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纤维与脱墨-中芬合著: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中文版)第二十一卷/“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

回收纤维与脱墨-中芬合著: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中文版)第二十一卷/“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时雨,张春辉,张文晖 译
图书标签:
  • 回收纤维
  • 脱墨
  • 造纸
  • 制浆
  • 环保
  • 循环经济
  • 造纸装备
  • 科学技术
  • 中芬合作
  • 纸张再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65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8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与第一版相比较,完全更新,已经编入新的内容,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对于回收纤维法律法规方面有比较新的规定,在纤维回收方面采用比较新的技术等。

第一章定义废纸回收的主要术语,概述废纸收集与利用,描述全球或者地区的供需平衡,并讨论一定量原生纤维的生产是满足全球造纸纤维平衡。

第二章介绍在欧洲造纸生产链有关立法和自愿协议。在造纸生产链,志愿协会的承诺可以减少违法事件,废纸回收的欧盟宣言就是*显著的例证。欧盟废弃物管理条例和废纸回收的其他法令的影响也需要审查。

第三章主要是关于手机系统和分选技术。为了达到高的回收率,重要的是尽可能收集市场使用的纸和纸板,满足重新造纸的质量要求。收集系统具有复杂多样,但是都需要除去杂质。分选方法越来越自动化,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仍需要人工分选。

第四章是关于纸和纸板的可回用性。从回收技术来定义纸产品的工艺设计标准。可脱墨性是重要的指标,这与印刷用油墨,印刷技术和纸的质量有关。粘胶物可除去性是另一重要参数,这与造纸时使用的胶有关,还与交应用技术,以及纸和纸板表面性能有关。

第五章介绍废纸制浆的主要单元操作。这些单元操作保证二次纤维质量并除去杂质。介绍了纤维悬浮液的流变性,单元操作的技术基础,以及物理原理。

第六章介绍单元操作组合。单元操作进行优化组合,可提高废纸制浆系统效率。本章介绍软件工具用于建模,并进行系统模拟和优化。

第七章介绍化学助剂用于废纸回收系统,特别是生产白纸或者白色挂面纸的脱墨系统。使用脱墨化学品就是使油墨从纤维上脱落并除去。脱墨效率用油墨除去或者纸上黑点来描述,这些又与油墨种类和印刷方式有关,还与纸张表面情况、脱墨过程物理/化学参数有关。为了增进脱墨浆的光学性能,脱墨以后还需要漂白。由于漂白费用较高,漂白的废纸浆只用于生产高档印刷纸,例如:超级压光纸,低定量压光纸,办公用纸。通常,漂白采用两段漂,主要采用全无氯漂白方式。回用纸制浆系统用水循环,逐步达到全封闭。因此,对循环水的处理,除去有害物质、微生物十分重要。

使胶黏物无害化是废纸制浆重要工艺技术。造纸厂将胶黏物定义为在纤维悬浮液中或者生产过程水系之的有粘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在后续加工中沉积于纸机网布、烘缸和辊上。而机械方法不能除去这些粘性的杂质,也称大胶黏物。使用化学助剂可以减少这些大胶黏物的粘性,然而,废纸造纸中水溶性的微细胶黏物的研究尚需努力。

第八章介绍造纸过程或者多次循环后原生纤维的变化。为了证明植物纤维可以多次回用,研究了纤维的回用后的化学与物理性质。与多次使用后纤维的变性相比较,印刷和包装工程引入的杂质,以及纤维碎片是废纸造纸的主要问题。

第九章讨论了测定悬浮液物理性质的特殊需求和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在线测定技术,能够在线测定,过程控制和反馈。

第十章讨论废纸回用过程的环境问题,包括废液,固废和残余物。还讨论生态效应及碳印迹,包括典型造纸厂的特征环境数据。

第十一章的关于胶黏物快速测定模型建立和除去胶黏物的实践介绍。胶黏物快速测定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就有重要意义。近红外光谱技术为这种测定提供可能,但是这种技术需要建立测定模型,这些模型的化学数据也来自胶黏物含量的化学值测定。本章介绍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定量测定有害胶黏物的方法,或者纸浆中胶黏物含量的化学值,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就可以对纸浆中的胶黏物含量进度定量预测。



作者简介

第1章定义废纸回收的主要术语,概述废纸收集与利用,描述全球或者地区的供需平衡,并讨论一定量原生纤维的生产是满足全球造纸纤维平衡。

第2章介绍在欧洲造纸生产链有关立法和自愿协议。在造纸生产链,志愿协会的承诺可以减少违法事件,废纸回收的欧盟宣言就是*有力的例证。欧盟废弃物管理条例和废纸回收的其他法令的影响也需要审查。

第3章主要是关于收集系统和分选技术。为了达到高的回收率,重要的是尽可能收集市场使用的纸和纸板,满足重新造纸的质量要求。收集系统具有复杂多样性,并且都需要除去杂质。分选方法日益自动化,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仍需要人工分选。

第4章是关于纸和纸板的可回用性。从回收技术来定义纸产品的工艺设计标准。可脱墨性是重要的参数指标,这与印刷用油墨、印刷技术和纸的质量有关。胶黏物可除去性是另一重要参数,这与造纸时使用的胶有关,还与胶的应用技术,以及纸和纸板表面性能有关。

