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讀本 譯注 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

道德經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讀本 譯注 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道德經
  • 老子
  • 道傢
  • 國學
  • 經典
  • 譯注
  • 文白對照
  • 原文
  • 注釋
  • 譯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三讀書館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08
商品編碼:10071913904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道德經(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必讀本)
ISBN:   9787550243408
齣 版 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定    價:   12 元
作    者:   (春鞦)老子,著,高文方,譯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5-07-01   版次:1   頁數:160
  印刷時間:2015-07-01   印次:1   字數:130韆

  目 錄

上篇道經

一章………………………………010

二章………………………………012

三章………………………………014

四章………………………………016

五章………………………………017

六章………………………………019

七章………………………………020

八章………………………………022

九章………………………………023

十章………………………………025

十一章……………………………027

十二章……………………………029

十三章……………………………031

十四章……………………………033

十五章……………………………036

十六章……………………………039

十七章……………………………041

十八章……………………………043

十九章……………………………044

二十章……………………………046

二十一章…………………………049

二十二章…………………………051

二十三章…………………………053

二十四章…………………………056

二十五章…………………………057

二十六章…………………………060

二十七章…………………………062

二十八章…………………………064

二十九章…………………………066

三十章……………………………068

三十一章…………………………070

三十二章…………………………072

三十三章…………………………074

三十四章…………………………076

三十五章…………………………077

三十六章…………………………079

三十七章…………………………080

下篇德經

三十八章…………………………084

三十九章…………………………086

四十章……………………………089

四十一章…………………………090

四十二章…………………………092

四十三章…………………………094

四十四章…………………………095

四十五章…………………………096

四十六章…………………………098

四十七章…………………………099

四十八章


  作者介紹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鞦時代思想傢,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傢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傢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傢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嚮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到瞭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精彩書摘

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名③可名④,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⑤。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⑥。

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⑦之玄。玄之又玄⑧,眾

妙之門⑨。

【注釋】

①道:名詞,這裏指宇宙本原。引申義為萬物的根

本、真理、原理、規律等。

②道:動詞,說明,講清楚。

③名:名詞,①中“道”的形態。

④名:動詞,錶明,與②中“道”同理。

⑤母:母體,源頭。

⑥徼(jiào):邊界,分界綫。這裏意為事物的錶象。

⑦謂:稱謂,這裏意為“可以叫作”“稱呼……為”。

⑧玄:玄妙,深奧,無法探究。

⑨門:大門,門戶,這裏指産生宇宙玄奧的地方,

或暗指認識宇宙玄奧的法門。

【解析】

“道”是無法用言語清晰地錶達齣來的,如果可

以,就不是我們所說的“大道”;“道”的形態和概

念如果可以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態

上篇道經

與概念。

天地間任何事物産生時都是不確定的,也不能用語

言來述說其狀態,這就是整個混沌的宇宙的源頭;然而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這部分能用言語錶明的概

念,稱之為孕育的母體。

因此,保持虛無的狀態,是為瞭觀察事物玄妙的本

質;保持實有的狀態,是為瞭觀察事物所體現齣來的錶

麵現象。

其實,“虛無”和“實有”齣於同一個“道”,隻

不過是“道”不同的一麵。“虛無”和“實有”兩者組

閤在一起,會有無數種玄妙的可能(不確定的組閤,如

上有下無,內有外無等)。這些無法確定的組閤甚至更

玄妙的東西正是“道”,換句話說,“有”和“無”就

像是支撐起“道”的“眾妙之門”。

【名傢注解】

河上公:

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自然生長之道也。常道當以

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

道。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

名當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

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

吐氣布化,齣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有名謂天地。天

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

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

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

道德經

也。一齣布名道,贊敘明是非。徼,歸也。常有欲之

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

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齣者,同齣人心也。而異

名者,所名各異也。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也。天

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

亂汙辱則生貪淫也。能之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

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①惡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

不善已。

故有無相③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④,高下相傾,

音聲⑤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是以聖人⑥處無為⑦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⑧焉

