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情偶寄 (全彩印刷 圖解版)

閑情偶寄 (全彩印刷 圖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李,漁 著
圖書標籤:
  • 清代文學
  • 古典小說
  • 文言文
  • 閑情偶寄
  • 圖解版
  • 全彩印刷
  • 文學名著
  • 傳統文化
  • 名傢注譯
  • 故事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6371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429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64
字數:78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著者李漁,號笠翁,他生活於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區,是著名的戲麯傢和小說傢,同時,他也是一位有著美妙生活情趣的生活傢。李漁年輕時也曾打算走科舉入仕之路,但隨著應試的落榜和明清鼎革的大變故,便斷絕瞭齣仕的念頭。李漁自負纔氣,選擇瞭一條古代文人少有的人生道路,即靠賣賦售文來解決自傢生計。他刊行自己創作的小說,經營書坊,帶領自傢的戲班在各地演齣,是中國古代彆具特色的具有經濟頭腦的文人。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2. 書中配有大量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閤,聲情並茂。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目錄


精彩書摘

詞麯部

結構第一◎

【原文】

填詞一道,文人之末技也。然能抑而為此,猶覺愈於馳馬試劍,縱酒呼盧。孔子有言:“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博弈雖戲具,猶賢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填詞雖小道,不又賢於博弈乎?

吾謂技無大小,貴在能精;纔乏縴洪,利於善用。能精善用,雖寸長尺短,亦可成名。否則纔誇八鬥,胸號五車,為文僅稱點鬼之談①,著書惟供覆瓿之用②,雖多亦奚以為?填詞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詞麯擅長,遂能不泯其國事者。請曆言之。高則誠③、王實甫諸人,元之名士也,捨填詞一無錶見。使兩人不撰《琵琶》《西廂》,則沿至今日,誰復知其姓字?是則誠、實甫之傳,《琵琶》《西廂》傳之也。湯若士④,明之纔人也,詩文尺牘,盡有可觀,而其膾炙人口者,不在尺牘詩文,而在《還魂》⑤一劇。使若士不草《還魂》,則當日之若士,已雖有而若無,況後代乎?是若士之傳,《還魂》傳之也。此人以填詞而得名者也。

曆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歸,“漢史”“唐詩”“宋文”“元麯”,此世人口頭語也。《漢書》《史記》,韆古不磨,尚矣。唐則詩人濟濟,宋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壇,為三代後之三代也。元有天下,非特政刑禮樂一無可宗,即語言文學之末,圖書翰墨之微,亦少概見。使非崇尚詞麯,得《琵琶》《西廂》以及《元人百種》諸書傳於後代,則當日之元,亦與五代、金、遼同其泯滅,焉能附三朝驥尾,而掛學士文人之齒頰哉?此帝王國事,以填詞而得名者也。由是觀之,填詞非末技,乃與史傳詩文同源而異派者也。近日雅慕此道,刻欲追蹤元人、配饗若士者盡多,而究竟作者寥寥,未聞絕唱。其故維何?止因詞麯一道,但有前書堪讀,並無成法可宗。暗室無燈,有眼皆同瞽目,無怪乎覓途不得,問津無人,半途而廢者居多,差毫厘而謬韆裏者,亦復不少也。

【注釋】

①點鬼之談:指唐代詩人楊炯喜歡堆砌古人姓名,其文被譏笑為“點鬼簿”。②供覆瓿之用:漢代劉歆指責揚雄的文章晦澀難懂,說過“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的話。③高則誠:即高明,號則誠,元代戲劇傢。④湯若士:即湯顯祖,號海若,又號若士。⑤《還魂》:即《牡丹亭》,原名《還魂記》。

【譯文】

為麯填詞的技能隻是文人的雕蟲小技而已。但是如果能放下架子去做,也比賽馬舞劍、酗酒賭博這些事要好。孔子說過:“沒有下棋的人嗎?做這個總比無所事事要好吧。”下棋雖然隻是遊戲,可也好過飽食終日卻什麼也不做;填詞雖是雕蟲小技,不是又好於下棋嗎?

我認為技藝不分大小,貴在能夠精通;纔能不在多少,貴在能夠善用。能夠做到精通和善用,就算隻是雕蟲小技,也可以成名。不然,即使自稱纔高八鬥,學富五車,寫起文章也是隻會堆砌古人的姓名,寫的書隻好讓人拿來蓋醬缸,雖多又有什麼用呢?填詞的技藝,非但足以使精通於此的文人成就聲名,就是前代帝王,也有因本朝多擅長詞麯之人,而使自己的國傢流芳後世的。請讓我一一道來。高則誠、王實甫等人是元代的著名文士,除填詞之外彆無所長。假使他們沒寫《西廂記》《琵琶記》,時至今日誰還會知道他們的姓名?所以他們得以流名後世是因為《西廂記》《琵琶記》的流傳。湯顯祖是明朝的纔子,其詩文和書信都值得一讀,但他寫的膾炙人口的,並非其詩文和書信,而是《還魂記》這部戲。假如湯顯祖沒寫《還魂記》,那麼當時的湯顯祖,有跟沒有也沒有什麼區彆,更何況對於後人而言呢?所以湯顯祖的名字的傳頌得益於《還魂記》的流傳。這就是文人因為填詞而得名。

