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技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

电子测量技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丹平,姚丽,桂珺,赵亚威,姚世选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测量
  • 测量技术
  • 电子技术
  • 仪器仪表
  • 高等学校教材
  • 电子信息
  • 电路分析
  • 信号处理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87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0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字数:4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电子测量技术》是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配套教材,配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
教学课件(PPT)、授课视频、学习指南、知识结构、知识内容、练习、案例、试题等,可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电子测量技术》页面下载。
文前配有“学习建议”,简要概括各章重点、难点及学时建议。
在相应章节处配有二维码,可以方便读者获取讲解视频、电子教案、习题解答及测量仪器的*新产品介绍等扩展阅读资料。

《电子测量技术》从实际应用出发,力求体现系统性、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按照测量原理、测量方法、仪表使用及误差分析的主线进行编写,系统地阐述了电子测量的方法,以及现代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

特点如下:
结构合理。各章都给出了学习要点、本章小结以及难度适中的思考题;另配有二维码,方便读者获得电子教案及扩展阅读资料,有利于提升读者的自学效果。
内容翔实。重点讲述了主要物理量的基本测量原理和方法,以及常规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深入浅出。叙述流畅,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内容简介

《电子测量技术》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也是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配套教材,是按照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编写的。从实际应用出发,系统地阐述了电子测量的方法,以及现代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全书分为10章,内容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频率和时间的测量、电压的测量、信号发生器、波形测试、阻抗测量、相位测量、频域测量和数据域的测量。重点讲述了电压、频率、时间、阻抗等主要物理量的基本测量原理和方法,以及示波器、信号源、频率计等常规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电子测量概述

1.1.1测量与电子测量

1.1.2电子测量的内容

1.1.3电子测量的特点

1.2电子测量的方法

1.3电子测量仪器概述

1.3.1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

1.3.2电子测量仪器分类

1.3.3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3.4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概况