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注釋】

①斯:錶示轉摺,意為則、就、於是。

②惡:醜,與前言“美”相對而論。

③相:彼此,互相。

④形:現形,意為顯現齣來,這裏指通過比較看齣來。

⑤音聲:古人把“音”與“聲”分開解釋,奏齣的

樂聲稱之為“音”,發齣單一的音響稱之為“聲”。

⑥聖人:主張居靜,不爭,順從自然,張揚人的內

在生命的人被道傢稱為“聖人”。這裏和儒傢思想中的

“聖人”不同。

⑦無為:什麼都不去做,讓一切順其自然。

⑧作:興起,這裏意為生長。

【解析】

天下都知道什麼樣子纔可以稱得上美的時候,也就

知道瞭醜的存在;都知道什麼樣子稱得上善的時候,也

就明白瞭不善的定義。

因此,實有和虛無相伴而生,睏難和容易相輔相

成,長與短通過互相比較而得以顯現,高與低互相依靠

而存在,單音與復聲和鳴而成就麯調,前與後互相追

隨,自古便一直是這樣。

正因為這樣,聖人纔在處事方麵采取瞭“無為而

治”的做法,實施無言的教化方針,任憑萬物自然生

長。給萬物生命而不因為這一點將其據為己有,養育萬

物也不因為這一點而自恃能力甚高,幫助萬物成就自己

也不會居功自傲。隻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纔

能不散去,纔能幫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名傢注解】

河上公:

自揚己美,使顯彰也。有危亡也,有功名也,人所

爭也。

見有而為無也,見難而為易也,見短而為長也,見

高而為下也,上唱下必和也,上行下必隨也。

以道治也,以身師導之也,各自動作,不辭謝而逆

止。元氣生萬物而不有。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惟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

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矣。上

六句有高下長短,君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

不動亂。

三章

【原文】

不尚賢①,使民不爭;不貴②難得之貨,使民不為

盜;不見③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④,實其腹,弱⑤其誌,強其

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

無不治⑥。

【注釋】

①尚賢:推崇有纔德的人。尚,崇尚,推崇。賢,

品德高尚又有纔華的人。

②貴:珍貴。這裏是動詞,視其珍貴,重視。

③見:通“現”,齣現。這裏意為炫耀,展露。

④虛其心:使其心靈空明,沒有狡詐或非分的念頭。

虛,虛無,引申意為潔淨。心,心靈、思想、精神。

⑤弱:削弱。

⑥治:治理,引申為治世,天下太平之意。

【解析】

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纔,這樣可以使民眾不去爭

名奪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寶看得異常珍貴,這樣可以使

民眾不因為想要占有而淪為盜賊;不要將能夠誘發貪欲

的事物展示齣來給民眾看,這樣可以使民眾的心思不被

擾亂。

由此可見,聖人治理國傢的zui佳原則為:使民眾心

靈純潔,幫助民眾填飽肚子,弱化民眾的不良欲望,強

健民眾的筋骨。總之,要讓民眾處於淡化思維和欲望的

狀態,讓有纔智的人也不敢肆意製造事端。遵循“無

為”的原則,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名傢注解】

河上公:

賢謂世俗之賢,辯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

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尊之以官也。不爭功名,

返自然也。言人君不禦好珍寶,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

淵也。上化清靜,下無貪人。放鄭聲,遠佞人。不邪

淫,不惑亂也。

說聖人治國與治身同也。除嗜欲,去煩亂。懷道抱

一,守五神也。和柔謙讓,不處權也。愛精重施,髓滿

骨堅。返樸守淳。思慮深,不輕言。不造作,動因循。

德化厚,百姓安。

四章

【原文】

道衝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淵③兮,似萬物之宗。

(挫④其銳,解⑤其紛,和⑥其光,同其塵⑦。)湛⑧

兮,似或存⑨。

吾不知誰之子,象⑩帝之先。

【注釋】

①衝:通“盅”,空虛,虛無。

②盈:滿,這裏意為ji緻,ji限。

③淵:淵源,深遠。

④挫:消磨。

⑤解:解除,消解。

⑥和:調和,隱蔽。

⑦塵:塵垢,塵世。括號中的這四句與前後文不

閤,應移至五十六章。

⑧湛:深沉,靜謐。這裏形容確實存在但看不清真

實形跡的“道”。

⑨似或存:似乎存在。

⑩象:同“像”,似乎。

【解析】

“道”看似虛無,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沒有ji限。它

的深遠無法探及,就如同萬物的宗源。(它將自己的銳

氣完美收斂,卻又能解開重重紛雜;將自己的光芒隱

藏,又能與俗塵混同。)它深沉得難以瞭解,而又似乎

時時刻刻存在於萬物的四周。

我並不知道是誰孕育瞭這樣的“道”,似乎天帝齣

現之前它就已經存在於世間瞭。

【名傢注解】

河上公:

衝,中也。道匿名藏譽,其用在中。或,常也。道

常謙虛不盈滿。道淵深不可知,似為萬物之宗祖。銳,

進也。人欲銳精進取功名,當挫止之,法道不自見也。

紛,結恨也。當念道無為以解釋之。言雖有獨見之明,

當如暗昧,不當以曜亂人也。當與眾庶同垢塵,不當自

彆殊。言當湛然安靜,故能長存不亡。

老子言:我不知道所從生。道似在天帝之前,此言

道乃先天地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靜湛然,不勞煩

欲,使人修身法道。

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①,以萬物為芻狗②;聖人不仁,以百姓為

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③乎?虛而不屈④,動而愈齣。

多言數窮⑤,不如守中⑥。

【注釋】

①仁:仁愛之心。這裏意為沒有意誌和感情,隻是

自然地存在。

②芻狗:用喂牲畜的草紮成的狗,比喻低賤。芻狗

主要在古代祭祀時使用,祭祀期間備受重視,但祭祀完

畢後就變得毫無用處,被隨意丟棄。

③橐(tuó)籥(yuè):風箱,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

④屈:此處念“jué”,與“絕”意思相近,意為匱乏。

⑤窮:窮睏,窮盡,走投無路。

⑥中:與前文“衝”同意,通“盅”,此處意為ji端平

靜的狀態。

【解析】

天地並沒有人的思維,所以沒有仁慈之心,將世間

萬物都看作祭壇上用喂牲畜的草所紮的狗,讓它們自榮

自枯;聖人也應當效仿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百姓當

作祭壇上用喂牲畜的草所紮的狗,讓其自生自滅。

天地之間,是否就像為火爐鼓風的風箱?它內部看

似空虛,其實並不匱乏,越是鼓動起來,內部的風反而

越是嚮外散去。

反思一個人的言行,往往是因為他說話太多而把自

己逼上瞭絕路,與其如此,倒不如保持自己內心的平

靜,把話放在心裏,反而能得到更多。

【名傢注解】

河上公:

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萬物,人

zui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聖人愛

養萬民,不以仁恩,法天地任自然。聖人視百姓如芻草

狗畜,不責望其禮意。

天地之間空虛,和氣流行,故萬物自生。人能除情

欲,節滋味,清五髒,則神明居之也。橐籥中空虛,故

能有聲氣。言空虛無有屈竭時,動搖之,益齣聲氣也。

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開舌舉,必有禍患。不如

守德於中,育養精神,愛氣希言。

六章

【原文】

榖神①不死,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

地根。綿綿④若存,用之不勤⑤。

【注釋】

①榖神:即“道”。榖本身有虛空、開闊的特點,

形容“道”如同山榖一樣博大。神則形容“道”的神奇

和變幻莫測。

②牝(pìn):雌性的鳥或獸,這裏指能孕育一切

的“道”。

③門:雌性動物的生殖器,指製造天地、生育萬物

的根源。

④綿綿:形容如絲綫般連綿不絕的樣子。

⑤勤:盡。

【解析】

“道”仿佛能包容一切,同時又變化萬韆,並且永

遠不會消亡。它是締造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母體,而這

樣神秘的母體有個孕育萬物的齣口,這個齣口就是天地

的根源。這個齣口如絲絮般連綿存在卻又難覓行跡,但

它的作用無窮無盡。

【名傢注解】

河上公:

榖,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也。神,謂五髒之神

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誌。五藏

盡傷,則五神去矣。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

也,於人為鼻。牝,地也,於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

從鼻入藏於心。五氣輕微,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

鬼曰魂,魂者雄也,主齣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

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辱,為形骸

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齣入人口,

與地通,故口為牝也。

根,元也。言鼻口之門,乃是通天地之元氣所從往

來也。鼻口呼噏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無

有。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也。

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①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②而身先③,外④其身而身存。非以

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前言

前言

《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曆代學

者都將其視為一門必修課而加以研讀。曆史上對《道德

經》一書的注解有韆傢之多,然而由於注解者所處的朝

代、生活背景和思想觀念各不相同,所以這些注解可謂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黃老派引用其義,稱其為

“君人南麵之術”;養生傢稱其為“安身立命”之說;

戰爭傢稱其為“談兵論戰”之德;帝王們認為它是“治

國安邦”之策……莫衷一是,而近代學者將其定位為

“論說哲理”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究竟如何定位,如何閱讀,如何理解?

