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旅游:中外旅游目的地案例分析

中产阶层旅游:中外旅游目的地案例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笑宇 著
图书标签:
  • 中产阶层
  • 旅游
  • 旅游地理
  • 目的地分析
  • 案例研究
  • 社会学
  • 消费升级
  • 文化旅游
  • 旅游行为
  • 中国旅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6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9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30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结合海外旅游研究经历与本土旅游集团实践经验,针对中产阶层崛起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从需求与产品两个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案例剖析。书中基于实证调研及中外理论精华,阐释了中产阶层旅游者的身份、需求、消费习惯以及本土化特征,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需求分层与旅游产品分层理论。同时,根据中外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真实反馈并结合大量的国内外一手企业管理资料,对中外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开发与管理,进行了旅游管理学理论层面和企业运营操作层面的分析、思考。在总结、分析中外旅游目的地管理理念、思路与方法的同时,作者针对未来我国中产阶层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结合国际经验的本土化思考和建议。



作者简介

  王笑宇,北京市人,留法旅游管理学博士,旅游经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先后在首旅集团、首旅如家集团及外派景区企业负责战略规划、投资分析、产品研发及企业运营管理等工作,长期从事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在核心期刊等刊物发表过多篇有关中产阶层旅游需求、休闲旅游产品发展趋势的文章,并参与多本《旅游绿皮书》的写作。出版过法文版中外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关系比较研究类专著。留法期间师从法国国家科学院旅游学院主席菲利普.维耶里先生,专业方向为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及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



精彩书评

  旅游产品设计再思考,重新认识中产阶层旅游需求——中国旅游产业基金副总裁万宇读《中产阶层旅游》有感
  十分有幸先于正式出版之前拜读了王笑宇博士这本《中产阶层旅游》,这的确是旅游市场研究方面的一本好书。作者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切入,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审视旅游资源的打造和产品的设计,这在以往旅游行业研究分析的书籍中并不多见。较之诸多理论性较强的著作,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之作,更能给予读者直观的指导和建议。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当前国内一些较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案例,采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国外的类似产品,同时以平行列举的方式记录了众多消费者的信息反馈。这体现了该书作者本身既有国外学习的知识结构,又有国内从事实践的深厚背景。在理论上,这本书为读者(希望多为旅游行业实践者)提供了从产品设计——提供服务——信息反馈——再优化产品设计,这种闭环式的思考与分析方式。这种思考路径是市场学里的基本方式,但是在目前的国内旅游市场,特别是景区目的地投资上真正实施的却并不多见。当然这和国内旅游发展的特定阶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投资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初始阶段,垄断性的观光资源是资本竞相获取的目标。在这之下,单一门票的消费形式是近二十年的市场主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社会不同层次的人群的分化,带来了多样性的消费结构。伴随着这种变化,即便是垄断性的观光资源企业也开始重视和发展各种体验式产品和服务型消费。这种改变不可避免的要求企业开始着重研究目标市场的需求。因此,这种大的背景呼唤着更多的类似研究成果面世,这些成果也必然进一步丰富现有旅游产品和服务,适应现代旅游消费的结构变化。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者,我从中受益匪浅。这不仅限于该书提供的大量的研究样本和案例内容,书中更是结合对中产阶层消费方式的研究,参考国外经验并针对具体案例提出了改进和设计。这对于任何旅游从业者来说,都有相当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当然,书中的消费者信息反馈目前仅限于叙述性的点评,这和目前的信息收集的处理技术以及资金投入量有较大的关系。希望有一天会看到采用更多统计手段处理过的有效反馈信息。当然,那时候的研究成果就可能是另一个价格才能购买到的了。
  中国旅游产业基金副总裁
  原福建省南靖土楼景区(5A级)、宁夏沙湖景区(5A级)负责人
  万宇
  2017.11.20

