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城鄉中國(修訂版) | 作者 | 周其仁 |
| 定價 | 72.00元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
| ISBN | 9787508671741 | 齣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數 | 350000 | 頁碼 | 558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城鄉中國》內容介紹:中國雖然大,可以說隻有兩塊地方:一是城市,一是鄉村。中國的人口十幾億,也可以說隻有兩部分人:一部分叫城裏人,另外一部分叫鄉下人。城鄉中國深刻的分野,促使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就寫齣他著名的《鄉土中國》。 今天,雖然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可是城鄉之間依然有著巨大的差距,甚至鴻溝越來越大,導緻中國發展中的大多數重點難點,都在農村,都在城鄉之間。周其仁教授在《城鄉中國》中指齣,沒有農村、農業和農民狀況的根本改善,國民經濟是搞不起來的。因此,近年來關於城鎮化的討論始終不絕於耳,成為政府、大眾、輿論、專傢學者熱議的焦點問題。 多年來,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陸續以實地調研的形式,深入調查瞭中國很多地方城鄉的情況,在《城鄉中國》一書中,將城鄉之間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後果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娓娓道來,試圖增加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的認識,找齣沸沸揚揚的城鎮化改革的癥結,消除城鄉之間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讓更多的讀者通過《城鄉中國》瞭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國和未來的發展,找到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契機和觸發點。 《城鄉中國》內容介紹:中國雖然大,可以說隻有兩塊地方:一是城市,一是鄉村。中國的人口十幾億,也可以說隻有兩部分人:一部分叫城裏人,另外一部分叫鄉下人。城鄉中國深刻的分野,促使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就寫齣他著名的《鄉土中國》。 |
今天,雖然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可是城鄉之間依然有著巨大的差距,甚至鴻溝越來越大,導緻中國發展中的大多數重點難點,都在農村,都在城鄉之間。周其仁教授在《城鄉中國》中指齣,沒有農村、農業和農民狀況的根本改善,國民經濟是搞不起來的。因此,近年來關於城鎮化的討論始終不絕於耳,成為政府、大眾、輿論、專傢學者熱議的焦點問題。
多年來,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陸續以實地調研的形式,深入調查瞭中國很多地方城鄉的情況,在《城鄉中國》一書中,將城鄉之間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後果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娓娓道來,試圖增加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的認識,找齣沸沸揚揚的城鎮化改革的癥結,消除城鄉之間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讓更多的讀者通過《城鄉中國》瞭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國和未來的發展,找到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契機和觸發點。
| 作者簡介 | |
| 周其仁,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孫冶方經濟學奬獲得者,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經濟人物之一。 早年在黑龍江下鄉,其中在完達山狩獵七年半。 1978年從農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係。畢業後工作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在杜潤生先生指導下從事農村改革發展的調查研究。 1989年5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訪問學習。1991年鞦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96年春季起,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為國傢發展研究院)任教,並應邀為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和長江商學院等院校開設課程。 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産權與閤約、經濟史、經濟製度變遷理論、企業與市場組織、壟斷、管製與管製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來,相繼開設瞭有關經濟組織和經濟製度、發展經濟學、新製度經濟學等課程。 著作有《改革的邏輯》、《競爭與繁榮》、《貨幣的教訓》、《中國做對瞭什麼》、《病有所醫當問誰》、《世事勝棋局》、《真實世界的經濟學》、《挑燈看劍》、《産權與製度變遷》等。周其仁,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孫冶方經濟學奬獲得者,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經濟人物之一。 |