曆代文學的興盛,都有自己不同的體裁。“漢史”“唐詩”“宋文”“元麯”,這都是世人的口頭語。《漢書》《史記》韆古流芳,是偉大的!唐代則是詩人人纔濟濟。宋朝文士層齣不窮。這三代在文壇上呈三足鼎立之勢,是夏、商、周三代之後齣現的又一文學繁盛的三代。元代立國後,不單政事、刑法和禮樂等方麵乏善可陳,即使在語言文字、書籍文章這些細枝末節,也少有建樹。假如不是推崇詞麯,寫齣《琵琶記》《西廂記》和《元人百種》等書流傳後世,那麼當時的元朝也會和五代、金、遼一樣泯滅,又怎能在三代之後,還會掛在學士文人的嘴上呢?這是帝王國傢因為填詞而揚名的例子。由此看來,填詞並非是雕蟲小技,而是和史書、傳記、詩歌、散文同源的不同文體。最近喜歡上瞭戲麯,刻意學習元代作傢、希望與湯顯祖齊名的人很多,但終究能完成的人很少,沒聽說可以堪稱絕唱的作品。這是為什麼呢?隻因為填詞作麯,隻有前人的作品可以藉鑒,卻沒有成法可以遵循。就像黑暗的屋子裏沒有點燈,有眼睛如同瞎子,難怪會找不到齣路,也沒人可以指路。所以半途而廢的人很多,差之毫厘而謬以韆裏的人也不在少數。

【原文】

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於書者,不異耳提而命,獨於填詞製麯之事,非但略而未詳,亦且置之不道。揣摩其故,殆有三焉:一則為此理甚難,非可言傳,止堪意會。想入雲霄之際,作者神魂飛越,如在夢中,不至終篇,不能返魂收魄。談真則易,說夢為難,非不欲傳,不能傳也。若是,則誠異誠難,誠為不可道矣。吾謂此等至理,皆言最上一乘,非填詞之學節節皆如是也,豈可為精者難言,而粗者亦置弗道乎?一則為填詞之理變幻不常,言當如是,又有不當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詞,貴於莊雅,製淨醜之麯,務帶詼諧,此理之常也。乃忽遇風流放佚之生旦,反覺莊雅為非,作迂腐不情之淨醜,轉以詼諧為忌。諸如此類者,悉難膠柱。恐以一定之陳言,誤泥古拘方之作者,是以寜為闕疑,不生蛇足。若是,則此種變幻之理,不獨詞麯為然,帖括詩文皆若是也。豈有執死法為文,而能見賞於人,相傳於後者乎?一則為從來名士以詩賦見重者十之九,以詞麯相傳者猶不及什一,蓋韆百人一見者也。凡有能此者,悉皆剖腹藏珠,務求自秘,謂此法無人授我,我豈獨肯傳人。使傢傢製麯,戶戶填詞,則無論《白雪》盈車,《陽春》遍世,淘金選玉者未必不使後來居上,而覺糠秕在前。且使周郎漸齣①,顧麯者多,攻齣瑕疵,令前人無可藏拙,是自為後羿而教齣無數逢濛,環執乾戈而害我也,不如仍仿前人,緘口不提之為是。 吾揣摩不傳之故,雖三者並列,竊恐此意居多。

以我論之: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是非者,韆古之定評,豈人之所能倒?不若齣我所有,公之於人,收天下後世之名賢,悉為同調。勝我者,我師之,仍不失為起予之高足;類我者,我友之,亦不愧為攻玉之他山。持此為心,遂不覺以生平底裏,和盤托齣,並前人已傳之書,亦為取長棄短,彆齣瑕瑜,使人知所從違,而不為誦讀所誤。知我,罪我,憐我,殺我,悉聽世人,不復能顧其後矣。但恐我所言者,自以為是而未必果是;人所趨者,我以為非而未必盡非。但矢一字之公,可謝韆鞦之罰。噫!元人可作,當必貰予。

【注釋】

①周郎漸齣:周郎即三國周瑜。周瑜精通音樂,時人有“麯有誤,周郎顧”民謠,指其能指齣麯中的錯誤。

【譯文】

曾經奇怪世上隻要有一種文體,就有一種相應的規則記載在書上,與在老師那裏學到的沒什麼區彆。隻有在填詞作麯方麵,不僅寫得很簡略,而且就像故意對它置之不理一樣。揣測其中的原因,大緻有三點:一是戲麯創作的規則難以把握,不可言傳,隻能意會。靈感突現時,創作者神魂飛越,像是在夢中一般,不到最後便不能收迴魂魄。談論現實很容易,要描述夢境卻很難。並非不想言傳,而是難以言傳。如此的創作規則的確很奇怪,確實難以道齣!我認為如此深刻的道理,說的都是文學的最高境界。並不僅僅隻是戲麯創作,其他方麵都是一樣。難道能因為精妙之處難以言傳,就連粗淺之處也避而不談瞭嗎?二是填詞的規律變化莫測,這裏說是應該這樣,那裏又說不應該這樣。比如填寫生、旦的唱詞,貴在莊重典雅,寫淨、醜的唱詞,務必詼諧幽默。這是常理。但如果忽然碰到風流放蕩的生與旦,反覺得莊重典雅的唱詞不閤適瞭。為迂腐、不通人情的淨、醜寫詞,反而以詼諧幽默為忌。這類的情況,很難一概而論。恐怕用固定的陳詞濫調,耽誤瞭那些拘泥程式的作者,所以寜願缺漏存疑,也不畫蛇添足。如此一來,這種變幻不定的規律,不僅填詞作麯是這樣,科舉八股、詩歌散文都是這樣。哪裏會有死搬教條作齣的文章,會被人賞識而流傳後世的呢?三是自古以來名人因為擅長詩詞歌賦而受器重的十有八九,而因詞麯傳世的卻不足十分之一,韆百人中也隻能齣一個。凡是擅長此道的人,都把技巧深藏心中,必定自己珍藏,認為既然沒有人傳授給我,我怎麼能夠傳授他人。假使人人都能填詞作麯,那麼彆說遍地都是好戲麯,評論者也未必不會讓後來者居上,而覺得前人粗陋。況且假如內行人越來越多,挑齣許多毛病,使前人沒有藏拙的地方,這就像後羿教齣許多逢濛那樣的徒弟,結果自己被他們圍起來用武器攻擊。不如仍舊效仿前人,閉口不提的好。我反復揣摩此種技藝不傳的原因,雖然三點原因並列,但是我認為恐怕還是這點居多。

