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構造地貌與錶麵過程

龍門山構造地貌與錶麵過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勇 等 著
圖書標籤:
  • 構造地貌
  • 龍門山
  • 地貌學
  • 錶麵過程
  • 地質地理
  • 構造運動
  • 四川盆地
  • 河流地貌
  • 山地地貌
  • 地錶過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0416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9698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588
字數:9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龍門山構造地貌與錶麵過程》以2008~2013年間在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發生的汶川和蘆山地震為典型的研究對象,較為係統地闡述在龍門山造山帶與前陸盆地、活動構造與汶川地震、構造地貌與錶麵過程等方麵的研究成果,包括構造地貌特徵與盆—山—原結構、活動構造與曆史地震、地形雨與短周期剝蝕作用、水係樣式與活動構造、河流縱剖麵與隆升作用、地震滑坡沉積物的傳輸過程與水係響應、汶川地震與龍門山地貌生長、長周期剝蝕作用與始新世古長江的貫通、龍門山隆升機製與沉積響應、龍門山均衡重力異常與前陸盆地長周期撓麯沉降作用、汶川地震的構造負載量與前陸盆地短周期撓麯沉降作用等方麵的內容。本項研究成果為國內外研究龍門山構造地貌與錶麵過程、汶川地震與災後重建等提供瞭科學依據和典型範例。

目錄

目錄
第1章 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地貌特徵 1
1.1 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活動造山帶的研究曆史 1
1.2 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地貌單元 3
1.3 青藏高原東緣構造地貌的幾何形態分析 7
1.3.1 地形形態分析 9
1.3.2 地形起伏度分析 11
1.3.3 剖麵分析 14
1.4 青藏高原東緣的現代構造應力場 15
1.4.1 青藏高原東緣的水平運動(GPS)場 16
1.4.2 青藏高原東緣的垂直形變場 17
1.4.3 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動力學機製 19
第2章 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格架與盆—山—原結構 21
2.1 川藏塊體(鬆潘—甘孜造山帶) 23
2.2 茂汶韌性剪切帶 25
2.2.1 茂汶剪切帶的空間展布 25
2.2.2 茂汶剪切帶的新活動性 26
2.2.3 茂汶剪切帶的曆史地震 27
2.2.4 茂汶剪切帶與龍門山造山帶的關係 27
2.2.5 茂汶剪切帶的形成機製與形成時間 28
2.3 龍門山造山帶 28
2.3.1 龍門山的地錶構造特徵 28
2.3.2 龍門山的深部構造特徵 29
2.3.3 龍門山的構造演化過程 30
2.3.4 龍門山的構造單元劃分 30
2.3.5 龍門山的逆衝作用與走滑作用 33
2.3.6 “新生代龍門山”與“中生代龍門山” 34
2.4 龍門山前陸盆地 35
2.4.1 前陸盆地的輪廓 35
2.4.2 前陸盆地的沉積基底 36
2.4.3 前陸盆地的沉積充填 36
2.4.4 前陸盆地的結構 37
2.4.5 前陸盆地的構造分帶 37
2.5 龍門山的擴展性與構造單元形成次序的標定 37
2.6 青藏高原東緣的盆—山—原結構模式 38
第3章 龍門山造山帶的活動構造與曆史地震 40
3.1 龍門山造山帶的活動構造 41
3.1.1 研究方法和技術 42
3.1.2 北川斷層的活動構造 46
3.1.3 彭灌斷層的活動構造 50
3.1.4 龍門山山前的變形特徵 53
3.1.5 龍門山的地震危險性 56
3.2 龍門山造山帶的曆史地震 56
3.2.1 曆史地震活動的時間分布特徵 59
3.2.2 曆史地震的空間分布特徵 65
3.2.3 曆史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徵 65
3.2.4 曆史地震的震源機製解 66
3.3 龍門山強震復發周期的討論與估算 70
3.3.1 龍門山強震復發周期的討論 70
3.2.2 龍門山強震復發周期的估算 71
第4章 成都盆地的活動構造與曆史地震 79
4.1 成都盆地的構造格架 79
4.2 成都盆地的曆史地震 82
4.3 成都盆地的活動構造 83
4.3.1 關口斷裂和彭灌斷裂 83
4.3.2 大邑斷裂 85
4.3.3 蒲江—新津斷裂與熊坡背斜 91
4.3.4 龍泉山斷裂與龍泉山隆起 101
4.3.5 蘇碼頭斷裂 106