讀者還需結閤時事與自身的境況,使其中的真意為己

所用。

1. 欲讀其書,先解其人

《道德經》本名《老子》,與《莊子》雙峰並峙。

而對老子李耳其人,古來頗有爭議。司馬遷在《史

記·老子韓非列傳》裏寫道: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

不得其時則蓬纍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

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

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

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

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

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見老

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

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

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韆

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由此可知,老子是春鞦時人,與孔子同時但比孔子

年長,曾經擔任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在周朝居住瞭很

頗久,後見周朝衰亡而離去。因此,春鞦時期社會生活

中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的情景,必然與老子的

思想和《道德經》息息相關,對其有直接的影響。

2. 欲解其意,先觀其脈

《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多為韻文,分為《道經》

與《德經》兩大部分。雖然傳統的順序是《道經》在

前《德經》在後,但在1973年發掘長沙馬王堆漢墓時

齣土的《老子》帛書是《德經》在前,這也許是古本的

順序。

《道德經》五韆言,篇幅不長而論述精闢,其含義

深遠,思想廣博,從多個方麵論述瞭宇宙的本體、萬物

之源、自然規律,等等,並將其意義融入自然、現實、

社會、國傢、民生等眾多方麵,大緻分為論道、治國、

修身、砭時、養生、議兵六大方嚮。

雖然書中文字內容飄忽不定,正言若反,但整本書

思想統一且貫徹始終,用樸素的辯證思維構建瞭老子獨

特而跨越時空的思想理論體係。

3. 不離其根,博采眾長

研讀《道德經》,zui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原文。本

書的原文遵照中華書局發行的通行版本,每一章以原文

開頭,之後有“注釋”和“解析”兩個闆塊,對字詞的

注釋簡明扼要,對原文的翻譯精妙準確,同時還融入瞭

通俗易懂的解讀。另外,本書還加入瞭河上公對《道德

經》的注解,希望這位黃老學派的集大成者的見解能幫

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道德經》的主旨。

研讀《道德經》還需博采眾傢之長。曆史上對此書

做過精妙注解的學者頗多,例如晉代的王弼、明代的開

國皇帝硃元璋,乃至近代的高亨、陳鼓應等人,讀者可

以藉助這些學者的解說輔助閱讀。如果在此基礎上發現

疑難問題,也不必迷信先賢,隻要認真分析,有理有據

即可另行解說。

zui後,希望讀者研讀本書時能夠“以心為本”“知

行閤一”。



《道德經》,這部閃耀著韆年智慧光芒的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煉的語言,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為璀璨的瑰寶之一。它並非僅僅是哲學思辨的産物,更是一部關於生命、宇宙、政治、修身養性的百科全書,為無數尋求人生真諦的讀者提供瞭指引和啓迪。 一、 思想的源頭與核心:道與德的辯證統一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在於“道”與“德”的闡釋。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是超越一切的、不可言說的終極實在。它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然而,“道”並非虛無縹緲,而是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驅動著世界的運行和變化。 “德”則是在“道”的指導下,萬物所呈現齣的本性、品格和作用。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並非否定“德”的存在,而是強調真正的“德”是自然而然、不加雕琢的,是與“道”融為一體的。這種“德”不求迴報,不刻意為之,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至高品德。 “道”與“德”的辯證統一,構成瞭《道德經》思想的骨架。老子通過對“道”的洞察,揭示瞭宇宙運行的規律,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以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不爭”等一係列深刻而充滿智慧的治國理念和人生哲學。 二、 智慧的啓示:順應自然,以柔剋剛 《道德經》的智慧,首先體現在其對“順應自然”的推崇。在老子看來,人生最大的痛苦和睏境,往往源於違背自然之道,強求不屬於自己的事物,或者試圖以人力去對抗強大的自然規律。他主張人們應該效法“道”,去除過度的欲望,迴歸本真,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 “無為而治”是《道德經》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這並非是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指不妄為、不強為,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讓事物按照自身的方式去演變。這種“無為”是一種高明的“有為”,通過減少人為的乾預,反而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水之能穿石,並非因為其力量巨大,而是因為其持之以恒、滴水不漏,順應地勢而流。 “柔弱勝剛強”是《道德經》另一核心的智慧。在弱肉強食、強者為尊的認知模式下,老子提齣瞭截然不同的視角。他認為,看似柔弱的事物,往往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性。水、嬰兒、低窪之處,這些看似柔弱的存在,卻能包容萬物,滋養生命,甚至能剋服堅硬的岩石。這種智慧提醒我們,在麵對睏難和衝突時,一味地強硬和對抗,往往隻會適得其反。而以柔和、包容、謙遜的態度去處理,反而更能化解矛盾,取得長久的勝利。 三、 治國的方略:不爭與退讓的政治哲學 《道德經》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個人修養上,更對古代的政治哲學産生瞭深遠影響。老子主張“以百姓心為心”,將人民的福祉置於首位。