在我看來:文學作品是天下人共有之物,不是可以讓某個人私藏的;是與非應該由曆史來做定論,並非某個人可以顛倒的。因此,倒不如傾盡我的所有,公之於世,從而得以與天下後世賢士引為知音。纔能高過我的,我以他為師,即使他曾師齣於我;纔能與我相當的,我以他為友,可以使他成為我藉鑒學習的對象。抱著這樣的用心,不由自主便會把自己生平所學全部拿齣來,與前代流傳下來的書互相對照,也可以取長補短,辨彆優點與不足,使人知道該何去何從,而不會被閱讀的書籍所誤導。理解我、怪罪我、同情我、傷害我,都隨世人,我已經不再顧及後果瞭。隻怕我所說的,自己認為正確而事實並非如此;大傢所追求,我認為不對的事實並非都不對。但求有一個字有益於大眾,那就能夠免去曆史的責罰。唉!元代的高手必然可以原諒我的。

【原文】

填詞首重音律,而予獨先結構者,以音律有書可考,其理彰明較著。自《中原音韻》一齣,則陰陽平仄畫有塍區,如舟行水中,車推岸上,稍知率由者,雖欲故犯而不能矣。《嘯餘》《九宮》二譜一齣,則葫蘆有樣,粉本昭然。前人呼製麯為填詞,填者,布也,猶棋枰之中畫有定格,見一格,布一子,止有黑白之分,從無齣入之弊,彼用韻而我葉之,彼不用韻而我縱橫流蕩之。至於引商刻羽,戛玉敲金,雖曰神而明之,匪可言喻,亦由勉強而臻自然,蓋遵守成法之化境也。

至於結構二字,則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韻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賦形,當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為製定全形,使點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勢。倘先無成局,而由頂及踵,逐段滋生,則人之一身,當有無數斷續之痕,而血氣為之中阻矣。工師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間架未立,先籌何處建廳,何方開戶,棟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瞭然,始可揮斤運斧。倘造成一架而後再籌一架,則便於前者,不便於後,勢必改而就之,未成先毀,猶之築捨道旁,兼數宅之匠資,不足供一廳一堂之用矣。故作傳奇①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於前,始能疾書於後。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題不佳,而能齣其錦心,揚為綉口者也。嘗讀時髦所撰,惜其慘淡經營,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弦、副優孟者,非審音協律之難,而結構全部規模之未善也。

【注釋】

①傳奇:明代對南麯中的長篇戲麯的稱呼,區彆於北雜劇。

【譯文】

填製麯詞首先注重音律,唯獨我首先注重的是結構,因為音律有書可以參考,其規律較為明顯。自《中原音韻》一書問世之後,陰陽平仄都有瞭各自的範疇,如同船行駛於水中,車推行於岸上一樣,通曉一點門道的人,即使想明知故犯也做不到。《嘯餘》《九宮》兩個麯譜一推齣,就提供瞭依樣畫葫蘆的範本,其形式和內容都非常明瞭。前人稱創製麯詞為“填詞”,“填”是布局的意思,猶如棋盤上畫有固定的格子,見一個格子,下一顆棋子,隻有黑與白的區彆,而從來沒有齣格入格的弊病。該用韻的地方我用韻,不用韻的地方我隨意發揮。至於音律,使其鏗鏘悅耳,雖然說來神奇,不能用語言錶達,不過,這也是由勉強到自然,遵守固定法則而達到齣神入化的境界。

至於結構,則在確定音韻之前就要考慮。就像造物主創造人形,要在精血凝結之初,胚胎形成之前,先製定齣整體形狀,使一滴血也具備五官和軀骸的形式。倘若開始沒有總體格局,而從頭頂到腳跟,分段生長,那麼人的身體上就會有無數斷續的傷痕,而血氣也會因此被阻斷。工匠建築房屋也是如此。地基剛打平,架構還沒確立,而要先籌劃在哪裏建廳堂,在何處開門窗,檁子和大梁用什麼木料,必須等到整個布局都清楚瞭,纔可以動工。倘若先建成瞭一部分再籌劃另一部分,那麼就會齣現適用於前麵的,但卻對後麵的不適用的情況,勢必要作改變來屈就。還沒建成就先毀掉,就像在路邊建房,用能夠建造幾座房子的資源,卻不足以建造齣一廳一堂。因此創作戲麯的人,不宜倉促動筆,在寫作之前考慮周詳,纔能做到之後的奮筆疾書。要有奇事,纔能有奇文,沒有命題不好卻能寫齣膾炙人口的好作品的。曾經讀過一些跟隨潮流的人所寫的文章,可惜他們慘淡經營、用心良苦所創作的麯子,卻不能拿來演唱。這不是音律的問題,而是整體結構沒有安排好。

【原文】

詞采似屬可緩,而亦置音律之前者,以有纔技之分也。文詞稍勝者,即號纔人,音律極精者,終為藝士。師曠①止能審樂,不能作樂;龜年②但能度詞,不能製詞。使之作樂製詞者同堂,吾知必居末席矣。事有極細而亦不可不嚴者,此類是也。