本章小结

思考题

随身课堂

第2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2.1测量误差的基础知识

2.1.1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

2.1.2测量的基本概念

2.1.3误差的表示方法

2.1.4测量误差的来源

2.1.5测量误差的分类

2.2随机误差的分析

2.2.1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

2.2.2随机误差的分布

2.2.3有限次测量的计算方法

2.2.4测量结果的置信度

2.3粗大误差的分析

2.3.1粗大误差的判断

2.3.2粗大误差的剔除

2.4系统误差的分析

2.4.1系统误差的特征

2.4.2系统误差的判断

2.4.3削弱系统误差的方法

2.5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2.5.1误差的合成

2.5.2误差的分配

2.5.3最佳测量方案的选择

2.6测量数据的处理

2.6.1测量结果的评价

2.6.2有效数字的处理

2.6.3等精度测量结果的处理

2.6.4非等精度测量结果的处理

本章小结

思考题


随身课堂

第3章频率与时间测量技术

3.1概述

3.1.1时频基准

3.1.2频率与时间测量的特点

3.1.3频率与时间测量的方法

3.2电子计数法测量频率

3.2.1测频基本原理

3.2.2测频结构组成

3.2.3测频误差分析

3.3电子计数法测量周期

3.3.1测周基本原理

3.3.2测周误差分析

3.3.3中界频率

3.4电子计数法测量时间间隔

3.4.1时间间隔测量原理

3.4.2测量时间间隔的误差分析

3.4.3测量时间间隔的应用

3.5通用计数器

3.5.1电子计数器的分类

3.5.2电子计数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3.5.3通用计数器的功能

3.6频率测量的其他方法

3.6.1谐振法测量频率

3.6.2电桥法测量频率

3.6.3频率�驳缪梗‵�睻)变换法

3.6.4拍频法测量频率

3.6.5差频法测量频率

3.6.6示波法测量频率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扩展阅读

随身课堂

第4章电压测量技术

4.1概述

4.1.1电压测量的基本要求

4.1.2电压测量仪表的分类

4.2直流电压的模拟式测量

4.2.1磁电式表头

4.2.2动圈式电压表

4.2.3电子电压表

4.3交流电压的模拟式测量

4.3.1交流电压的表征

4.3.2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

4.4电压的数字式测量

4.4.1数字电压表概述

4.4.2比较式A/D转换器

4.4.3双积分A/D转换器

4.4.4脉宽调制法A/D转换器

4.4.5电荷平衡法A/D转换器

4.5数字多用表

4.5.1I/V变换器

4.5.2Ω/V变换器

4.5.3AC/DC变换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扩展阅读

随身课堂

第5章信号发生器

5.1概述

5.1.1信号发生器的用途

5.1.2信号发生器的分类

5.1.3信号发生器的参数指标

5.2低频及高频信号发生器

5.2.1低频信号发生器

5.2.2高频信号发生器

5.2.3脉冲信号发生器

5.3合成信号发生器

5.3.1合成信号发生器的原理及技术指标

5.3.2频率直接合成法

5.3.3频率间接合成法

5.4任意函数/波形发生器

5.4.1任意函数/波形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5.4.2任意函数/波形发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5.4.3任意波形发生器的波形编辑功能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扩展阅读

随身课堂

第6章波形测试技术

6.1概述

6.1.1示波器的特点

6.1.2示波器的分类

6.1.3示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6.2示波管及波形显示原理

6.2.1示波管

6.2.2波形显示原理

6.3通用示波器

6.3.1通用示波器的组成

6.3.2通用示波器的垂直偏转通道

6.3.3通用示波器的水平偏转通道

6.4示波器的多波形显示

6.4.1多线显示和多踪显示

6.4.2双扫描示波显示

6.5取样示波器

6.5.1取样原理

6.5.2取样示波器的基本组成

6.5.3主要性能指标

6.6数字存储示波器

6.6.1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6.6.2主要性能指标

6.6.3基本功能

6.7示波器的应用

6.7.1示波器的使用

6.7.2用示波器测量电压

6.7.3用示波器测量周期和时间间隔

6.7.4用示波器测量频率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扩展阅读

随身课堂

第7章阻抗测量技术

7.1阻抗元件的特性

7.1.1阻抗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7.1.2阻抗元件的电路模型

7.1.3阻抗的测量方法

7.2电桥法测量阻抗

7.2.1电桥法测量阻抗的原理

7.2.2电桥法测量电阻

7.2.3电桥法测量电容

7.2.4电桥法测量电感

7.2.5自动平衡电桥(手持数字电桥)

7.3谐振法测量阻抗

7.3.1谐振法测量阻抗的原理

7.3.2谐振法测量电感

7.3.3谐振法测量电容

7.3.4Q表的工作原理

7.4阻抗的数字化测量方法

7.4.1阻抗�彩奔浔浠环ú饬孔杩�

7.4.2阻抗�驳缪贡浠环ú饬孔杩�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扩展阅读

随身课堂

第8章相位差测量技术

8.1概述

8.2用示波器测量相位差

8.2.1直接比较法

8.2.2椭圆法

8.3相位差的数字化测量

8.3.1相位�彩奔浔浠皇绞�字相位差计

8.3.2相位�驳缪贡浠皇绞�字相位计

8.4相位差测量系统的性能指标

8.5相位计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扩展阅读

随身课堂

第9章频域测量技术

9.1线性系统幅频特性的测量

9.2频谱分析仪概述

9.3扫频式频谱分析仪

9.4频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9.5频谱仪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扩展阅读