目录

导论11
一、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的研究意义11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11
(二)研究的学术意义13
二、我国旅游产品优化、升级的必要性13
(一)国际视野下的旅游业13
(二)我国旅游产品提升的必要性15
(三)小结16
第一章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研究18
一、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的演化18
二、我国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的微观特征29
三、未来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31
第二章我国旅游市场现状分析36
一、我国旅游市场现状36
二、未来中产阶层的旅游产品将出现分层化趋势38
三、旅游市场的休闲化发展趋势凸显43
四、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发展展望45
第三章博物馆休闲旅游47
一、博物馆发展历史47
二、我国博物馆与西方的差异47
三、博物馆游客点评案例分析49
(一)案例1:以人为本——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49
(二)案例2:主题模糊——黑龙江省博物馆58
四、小结66
第四章遗产旅游69
一、遗产旅游的发展历史69
二、国内外遗产旅游的差异70
三、遗产旅游案例分析72
(一)案例3:情迷古堡——法国卢瓦尔河谷舍农索城堡(ChateaudeChenonceau)72
(二)案例4:活力四射——西安市古城墙81
(三)案例5:占“关”为王——山海关景区(天下第一关)88
四、小结93
第五章主题公园旅游96
一、主题公园发展历史96
二、国内外主题公园差异比较97
三、主题公园游客点评案例分析99
(一)案例6:日游全球——美国奥兰多迪斯尼EPCOT未来世界(ExperimentalPrototypeCommunityOfTomorrow)99
(二)案例7:内容缺失——北京昌平乐多港主题游乐中心108
(三)案例8:定位不清——上海大世界主题乐园115
(三)案例9:缺乏内涵——深圳欢乐海岸麦鲁小城124
四、小结131
第六章主题小镇旅游135
一、主题小镇旅游发展历史135
二、国内外主题小镇旅游的差异分析136
三、主题小镇旅游游客点评案例分析138
(一)案例10:服务支持——大烟山国家公园加特林堡小镇(Gatlinburg)138
(二)案例11、布局失衡——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145
四、小结153
第七章古镇旅游155
一、古镇旅游的发展历史155
二、国内外古镇旅游的差异157
三、古镇旅游案例分析158
(一)案例12:酒香迷人——法国科尔马小镇(Colmar)158
(二)案例13:文艺经典——浙江省丽水市古堰画乡165
(三)案例14:管理失范——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兴坪古镇170
四、小结175
第八章乡村旅游178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178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差异179
三、乡村旅游游客点评案例分析181
(一)案例15:乡村童趣——英国帕默农夫休闲农场(FarmerPalmer'sFarmPark,Poole)181
(二)案例16:产业缺位——北京意大利农场190
(三)案例17:无源之水——陕西袁家村196
四、小结207
第九章度假村旅游209
一、度假村旅游发展历史209
二、国内外度假村旅游的差异210
三、度假村旅游游客点评案例分析212
(一)案例18:深度体验——毛里求斯炮兵角(地名)地中海俱乐部度假村ClubMedLaPointeauxCanonniers212
(二)案例19:自在假期——浙江桐乡“乌村”度假村223
(三)案例20:体验缺失——山里寒舍度假酒店232
四、小结239
第十章国家公园旅游(生态旅游区)242
一、国家公园发展历史242
二、国内外国家公园旅游差异比较243
三、国家公园游客点评案例分析245
(一)案例21:生态之旅——美国大烟山国家公园(GreatSmokyMountainNationalPark)245
(二)案例22:门票经济——武夷山风景区253
(三)案例23:体制羁绊——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260
四、小结269
结语272
后记277
附:我国中产阶层旅游需求调查问卷279
参考文献282