【注釋】

①師曠:春鞦時晉國著名樂師,相傳其能從音樂中辨齣吉凶。②龜年:李龜年,唐代玄宗時著名音樂傢。

【譯文】

詞采似乎可以放到後邊說,而我將其置於音律之前,是因為有纔能和技巧的分彆。文采稍突齣的,就號稱纔子;對音律極其精通的,終究也隻是藝人。師曠隻能欣賞音樂,不能創作樂麯;李龜年隻能演唱,卻不能創作麯詞。讓他們與作麯作詞的人聚集一堂,我想他們必然是居於末席的。事情有極為細小卻不能不認真對待的,諸如此類便是。

戒諷刺

【原文】

武人之刀,文士之筆,皆殺人之具也。刀能殺人,人盡知之;筆能殺人,人則未盡知也。然筆能殺人,猶有或知之者;至筆之殺人較刀之殺人,其快其凶更加百倍,則未有能知之而明言以戒世者。予請深言其故。

何以知之?知之於刑人之際。殺之與剮,同是一死,而輕重彆焉者。以殺隻一刀,為時不久,頭落而事畢矣;剮必數十百刀,為時必經數刻,死而不死,痛而復痛,求為頭落事畢而不可得者,隻在久與暫之分耳。然則筆之殺人,其為痛也,豈止數刻而已哉!竊怪傳奇一書,昔人以代木鐸①,因愚夫愚婦識字知書者少,勸使為善,誡使勿惡,其道無由,故設此種文詞,藉優人說法,與大眾齊聽。謂善由如此收場,不善者如此結果,使人知所趨避,是藥人壽世之方,救苦弭災之具也。後世刻薄之流,以此意倒行逆施,藉此文報仇泄怨。心之所喜者,處以生旦之位,意之所怒者,變以淨醜之形,且舉韆百年未聞之醜行,幻設而加於一人之身,使梨園②習而傳之,幾為定案,雖有孝子慈孫,不能改也。

噫!豈韆古文章,止為殺人而設?一生誦讀,徒備行凶造孽之需乎?蒼頡造字而鬼夜哭,造物之心,未必非逆料至此也。凡作傳奇者,先要滌去此種肺腸,務存忠厚之心,勿為殘毒之事。以之報恩則可,以之報怨則不可;以之勸善懲惡則可,以之欺善作惡則不可。人謂《琵琶》一書,為譏王四而設。因其不孝於親,故加以入贅豪門,緻親餓死之事。何以知之?因“琵琶”二字,有四“王”字冒於其上,則其寓意可知也。噫!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注釋】

①木鐸:古代一種用木作鈴舌的大鈴,宣告政令時召集群眾之用,後藉指宣揚某種政教、學說。②梨園:唐玄宗精通音律,曾親自於內廷的梨園當中嚮宮中藝人教授歌舞,後世於是將戲班子與戲麯業稱為梨園。

【譯文】

武士的刀,文人的筆,都是殺人的工具。刀能殺人,人們都知道,筆能殺人就並非人人都知道瞭。筆能殺人有些人雖然也知道,但是說到筆殺人比刀殺人更快、更凶猛百倍,就沒有人能知道並明確指齣來告誡世人。請讓我深入解釋其中的原因。

我是如何知道這些的呢?是從處決犯人的過程中領悟的。砍頭和刀剮,都是一死,但輕重卻是不同的。砍頭隻用一刀,時間很短,人頭落地事情便會結束;刀剮則必定用幾十幾百刀,用時必定經過幾刻鍾。想快點死卻死不成,疼痛接連不斷。想要人頭落地瞭事兒卻辦不到,隻是由於時間的長短的差彆。然而用筆殺人,帶來的痛楚何止幾刻鍾?我奇怪戲麯傳奇被前人當作宣揚政教的木鈴,因為普通百姓識文斷字的人很少,要勸導世人行善,告誡人們不要作惡,沒有彆的辦法。因此藉用這種文學形式,通過優伶現身說法,傳入大眾的耳朵裏。告訴人們好人是這樣的結局,壞人是那樣的下場,讓人們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是救人救世的良方,救苦消災的工具。後世尖酸刻薄之流卻用這個方式來倒行逆施,藉此來報仇、泄憤。將心中喜愛的人放在生角和旦角的位置;心中不滿的人,便虛構成淨角和醜角的樣子,並杜撰齣韆百年聞所未聞的醜陋行徑,虛構在這一個人身上,讓藝人演練並傳播,幾乎成為定論,即使此人有孝順的後代,也沒辦法改變。

唉!難道韆百年來的文章隻是為瞭殺人作的嗎?一生讀書難道隻為行凶造孽作準備嗎?倉頡造字時有鬼在夜裏哭,造物之人當初未必沒有料到這點。凡是從事戲麯創作的人,首先要把這種邪念去除乾淨,務必保存忠厚之心,不要做殘酷狠毒之事。可以用文章報恩,用來發泄怨氣就不行;可以用來勸善懲惡,用來欺善作惡就不行。有人說《琵琶記》這本書是為諷刺王四而作。因為他對雙親不孝,所以書中加上瞭入贅豪門,緻使雙親餓死的情節。如何知道的呢?因為“琵琶”兩字四個“王”字在上麵,其寓意由此可知。唉!這並非君子該說的話,而應該是山野村夫的話。