第5章介绍废纸制浆的主要单元操作。这些单元操作保证二次纤维质量并除去杂质。介绍了纤维悬浮液的流变性,单元操作的技术基础,以及物理原理。

第6章介绍单元操作组合。单元操作进行优化组合,可提高废纸制浆系统效率。本章介绍的软件工具用于建模,并进行系统模拟和优化。

第7章介绍化学助剂用于废纸回收系统,特别是生产白纸或者白色挂面纸的脱墨系统。使用脱墨化学品就是使油墨从纤维上脱落并除去。脱墨效率用油墨的去除或者纸上黑点来描述,这些与油墨种类和印刷方式有关,还与纸张表面情况、脱墨过程物理/化学参数有关。为了增进脱墨浆的光学性能,脱墨以后还需要漂白。由于漂白费用较高,漂白的废纸浆只用于生产高档印刷纸,例如:超级压光纸,低定量压光纸,办公用纸。通常,漂白采用两段漂白工艺,主要采用全无氯漂白方式。回用纸制浆系统用水循环,逐步达到全封闭。因此,循环水处理时,除去有害物质、微生物十分重要。

胶黏物的无害化处理是废纸制浆的重要工艺技术。造纸厂将胶黏物定义为在纤维悬浮液中或者生产过程水系统中的带有黏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在后续加工中沉积于纸机网布、烘缸和辊子上。而机械方法不能除去这些黏性杂质,也称大胶黏物。使用化学助剂可以降低这些大胶黏物的黏性,然而,废纸造纸中水溶性的微细胶黏物的研究尚需努力。

第8章介绍造纸过程或者多次循环后原生纤维的变化。为了证明植物纤维可以多次回用,研究了纤维回用后的化学与物理性质。与多次使用后纤维的变性相比较,印刷和包装工程引入的杂质,以及纤维碎片是废纸造纸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9章讨论了测定悬浮液物理性质的特殊需求和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在线测量技术,能够应用于在线测量,过程控制和反馈。

第10章讨论废纸回用过程的环境问题,包括废液,固废和残余物。还讨论了生态效应及碳足迹,包括典型造纸厂的特征环境数据。

第11章的关于胶黏物快速测定模型建立和胶黏物去除的实践介绍。胶黏物快速测定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红外光谱技术为这种测定提供可能,但是这种技术需要建立测定模型,这些模型的化学数据也来自胶黏物含量的化学值测定。本章介绍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定量测定有害胶黏物的方法,或者纸浆中胶黏物含量的化学值,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就可以对纸浆中的胶黏物含量进度定量预测。

本书的译者包括天津科技大学张文晖博士(第6章和第9章),华南理工大学张春辉博士(第7章、第8章和第10章)及华南理工大学付时雨教授(第1章至第5章和第11章)。特别要感谢天津科技大学的刘秋娟教授对于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詹怀宇教授的支持,感谢林媛女士的支持和理解,感谢曹振雷博士的信任和支持,感谢本组学生对于文字的校正和图片的处理。

