.24、Chapter6、Chapter7并负责全书统稿协调;唐电波编写Chapter4;吴锦传编写Chapter5中的5.1~5.4;谢建周编写Chapter5中的5.5~5.10;余尚行编写Chapter5中的5.11~5.19。
本书内容直观明了,形象生动,不仅可作为大中专院校汽车相关专业的英语教材,还有助于汽车行业的工程师、技术员识读英文图纸和技术资料,同时也适合从事汽车进出口贸易、零部件供应的从业人士,特别是非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学习参考。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作为简明的汽车词汇手册供读者查阅使用。
编者
机械工程前沿技术导论: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领域的学生、工程师以及对先进制造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导论。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是一本连接基础知识与工业前沿应用的实践指南。全书结构紧凑,内容涵盖了当前机械工程领域最受关注的几个关键方向,力求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展现现代机械工程的广阔图景。 第一部分:先进材料的革新与应用 现代机械系统的性能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科学的突破。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在极端工况下(如高温、高压、腐蚀环境)表现优异的新型工程材料及其设计理念。 1.1 高性能合金的设计与制备 深入分析了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以及特殊不锈钢在航空航天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我们详细阐述了相变机制、晶界强化技术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工艺对这些复杂合金微观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冷却速率和热处理过程,优化材料的抗蠕变性和疲劳寿命。 1.2 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和陶瓷基复合材料(CMC)是实现轻量化和高可靠性的关键。本章详细介绍了纤维铺层设计、界面粘合理论以及损伤容限评估方法。内容包括多尺度建模技术,用以预测复合材料在受到冲击或循环载荷时的失效模式。同时,也涉及了纳米增强材料在提高传统聚合物基体韧性方面的最新进展。 1.3 智能材料与自修复系统 本节聚焦于那些能够响应外部刺激(如温度、电场、磁场)并改变自身特性的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压电材料以及电磁流变液(MR Fluid)的本构关系和驱动机制被详细解析。特别是关于材料自修复技术的讨论,从微胶囊技术到基于愈伤组织的仿生修复,展示了未来机械系统自我维护的潜力。 第二部分:数字化制造与工业智能化 工业4.0的核心在于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深度融合。本部分着重介绍了支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工具、制造过程的优化以及人机交互的未来形态。 2.1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工艺控制 本书对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等金属增材制造工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超越了基础的“打印”概念,深入到激光/电子束与粉末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内容包括:熔池动力学监控、残余应力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工艺参数的实时反馈控制,确保复杂零件的几何精度和内部缺陷的最小化。 2.2 增材制造后的后处理与性能验证 增材制造件往往需要严格的后处理以消除孔隙率和残余应力。本章系统介绍了热等静压(HIP)、后续热处理的优化策略。此外,非破坏性检测(NDT)技术,如X射线CT扫描、超声波检测在验证增材制造零件内部质量中的应用被置于重要位置。 2.3 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 详细解释了如何构建高保真度的数字孪生模型,以模拟、预测和优化物理制造系统。从CAD/CAE集成到实时数据采集(IoT),再到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性维护,本节展示了数字孪生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中的实际价值。 第三部分:先进控制与系统集成 现代机械系统对响应速度、精度和鲁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部分探讨了控制理论在复杂动态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计算能力融入到机电一体化设计中。 3.1 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面对实际工程中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经典的PID控制已显不足。本书详细介绍了H-infinity鲁棒控制的设计原理,用于确保系统在参数变化时仍能保持稳定性能。同时,自适应控制理论,特别是基于模型的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被应用于需要在线调整控制参数的变工况系统中。 3.2 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实时解算 针对高自由度机器人和精密机床,本章侧重于高效的运动学逆解和动力学前馈计算方法。讨论了如何利用GPU加速技术实现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实时仿真与控制,这对于高动态任务(如高速抓取、动态平衡)至关重要。 3.3 嵌入式系统与实时操作系统(RTOS) 机械控制的实现依赖于强大的嵌入式平台。本节分析了用于工业控制的微控制器架构(如FPGA、高性能SoC),并比较了不同实时操作系统的特性(如时间确定性、中断延迟)。内容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栈,以满足严格的时间约束要求。 第四部分:可持续性工程与绿色制造 面对全球资源和环境挑战,机械工程必须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本部分关注如何将生命周期评估(LCA)和能效优化融入到设计和制造的每一个阶段。 4.1 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LCA) 介绍了ISO 14040系列标准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如何量化材料提取、制造、使用和报废回收等各个阶段的环境负荷,并指导工程师如何在设计初期通过材料选择和结构优化来降低碳足迹。 4.2 节能驱动与传动系统 针对工业能耗大户——电机和传动系统,本章探讨了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高效驱动技术。深入分析了摩擦学在减少机械损耗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智能润滑技术和低摩擦轴承来提升整体能源效率。 4.3 再制造与循环经济设计 本书强调了“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理念。讨论了如何设计易于拆卸、组件可追溯的机械产品,以最大化其使用寿命和回收价值。拆解性设计(Design for Disassembly)的原则和模块化方法被作为核心内容进行介绍。 ---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对理论深度和工业相关性的平衡把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未来工程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大量的图示、流程图和真实的工业案例分析,读者将能够构建起一个连贯的、面向未来的机械工程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