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GB/T 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理解与实施》总结了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所面临的总体形势和二十年来我国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现状,结合我国专家全程参与国际标准修订工作对标准的理解和认识,详述了GB/T24001-2016新版国家标准的修订背景、原则、过程,以及标准引言、范围、术语定义和要求的理解要点;在对当前重点环保法律法规的进行介绍的同时,也针对新版国家标准要求的主要变化阐述了我国企业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步骤和实施要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环境管理形势
一、我国总体的环境形势
二、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新机遇
三、当前我国重要的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第二节 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现状
一、ISO/TC 207与ISO 14001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认证
第三节 GB/T 24001-2016修订背景、思路、原则和过程
一、修订背景、思路和原则
二、修订过程
第四节 GB/T 24001-2016的主要变化
一、标准结构的变化
二、术语和定义的变化
三、理念和标准要求的变化
第二章 GB/T 24001-2016引言、范围、术语和定义的理解
第一节 GB/T 24001-2016标准引言的理解
一、背景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三、成功的因素
四、PDCA模式
五、关于标准内容的说明
第二节 GB/T 24001-2016标准范围的理解
第三节 GB/T 24001-2016标准术语和定义的理解
一、与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关的术语
二、与策划有关的术语
三、与支持和运行有关的术语
四、与绩效评价和改进有关的术语
第三章GB/T 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理解
第一节 组织所处的环境
一、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二、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三、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四、环境管理体系
第二节 领导作用
一、领导作用与承诺
二、环境方针
三、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
四、最高管理者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第三节 策划
一、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二、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第四节 支持
一、资源
二、能力
三、意识
四、信息交流
五、文件化信息
第五节 运行
第六节 绩效评价
一、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二、内部审核
三、管理评审
第七节 改进
一、总则
二、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三、持续改进
第四章GB/T 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第一节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的步骤及准备工作
一、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的步骤
二、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工作
一、确定组织所处的环境
二、确定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三、确定环境管理体系范围
四、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及相互作用
五、领导作用
第三节 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
一、风险和机遇的确定及其应对措施的策划
二、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及其控制措施的策划
三、合规义务的确定及其履行措施的策划
四、环境目标的建立及其实现措施的策划
第四节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建立
一、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概述
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形式
三、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内容
四、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管理
第五节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
一、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发布
二、资源提供
三、信息交流
四、试运行
五、绩效评价
六、改进
七、与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控制相关的关键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示例
第五章 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一、环境保护法律
二、环境保护法规规章
三、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四、环境保护司法解释
第二节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一、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二、环境保护标准
第三节 重要法律法规及标准介绍
一、新《环境保护法》简介
二、新《大气污染防治法》简介
三、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简介
附录一 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清单
附录二 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环境保护标准    
				
 
				
				