随身课堂




精彩书摘

学习要点
�r 了解信号发生器的功能、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r 了解低频和高频信号发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其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
�r 了解脉冲信号发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分类;
�r 了解合成信号发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直接数字合成法和间接合成法的工作原理;
�r 掌握任意函数/波形发生的工作原理。
5.1概述
信号发生器是电子测量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之一,常被作为标准源对一般信号进行校准、比对,或以它为依据检验测试设备是否准确,在生产实践和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信号发生器又称信号源或振荡器,能够产生多种波形的信号发生器,如产生三角波、锯齿波、矩形波(含方波)、正弦波的信号发生器称为函数信号发生器。
信号发生器是用来产生振荡信号的一种仪器,可提供稳定、可信的参考信号,并且信号的特征参数完全可控。所谓可控信号特征,主要是指输出信号的频率、幅度、波形、占空比、调制形式等参数都可以人为地控制设定。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际应用到的信号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频带也越来越宽,所以信号发生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同时信号发生器的电路结构形式也不断向着智能化、软件化、可编程化的方向发展。
本章从信号发生器的用途、分类与参数指标等基本知识入手,介绍低频及高频信号发生器和合成信号发生器,以帮助读者较好地了解信号发生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无论对学习还是为产品设计都能进行全面、真实的测试,保证学习和研发过程的顺利。
5.1.1信号发生器的用途
信号发生器所产生的信号在电路中常常用来代替前端电路的实际信号,为后端电路提供一个理想信号。由于信号源信号的特征参数均可人为设定,所以可以方便地模拟各种情况下不同特性的信号,对于产品研发和电路实验非常实用。在电路测试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对比输入和输出信号,来判断信号处理电路的功能和特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函数信号发生器在电路实验和设备检测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例如在通信、广播、电视系统中,都需要射频(高频)发射,这里的射频波就是载波,把音频、视频信号或脉冲信号运载出去,就需要能够产生高频的振荡器。在工业、农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内,如高频感应加热、熔炼、淬火、超声诊断、核磁共振成像等,都需要功率或大或小、频率或高或低的振荡器。
高精度的信号发生器在计量和校准领域也可以作为标准信号源,待校准仪器以此为标准进行调校。由此可看出,信号发生器可广泛应用在电子研发、维修、测量、校准等领域。
信号发生器在射频方面的作用: 信号发生器可以用来调节电台和对讲机的灵敏度,用来查找电台、对讲机的接收通道故障,用来调测滤波器。典型的就是带通滤波器和电台上用的双工器,可以用来校准对讲机和接收机的信号强度表。
信号发生器在音频领域的作用: 信号发生器用于对讲机话音电路和调制电路的调测、用于音频功放的维修。
信号发生器由于种类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场所不同,所以信号发生器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5.1.2信号发生器的分类
根据属性和特性,信号可分为直流(恒值)信号、周期性(交流)信号、非周期性(瞬变)信号、随机(噪声)信号以及各种复合信号。在时域或频域内对系统进行静态、稳态和动态性能测量时,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激励信号源。在各类信号源中,周期信号是激励信号源的主要形式。例如,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频率为1kHz的正弦波信号,输入到一个被测的信号处理电路,该电路功能为正弦波输入、方波输出,在被测电路输出端可以用示波器检验是否有符合设计要求的方波输出。
(1) 正弦信号发生器: 正弦信号主要用于测量电路和系统的频率特性、非线性失真、增益及灵敏度等。按频率覆盖范围分为低频信号发生器、高频信号发生器和微波信号发生器; 按输出电平可调节范围和稳定度分为简易信号发生器、标准信号发生器(输出功率能准确地衰减到-100dBm以下)和功率信号发生器(输出功率达数十毫瓦以上); 按频率改变的方式分为调谐式信号发生器、扫频式信号发生器、程控式信号发生器和频率合成式信号发生器等。
(2) 用555制作的多波形低频信号发生器: 包括音频(200~20000Hz)和视频(1Hz~10MHz)范围的正弦波发生器。主振级一般用RC式振荡器,也可用差频振荡器。为便于测试系统的频率特性,要求输出幅频特性平和,波形失真小。
(3) 高频信号发生器: 指频率为100kHz~30MHz的高频、30~300MHz的甚高频信号发生器。一般采用LC调谐式振荡器,频率可由调谐电容器的度盘刻度读出。主要用途是测量各种接收机的技术指标。输出信号可用内部或外加的低频正弦信号调幅或调频,使输出载频电压能够衰减到1μV以下。
(4) 微波信号发生器: 指从分米波直到毫米波波段的信号发生器。信号通常由带分布参数谐振腔的超高频三极管和反射速调管产生,但有逐渐被微波晶体管、场效应管和耿氏二极管等固体器件取代的趋势。仪器一般靠机械调谐腔体来改变频率,每台可覆盖一个倍频程左右,由腔体耦合出的信号功率一般可达10mW以上。简易信号源只要求能加1000Hz方波调幅,而标准信号发生器则能将输出基准电平调节到1mW,再从随后衰减器读出信号电平的分贝毫瓦值; 还必须有内部或外加矩形脉冲调幅,以便测试雷达等接收机。