*后,我谈一下我的一点感受,这是我真正意义接手处理的一本书,她就像我的*个孩子,虽然不怎么完美,但是我爱她,在此,我希望把我的心意传递给读者们。


付时雨

2017年4月于华南理工大学


目录

目录

第1章 回收纸的统计和定义

1.1、概论

1.2、等级分类和定义

1.2.1 欧洲回收纸的分类

1.2.2 美国回收纸的分类

1.2.3 其他地区的回收纸分类

1.2.4 欧洲回收纸的术语和定义

1.3. 纸和纸板的循环链

1.4. 统计

1.4.1 总则

1.4.2 回收纸收集

1.4.3 回收纸利用

1.4.4 欧洲回收纸和其他纤维

1.4.5 欧洲不同等回收纸的回收利用

1.4.6 全球回收纸贸易

1.5参考文献


第2章 立法

2.1 欧盟废弃物新条例-废纸回收的重要工具

2.2 欧盟成员国的任务

2.3 造纸工业的重点 14

2.4 行业的互补行动和自愿承诺 15

2.4.1欧洲废纸回收宣言 16

2.4.2对负责废纸采购和质量控制的指导方针 17

2.5 REACH和废纸回收 18

2.5.1 REACH 法规 18

2.5.2 回收资源与REACH 19

2.5.3 信息:REACH的要求及可能性 20

2.6 废纸循环利用的残渣,填埋法令和预防 21

2.7 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条例 23

2.8 废弃物的运输规则 24

2.9 回收再利用与食品相关的法规 24

2.10参考文献: 26


第3章 废纸的收集、来源、分选、质量以及储存 28

3.1前言 28

3.2 回收系统和设备 30

3.2.1消费前再生纸 30

3.2.2消费后再生纸 30

3.2.3 不同回收系统的效率 31

3.3再生纸的来源 32

3.3.1 西欧的纤维流向 33

3.3.2 再生纸的潜能 35

3.4 再生纸的分选 36

3.4.1 人工分选 36

3.4.2 自动分选 38

3.5 回收纸处理 51

3.5.1散包回收纸 51

3.5.2 回收纸打包 52

3.5.3 文化纸粉碎 52

3.5.4 可用资源指南 52

3.6 回收纸的品质特征 53

3.6.1 质量控制的前提 53

3.6.2 水分含量 53

3.6.3 灰分含量和肖伯打浆度 55

3.6.4 组成和其他性能

3.7 回收纸的存储

3.8参考文献


第4章 纸和纸板产品的可回用性

4.1可回用性的总体状况

4.2 可回用的技术方面

4.2.1回收纸中的非纸张组分

4.2.2 二次成浆性能

4.2.3 不需要材料的除去

4.2.4 与食物接触的使用性

4.3 脱墨

4.3.1 不同印刷产品的脱墨性

4.3.2 通过印刷技术脱墨

4.4胶粘剂应用的剥离 94

4.5 参考文献


第5章 纤维回用过程的单元操作与设备

5.1 概述

5.2 纸浆悬浮液的流体力学

5.3 流变效应介绍和纤维悬浮液处理

5.4 分离过程的评价和模型

5.5 单元操作介绍

5.6 碎解和制浆

5.6.1 基本原理

5.6.2设备

5.6.3疏解

5.7 筛浆

5.7.1目标和集成系统

5.7.2物理原理 138

5.7.3基本筛选和机器设计 139

5.7.4压力筛的基本物理机理 140

5.7.5模拟压力筛和筛选系统 149

5.7.6 机械和设计参数 155

5.7.7 筛浆结果 164

5.8 离心场分离 176

5.8.1 目标和整体系统 176

5.8.2 基本物理原理 178

5.8.3 机械设备和操作 186

5.8.4 HC除渣器 187

5.8.5 MC除渣器 190

5.8.6 LC除渣器 190

5.9纤维分级 200

5.9.1 纤维分级的原因和目标 200

5.9.2 纤维分级的设备和过程

5.10 浮选

5.10.1 目标和整体系统 203

5.10.2 浮选原理 205

5.10.3 浮选过程 207

5.10.4 典型的操作条件 212

5.10.5 浮选槽及其工作原理 214

5.10.6 脱墨浆的主要质量标准 220

5.10.7 实验室脱墨槽 222

5.10.8 脱墨技术的新发展 228

5.11脱水

5.11.1 脱水的目的与整体系统 230

5.11.2 脱水原理 233

5.11.3 脱水设备及其效率 236

5.12 洗涤

5.12.1 洗涤的目标与整体系统 242

5.12.2 洗涤原理

5.12.3 洗涤设备

5.13 分散与搓揉

5.13.1 目标与整体系统

5.13.2 物理原理

5.13.3 机械设备与操作

5.13.4 分散机与搓揉机的应用

5.14 打浆

5.14.1 目标与整体系统

5.14.2 物理原理

5.14.3 打浆机设备及其设计

5.14.4 打浆机应用

5.15 打浆引起纤维性质变化

5.16 混合和储浆

5.16.1 目标

5.16.2 原理

5.16.3 设备 275

5.17 致谢 277

5.18 参考文献 278


第6章 纸和纸板的回收纤维工艺设计 292

6.1 引言 292

6.2 设计原则 292

6.2.1 效率和成本 292

6.2.2 浆料制备工艺设计的方法学 294

6.2.3 模拟与仿真 296

6.3. 特定纸种的工艺设计 299

6.3.1 印刷纸与书写纸 299

6.3.2 商品脱墨浆(商品DIP) 305

6.3.3 薄页纸 306

6.3.4 包装纸 307

6.3.5 纸板 310

6.4 用水和浆渣管理 313

6.4.1 浆渣和污泥处理 313

6.4.2 用水管理 315

6.5 工艺布局成本效益的评估 319

6.5.1 评估相关技术层面 319

6.5.2 包装纸的工艺布局选项评估 320

6.6 参考文献 323


第7章 脱墨化学品 326

7.1. 脱墨化学 326

7.1.1 脱墨化学的作用 326

7.1.2 脱墨的方法 326

7.1.3 油墨成功脱除的前提条件 327

7.1.4 油墨剥离化学 296

7.1.5 浮选脱墨化学 303

7.1.6 洗涤法脱墨化学 309

7.1.7 其它 309

7.2 脱墨浆的漂白 309

7.2.1 漂白的重要性 309

7.2.2 保留木素式的漂白 309

7.2.3 降解木素式的漂白 309

7.2.5 漂白的其它影响 309

7.3. 过程水的处理 309

7.3.1 微气浮(DAF) 309

7.3.2 纤维回收机 309

7.3.3 消泡剂 309

7.3.4 杀菌剂 309

7.3.5 特殊助剂 309

7.4. 胶黏物控制 309

7.4.1 矿物质脱黏 309

7.4.2 聚合物脱黏 309

7.4.3 胶黏物的定着 309

7.4.4 其它脱黏方法 309

7.5 废纸浆的酶处理 309

7.5.1 再生纤维品质的提升 309

7.5.2 酶法脱墨 309

7.6 参考文献 309


第8章 二次纤维的造纸性能 437

8.1 二次纤维与原生纤维的区别 437

8.1.1 引言 437

8.1.2 回用过程对纤维化学性质及形态的影响 438