他提齣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比喻,形象地說明瞭治理國傢需要審慎、謹慎,不能隨意摺騰。 “不爭”是老子政治哲學的重要體現。他認為,爭鬥隻會帶來損耗和破壞,真正的強大在於內心的寜靜和不爭。一個聖明的統治者,應該以“不爭之德”去化解矛盾,促進和諧,而非通過武力和強權去壓製。他提倡“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認為隻有不與人爭,纔能贏得天下人的擁護和尊重。 此外,老子還強調“退讓”的重要性。他認為,過度的貪婪和占有,會帶來不安全感和衝突。統治者應該知足常樂,適可而止,將利益和榮譽讓給他人,從而贏得民心。這種“無私”的品質,恰恰是“大私”的錶現,因為隻有服務於大眾,纔能獲得最長久的利益。 四、 人生態度的指引:知足與自律的和諧之道 在個人修身養性方麵,《道德經》提供瞭寶貴的人生指引。它教導人們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幸福。 “知足”是《道德經》倡導的重要美德。老子認為,過度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隻有懂得“知足”,纔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纔能擺脫物質和名利的束縛,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這種知足並非是消極的安於現狀,而是對當下擁有的珍視,對過度的索取保持警惕。 “自律”是實現“知足”的關鍵。老子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鼓勵人們迴歸純真,減少私欲。通過內心的修煉,剋製衝動,調整心態,纔能達到內心的和諧與穩定。 《道德經》還強調“慎言”和“慎行”。它告誡人們,語言和行為都應謹慎,不應隨意說齣不負責任的話,不應做齣魯莽的舉動。每一次言語和行為,都可能産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必須三思而後行。 五、 藝術的精粹:語言的魅力與結構的巧思 《道德經》的魅力,不僅在於其思想的深刻,還在於其語言的精煉和藝術的錶達。老子善於運用比喻、象徵、對立統一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使其易於理解,卻又意蘊無窮。 其文字簡潔凝練,字字珠璣,每一句話都蘊含著豐富的含義,需要反復品味纔能領略其深意。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短短幾句話,便將水的品德與“道”相聯係,形象地闡釋瞭“利萬物而不爭”的道理。 《道德經》的結構也頗具匠心,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雖然篇幅不長,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從對“道”的根本性闡釋,到“德”的具體體現,再到“無為而治”的政治實踐,最後迴歸到個人的修身養性,構成瞭一個完整而和諧的思想體係。 六、 跨越時空的價值:當代的迴響與永恒的啓示 時至今日,《道德經》的智慧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芒,為我們理解世界、認識自我提供瞭深刻的啓示。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其“順應自然”、“以柔剋剛”、“知足常樂”的思想,尤為珍貴。 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物質和成就的同時,不要忘記內心的寜靜和精神的充實。它教導我們,如何用更加平和、包容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和衝突。它啓示我們,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徵服和占有,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強大和對規律的遵循。 《道德經》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深入體悟的經典。它不僅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和啓發,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充實、智慧和圓滿。它是一麵永不褪色的鏡子,照見我們內心的迷茫,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嚮,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和諧。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捧讀這本《道德經》,便被其精煉的語言和博大精深的內涵所摺服。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愛好者,我一直覺得《道德經》是中華思想的源頭活水,但常因文言晦澀而望而卻步。這本書恰好解決瞭我的睏擾,它提供的文白對照形式,讓我在閱讀原文的同時,可以隨時參考白話譯文,如同有一位博學的老者在旁循循善誘,將那些古樸的字句一一拆解,化繁為簡。注釋部分更是錦上添花,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詞語解釋,更是對經文深層含義的挖掘和拓展,對於理解老子關於“道”、“德”、“無為”等核心概念,提供瞭極大的幫助。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引申解讀,比如對“知其白,守其黑”的闡釋,讓我對事物兩麵性的認識有瞭更深的體悟。整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閱讀體驗極佳,讓我重新拾起瞭對《道德經》的熱情,也更深刻地理解瞭其在現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為我這樣的“古典文學小白”量身定做的。一直以來,“《道德經》”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高大上,但真要拿起書來讀,那密密麻麻的古文和各種生僻字,著實讓人頭疼。而這本《道德經》的譯注版,完美地解決瞭這個問題。原文旁邊就是詳細的注釋,再往下就是通俗易懂的譯文。我完全可以跟著譯文一點點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再迴頭看看注釋,常常能豁然開朗。而且,它的注釋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字典式解釋,而是結閤瞭曆史文化背景,甚至是引用瞭其他學者的觀點,使得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入。比如,對於“道可道,非常道”一句,書中的注釋不僅解釋瞭“道”的字麵意思,還引申齣瞭其哲學上的含義,並對照瞭不同學派的解讀,這讓我對老子的思想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對於想要入門《道德經》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首選。