早年在黑龍江下鄉,其中在完達山狩獵七年半。
1978年從農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係。畢業後工作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在杜潤生先生指導下從事農村改革發展的調查研究。
1989年5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訪問學習。1991年鞦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96年春季起,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為國傢發展研究院)任教,並應邀為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和長江商學院等院校開設課程。
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産權與閤約、經濟史、經濟製度變遷理論、企業與市場組織、壟斷、管製與管製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來,相繼開設瞭有關經濟組織和經濟製度、發展經濟學、新製度經濟學等課程。
著作有《改革的邏輯》、《競爭與繁榮》、《貨幣的教訓》、《中國做對瞭什麼》、《病有所醫當問誰》、《世事勝棋局》、《真實世界的經濟學》、《挑燈看劍》、《産權與製度變遷》等。
| 目錄 | |
|“城鄉中國”開篇的話| VII
|部分|城市的功用|
城市的能耐.003
經濟密度甚於人口密度.008
對探查方法的一個交代.013
抑製城市成長的傳統原因.018
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023
城市化滯後拖纍經濟轉型.028
重工輕城,由來已久.033
城市偏嚮導緻城市化滯後.038
|第二部分|自由乃城市之基|
錄以備考的遷徙自由.045
限製遷徙自由的理由.050
“老大哥”的壞榜樣.055
製度安排非同小可.060
城鄉分割影響深遠.065
經濟自由是城市化的根基.070
城市化加速的推動.075
政策背後是權利安排.082
抽象的目標很重要.087
用抽象的原則保障具體的自由.092
城市化的權利不平衡.097
|第三部分|地權的演變路嚮|
土地産權的變化綫索.105
“先國有化,再市場化”的由來.110
土地急就章的得與失.116
香港地製另一麵.122
民地如何轉官地.127
城市土地國有化之謎.132
城市土地國有與全盤土地國有.138
國傢權力與國民財産的邊界移動.144
城市設立程序與城市邊界.149
國傢進入居民私産的跳闆.154
|第四部分|機製的分叉|
政府主導城鎮化呼之欲齣.161
徵地權是行政主導的利器.166
這又是哪一門“市場競爭”.171
畫地為牢的土地資源配置.176
“還權賦能”意義不凡.181
“還權賦能”的由來.186
從放權到還權.191
改革觸發的深層風險.196
|第五部分|確權之路|
“確權”何難之有.203
“血戰到底”的懸念.209
蘭田村的重要一課.214
數目字的城鄉差彆.220
土地不準流轉的由來.225
“土地轉包”開瞭個口子.230
厘不清使用權,何來轉讓權.235
湄潭的貢獻(上).240
湄潭的貢獻(下).245
告彆蘇聯特色的集體經濟.251
拖泥帶水新體製.257
|第六部分|尋找突破口|
“政社閤一”的長尾巴.265
也談“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270
政産不分,遺禍無窮.276
確權要到戶.281
拖延改革,永無寜日.286
宅基地流轉後來居上.293
分宅基地的遊戲.298
“房地分離”是奇跡.303
超強的土地需要.308
|第七部分|治標分歧路|
土地用途管製的起源.315
土地用途管製的後果.320
製度成本,茲事體大.325
逼齣來的“增減掛鈎”.330
掛鈎主體是怎樣産生的.335
政府主導的增減掛鈎.340
郫縣的佐證.345
土地收益分配與權利的製度安排.351
|第八部分|“掛鈎”三岔口|
走齣“半拉子”改革工程的步.359
市場版的“掛鈎”(上).364
市場版的“掛鈎”(下).369
“土地交易所”破土而齣.374
土地的市場流轉不可阻擋.379
從産權的角度看土地流轉.384
國土部怎麼成瞭“供地部”.390
行政之手不高明.396
土地配置,何難之有.402
分權、分責、分利.408
|第九部分|思維的辨析|
辨“土地供求無彈性”.415
辨“給農民權利會損害農民利益”.421
辨“土地漲價要歸公”.427
辨“建築不自由”.433
辨“土地配置靠規劃,不靠市場”.440
規劃齣錯催生市場.448
管製不當激活黑市.453
法外行為一分為三.458
“非法”帽子滿天飛.463
同地同權的憲法依據.469
農地農房入市,會天下大亂嗎.475
農房入市早就發生瞭.481
收權容易還權難.487
改革要改也要革.493
房轉地轉,幫襯人轉.499
|第十部分|形勢比人強|
打開城鄉間的市場之門.507
以城帶鄉“新土改”.512
緣起上海的“三個集中”.518
“地票”是一個瞭不起的創造.524
鳳凰社區飛鳳凰.534
土地入市的路綫圖.540
轉讓權的政治經濟學.546| 編輯推薦 | |
| 周其仁《城鄉中國》與費孝通《鄉土中國》一脈相承。 |
《城鄉中國》是著名經濟學傢周其仁關於中國城鎮化這一焦點問題的鼎力之作。
在《城鄉中國》一書中,作者用經濟學視角解析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厘清迷霧預見中國城鄉發展的大趨勢。
他藉城鄉之分野,把脈中國經濟,用真實世界的經濟學解讀中國的過去和未來。
《城鄉中國》用清晰的邏輯、簡潔的語言、淺顯的實證、趣味的敘述,把復雜的經濟現象和本質深入淺齣地分享給大眾。
陳锡文、文貫中、李培林、李鐵等各路專傢學者強力推薦!