8.1.3 回用过程对浆片性质的影响 450

8.1.4 废纸回用的实验模拟的有效性 453

8.2. 与残留污染物及油墨相关的二次纤维的质量问题 458

8.2.1 污染物的分类 458

8.2.2 污染物脱除技术 460

8.2.3 污染物对二次纤维质量的影响 462

8.2.4 RCF生命周期的模拟 469

8.2.5 单参数模型 471

8.3. 造纸过程中的二次纤维 478

8.3.1 概述 478

8.3.2 废纸的降级使用与品质提升 478

8.3.3 脱墨工艺的得率对纸浆性质的影响 479

8.3.4 通过机械处理提高RCF的造纸性能 482

8.3.5 磨浆对脱墨浆的影响 484

8.3.6 磨浆处理对角质化化学浆纤维的影响 485

8.3.7 回用浆对纸机湿部化学的影响 490

8.3.8 RCF工艺中水耗的降低 492

8.3.9 DIP浆的运行特性 501

8.3.10 RCF用量的提高对高品质印刷用纸品质的影响 503

8.3.11 办公废纸RCF的潜质 507

8.3.12 RCF浆料抄造包装用纸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509

8.4. 参考文献 513


第9章 检测方法 519

9.1检测方法及说明 519

9.2 脱墨检测方法和可脱墨性评价 519

9.2.1 脱墨浆的光学性能 519

9.2.2 基于图像分析的粒子测量方法 524

9.2.3 脱墨过程的得率 529

9.2.4 印刷品可回用性的评价 530

9.2.5 脱墨性评价 531

9.3 胶黏物检测方法和胶黏物去除能力的评价 535

9.3.1 大胶黏物 536

9.3.2 微细胶黏物和其它细小胶黏物 539

9.3.3 其它胶黏物检测方法 543

9.3.4 胶黏物可去除性评估方案的应用 544

9.4 检测和评价可回用性的其它方法 545

9.4.1 非纸成分分析 545

9.4.2 PTS方法 PTS-RH 021/97 546

9.5 回收纸的入境检验 546

9.5.1脱墨用印刷纸的入境检验 546

9.5.2 取样设备 547

9.6 参考文献 551


第10章 二次纤维造纸过程中的废弃物及非再生纸品的最终处置 562

10.1纸厂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的分类 562

10.2. 二次纤维造纸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利用与最终处置 563

10.2.1 固体废弃物的组成及特性 565

10.2.2 厂内预处理 571

10.2.3 内部及外部燃烧车间中的能量回收 575

10.2.4 堆肥及农业应用 587

10.2.5 用于其它工业 593

10.2.6 填埋 598

10.2.7 新的发展 602

10.3. 未被回用纸品的利用及最终处置 608

10.3.1 在处置MSW过程中,未被回用纸品(简称NRP,下同)的填埋 608

10.3.2 NRP作为家庭生物垃圾的组分进行堆肥处理 609

10.3.3 NRP作为MSW的组分进行焚烧 610

10.3.4 NRP的焚烧 611

10.4. 来自二次纤维造纸及废水处理的废水 617

10.4.1 未经处理的废水的表征 618

10.4.2 废水的处理 619

10.4.3 处理后废水的表征 632

10.4.4 封闭水循环 634

10.5 参考文献 644


第11章 废纸制浆过程中胶黏物的生物酶法控制 651

11.1 背景 651

11.1.1废纸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51

11.1.2 胶黏物的定义、来源、性质和危害 652

11.1.3胶黏物的分类 656

11.1.4 胶黏物的分析和检测方法 658

11.1.5 胶黏物的控制方法 663

11.2 近红外技术快速测定胶黏物可行性研究 651

11.2.1 实验与方法 652

11.2.2 校正模型的建立基本步骤及参数的选择 654

11.3 废纸浆胶黏物近红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657

11.3.1 实验方法 658

11.3.2 有机溶剂抽提和HPLC-ELSD联用测定废纸浆中胶黏物含量 659

11.3.3 近红外校正模型和外部验证模型的样品选择 661

11.3.4样品预处理及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 664

11.3.5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665

11.3. 6胶黏物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

11.3.7校正模型重现性评价 670

11.4 生物酶法控制废纸浆胶黏物的研究

11.4.1脂肪酶和酯酶去除废纸浆中胶黏物

11.4.2 脂肪酶和酯酶处理对浮选后废纸浆中油墨及胶黏物去除的影响

11.4.3 脂肪酶、酯酶处理对浆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11.4.5多种生物酶分段处理控制废纸浆中胶黏物的效果评价

11.5 废纸浆中胶黏物性质和酶处理机理的研究

11.5.1实验方法

11.5.2浆料存放时间对THF抽出物及其中胶黏物含量的影响

11.5.3生物酶处理前后废纸浆THF抽出物的分子量变化

11.5.4 生物酶处理前后废纸浆中胶黏物的化学结构变化

11.6 参考文献 694


附录:

回用纸和纸板欧洲标准等级目录,1999年2月

前言

定义

编号系统


名词解释


精彩书摘

1.1、概论

回收纸(Recovered paper, RP)是全球纸和纸板制造工业的最主要的原料。2008年回收纸达到2亿9百万吨,回用率达到53%。回收纸是良好价格合理的原材料,其份额还在增长。北美、欧洲和日本是主要的RP来源国,回收纸出口到其他地区,主要是亚洲,特别是中国。

虽然回收纸利用和收集比例增加,但是原生纤维对于保持造纸工业的运行仍然必要。不同等级回用纸质量和用途与原来纸的等级和来源有关。在一个地区进行回用纸的收集与其纸和纸板的消费有关。然而,收集系统不好,好等级的回用纸也会在收集链里污染而变成废物。强调收集,使不同等级的回用纸分开,并增强分选系统和利用技术,回用纸才能得到最好利用。2008年,国际上纸和纸板的产量有3.9亿吨1,其中包装纸(主要是箱板纸和纸盒纸)占1.71亿吨,约为44%。然而,箱板纸和纸盒纸的回收占回收纸的65%。

单根纤维在树木中具有生命意义,但是当它做成包装和纸的产品后,经过回用,又赋予了她新的生命。纤维利用的方法一直在变化。例如:在包装纸产品中,这些产品从打包到销售,直至包装产品的终端使用,然后回收和处理,时间很短。在这种生产环节中,纸中的单根纤维有多种可能的变化。在这些环节的每一段,有主要的生产流程,也有次要的途径。