評分

這本書的精裝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材質考究,觸感溫潤,金色的燙金字體在深邃的底色上散發齣沉靜而莊重的美感。翻開書頁,紙張的厚度與柔韌度恰到好處,印刷清晰,字跡舒朗,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章節的排版布局也十分用心,原文、注釋和譯文的對照清晰明瞭,使得學習者可以方便地在不同層級之間切換,無論是初學者想要理解大意,還是深入研究者想要考證細節,都能得到極大的滿足。我尤其欣賞的是注釋部分的詳盡程度,它不僅解釋瞭字詞的含義,還深入探討瞭其在古代語境下的引申義,甚至提供瞭相關的曆史典故和哲學背景,這對於理解《道德經》深邃的內涵至關重要。譯文部分也力求準確傳神,避免瞭生硬的直譯,而是以流暢自然的現代漢語,將老子的智慧和哲思娓娓道來,讀來令人心領神會,受益匪淺。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珍藏的經典讀本。

評分

我一直對儒傢思想頗感興趣,但《道德經》作為道傢經典,我之前涉獵不多。這次偶然翻閱瞭這本《道德經》,纔真正體會到其思想的獨特魅力,也感受到瞭它與儒傢思想的某種契閤與互補。本書的編排非常人性化,原文、注釋、譯文三位一體,使得閱讀體驗極佳。注釋部分尤其詳盡,它不僅解釋瞭字詞的含義,還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哲學思想,並引用瞭不少古籍中的例證,這對於我理解《道德經》的核心概念,如“道”、“無為”、“柔弱勝剛強”等,提供瞭極大的便利。譯文部分也十分貼近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語言流暢自然,將老子深邃的思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常常在閱讀譯文後,再對照原文和注釋,進一步體會其精妙之處。這本書讓我對《道德經》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道傢思想與儒傢思想在追求人生智慧上的共通之處,對我個人的成長和思考有著積極的啓迪。

評分

老子《道德經》的博大精深,一直以來都是我潛心鑽研的課題。然而,要真正領會其中奧妙,對古文的功底要求極高。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工具。其最突齣的優點在於,它將原文、注釋和譯文進行有機地結閤,並以清晰的版式呈現。原文的每一個字詞,在注釋中都有詳盡的闡釋,不僅僅是簡單的釋義,更包含瞭對詞語在特定語境下的深層含義的挖掘。特彆是對於一些具有哲學色彩的詞匯,如“玄”、“牝”、“柔弱”等,注釋都提供瞭多角度的解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而譯文部分,則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做到語言的流暢與現代化,使得閱讀過程更加順暢。我常常在原文、注釋和譯文之間反復對照,體會老子思想的精妙之處。這種“多維閱讀”的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深度。

評分

比較滿意

評分

1

評分

運費比書貴,但是內容還可以

評分

物美價廉,服務態度好,快遞不錯!

評分

好喜歡這樣書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看著還不錯 看著還不錯 看著還不錯

評分

很好

評分

經典著作,值得購買,智慧結晶。。。(標簽應該全都標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