前言/序言





前言
本书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也是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配套教材,是按照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由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和大连交通大学多年从事电子测量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共同编写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是从实际应用出发,力求体现系统性、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按照测量原理、测量方法、仪表使用及误差分析的主线进行编写的。全书共分10章,第1章是绪论,介绍电子测量的内容、特点、方法,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性能指标及发展概况; 第2章是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重点介绍误差的基本概念、来源、性质、估算方法、减小措施,要求学生掌握误差的表示及在电子测量范围内测量误差的估计、误差的合成与分配、测量数据的处理等; 第3章是频率与时间测量技术,介绍频率和时间测量的基本原理、电子计数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计数法测量频率、周期、时间间隔的方法及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 第4章是电压测量技术,介绍直流电压、交流电压、脉冲电压的测量技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交流电压表的定度及波形误差,掌握常用A/D转换器工作原理; 第5章是信号发生器,介绍信号发生器的功能、分类、基本组成及性能指标,重点对函数发生器与合成信号发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与讨论; 第6章是波形测试技术,介绍示波器的功能、基本组成、波形显示原理和数字存储示波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要求学生掌握通用电子示波器垂直系统、水平系统组成原理,会熟练使用示波器; 第7章是阻抗测量技术,介绍阻抗元件的特性、阻抗的数字化测量方法,重点对电桥法、谐振法测量阻抗进行分析; 第8章是相位差测量技术,介绍相位差的基本概念、相位差计的性能及分类,重点介绍示波法测量相位差及相位差的数字化测量技术; 第9章是频域测量技术,介绍频谱分析的概念、重点介绍频谱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 第10章是数据域测量技术,介绍数据域测量方法、逻辑分析仪的分类及特点,重点介绍数据域测量故障类型、逻辑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最后还简要介绍新型电子测量仪表——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和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本书体系完备、结构清晰、阐述透彻、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和仪器仪表类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广大从事电子技术和测试测量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由于本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突出,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技术及仪器的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及从事相关研发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网址为https://mooc1��1.chaoxing.com/course/200053508.html。,配有丰富的网上资源,包括课程视频、学习指南、知识结构、知识内容、练习、案例、试题等。同时本书在相应章节处配有二维码,可以方便读者获取讲解视频、电子教案、习题解答及测量仪器的最新产品介绍等扩展阅读资料。网上资源与本教材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本书第1、2章由沈阳工业大学的桂珺编写,第3、4章由沈阳工业大学的贾丹平编写,第5章由大连交通大学的姚世选编写,第6章由沈阳理工大学的赵亚威和沈阳工业大学的贾丹平共同编写,第7、8章由沈阳工业大学的姚丽编写,第9、10章由沈阳理工大学的赵亚威编写。全书由贾丹平负责规划、内容安排及审阅校订。研究生王琳慧、翟盼盼、马赫驰、姜小舟、曹璨和王岩等协助完成了部分文字及图表的编辑工作,在此深表感谢!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广泛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借鉴了诸位作者的编写理念及优秀成果,在此对本参考文献所列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沈阳实拓科技有限公司,为本书提供了最新的测量仪表的产品资料!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辑的精心组织、细心审阅和修改,保证了本书高质量如期出版!
本书的编著工作得到了沈阳工业大学出版基金和辽宁省教育改革项目(2016058)的资助。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妥与错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请将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发送到: dianziceliang@163.com。同时欢迎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加强联系,共同探讨,教师用的详细习题解答请与清华大学出版社联系索取。