原则上,单根纤维可以收集和利用多次。然而,也存在纤维损失,不可循环。其原因有很多,包括污染,收集不到,分拣不力,它用,以及过程损失等;有相当一部分纤维在循环中连续使用。

按照地域来说,一些功能材料需要有回用纤维和原生纤维。用水轮(waterwheel)寓言可以理解欧洲的浆线。没有加入院士纤维,轮子就不转。图1-1描述了2007年欧洲浆线生产状况。


图1-1 2007年欧洲纸和纸板纤维浆线(CEPI)2


回用纸的收集和利用必须全球平衡。那里使用,就在那里收集。近些年,北美(美国)、欧洲和日本为废纸缺乏地区提供回收纸,如向中国和印度供应回用纸。然而,在出口地区,废纸收集水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对于废纸缺乏的地区,保持纤维原料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造纸工业依赖进口原材料。因此纤维缺乏地区必须发展纤维回收系统,能够收集民用废纸。

目前,有几个不同地区的回用纸分类系统。同时,每个地区的定义也不同。


1.2、等级分类和定义

1.2.1 欧洲回用纸的分类

回用纸(recovered paper)定义为收集到使用过的纸和纸板,并按照欧洲标准(回用纸和纸板EN643 3)进行收集。欧洲回用纸和纸板的欧洲标准分为57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进行一般性描述。这个标准清楚表述了收集的废纸必须与垃圾站不可以回用废纸隔离开。

然而,为了统计和商业使用,回收纸分为四个主要等级4。

混合级:包括不同类型的回用纸。例如:混合纸和纸板(EN643级别有1.01,1.02,1.03,5.01,5.02,5.03,5.05)

OCC: 旧瓦楞纸箱;牛皮纸袋和包裹纸(包括新、旧纸),也就是含未漂硫酸盐浆。CEPI分类:做瓦楞纸的等级(EN643级别有1.04, 1.05,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5.04)。

ONP和OMP:旧新闻纸和杂志纸;旧的或过期的报纸、刊物、电话本、说明书等(EN643级别有1.06, 1.07, 1.08, 1.09, 1.10, 1.11, 2.01, 2.02)。

HG和PS: 高等级脱墨和纸浆替代品;非木质印刷和书写纸,漂白浆纸板切边,其他印刷厂、包装厂和办公室用的高等级优质纸品(EN643级别有: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5.06, 5.07)。

EN643级别的描述简洁,在买卖双方之间是必要的。关于回用纸等级的定义,不同因素的计算,在不同的国家变化较大。这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回用纸的等级和价格变数较大的原因。

1.2.2 美国回用纸的分类

在美国,回用纸的分类系统遵照“Guidelines for Paper Stock(纸品交易指南): PS2008”给出明确的定义,并详细遵守下列事项:

1)购买协议

2)卖方填表

3)买方填表

4)其它惯例

5)仲裁

6)等级定义

美国回用纸的定义将回用纸分为51个主要纸种的等级和35个特种纸的等级5, 6。该体系还定义禁止物品的允许量,及家庭回用纸的总量。美国回用纸的分类系统广泛用于出口贸易中,特别是亚洲。

1.2.3 其他地区的回用纸分类

许多国家拥有自己的回用纸的分类系统。例如:日本回用纸分类有29个等级,俄罗斯有21个等级。然而这些系统主要用于国内交易。国际交易中,例如从美国到亚洲,美国的纸品交易指南PS2008成为作重要的分类系统。欧洲的回用纸分类系统EN643在欧洲有重要的地位。

1.2.4 欧洲回用纸的术语和定义

回用纸贸易商全球性的,与回用纸相关的定义、术语和回用纸的统计必须全球一致。例如,北美广泛用的“Recovery(回收)”在欧洲用“Collection(收集)”。在欧洲Recovery 则是其他意思。最重要与回用纸相关的欧洲定义和描述如下 4, 7:

纸和纸板的收集:从工业,商业批发店,家庭和办公室收集的纸和纸板分开来,并用于回用(recovery),即收集、运输、分拣以及纸厂回用。

通常,统计收集废纸的数据是根据收表面集的数据(使用的回用纸,加上出口的回用纸,减去进口的回用纸)。很难从回用纸收集者那里获得准确的可收集的收据,因为每个环节分散无序,参与收集的人群也很庞大。因此,许多国家的收集回用纸数据是根据使用的回用纸和贸易回用纸计算出来的。

收集率(Collection rate):在确定地区,回收纸与消费纸的比例。

目前,收集率是指收集的纸和纸板总量。然而,全球纸和纸板生产厂家一半的纤维来自回用纸。因此,规定人们普遍接受的每个等级回用纸收集率的计算方法是重要的。这就意味着每种回用纸(ONP, OMP, OCC, HG, PS,还有混合纸)的收集量务必与相应的纸和纸板消费数据比较。

水份:回用纸的水份含量不可超过纸中自然存在水份。水份不可超过10%(占空气干燥的纸),超过10%的水份必须扣除。

纸的消费量:纸的消费量是计算回用纸收集率的一个变量,一般说明国家的纸和纸板收集情况。在欧洲(CEPI)纸和纸板的消费量是通过国内生产和进口的量来计算。其他地区,表面上纸的消费量(生产量和净交易量)作为最常用的纸消费量。然而,纸消费量的数据没有包括包装货物的贸易包装纸,因此不能给出收集纸的准确数据。