4.3.6 新場—甘溪斷裂 108
第5章 汶川地震 111
5.1 汶川地震的基本參數、震源機製解及餘震的時空分布特徵 114
5.1.1 汶川地震的基本參數與震源機製解 114
5.1.2 汶川地震餘震的時空分布特徵 117
5.2 汶川地震的地錶破裂 118
5.2.1 北川斷裂的地錶破裂 119
5.2.2 彭灌斷裂的地錶破裂 145
5.2.3 小魚洞斷裂的地錶破裂 149
5.2.4 擂鼓斷裂的地錶破裂 157
5.3 汶川地震地錶破裂的類型和組閤樣式 161
5.3.1 平行逆衝斷層型組閤樣式 162
5.3.2 捩斷層型組閤樣式 162
5.3.3 階梯狀逆衝斷層型組閤樣式 163
5.3.4 由捩斷層連接的雁列狀逆衝斷層型組閤樣式 164
5.3.5 分叉斷裂型組閤樣式 165
5.3.6 前緣逆衝後緣伸展型組閤樣式 165
5.3.7 疊瓦狀疊置樣式 167
5.4 汶川地震驅動的構造縮短 168
5.4.1 北川斷裂的構造縮短 168
5.4.2 彭灌斷裂的構造縮短 169
5.5 汶川地震的地錶破裂帶和先存活動斷層之間的對比 169
5.5.1 地錶破裂與活動斷層的空間匹配關係 169
5.5.2 地錶破裂變形樣式對活動斷層幾何形態的約束 171
5.5.3 地錶破裂運動學特徵對龍門山活動變形的約束 171
5.6 汶川地震的地震動 173
5.6.1 儀器與資料 173
5.6.2 加速度峰值 175
5.6.3 加速度反應譜 178
5.6.4 加速度峰值與地震烈度的相關性 179
5.7 汶川地震的破裂過程分析 180
5.7.1 擦痕特徵分析 182
5.7.2 利用赤平投影求解斷層的主應力方位 183
5.7.3 汶川地震的地錶破裂過程 184
5.7.4 汶川地震發震斷層的運動特徵 186
5.8 汶川地震的發震模式與成因機製 189
5.8.1 龍門山斷裂模式 189
5.8.2 對汶川地震的構造運動學過程的討論 191
5.8.3 對汶川地震構造動力學機製的討論 193
5.9 汶川地震的地質災害及災後重建 194
5.9.1 汶川地震的地質災害 194
5.9.2 汶川地震觀測數據的積纍與整閤 195
5.9.3 災後重建及其建議 196
第6章 蘆山地震 198
6.1 蘆山地震及其震害特點 199
6.2 蘆山地震和餘震的定位 201
6.3 龍門山南段及前緣地區的地震構造分帶 202
6.3.1 龍門山造山帶地震活動帶(A) 202
6.3.2 龍門山前緣擴展變形帶地震活動帶(B) 204
6.3.3 龍門山南段及前緣地區的地震構造模式 205
6.4 蘆山地震的構造成因機製與斷層模式 208
6.4.1 蘆山地震的地錶變形特徵及構造解釋 208
6.4.2 蘆山地震的震源機製解、餘震分布與構造解釋 210
6.4.3 龍門山前緣地區逆衝—滑脫作用與蘆山地震的斷層模式 211
6.5 龍門山前緣擴展變形帶的地震構造模式 212
第7章 遂寜地震 214
7.1 2008年以來四川盆地的地震 214
7.2 遂寜地震的基本特點 216
7.3 遂寜地震的地震波形特徵與震源機製 218
7.4 遂寜地震的構造背景 220
7.5 遂寜地震區的天然氣開采 223
7.6 遂寜地震的發震構造分析 223
7.7 遂寜地震的成因機製分析 225
第8章 龍門山的地形雨與短周期剝蝕作用 228
8.1 山脈的隆升作用與剝蝕作用 228
8.2 龍門山的地形雨 229
8.2.1 龍門山地形雨與降水分布 229
8.2.2 龍門山地形雨的形成機製 230
8.2.3 龍門山地區的暴雨中心 231
8.3 龍門山地形雨的降水量與高程變化的相關性分析 232
8.3.1 黑水河流域降水量與高程變化的相關性分析 233
8.3.2 雜榖腦河流域降水量與高程變化的相關性分析 233
8.3.3 岷江乾流北部(鬆潘—沙壩河段)降水量與高程變化的相關性分析 233
8.3.4 岷江乾流南部(龍門山東南坡)降水量與高程變化的相關性分析 234
8.4 岷江上遊徑流量與降水量的相關性分析 235
8.4.1 岷江上遊徑流量與降水量的趨勢分析 235
8.4.2 岷江上遊徑流量與降水量的季節性變化 236
8.4.3 岷江上遊洪水的變化趨勢分析 237
8.4.4 岷江上遊徑流量與降水量的相關性分析 238
8.5 岷江上遊輸沙量與徑流量的相關性分析 239
8.5.1 岷江上遊輸沙量與徑流量的年際變化趨勢分析 239
8.5.2 岷江上遊輸沙量與徑流量的季節性變化 240
8.5.3 岷江上遊輸沙量與徑流量的相關性分析 240
8.5.4 岷江上遊輸沙量與降水量的相關性分析 240
8.6 龍門山地區主要流域輸沙量與徑流量的相關性分析 241
8.6.1 岷江流域輸沙量與徑流量的相關性分析 241
8.6.2 沱江流域輸沙量與徑流量的相關性分析 242
8.6.3 涪江流域輸沙量與徑流量的相關性分析 243
8.6.4 龍門山地區主要流域輸沙量與徑流量相關性的對比分析 244
第9章 岷江上遊的水係樣式與活動構造 246
9.1 岷江上遊水係樣式的基本特徵 246
9.1.1 岷江上遊的水係平麵樣式 248
9.1.2 岷江上遊的水係剖麵樣式 249
9.2 岷江上遊水係平麵樣式對活動構造的響應 250
9.2.1 岷江上遊的流嚮對活動斷層的響應 250
9.2.2 岷江上遊河道的水平位錯對右鏇走滑作用的響應 255
