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 国博藏珍 盛世首推
1.国博藏3万余件书法碑帖文物中选辑,优中选优。
2.首次以出版物形式与人民共享。
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力荐,并为丛书题签。
特色二 善本法帖 旧拓之冠
《史晨碑》《孔宙碑》《多宝塔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道因法师碑》《集王圣教序》为宋拓本,《曹全碑》为明拓本,文徵明《琵琶行》为墨迹本,原碑原帖,实物展示。
特色三 :书体兼备 临摹佳品
本辑10册涵盖了汉隶、唐楷、王羲之行书等经典代表作品,既是入门临习必备范本,也是可赏可藏的书法经典。
特色四 :艺术精神文物价值
1. 历经名家递藏的宋拓本、明拓本、墨迹本。
2. 完整呈现名人注释、题跋、笺注、收藏印等丰富的内容,展卷时如晤对先贤。
特色五 : 专业选编 印装精良
1.国博专家学者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
2.专业设计,尽展文物与艺术价值,文雅大方。
3.大12开呈现,内页采用高档特种纸,封面用纸仿真精印。
《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曹全碑》《孔宙碑》《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怀仁集王圣教序》《颜柳白米四家法帖》《文徵明行书琵琶行卷》)将在2018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与读者见面。那秀逸多姿的《曹全碑》、平稳谨严的《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刚劲婉润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皆为国博珍藏的宋拓本、明拓本、墨迹本,艺术盛宴,文物国宝。
这本《中华宝典》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细腻而厚重,完全体现了它作为“宝典”应有的分量感。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那种既传统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错觉。虽然我尚未深入研究具体碑帖的内容,但仅从视觉体验上来说,它已经超越了我以往接触过的许多线装书或影印本。特别是色彩的还原度,似乎能捕捉到拓本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微妙层次感,这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抚慰。装帧上的用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部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期待日后能细细品味其中每一笔、每一划的韵味。
评分我通常习惯于在阅读碑帖之前,先对书的整体脉络和背景资料有所了解。这套书的导读部分,虽然我还没有仔细研读,但从目录的宏观结构来看,编纂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不同于市面上一些只是简单罗列字帖的出版物,它似乎更侧重于提供一种学术的语境,让读者不仅仅是“临摹”,而是能够“理解”背后的文化意涵。我非常看重这种系统性的编排,它能帮助初学者避免陷入单纯的机械模仿,而是能更好地把握书法的精神内核。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对正文内容的可靠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也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的书法实践者,我深知“摹写”过程中纸墨接触体验的重要性。虽然我还没开始用这本书进行实际的描摹,但从其影印的清晰度和墨色的层次感来看,它极有可能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对摹”基础。很多出版物在影印时会丢失原作中微妙的枯笔、飞白或墨晕,使得临习时难以捕捉到书写时的气息连贯性。我期待这本宝典的拓本细节能够高度还原,让我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更贴近古人书写的那个瞬间,体会到笔锋在纸上游走时那种“在路上”的感觉,而不是面对一堆僵硬的、失去了生命力的字体。
评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证”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法帖和碑刻,作为汉字艺术的载体,其价值已然超越了书法的范畴,它们是历史的切片,是文化精神的物质体现。因此,在选择收藏类图书时,我更看重其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这本《中华宝典》的系列名号,本身就暗示了其收录的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对于我而言,购买它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和临摹,更是为了拥有一份能够对抗时间流逝的文化记忆,让这些珍贵的墨迹能够以最妥帖的方式,安放在我的书房中,成为精神交流的媒介。
评分最近我在专注于研究不同朝代书法的流变,尤其是魏晋到唐代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市面上的很多法帖选本,往往侧重于某一位大家的名作,内容略显单薄,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对比。我留意到这套《中华宝典》似乎意在构建一个更宏大的体系,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横向对比”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推测,它在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上,必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能够提供一个观察书法史脉络的优秀窗口。这种“全景式”的呈现,远比零散的临习资料更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尤其是在探讨风格演变的关键节点上,一个全面的参照系是不可或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