【原文】

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而後鬼神效靈,予以生花之筆,撰為倒峽之詞①,使人人贊美,百世流芳。傳非文字之傳,一念之正氣使傳也。《五經》《四書》《左》《國》《史》《漢》諸書,與大地山河同其不朽,試問當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輕薄之子廁於其間乎?但觀《琵琶》得傳至今,則高則誠之為人,必有善行可予,是以天壽其名,使不與身俱沒,豈殘忍刻薄之徒哉!即使當日與王四有隙,故以不孝加之,然則彼與蔡邕未必有隙,何以有隙之人,止暗寓其姓,不明叱其名,而以未必有隙之人,反濛李代桃僵之實乎?此顯而易見之事,從無一人辯之。創為是說者,其不學無術可知矣。

予嚮梓傳奇,嘗埒誓詞於首,其略雲:加生旦以美名,原非市恩於有托;抹淨醜以花麵,亦屬調笑於無心;凡以點綴詞場,使不岑寂而已。但慮七情以內,無境不生,六命之中,何所不有。幻設一事,即有一事之偶同;喬命一名,即有一名之巧閤。焉知不以無基之樓閣,認為有樣之葫蘆?是用瀝血鳴神,剖心告世,倘有一毫所指,甘為三世之喑,即漏顯誅,難逋陰罰。此種血忱,業已沁入梨棗②,印政寰中久矣。而好事之傢,猶有不盡相諒者,每觀一劇,必問所指何人。

噫,如其盡有所指,則誓詞之設,已經二十餘年,上帝有赫,實式臨之,鬍不降之以罰?茲以身後之事,且置勿論,論其現在者:年將六十,即旦夕就木,不為夭矣。嚮憂伯道之憂③,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誕、誕而待孕者,尚不一其人,雖盡屬景升豚犬,然得此以慰桑榆,不憂窮民之無告矣。年雖邁而筋力未衰,涉水登山,少年場往往追予弗及;貌雖臒而精血未耗,尋花覓柳,兒女事猶然自覺情長。所患在貧,貧也,非病也;所少在貴,貴豈人人可幸緻乎?是造物之憫予,亦雲至矣。非憫其纔,非憫其德,憫其方寸之無他也。

生平所著之書,雖無裨於人心世道,若止論等身,幾與曹交食粟之軀④等其高下。使其間稍伏機心,略藏匕首,造物且誅之奪之不暇,肯容自作孽者老而不死,猶得徉狂自肆於筆墨之林哉?吾於發端之始,即以諷刺戒人,且若囂囂自鳴得意者,非敢故作夜郎,竊恐詞人不究立言初意,謬信“琵琶王四”之說,因謬成真。誰無恩怨?誰乏牢騷?悉以填詞泄憤,是此一書者,非闡明詞學之書,乃教人行險播惡之書也。上帝討無禮,予其首誅乎?現身說法,蓋為此耳。

【注釋】

①倒峽之詞:齣自杜甫《醉歌行》:“詞源倒傾三峽水,筆陣獨掃韆人軍。”後世比喻文思泉湧,文章氣勢磅礴。②梨棗:舊時印書的刻闆多用梨木、棗木,所以梨棗為書版的代稱。③伯道之憂:晉代鄧攸,字伯道,戰亂中帶子侄一起逃亡,在難以兩全之下為瞭保全侄子就丟棄瞭兒子,以後終身無子。伯道之憂指沒有兒子的憂慮。④曹交食粟之軀:曹交,戰國曹人,《孟子》載曹交自稱說:“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

【譯文】

凡是創作齣流傳後世文章的人,必須先要有可以流傳後世的心,而後鬼神纔能顯靈,賜給他生花妙筆,使之文思泉湧,為人稱道,流芳百世。流傳並非因為文字的流傳,而是其中的一腔正氣使之流傳。《五經》《四書》《左傳》《國語》《史記》《漢書》等書,與大地山河一樣永垂不朽,試問當年這些書的作者有一個不肖之人、輕薄之徒混雜在其中嗎?再看《琵琶記》得以流傳至今,那麼高則誠的為人必定有善行可以稱道。所以上天讓他美名流傳,而沒有隨肉體消亡,他怎會是殘忍刻薄的人呢?即使他當年真和王四有嫌隙,故意將不孝的罪名加上,然而他與蔡邕未必有嫌隙。為何對有矛盾的人,隻將姓氏暗喻其中,而不明說其名。而讓未必有矛盾的人濛受李代桃僵的罪名呢?如此顯而易見的事情,卻從沒有一個人為此辯駁。編造《琵琶記》是為瞭諷刺王四說法的人,其不學無術是顯而易見的。

我以前在推齣自己的戲麯時,總將一段誓詞置於開頭,大意是:將美名加在“生、旦”身上,並非是為瞭嚮寄托的人報恩;給“淨、醜”抹個花臉,也隻是無意的調笑;這些是為瞭給戲麯增加點綴,使氣氛不那麼冷寂罷瞭。但是考慮到七情六欲之內,什麼情況都會發生,天地之間,任何東西都會存在。虛構一個故事,就會在現實中有一件事與之偶閤;變造一個名字,就會有一個名字與之巧閤。怎麼知道沒有人將憑空捏造的東西當作是依樣畫葫蘆呢?因此我滴血嚮神明盟誓,剖開心嚮世人告白,倘若有絲毫的暗指,甘願三輩子不能說話,即使逃過瞭陽世的譴責,也難以逃脫陰間的責罰。這種熱忱早已齣版時附於開頭瞭,嚮世間錶明很久瞭。然而一些好事之人仍有不能完全諒解我的,每看一齣戲,必定要追問劇中所指的是誰。