9.2.3 岷江上遊非對稱性水係展布特徵對差異性隆升作用的響應 259
9.3 岷江上遊河榖剖麵樣式對活動構造的響應 263
9.3.1 岷江上遊河榖剖麵樣式對差異性隆升的響應 264
9.3.2 岷江上遊階地麵的垂直位錯對逆衝作用的響應 270
9.4 岷江上遊水係樣式的其他控製因素分析 272
9.4.1 氣候因素對岷江上遊水係樣式的影響 272
9.4.2 岩性差異性對岷江上遊水係樣式的影響 275
9.4.3 岷江上遊水係樣式的主要控製因素分析 277
第10章 湔江流域的水係樣式與活動構造 279
10.1 湔江流域水係樣式的基本特徵 279
10.1.1 湔江流域的水係平麵樣式 279
10.1.2 湔江流域的水係剖麵樣式 281
10.2 湔江流域的地貌特徵 282
10.2.1 湔江流域的坡度及地形起伏度 282
10.2.2 湔江流域的麵積—高程積分 282
10.3 湔江流域水係平麵樣式對活動構造的響應 283
10.4 湔江流域河榖剖麵樣式對活動構造的響應 285
10.4.1 湔江流域河榖地貌形態對差異性隆升的響應 285
10.4.2 湔江流域河流梯度剖麵對活動構造的響應 286
10.4.3 湔江流域階地麵的垂直位錯對逆衝作用的響應 286
第11章 龍門山的河流縱剖麵與構造隆升作用 288
11.1 原理與方法 288
11.1.1 河流縱剖麵的函數擬閤 289
11.1.2 河流水力侵蝕模型 290
11.1.3 河流坡降指標與Hack剖麵 291
11.1.4 麵積—高程積分(HI) 292
11.2 龍門山的河流縱剖麵擬閤函數 292
11.2.1 計算過程 293
11.2.2 河流縱剖麵擬閤函數與構造活動的關係 296
11.3 龍門山的河流水力侵蝕模型 296
11.3.1 計算過程 296
11.3.2 河流水力侵蝕模型的對比分析 296
11.3.3 河流水力侵蝕模型與構造隆升的關係 297
11.4 龍門山的河流坡降指標與Hack剖麵 298
11.4.1 計算過程 298
11.4.2 河流縱剖麵、SL參數及Hack剖麵與構造活動的關係 299
11.5 龍門山的河流麵積—高程積分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西北乾旱區地貌演化及其過程的書籍簡介,與您提到的書名無關。 《中國西北乾旱區地貌演化與錶層過程:區域響應與驅動機製》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西北乾旱區復雜多樣的地貌係統,深入剖析瞭該區域數十萬年以來的地貌演化曆史、驅動機製及其錶層過程的響應規律。中國西北乾旱區,作為全球氣候變化和構造活動交匯的前沿地帶,其地貌形態不僅是地質曆史的記錄者,更是現代氣候、水文、風沙等外動力過程的敏感響應體。本書集閤瞭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旨在為理解和預測乾旱區地貌係統的長期演變提供一個係統的框架。 第一部分:區域背景與研究方法論 本書開篇構建瞭中國西北乾旱區的地貌學基礎框架。首先,詳細闡述瞭該區域獨特的地貌單元劃分,包括高原、盆地、山脈和衝積扇等典型地貌的形成背景。重點討論瞭構造抬升、氣候變遷(特彆是第四紀冰期-間冰期鏇迴)以及岩性差異對區域地貌格局的奠基性作用。 在方法論層麵,本書強調瞭多源數據融閤在乾旱區地貌研究中的重要性。內容涵蓋瞭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DEM)的構建與分析、遙感技術在地貌形態識彆中的應用、以及年代學方法(如光釋光測年、宇宙核素測年)在確定地貌事件時間序列中的關鍵作用。通過對不同尺度地貌過程的量化分析,本書建立瞭一套係統性的研究範式,用以解析復雜地貌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構造形變與地貌響應 乾旱區的地貌演化與區域構造活動的耦閤關係是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西北地區地處多個闆塊的匯聚帶,強烈的構造運動塑造瞭高原隆升、山脈形成和盆地沉降的宏大背景。 本書詳細分析瞭新生代構造活動對地貌的控製作用。內容深入探討瞭活動斷裂帶的地貌錶徵,如地錶破裂帶、構造階地和不對稱山體的形成機製。通過對河流的長期下切侵蝕與構造抬升速率的對比分析,量化瞭構造抬升在塑造區域水係格局和侵蝕基準麵變化中的角色。特彆關注瞭高山區的冰川作用與構造抬升的交互影響,闡述瞭構造活動如何調控冰雪消融綫和冰川規模的變遷。 第三部分:氣候驅動的錶層過程:風與水的角色 在構造奠定的基礎上,氣候變化——特彆是降水和風力的變化——是驅動地貌近期演化的主要外動力。本書將風成過程和水成過程視為塑造乾旱區地貌的“雙引擎”。 風成過程專題: 本部分詳細剖析瞭風沙活動的地貌效應。內容涵蓋瞭沙丘的形成、遷移規律、以及風蝕地貌(如雅丹、風蝕殘丘)的發育機製。通過分析近期的氣候波動數據,本書探討瞭風場變化和植被覆蓋度對風沙地貌演化的反饋機製,並對區域性的沙塵暴源地進行瞭精細的地貌學解譯。 水成過程專題: 盡管處於乾旱區,間歇性的強降水事件對地貌的塑造作用不容忽視。本書重點研究瞭山前衝積扇、洪積平原的物質來源與堆積模式。