回用的纸量:收集到使用过的纸和纸板,并按照EN643处理的纸。

回用纸的使用量:使用废纸的纸厂使用的回用纸的量。

回收量:废物处置政策的原则包括再使用,材料循环,做堆肥,能源回收,以及类似出口的目的。

循环(Recycling):回用纸再加工成新的纸和纸板。

回用率(Recycling Rate):回用纸与纸及纸板产量的比例

不可用材料:在纸和纸板的生产中不可用材料包括废纸成份和对纸与纸板生产有害的物质。回收的纸和纸板原则上不含不可用材料,但是对于特定等级的纸买卖双方认可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可用材料。他们对于纸和纸板生产有害。

废物:被丢弃或者打算丢弃的物品。纸和纸板被收集起来,并且回用了,就第二次变成了原料,不再认为是废物。

1.3. 纸和纸板的循环链

回用纸收集存在很多问题,因为有许多不同等级的纸收集到一起。有几种来源的纸需要不同的处理。良好的收集系统能够在手机过程把不同的级份进行分离,保证高质量的原料到终端使用。图1-2描述了一般的纸和纸板的循环链4。分为循环链的中介,用途和终端产品。


前言/序言

前 言


接到《中芬合著: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中文版)》编辑委员会的邀请,主持翻译由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等出版的《造纸科学与技术系列丛书》《回收纤维与脱墨》时,感觉压力很大。该书的翻译比想象中要难很多,这不仅是因为书的内容多,而且是有些术语也生疏。幸好有业界朋友无私相助,当遇到相关问题时,作者能够请教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致使本书翻译和编写尽可能准确。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为造纸界的同行提供有用的知识,并有所帮助。

大家知道,回收纸是当前全球生产纸和纸板最重要的原料。回收纸的收集来自家庭,办公室,以及制品的包装、印刷、分发、购物中心。本书涉及回收纸的统计、法规和回收利用技术。回收纸的利用需要不同工程专业、不同学科领域以及立法等多方合作。所涉及的不同工程专业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和电子;不同学科包括化学和物理。原书邀请了不同的专家撰写,知识内容较新并且专业性强,主要介绍如下:

第1章定义废纸回收的主要术语,概述废纸收集与利用,描述全球或者地区的供需平衡,并讨论一定量原生纤维的生产是满足全球造纸纤维平衡。

第2章介绍在欧洲造纸生产链有关立法和自愿协议。在造纸生产链,志愿协会的承诺可以减少违法事件,废纸回收的欧盟宣言就是最有力的例证。欧盟废弃物管理条例和废纸回收的其他法令的影响也需要审查。

第3章主要是关于收集系统和分选技术。为了达到高的回收率,重要的是尽可能收集市场使用的纸和纸板,满足重新造纸的质量要求。收集系统具有复杂多样性,并且都需要除去杂质。分选方法日益自动化,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仍需要人工分选。

第4章是关于纸和纸板的可回用性。从回收技术来定义纸产品的工艺设计标准。可脱墨性是重要的参数指标,这与印刷用油墨、印刷技术和纸的质量有关。胶黏物可除去性是另一重要参数,这与造纸时使用的胶有关,还与胶的应用技术,以及纸和纸板表面性能有关。

第5章介绍废纸制浆的主要单元操作。这些单元操作保证二次纤维质量并除去杂质。介绍了纤维悬浮液的流变性,单元操作的技术基础,以及物理原理。

第6章介绍单元操作组合。单元操作进行优化组合,可提高废纸制浆系统效率。本章介绍的软件工具用于建模,并进行系统模拟和优化。

第7章介绍化学助剂用于废纸回收系统,特别是生产白纸或者白色挂面纸的脱墨系统。使用脱墨化学品就是使油墨从纤维上脱落并除去。脱墨效率用油墨的去除或者纸上黑点来描述,这些与油墨种类和印刷方式有关,还与纸张表面情况、脱墨过程物理/化学参数有关。为了增进脱墨浆的光学性能,脱墨以后还需要漂白。由于漂白费用较高,漂白的废纸浆只用于生产高档印刷纸,例如:超级压光纸,低定量压光纸,办公用纸。通常,漂白采用两段漂白工艺,主要采用全无氯漂白方式。回用纸制浆系统用水循环,逐步达到全封闭。因此,循环水处理时,除去有害物质、微生物十分重要。

胶黏物的无害化处理是废纸制浆的重要工艺技术。造纸厂将胶黏物定义为在纤维悬浮液中或者生产过程水系统中的带有黏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在后续加工中沉积于纸机网布、烘缸和辊子上。而机械方法不能除去这些黏性杂质,也称大胶黏物。使用化学助剂可以降低这些大胶黏物的黏性,然而,废纸造纸中水溶性的微细胶黏物的研究尚需努力。

第8章介绍造纸过程或者多次循环后原生纤维的变化。为了证明植物纤维可以多次回用,研究了纤维回用后的化学与物理性质。与多次使用后纤维的变性相比较,印刷和包装工程引入的杂质,以及纤维碎片是废纸造纸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9章讨论了测定悬浮液物理性质的特殊需求和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在线测量技术,能够应用于在线测量,过程控制和反馈。

第10章讨论废纸回用过程的环境问题,包括废液,固废和残余物。还讨论了生态效应及碳足迹,包括典型造纸厂的特征环境数据。

第11章的关于胶黏物快速测定模型建立和胶黏物去除的实践介绍。胶黏物快速测定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红外光谱技术为这种测定提供可能,但是这种技术需要建立测定模型,这些模型的化学数据也来自胶黏物含量的化学值测定。本章介绍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定量测定有害胶黏物的方法,或者纸浆中胶黏物含量的化学值,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就可以对纸浆中的胶黏物含量进度定量预测。