现代都市人的心灵避难所:探寻城市周边的静谧绿洲 图书简介 在这个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城市生活以其便利与繁华吸引着无数人,然而,日复一日的钢筋水泥与喧嚣人潮,也让许多现代都市人渴望挣脱束缚,寻觅一处能够真正放松身心、与自然对话的栖息地。本书并非聚焦于遥远国度的异域风情,也不是对传统旅游业的宏观论述,而是深入挖掘城市肌理之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触手可及的“都市边缘绿洲”。 本书旨在为那些渴望在周末或短暂假期中,实现高效“充电”的城市居民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南与深刻的思考。我们关注的焦点是“近郊游”、“微度假”和“城市慢生活”的实践路径,旨在揭示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最大化精神愉悦和身心修复的体验之中。 第一部分:都市的“逃离”与“回归”的哲学 现代人对旅行的定义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旅行往往意味着长途跋涉、文化冲击和对未知疆域的探索。而如今,许多人发现,真正的放松并非来自遥远的目的地,而是来自暂时抽离高压环境所带来的心理效应。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城市病与“近郊依恋”现象的心理学基础。我们分析了为什么现代人对“熟悉的陌生感”——即在熟悉的城市周边,寻找具有新颖体验的场所——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其中蕴含着对“控制感”的需求,人们希望在可预期的安全范围内,体验到野趣。 我们详细剖析了“时间货币”的价值。对于时间稀缺的都市白领而言,两小时车程内的优质体验,远胜于十小时飞行后的疲惫。本书将这种新型旅行形态定义为“效率型疗愈”。我们不仅展示了如何规划一次高效的周日出游,更提出了“心理通勤”的概念——如何通过短暂的物理位移,实现心绪的快速重置。 第二部分:城市周边体验的多元光谱:从田园牧歌到工业遗存 城市周边的吸引力是多维度的。本书将这些目的地细分为几个核心类型,并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体验设计指南: 一、 农耕与自然复苏体验: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采摘。我们考察了那些成功将农业生产与精致休闲体验结合的精品有机农场和现代生态园区。这些地方如何通过提供从土地到餐桌的全流程参与体验,满足了城市人对“真实劳动”的怀旧与好奇?我们深入探访了几个成功的案例——它们如何设计出既能保持生产效益,又不失游客观光吸引力的空间布局?如何将生态教育融入家庭出游? 二、 工业遗址与创意再生空间: 许多老旧的工厂、仓库和废弃的铁路沿线,正在被重新赋予生命。本书关注的是那些成功转型为艺术区、设计师工作室、特色书店或独立咖啡馆的“后工业浪漫主义”场所。我们分析了这类场所的吸引力所在:那种粗粝的原始质感与精致的现代设计之间的张力,如何为创作者和消费者提供独特的灵感源泉?我们记录了几个城市郊区艺术村的运营模式和社区营造策略。 三、 慢生活与主题社区的实践: 近年来,一些致力于推广“慢生活哲学”的主题民宿、小型精品酒店和社区开始涌现。它们往往远离主干道,坐落于山脚或水边。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些社区的核心吸引力:它们如何通过建筑风格(例如对本土材料的运用)、餐饮哲学(例如对慢食运动的践行)以及社区公约,来“贩卖”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们还比较了“主题露营地”(Glamping)与传统露营在目标客群和运营上的差异。 四、 历史记忆的碎片化重构: 许多被遗忘的古村落、历史悠久的茶园或传统手工作坊,正成为城市人追溯文化根源的“时间胶囊”。本书不着眼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可触碰的历史细节”。例如,一家坚守传统工艺的小作坊,如何通过其产品和故事,为现代生活带来一丝厚重感?我们提供了如何识别和保护这些“微型文化遗产”的观察角度。 第三部分:体验经济下的“微度假”运营与设计原则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如何将上述的场所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及如何设计出令人难忘的短途体验。 一、 体验的“仪式感”设计: 成功的近郊游场所,往往擅长制造“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可能是清晨的第一杯手工研磨咖啡,是傍晚山间的共同篝火,或是参与一次古老的劳作仪式。我们分析了这些微小设计如何有效提升游客的“投入感”和“记忆点”,并将一次普通的郊游转化为深刻的个人经历。 二、 数字化与本地化的平衡: 如何在利用社交媒体吸引客流的同时,保持场所的“静谧感”和“原真性”?本书讨论了“适度可见性”的策略,即如何利用数字工具进行精准推广,同时在物理空间内鼓励游客放下手机,真正沉浸于当下。我们研究了几个在保持社区低调与吸引外来访客之间找到平衡的成功案例。 三、 社区共建与可持续发展: 真正的城市周边绿洲,需要与当地社区和谐共存。本书探讨了精品旅游项目如何回馈当地经济、促进本土文化传承,而非仅仅是短暂的消费。我们深入探讨了“本地人才培养”和“供应链本土化”在维持长期吸引力中的关键作用。 总结:寻常巷陌中的不凡发现 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城市周边环境的全新视角——它们不是“替代品”,而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补充剂”。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在熟悉的半径内进行探索,发现那些能让我们重新连接自我、感受生活本真的静谧之地。这本书献给所有在都市中奔忙,却依然心怀对自然与质朴生活向往的探索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温度,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在与你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并没有将它仅仅看作一本学术著作,而是更将其视为一次心灵的对话。书中那些关于“为什么”的追问,比那些“去哪里”的答案,更能打动我。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目的地介绍,而是开始关注隐藏在这些目的地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吸引着特定人群的目光。书中对中产阶层旅游行为的细致观察,让我对“体验”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精神的滋养。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目的地独特的慢节奏生活,或者某个旅游项目所蕴含的匠人精神,都让我深受触动。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一次旅行是否“有意义”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旅行,是能够触及心灵的,是能够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它让我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旅行,不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了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旅行的灵感,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世界的好奇。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产阶层”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如何在旅游行为中得到体现的。我以前总觉得,旅游目的地是固定的,人们的选择也是相对稳定的。但这本书告诉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也就促使了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旅行体验的升级。书中对于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书中对一些传统旅游模式的解构,以及对一些新兴旅游趋势的呈现,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开始思考,我自身的旅游偏好,是否也随着我的年龄、职业、家庭状况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我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将一些新的价值观融入到我的旅行选择中?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能够捕捉到社会变迁中最细微的脉搏,并将其转化为对旅游行为的深刻洞察。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旅游市场的信息,更是一种对时代发展的敏感度,一种对社会变迁的洞察力。它让我明白,旅游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符号,它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评分