詳細論述瞭辮狀河道、溝榖侵蝕(如黃土高原邊緣的深切溝榖係統)的發育特徵,並利用同位素示蹤技術追蹤瞭現代水文過程對錶層物質遷移的貢獻。對極端天氣事件(如暴雨洪水)引發的區域性侵蝕和堆積的記錄與分析,構成瞭對現代地貌變化的動態認知。 第四部分:錶層物質遷移與環境演變 本書的第四部分聚焦於地錶物質的遷移、儲集與響應。這部分內容緊密聯係瞭地貌學與環境科學。 土壤與錶土層: 詳細考察瞭乾旱區土壤的發育特徵及其與母岩、氣候和生物作用的關係。內容涉及土壤侵蝕的敏感性分析,特彆是風蝕與水蝕的復閤作用對錶層肥力與穩定性的影響。 沉積物記錄與古環境: 通過對湖泊沉積物、河流階地和衝積扇的剖麵分析,重建瞭過去數萬年來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序列。本書展示瞭如何利用不同地貌單元中沉積物的粒度、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特徵,來反演齣古湖麵變化、古水係變遷以及風沙活動的強弱周期。這些記錄為理解未來環境變化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參照。 第五部分:區域地貌學的可持續性挑戰 在結論部分,本書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解決當前區域環境問題。探討瞭人類活動(如過度放牧、不閤理的工程建設)在地貌係統中所引發的加速侵蝕、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等問題。最後,本書提齣瞭基於地貌學原理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建議,強調瞭保護關鍵地貌單元和維持地錶過程平衡的重要性。 本書內容深度兼顧瞭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需求,適閤地質學、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科研人員、高校師生及相關行業管理人員參考閱讀。通過對中國西北乾旱區地貌係統的全麵、細緻的梳理,本書期望能推動對全球乾旱區地貌過程的深入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謂是耳目一新。我之前對“構造地貌”這個概念有些模糊,但通過這本書,我對其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以龍門山地區為研究對象,將抽象的構造運動具象化,讓我得以窺見地球深層力量如何在錶麵留下深刻印記。書中的內容涵蓋瞭從地質構造的成因、發展,到由此産生的各種地貌形態,再到這些地貌在不同地錶過程作用下的演化。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方式,他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講解,而是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數據分析,來印證他的觀點。書中對斷層活動、褶皺變形等關鍵構造過程的闡述,非常清晰易懂,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受益匪淺。此外,本書對於地錶過程,如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在塑造龍門山地區地貌中的作用的分析,也極為詳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地貌單元對地錶過程響應差異性的討論感到興趣,這讓我意識到,自然界是一個復雜且相互關聯的係統。這本書的科學性、係統性和前瞻性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評分

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非常驚喜的體驗。之前我對龍門山地區的瞭解僅限於一些模糊的地理概念,讀完這本書後,我纔意識到這片區域的地質構造有多麼獨特和重要。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但又並非遙不可及,他巧妙地將復雜的科學理論融入到對具體地貌的描述中,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書中對龍門山構造帶的形成原因,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地質現象,如地震活動、滑坡、泥石流等,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不同時期構造運動如何疊加演化的部分,這就像在閱讀一本厚重的地球史書,每翻一頁都能看到新的變化和發展。更重要的是,本書並沒有停留在對過去地質過程的追溯,而是結閤瞭現代科學技術,比如遙感影像、GIS技術等,對當前的地貌特徵和地錶過程進行瞭深入分析。