| 文摘 | |
| 序言 | |
《城鄉中國(修訂版)》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視野。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從個人的角度去看待城鄉問題,比如,我在城市工作,父母在農村生活,我關心他們的生活質量,關心迴傢的路是否便利。但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更宏觀、更係統的角度去審視這一切。它讓我看到,城鄉之間的聯係,遠比我想象的要緊密得多,也復雜得多。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距離,更是社會、經濟、文化上的交織與碰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結閤。他既能冷靜地剖析數據和政策,又能敏銳地捕捉到普通人在時代變遷中的情感波動和生活睏境。讀到那些關於城鄉遷移帶來的傢庭關係的改變,關於文化認同的焦慮,我能感同身受。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所追求的“現代化”,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形態?是韆篇一律的城市化,還是能夠保留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模式?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獨立思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思考,是持續而深刻的。我發現,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國城鄉現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未來方嚮的書。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討論,它裏麵提到的一些嘗試和麵臨的挑戰,都非常真實。我親眼見過一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有些確實取得瞭不錯的成效,但也有些流於形式,並沒有真正解決根本問題。這本書對此的分析,非常透徹,它讓我明白,要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需要的是係統性的思維和長期的努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口號。它還觸及到一些社會公平的問題,比如,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保障農民的權益?如何讓他們分享到發展的成果?這些都是非常尖銳的問題,但書中並沒有迴避,而是進行瞭坦誠的探討。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社會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它讓我認識到,城鄉問題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緊密相連,與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它也讓我對那些在基層默默奉獻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每一次拿起《城鄉中國(修訂版)》,總能發現一些新的解讀和感悟。它就像一麵多棱鏡,不同角度去觀察,都能摺射齣不同的光彩。我之前一直認為,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經濟問題,但這本書讓我看到,這其中還涉及到瞭社會結構、權力關係、文化認同等多方麵的復雜因素。作者對政策的分析,也相當到位,他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試圖去剖析政策背後的邏輯和執行中的偏差。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它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當下的城鄉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比如,書中對改革開放初期城鄉差異形成的根源,以及隨後的政策調整所帶來的影響,都有著非常細緻的描述。這些內容,讓我對中國社會的演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它也引發瞭我對未來城鄉發展的思考: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鄉村的進一步空心化?如何讓城市的發展更具包容性?這本書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它提齣的問題,足夠讓我深思。它不是一本提供解決方案的書,而是一本激發思考的書,這恰恰是我最看重的。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文字本身,更在於它所展現的那個熟悉又陌生的中國。我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後來又進城打拼,所以對書裏描寫的城鄉二元結構,有著切身的體會。那些關於農村土地流轉、農民工進城、城市擴張對鄉村侵蝕的論述,簡直就像在描寫我的成長經曆。我記得小時候,村裏的田地是傢裏最寶貴的財富,父親母親辛勤耕耘,養活一傢人。後來,年輕人紛紛離開土地,去大城市尋找機會,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這種變遷,書中都有詳細的闡述,它不僅觸及瞭經濟層麵的因素,更深入到瞭文化、傢庭、情感的各個方麵。讀到那些關於留守兒童的片段,我的心總會揪緊,因為我身邊就有這樣的孩子,他們的眼神裏,有著與年齡不符的滄桑。而城市裏,那些快速增長的高樓大廈,也曾讓我感到迷失,我在其中掙紮,試圖找到自己的位置,卻常常感到一種疏離感。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究竟在追求什麼?經濟發展是否就一定意味著幸福?城鄉之間的界限,究竟該如何彌閤?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框架,讓我能將個人的經曆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審視。
評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有半個月瞭,終於捧在手裏,內心感慨萬韆。初見這書名,《城鄉中國(修訂版)》,就覺得它有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現實的溫度。湖北新華書店的印記,更讓我覺得親切,仿佛是來自傢門口的書香。我一直對中國社會變遷的宏觀視角很感興趣,特彆是城鄉之間那些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塑造彼此。這本書並非那種快餐式的讀物,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作者的文字,去感受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歡它在宏觀敘事中穿插的那些生動案例,它們就像點綴在廣袤畫捲上的明珠,讓冰冷的統計數據瞬間有瞭溫度和人情味。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看到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努力生活、改變命運的普通人。它不隻是在講述一個“中國故事”,更是在探討一個“人”的故事,在時代的變遷中,人的身份認同、社會關係、生活方式是如何悄然改變的。那種城鄉差異的鴻溝,既是經濟發展帶來的現實,也承載著文化傳承的失落與堅守。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引發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