本书的译者包括天津科技大学张文晖博士(第6章和第9章),华南理工大学张春辉博士(第7章、第8章和第10章)及华南理工大学付时雨教授(第1章至第5章),第11章由付时雨和余霁川著。特别要感谢天津科技大学的刘秋娟教授对于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詹怀宇教授的支持,感谢林媛女士的支持和理解,感谢曹振雷博士的信任和支持,感谢本组学生对于文字的校正和图片的处理。

最后,我谈一下我的一点感受,这是我真正意义接手处理的一本书,她就像我的第一个孩子,虽然不怎么完美,但是我爱她,在此,我希望把我的心意传递给读者们。


付时雨

2017年4月于华南理工大学



《绿色造纸之路:可持续纤维利用与高效脱墨技术》 本书系统阐述了当前造纸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即如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纸张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的重要一员,本卷深入探讨了现代造纸技术的核心——回收纤维的有效利用以及高效脱墨工艺的创新与实践。 第一部分:回收纤维的绿色革命 废纸的循环利用是现代造纸业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回收纤维的分类、收集、预处理以及先进的纤维分离技术。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废纸(如报纸、纸板、白纸等)的特性,以及针对这些特性所设计的精细化预处理方案,包括去粘、去杂、除油墨等关键步骤。 智能化分选与清洁技术: 介绍最前沿的自动化分选设备,如何利用光学、电子传感技术精准识别和分离不同种类的废纸,有效去除塑料、金属、胶带等杂质,保障回收纤维的纯净度。 物理与化学预处理的协同作用: 深入探讨了机械打浆、化学助剂(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在纤维解离和杂质去除中的作用机制。特别关注低能耗、高效率的预处理方法,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负担。 回收纤维的性能提升: 研究如何通过改性处理(如纤维增强、表面处理)来弥补回收纤维在强度、白度和印刷适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介绍用于提升回收纸产品质量的各种化学品和工艺。 不同纤维种类在造纸中的应用: 分析不同回收纤维(如机械浆、化学浆、高得强浆等)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生产不同类型纸张(如包装纸、新闻纸、印刷书写纸等)中的最佳应用策略。 第二部分:脱墨工艺的精益求精 脱墨是回收纤维再利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再生纸的质量和应用范围。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的脱墨技术,并着重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脱墨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浮选脱墨技术的深度解析: 详细阐述浮选脱墨的基本原理,包括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气泡生成与附着机制、以及如何优化浮选参数(如pH值、药剂配比、充气量)以最大化油墨去除效率。特别关注新型高效浮选剂的开发与应用。 洗涤脱墨与联合脱墨工艺: 介绍洗涤脱墨技术的原理、优势与局限性,以及与浮选脱墨相结合的联合脱墨工艺,如何在不同条件下选择最经济有效的脱墨方案。 微粒油墨的去除技术: 针对微细油墨颗粒的去除难点,介绍微孔过滤、离心分离等先进技术,以及相关的化学助剂,以提高再生纸的白度和清晰度。 脱墨过程中环境友好性考量: 探讨如何减少脱墨过程中化学品的使用量,优化废水处理工艺,降低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关注生物脱墨等绿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脱墨工艺的智能化控制与优化: 介绍在线监测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脱墨过程中的应用,如何实现对关键参数的实时调控,提高工艺稳定性和产品一致性。 第三部分:先进装备与技术集成 本书不仅关注纸张生产的工艺技术,还将目光投向支撑这些技术的先进装备。我们将介绍在回收纤维处理和脱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各类机械设备。 高效的碎浆与筛选设备: 介绍最新一代的碎浆机和各种类型的筛选设备(如压力筛、圆盘筛、筛板等),及其在提高纤维分离效率、去除细小杂质方面的性能优势。 新型浮选槽与混合器设计: 分析不同结构浮选槽(如箱式、圆筒式)的设计理念,以及高效混合器的作用,如何优化设备结构以提升脱墨效果。 节能环保的辅助设备: 介绍在回收纤维处理和脱墨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泵、阀门、输送设备等,重点关注其节能特性和低维护需求。 过程集成与自动化控制系统: 探讨如何将不同的回收纤维处理和脱墨单元进行有效集成,构建智能化的生产线,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和数据化管理。 第四部分: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本卷特别强调了中芬两国在造纸科学技术领域的紧密合作。通过两国专家的智慧结晶,本书汇集了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国造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芬兰在回收纤维与脱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介绍芬兰在环保造纸、生物质利用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成就。 中芬合作的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展示两国在技术交流、联合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 绿色造纸的未来趋势: 展望未来造纸行业的发展方向,包括智能化生产、生物基材料应用、碳中和目标等,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描绘蓝图。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为造纸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院校师生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参考。通过对回收纤维和脱墨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应用,相信我国造纸行业必将迎来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中文版”这个标识时,内心涌起了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这意味着,如此重要的国际前沿科技成果,能够被翻译成中文,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必受限于语言障碍,就能轻松地学习和掌握。这对于国内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学生,乃至对造纸行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非常期待看到翻译的质量。好的译本,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专业术语和学术思想,甚至能够根据中文的阅读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内容更加生动易懂。我希望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能够做到这一点,成为连接中外科技交流的重要桥梁。它应该是一本让每一个中国读者都能感到方便、快捷、收获满满的书籍。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而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至关重要,而“十三五”这个国家重点出版物的定位,似乎就意味着这本书可能兼具这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可能在理论层面,对回收纤维的性质、脱墨的化学原理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关注实际的工程应用,介绍如何在工业生产中规模化地实现这些技术,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顶天立地”的科研范式。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图、设备模型,甚至是一些实际生产中的数据分析。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这些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让我们了解它们在推动造纸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于我理解一项技术的价值和应用前景至关重要。