唉!如果都有影射,那麼所發誓言已經二十多年,蒼天有眼,隨時應驗,為什麼不降罪懲罰我呢?這些是死後的事,暫且放到一邊不提,先談論現在:我已快六十歲瞭,即使馬上死去,也不算是早逝瞭。以前我擔心沒有子嗣,現在已經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已經懷孕還沒生、生完還將懷孕的,尚且不止一個人。雖然這些子女都無纔無德,然而用他們來慰藉我的晚年,也不必擔心會像窮苦人傢那樣無後瞭。年紀雖然大瞭但筋骨還沒衰老,涉水爬山,年輕人也常常趕不上我。容貌雖然瘦削但精血還沒耗盡,尋花問柳,還是會有兒女情長。所擔心的是貧窮,貧窮不是毛病;所缺少的是富貴,但富貴又豈是人人都能幸運地獲得的呢?這是造物主對我的憐惜。他不是憐愛我的纔華,不是憐愛我的品德,是憐愛我心無雜念。

我一生所寫的書,雖然對人心世道沒有多大裨益,但倘若隻說數量,那麼幾乎能和曹交說的食粟之軀媲美瞭。假使我心中暗藏一點心機,有一點害人之心,上天誅殺剝奪我的生命都來不及,豈能容忍我這個作孽的人老瞭還不死,而且瘋瘋癲癲地舞文弄墨呢?我在書的一開始就以諷刺的方式告誡大傢,就像個囂張狂妄、自鳴得意的人,並非是我敢故意夜郎自大,我隻是擔心填詞作麯的人體會不到我寫這些話的本意,去錯誤地相信《琵琶記》影射王四這樣的論調,將錯誤的當成真實的。誰沒有恩怨?誰缺少牢騷?若都以填詞作麯來泄憤,那麼這就不是闡明詞學的書,就成瞭教人冒險做壞事的書瞭。那麼上天追討無禮之人,我豈不是要首當其衝?我在這裏現身說法,就是為瞭這個。


前言/序言

浮生碌碌,而李漁在其中自得其樂,他以一種悠遊林下的閑情雅興感知生活、品味生活,並將對生活的思想和情緻反映在其書《閑情偶寄》之中。李漁在六十歲前後,開始係統地總結他的創作和生活經驗,使其上升為理論。康熙十年(1671年),《笠翁秘書第一種》即《閑情偶寄》問世,這是李漁一生藝術、生活經驗的結晶。

《閑情偶寄》分為詞麯、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堪稱生活藝術大全、休閑百科全書,是中國第一部倡導休閑文化的專著。

其中《詞麯部》談論戲劇的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演習部》談論選劇、變調、授麯、教白《聲容部》中的《習技》詳述教女子讀書、寫詩、學習歌舞和演奏樂器的方法,都和戲劇有關。後人曾把《詞麯》《演習》兩部抽齣來,獨立編成一書,名《李笠翁麯話》。其中從創作、導演、錶演、教習,直到語言、音樂、服裝,都一一作瞭論述,是李漁在汲取前人的理論成果基礎上,結閤自己的藝術實踐經驗,對中國古代戲麯理論進行的全麵總結,形成瞭一個內容豐富、自成體係、具有民族特色的戲劇理論體係。可以說,它是中國古典戲劇理論集大成著作,是中國戲劇美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

《閑情偶寄》的後六部主要談娛樂養生之道和生活情趣,內容豐富,切閤實用,同時也為我們全景式地提供瞭三百多年前中國人日常生活和世俗風情的圖像:從亭颱樓閣、池塘門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室內傢具的擺放,到花草蟲魚、鼎鐺玉石的擺設;從婦女的修容、首飾、脂粉點染到窮人與富人的頤養之方等,涉獵極其廣泛,錶現瞭作者的藝術領悟力和無限的生活情趣。這六部的寫法,和一般生活知識讀物不同,李漁往往以優美的文辭開篇,並結閤抒情和說理,希望人們讀瞭他的書對美化生活有新的認識,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本書基本保留瞭作者原文,並輔以注釋、譯文,同時還選取瞭數百幅精美圖片,圖文並茂,以使讀者在輕鬆的心境中快樂閱讀。

《閑情偶寄》是一本與眾不同的著作,李漁把對於日常生活的心得融會在書中,既有細微的觀察,也有深邃的思考,錶現齣瞭獨特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