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过去对“中产阶层”这个概念的认知。我一直以为,中产阶层就那么回事,大概是收入稳定,小康之上,有点闲钱,出国旅游是常态。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几个目的地,更像是在剖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消费观念,甚至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以前旅行,更多的是随大流,看看网红景点,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似乎完成了任务。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去那里?我期望从中获得什么?是放松身心,还是增长见闻?是体验当地文化,还是只是“打卡”?书中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中产阶层旅游行为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动机和需求。例如,为什么一些中产阶层更倾向于深度文化体验,而非走马观花?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那些不那么主流,但更有“故事感”的地方?书中提到的案例,比如一些欧洲小镇的慢生活,或者东南亚某些国家的文化遗产游,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开始意识到,旅行不仅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精神的探索。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旅行的不足,也指引了我未来旅行的方向。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光鲜,而是渴望更深度的连接,更真实的体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中产阶层旅游”并非是一种身份的炫耀,而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世界的好奇,一种对自我的发现。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是那些被精心挑选、被细致描摹的旅行场景。我仿佛亲身走进了书中那些目的地,感受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着与我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它用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细节,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非典型”旅游目的地的挖掘,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却充满了独特魅力的地方。这些地方,或许没有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也没有辉煌的历史遗迹,但它们却能触动人心,带来深刻的感悟。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注社区发展和乡村旅游的案例,让我看到了旅行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仅仅是消费,更是一种参与,一种连接,一种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支持。我从中看到的,是中产阶层在追求更高品质旅行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旅行的内在价值,关注旅行对自我成长的推动作用。这本书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的旅行,我不再仅仅是为了逃离日常,而是带着一种更成熟的心态,去探索,去学习,去体验,去与这个世界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旅行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单一的旅行叙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产阶层旅游图景。我一直觉得,旅游市场的细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细分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经济逻辑。从书中的案例分析中,我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层,在旅游选择上存在的差异性。比如,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产阶层更注重环保、可持续的旅行方式,以及那些能够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高端度假。而在另一些新兴市场,中产阶层可能更倾向于体验异国风情,探索当地特色,或者追求性价比更高的家庭出游。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用一个模板去套所有中产阶层。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诉求,每一个目的地也都有自己的独特吸引力。书中对这些案例的梳理和分析,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洞察,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旅行意义的重新思考。我开始反思,我所处的阶层,或者我所期望达到的生活状态,会如何影响我的旅行选择?我是否应该更关注旅行的社会责任,或者在旅行中寻找更多的人生启迪?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引导我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旅行,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旅游行为背后的文化基因和社会脉络。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