评分

“中芬合著”这一点,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亮点。中国和芬兰,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在造纸技术领域都拥有深厚的底蕴和各自的优势。芬兰作为北欧国家,在林业资源和环保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在回收纤维利用和先进脱墨技术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学习。而中国作为造纸大国,在市场需求、技术消化吸收和应用推广方面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两国合作出版,无疑能够集双方之所长,汇聚全球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我们呈现出一本集大成之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不同国家科学家思维方式的碰撞和融合,能够理解到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如何共同攻克回收纤维和脱墨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如何实现跨国界的科研协作与创新。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能够拓宽读者的视野,激发新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回收纤维与脱墨”,本身就充满了现实意义和紧迫感。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资源枯竭的担忧,如何有效利用废弃物,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造纸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都相对较高的行业,其绿色化转型刻不容缓。回收纤维的利用,不仅能够节约木材资源,还能减少垃圾填埋的压力;而脱墨技术的进步,则直接关系到再生纸的质量以及造纸过程中对水资源的二次污染。我非常看重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它能够详细介绍当前国际上在回收纤维处理和脱墨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并结合中国和芬兰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它应该是一本能够指导行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实用性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光盘封面设计,我真的非常喜欢。它不是那种泛泛的、写实的插画,也不是枯燥的技术图解,而是巧妙地融合了抽象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给人一种既专业又富有艺术感的视觉体验。深蓝和浅绿的搭配,仿佛让人看到了循环的蓝色河流和蓬勃生长的绿色植物,这恰恰呼应了“回收纤维”和“脱墨”这两个核心主题。那些交织缠绕的线条,既可以理解为纸浆的纤维结构,也可以看作是信息和技术的流动。整体设计非常大气,不落俗套,让人在拿到书之前就已经对它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封面营销”,充分展现了出版方在图书整体呈现上的用心和品味。它不像很多学术专著那样,封面设计过于严肃或陈旧,而是成功地注入了现代感和设计感,使得这本书在众多科技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件可以摆放在书架上欣赏的艺术品。封面上的书名和系列信息也排布得当,字体选择清晰易读,既保证了信息的传达,又不会喧宾夺主,整体视觉平衡感很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以及它所承载的“中芬合著”、“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第二十一卷”、“‘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这些信息,共同构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清晰的认知框架。它们告诉我,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回收纤维”和“脱墨”的书,它更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国家级水准、系统性研究背景、且经过精心策划和出版的专业书籍。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让我对它所蕴含的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我期望它能够提供详实的理论基础、前沿的技术介绍、典型的应用案例,甚至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高效地处理回收纤维,如何实现更彻底的脱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在中国和芬兰的造纸工业中得到实际应用和推广。这是一种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全面、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知识探索之旅。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种以“卷”为单位划分的丛书形式,特别是“第二十一卷”这个编号,意味着这是一个庞大、系统且已经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系列。这让我感受到一种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我可以想象,在前面的二十卷中,可能已经涵盖了造纸工业的方方面面,而这一卷则聚焦于回收纤维和脱墨这一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编排方式,对于希望系统学习某个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此前卷的基础之上,对回收纤维和脱墨技术进行更加深入、专业和前沿的探讨。也许它会承接前几卷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理论模型,或者展示最新的实验数据。这种连续性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独立的书籍,而是在参与一个持续进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项目。

评分

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虽然不是造纸行业的专业人士,但我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切实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技术。回收纤维和脱墨,在我看来,正是实现造纸行业绿色转型、构建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扇窗,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我平时接触不到但又至关重要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回收纤维”是如何收集、处理并重新用于造纸的,其中的技术挑战在哪里?“脱墨”又是什么意思,它对于纸张的质量和环境有多大影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详实的解答,让我明白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为我们带来的实际好处。例如,使用回收纤维造纸,究竟能减少多少森林砍伐?脱墨技术的发展,又如何帮助我们减少水体污染?

评分

我个人对于“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这个标签,总是抱有一种特别的敬意。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般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是经过了国家层面的严格筛选和认可,代表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这种“国家队”级别的认证,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信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回收纤维和脱墨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应用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作为一名对环保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抱有极大热情的读者,我深切关注着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每一个进步。而造纸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转型和技术革新更是重中之重。“十三五”这个时间节点,也意味着书中可能会包含大量中国本土的创新技术和实践案例,这对于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真实实力和发展脉络至关重要。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们深入浅出的分析,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而不是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

评分

“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这个系列名称,一下子就勾勒出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它并非仅仅聚焦于回收纤维和脱墨某一个孤立的技术点,而是将其置于整个造纸工业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探讨。这意味着书中可能会涉及更广泛的造纸工艺流程、相关的设备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一名希望全面了解造纸行业发展的朋友,我非常看重这一点。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回收纤维在不同造纸工艺中的应用,以及脱墨技术如何与造纸过程中的其他环节(如制浆、抄纸等)协同配合,共同实现高效、环保的生产。同时,“装备科学技术”的提法,也暗示着书中可能会涉及相关的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以及工程应用等内容,这对于我理解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至关重要。我希望能看到针对不同类型回收纤维和不同工艺需求的特定装备介绍,以及它们在脱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