在繁忙的現代社會,悠閑的心境正是人們所缺乏的,此時捧讀《圖解閑情偶寄》,正可用這份“閑情”來滋潤躁動的心靈。



閑情偶寄(全彩印刷 圖解版):品味生活,涵養性靈 《閑情偶寄》是一部穿越時空的生命筆記,一幅描繪古今雅趣的瑰麗畫捲。它並非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也不是矯揉造作的無病呻吟,而是以一種溫潤如玉的姿態,將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精妙絕倫的生活藝術、彆緻入微的審美情趣,以及深沉雋永的人生哲思,娓娓道來。本書以全彩印刷,輔以精美圖解,旨在引領讀者一同走入一個充滿詩意與韻味的雅緻世界,體會“閑”中之“情”,感受“偶”得之“寄”。 一、 microcosmic的藝術:從生活瑣碎中提煉美學 《閑情偶寄》的獨特魅力,首先體現在它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銳洞察與藝術化處理。作者不拘泥於宏大的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日常點滴:插花、養花、品茶、觀鳥、飼魚、品鑒器玩,乃至節令食俗。在作者筆下,這些看似尋常的活動,無不蘊含著深刻的美學原理與人生智慧。 1. 花木情趣:自然之美,生命之歌 本書將花費大量筆墨探討花木的栽培與欣賞。從不同花卉的特性、習性,到如何根據季節、氣候選擇閤適的品種,如何修剪、施肥、防治病蟲害,可謂詳盡入微。然而,《閑情偶寄》並非一本簡單的園藝指南。作者更側重於講述人與花木之間的情感連接。一盆蘭草的清雅,一株竹子的挺拔,一枝梅花的傲骨,都被賦予瞭人格化的解讀。讀著這些文字,你會發現,養花不僅是種植,更是與自然對話,體悟生命成長的力量,培養一份靜謐而堅韌的心性。圖文並茂的呈現,將那些生機勃勃的花卉姿態,那些巧奪天工的盆景造型,躍然紙上,讓讀者仿佛置身於芬芳馥鬱的花海之中,親手觸摸植物的脈絡,感受它們無聲的語言。 2. 鳥鳴溪語:生命律動,自在逍遙 觀鳥、養鳥,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一席。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鳥的世界,瞭解各種珍禽異鳥的形態特徵、鳴叫習性、生活習俗。作者對鳥類的描寫,不僅是對其外在形態的描摹,更是對其內在精神的捕捉。那些在枝頭婉轉啼唱的百靈,那些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鷹隼,都成為瞭作者寄托情懷的載體。通過對鳥類世界的觀察,讀者可以體悟到生命自在逍遙的真諦,領略不被羈絆的自由精神。精美的鳥類插畫,將各種鳥類的神態捕捉得淋灕盡緻,仿佛能聽到它們清脆的鳴叫,感受到它們輕盈的羽翼。 3. 器物之雅:物我兩忘,心物閤一 除瞭自然之物,《閑情偶寄》同樣鍾情於那些承載著匠心與文化的器物。從古樸典雅的陶瓷,到精雕細琢的玉器,再到文人墨客案頭的文房四寶,本書將一一細緻解讀。作者並非簡單介紹器物的材質與工藝,而是更注重器物所蘊含的曆史文化、審美價值以及與主人的精神契閤。一件古瓷的釉色,一柄紫砂壺的溫潤,一張古琴的沉澱,都訴說著一段故事,寄托著一份情感。通過對這些器物的賞鑒,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物觀人”,如何在物質世界中尋找精神的慰藉,實現“物我兩忘,心物閤一”的境界。書中大量的精美器物高清圖片,將展現其極緻的工藝與獨特的美感,讓讀者在視覺上獲得極大的享受。 二、 life的哲學:於平凡中感悟深刻人生 《閑情偶寄》的精髓,不僅僅在於對生活雅趣的描繪,更在於它從中提煉齣的深刻人生哲學。作者通過對自然萬物、人生百態的觀察與思考,傳遞齣一種超然物外、豁達從容的生活態度。 1. “閑”的智慧:從忙碌中抽離,尋迴內心的寜靜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閑”似乎成為瞭一種奢侈。然而,本書所倡導的“閑”,並非無所事事、消磨時光,而是一種積極的、有涵養的“閑”。它是一種從日常的瑣碎與紛擾中抽離齣來,讓心靈得到休憩、滋養與升華的狀態。作者通過講述自己或他人的“閑”事,展現瞭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為自己創造一片寜靜的空間,去感受四季的變化,去聆聽內心的聲音,去追尋生命本真的意義。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忙”與“閑”之間找到平衡,如何讓“閑”成為滋養生命的源泉。 2. “寄”的情懷:情之所至,意之所牽 “偶寄”二字,道齣瞭本書的情感內核。那些花鳥魚蟲,那些器物古玩,那些季節風物,都成為瞭作者寄托情懷的載體。它們不僅僅是客觀的存在,更是作者情感的延伸,思想的載體。本書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瞭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人之間微妙而深厚的情感聯係。作者將個人的情感體驗與對外界的觀察融為一體,既有對美景的贊嘆,也有對逝去時光的追憶,更有對生命無常的感慨。這些“寄托”,讓冰冷的文字充滿瞭溫度,讓讀者在閱讀中産生共鳴,感受到生命中那些無法言說的情感。 3. 儒釋道閤流:涵養君子之風,通達人生智慧 《閑情偶寄》的文化底蘊深厚,它巧妙地將儒、釋、道三傢思想融入其中。從儒傢對人倫道德、社會責任的重視,到道傢對自然無為、順應天道的追求,再到佛傢對個體心靈修養、超脫世俗的體悟,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本書並非刻意說教,而是將這些深刻的哲學思想,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在對生活細節的描繪之中。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培養君子之風,如何保持內心的寜靜與豁達,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通達人生的智慧。 三、 The visual feast:全彩圖解,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 《閑情偶寄(全彩印刷 圖解版)》在內容呈現上,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全彩印刷”和“圖解”的特色。這不僅僅是為瞭視覺上的美觀,更是為瞭更好地傳達書中蘊含的文化信息與審美情趣。 1. 精美絕倫的視覺盛宴 本書甄選瞭大量高清、精美的圖片,涵蓋瞭各類花卉、名貴鳥類、古董器物、傳統節慶場景,以及相關的曆史繪畫、工藝圖譜等。每一張圖片都經過精心挑選和排版,力求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鮮艷的色彩,細膩的紋理,逼真的造型,都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視覺衝擊力的世界。在欣賞花卉時,讀者仿佛能聞到花香;在看到精美的器物時,能感受到其曆史的厚重與匠心的精湛;在欣賞鳥類時,能體會到生命的活力與自由。 2. 圖文並茂,深度解析 圖解並非簡單的圖片堆砌,而是與文字內容緊密結閤,相輔相成。例如,在介紹一種花卉時,不僅有文字的描述,更有該花卉的生長形態圖、花苞綻放圖、不同季節的變化圖,甚至還有其病蟲害的防治圖。在介紹一種器物時,不僅有整體的展示圖,還有關鍵部位的特寫圖,以及相關的工藝流程圖。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字描述變得更加具體、生動、易於理解。讀者可以通過圖片直觀地瞭解事物的形態、特徵,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錶達的思想和情感。 3. 跨越時空的對話 通過豐富的圖解,本書試圖幫助讀者跨越時空的阻隔,與古人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讀者可以通過圖片“看見”古人是如何插花、如何品茶、如何鑒賞器物,從而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能夠極大地提升閱讀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知識,涵養性靈。 《閑情偶寄(全彩印刷 圖解版)》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活雅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如何感受生活、如何從生活中汲取智慧的書。無論您是傳統文化愛好者,還是渴望提升生活品質、涵養性靈的現代人,本書都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門,讓您在繁忙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閑情”,品味生活中的“偶寄”之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入手這套《閑情偶寄》(全彩印刷 圖解版),完全是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被它的封麵設計吸引的。我一直對傳統文化有著莫名的好感,但很多時候,經典著作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門檻還是有點高。這本書的“全彩印刷”和“圖解版”幾個字,成功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收到書後,我簡直驚嘆於它的製作水準。畫麵色彩豐富而不失雅緻,每一張插圖都仿佛一幅精心繪製的國畫,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將原著中描述的那些花鳥、器物、建築,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一些生活趣味的部分,比如關於品茶、插花、飼養寵物等等,圖文並茂的解釋,讓那些看似遙遠的生活方式,變得觸手可及。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書中描繪的花香,聽到古人悠閑的談笑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充滿詩意和雅趣的時代,感覺非常充實和愉悅。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和解讀方式,簡直是為像我這樣“半吊子”的傳統文化愛好者量身定做的!我承認,我以前接觸《閑情偶寄》的時候,總會被那些古色古香的詞匯和典故弄得雲裏霧裏,讀起來像在攻剋一座知識的高山,常常堅持不下來。但這本書的齣現,完全改變瞭我的體驗。它不僅僅是把原文擺在那裏,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字的旁邊,用現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語言進行瞭解釋和延展,而且還配上瞭大量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幫助理解原文的關鍵。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養花種草的技藝,或者鑒賞器物的門道,如果光看文字,我可能隻能理解個大概,但有瞭圖,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就特彆強烈。我尤其欣賞它對那些細節的關注,一些可能被忽略的時代背景、生活習俗,都在圖文並茂的講解中變得生動有趣。整體感覺就像請瞭一位非常有耐心又學識淵博的老師,手把手地教你,讓你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一點點地領略原著的精髓。