					《精通现代项目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一、本书定位与目标读者  本书旨在为广大项目管理专业人士、企业管理者、技术团队领导者以及有志于进入项目管理领域的学习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极具实操性的指导手册。它摒弃了晦涩的理论堆砌,专注于将前沿的项目管理理念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结合,确保读者能够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非常广泛,主要包括:  1. 初/中级项目经理(PM/SPM): 渴望系统化提升项目管理技能,掌握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关键技术和工具。 2. 职能部门经理与团队领导: 需要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跨职能项目,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交付质量。 3. 企业高层管理者与项目管理办公室(PMO)成员: 寻求建立或优化组织级项目管理流程和治理框架。 4. 追求PMP、Prince2等专业认证的备考者: 本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能有效辅助专业认证的学习与理解。  二、内容结构与核心特色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共二十章,形成一个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第一部分:项目管理基础与战略对齐(奠定基石)   第一章:项目与组织的战略契合度: 探讨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如何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是组织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撑。重点分析投资组合管理(PPM)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项目筛选模型(如加权因素评分法)进行资源分配决策。  第二章: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演进: 概述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CMMI、OPM3),并深入解析敏捷宣言背后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传统项目管理中的融合应用趋势。  第三章:项目经理的角色与领导力模型: 详细剖析项目经理所需具备的技术、领导力和商业管理“铁三角”。引入情境领导理论,指导项目经理如何根据团队和项目阶段调整管理风格。  第二部分:项目启动与规划的精益求精(蓝图绘制)   第四章:干系人分析的深度挖掘: 超越基本的识别和记录,本书重点介绍如何运用权力/利益/影响矩阵的高级分析技术,以及构建有效的干系人沟通期望管理计划,尤其关注冲突的早期预警机制。  第五章:范围管理:从需求到基线的精确控制: 详细阐述工作分解结构(WBS)的构建原则,强调WBS词典的详细程度对后续估算和进度的关键性影响。涵盖范围蔓延的预防策略。  第六章:时间管理:进度网络的优化构建: 全面解析关键路径法(CPM)的计算与应用,并深入探讨计划评审技术(PERT)在不确定性高项目中的应用。引入“关键链管理”(CCM)的概念及其对资源限制的应对。  第七章:成本估算与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升: 介绍三种主要的成本估算方法(类比、参数、三点估算)的适用场景与精度对比。重点讲解挣值管理(EVM)的指标解读,为成本绩效分析提供扎实工具。  第八章:质量管理:构建预防性文化: 不仅停留在标准检查,更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流程图、帕累托图等七大质量工具进行根本原因分析(RCA),强调质量保证(QA)在预防缺陷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项目执行与团队协作的效能最大化(高效推进)   第九章:资源管理:人、材、物的优化配置: 详细讲解人力资源的获取、发展与团队建设(Tuckman阶段模型)。针对物理资源,提供设备租赁、库存管理的最佳实践。  第十章:沟通管理:信息的无缝流动: 探讨如何设计面向不同受众的信息传递渠道和频率。重点分析数字化工具(如协作平台)在保持信息一致性方面的作用。  第十一章:风险管理的动态应对: 风险应对策略(规避、转移、减轻、接受)的应用实例分析。引入风险再评估的频率和时机控制,处理次生风险和残余风险。  第十二章:采购与合同管理:建立互信的伙伴关系: 区分不同类型的合同(固定价格、成本补偿)的风险分配机制,并详细说明供应商绩效评估的方法论。  第四部分:项目监控与绩效评估(洞察偏差)   第十三章:绩效衡量与报告的透明度: 深入解读挣值分析(EVM)在项目健康度诊断中的应用,包括SPI、CPI、ETC、EAC的实际意义。  第十四章:变更控制:在变化中保持稳定: 建立严谨的整合性变更控制流程(CCB),确保所有变更都经过充分的业务影响分析和审批。  第五部分:敏捷与混合项目管理实践(适应性交付)   第十五章:Scrum框架的深度解析与落地: 详细阐述Scrum的角色、工件和事件,重点解析Sprint规划、每日站会、评审会和回顾会的有效操作技巧。  第十六章:看板(Kanban)的流动优化: 介绍看板的六大实践原则,如何利用限制在制品(WIP)来提高吞吐量和可视化工作流。  第十七章:混合方法论的选择与融合: 探讨何时以及如何将预测型方法(Waterfall)的控制力与适应型方法(Agile)的灵活性相结合,创建适合特定项目的定制化混合模型。  第六部分:收尾、组织过程资产与前瞻(经验沉淀)   第十八章:项目收尾的规范化流程: 确保所有合同终止、资源释放和最终交付物的完整性,强调客户的正式验收流程。  第十九章:组织过程资产(OPA)的知识管理: 建立有效的知识库,将项目经验教训(Lessons Learned)结构化、文档化,确保组织知识的持续积累和复用。  第二十章:项目管理的未来趋势: 探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项目调度优化、风险预测中的应用前景,展望未来项目经理所需具备的新兴技能。  三、本书的独特价值主张  1. 工具与方法论的深度结合: 本书不仅介绍“是什么”,更注重“如何做”。每一章都包含“实战工具箱”模块,提供可直接套用的模板、清单和工作表。 2. 跨文化与全球化视角: 针对日益复杂的全球项目环境,加入了跨文化沟通障碍的识别与解决章节。 3. 强调软技能与情境化应用: 成功项目往往取决于人,本书大量篇幅用于讲解谈判、冲突解决、激励团队等关键的软技能,并辅以大量基于现实场景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变通。  通过系统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自信地驾驭复杂项目,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掌控,实现项目价值的最大化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