這讓我對龍門山地區未來的演變趨勢也有瞭一定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區域地質構造和地錶形態演化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知識含量和深度著實讓我感到震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龍門山地區地貌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地球動力學在地錶如何錶現的生動案例。作者的專業性和嚴謹性貫穿全書,但他的敘述方式卻又充滿著一種藝術的魅力。他將復雜的構造地質學原理,如闆塊漂移、造山運動、斷層活動等,用一種非常清晰且富有邏輯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能夠一步步地理解龍門山地區如此獨特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書中對各種地貌類型的詳盡描述,從宏偉的山脈到精細的河榖,都帶有作者獨特的觀察和分析。更令我稱道的是,本書將構造地貌與地錶過程緊密結閤,深入探討瞭風、水、冰等外力作用如何與地質構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這片區域的景觀。我從書中不僅學到瞭地質知識,更領略到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充滿啓迪的旅行,讓我對地球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

作為一個對地質現象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一直對龍門山地區獨特的地貌景觀感到著迷。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片區域的探索欲望。作者以一種極其細緻入微的視角,帶領我深入探究瞭龍門山構造地貌的形成機製。從宏觀的闆塊構造理論,到微觀的岩石變形和斷裂過程,本書都給齣瞭清晰的解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地貌單元的分類和描述,例如褶皺山、斷塊山、衝積扇、河流階地等,作者不僅解釋瞭它們的形成原因,還對比瞭它們之間的差異性,這極大地加深瞭我對這些地貌的理解。書中對於地錶過程的闡述也非常到位,特彆是關於河流侵蝕、搬運和堆積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以及風力、冰川等其他外力作用的描述,都非常生動形象。我甚至能從文字中感受到河流的奔騰和山體的崩塌。本書的圖文並茂,大量的地質圖、剖麵圖和實景照片,為理解復雜的科學概念提供瞭極大的便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龍門山地區的地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演化的係統,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

評分

剛拿到這本《龍門山構造地貌與錶麵過程》,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專著,沒想到翻開後,竟然被深深地吸引瞭。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生動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為我揭示瞭龍門山地區復雜的地質演變過程。它不僅僅是在羅列冰冷的科學數據,而是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和精美的插圖,讓我仿佛置身於那片壯麗的山脈之中,親眼見證瞭億萬年來的地殼運動如何塑造齣如今我們所見的奇觀。作者對構造運動的解釋,從闆塊碰撞的宏大尺度,到斷層活動的精微之處,都做瞭深入淺齣的闡述,讓我這個地學門外漢也能大緻理解。更令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錶麵過程的描述,比如河流侵蝕、風力搬運、冰川作用等等,與構造地貌的結閤,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自然動態係統。它讓我明白瞭,我們看到的每一處山峰、每一條河流,甚至是每一片土地,都承載著一段波瀾壯闊的地質曆史。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不同類型地貌形成機製的對比分析,比如斷層崖與剝蝕殘山的區彆,河流階地與衝洪積扇的演變,這些內容都極具啓發性,幫助我重新審視瞭身邊的自然景觀,感覺像是打開瞭一扇瞭解地球運作奧秘的大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