評分

這套《閑情偶寄》(全彩印刷 圖解版)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是一個從小就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雖然零零散散地讀過一些古籍,但總覺得不夠係統,也常常因為文言的晦澀而望而卻步。收到這套書的時候,簡直像得到瞭寶貝一樣。首先,它的全彩印刷就足夠驚艷,每一幅圖都色彩飽滿,細節清晰,不是那種粗製濫造的插圖,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繪製的,配上古樸的文字,瞬間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風雅的年代。我特彆喜歡它對書中提到的各種器物、花卉、園林景緻的描繪,有些我原本隻在腦海中模糊的印象,在這本書裏一下子就鮮活起來瞭。而且,圖解版的設計非常貼心,不是簡單地把圖放在旁邊,而是將圖與文緊密結閤,很多時候,一張圖就能解釋清楚一個復雜的概念,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細膩的筆觸和考究的用色所吸引,仿佛置身於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的居所,感受著他們生活中的點滴情趣。這套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美的享受,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文化書籍的刻闆印象。

評分

我一直對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充滿好奇,尤其是像《閑情偶寄》這種被譽為“生活百科全書”的作品,總覺得是瞭解那個時代最好的窗口。然而,之前接觸到的版本,大多是以純文字為主,晦澀的文言讓我望而卻步,很多精妙之處都難以體會。這次看到《閑情偶寄》(全彩印刷 圖解版)的推齣,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瞭,結果完全超齣我的預期!首先,全彩印刷的質量實在太棒瞭,每一頁的色彩都非常飽和,質感十足,完全不是市麵上那種廉價的彩色印刷。更關鍵的是,它將大量的圖解融入其中,很多文字描述到的情景,比如園林布局、花卉形態、器物細節,都配上瞭精美的插圖,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難度,也讓原本抽象的描述變得生動形象。我感覺自己就像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鑒賞傢,一邊聽他講述,一邊看著他展示實物,那種學習的樂趣是前所未有的。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傳統文化,它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藝術魅力。

評分

我之前一直覺得,《閑情偶寄》這種經典名著,讀起來一定很枯燥,充滿瞭陳舊的文言文,而且充其量也就是一些關於古人生活方式的記錄,跟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但當我翻開這本《閑情偶寄》(全彩印刷 圖解版)之後,我完全被打臉瞭!首先,它的印刷質量就不是一般的書籍可以比擬的,那種沉甸甸的質感,還有扉頁上精心設計的花紋,都透露著一股高級感。最讓我驚喜的是,裏麵竟然有大量的全彩插圖,而且這些插圖真的太有用瞭!我記得我以前看一些關於古人園林的文章,總是在腦海裏勾勒不齣來具體的樣子,但看瞭這本書裏的圖,我仿佛真的看到瞭那些精緻的亭颱樓閣、蜿蜒的小徑,甚至連花草的形態都栩栩如生。它不僅僅是圖文並茂,而是把文字描述的意境,通過視覺的方式完美地呈現瞭齣來,這對於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個寶藏,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

評分

百年經典精品收藏人文閱讀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活動購買,價格實惠,質量保證。

評分

很好的圖書,從中能瞭解很多知識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不錯???希望有收獲

評分

又囤瞭一批書總體還是不錯的

評分

很好的圖書,從中能瞭解很多知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