贾丹平2018年1月







《模拟电路设计与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模拟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分析技术,旨在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坚实的模拟电路基础。全书共分为十六章,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使读者能够掌握模拟电路的设计与分析能力。 第一篇:模拟电路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简要介绍模拟电路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的重要性,回顾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并引出本书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 第二章 半导体基础: 深入讲解半导体的晶体结构、能带理论、载流子传输机制(如扩散和漂移),以及PN结的形成、特性和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不同工作状态(正偏、反偏、击穿)及其应用,包括整流、限幅、稳压等。 第三章 晶体管放大电路: 详细介绍双极型晶体管(BJT)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的结构、工作原理、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深入分析各种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态(共射、共集、共基;共源、共漏、共栅),探讨不同组态的电压增益、电流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重点讲解放大电路的偏置技术,如固定偏置、自偏置、分压偏置等,确保放大电路工作在放大区。 第四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分析放大电路在不同频率下的增益变化,讲解高频和低频截止频率的概念,以及由耦合电容、旁路电容和极间电容引起的频率失真。介绍频率补偿技术,以提高放大电路的带宽。 第五章 差分放大电路: 阐述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共模抑制比。分析单端输入、差分输入、单端输出、差分输出等不同工作模式。重点讲解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如使用BJT或MOSFET搭建,以及其在集成电路中的广泛应用。 第六章 多级放大电路: 探讨多级放大电路的级联方式,如直接耦合、RC耦合、变压器耦合等。分析多级放大电路的整体增益、带宽和稳定性。介绍阻容耦合、直接耦合和变压器耦合放大电路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第七章 运算放大器(Op-Amp): 详细介绍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差分输入级、增益级、输出级)和理想运放模型。深入讲解运放的八大基本经典应用电路,包括同相比例、反相比例、加法器、减法器、积分器、微分器、电压跟随器等,并分析这些电路的功能和特性。 第二篇: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第八章 滤波器: 介绍滤波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低通、高通、带通、带阻滤波器。深入讲解有源滤波器和无源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分析巴特沃斯、切比雪夫、贝塞尔等几种典型滤波器特性。重点阐述RC有源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第九章 正弦波振荡电路: 讲解振荡电路产生正弦波的原理,即正反馈和频率选择。介绍LC振荡电路(如哈特利、科勒比特)和RC振荡电路(如相移、韦恩电桥)。分析振荡电路的起振条件和稳定振荡的判据。 第十章 信号发生电路: 介绍不同类型信号的产生方法,包括方波、三角波、锯齿波的产生。重点讲解多谐振荡器(弛豫振荡器)和运放构成的三角波/方波发生器。 第十一章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阐述模拟信号调制的基本原理,包括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重点介绍AM调制和解调电路(如包络检波器),以及FM解调的基本方法(如斜率检波)。 第十二章 模数(A/D)和数模(D/A)转换器: 讲解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如逐次逼近式、双积分式、并行比较式。介绍数模转换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如权电阻式、倒T型电阻式、R-2R梯形网络。 第三篇:功率放大电路与电源 第十三章 功率放大器: 介绍功率放大器的分类,如甲类、乙类、甲乙类、丙类。分析不同类别的效率、失真特性和应用场合。重点讲解甲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器。 第十四章 直流稳压电源: 阐述稳压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整流、滤波和稳压环节。详细介绍线性稳压电路(如三端固定稳压器、可调稳压器)和开关稳压电路的基本构成和工作特点。 第四篇:其他重要模拟电路 第十五章 模拟开关与定时器: 介绍模拟开关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如控制模拟信号的通断。重点讲解经典的定时器集成电路555及其应用,如单稳态触发器、无稳态触发器。 第十六章 可控硅(SCR)与三端可控硅(TRIAC): 介绍可控硅和三端可控硅的结构、工作原理、触发特性和应用,如在电力电子控制领域的应用。 本书每章都配有相应的实例和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设计问题相结合。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种模拟电路,并具备初步的模拟电路设计能力,为后续更深入的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开了眼界,我本来以为电子测量只是那些基础的电路知识,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一直对信号的精确捕捉和分析很感兴趣,这本书就好像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使用示波器、万用表这些我们熟悉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工具背后的测量原理、误差分析和校准方法。我记得有一章讲到了频率测量,之前我只知道怎么读数,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频率测量方法的优劣,比如零位法、周期法、门控法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和精度限制。这让我对“准确”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我可以通过这些案例来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书中的许多例子都来源于实际的工程问题,并且提供了详细的解题过程和分析方法。我曾遇到一个关于电源纹波测量的难题,在书中找到了一章专门讲授如何精确测量电源的交流分量,里面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我豁然开朗,解决了困扰我许久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和选择的指导。在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往往能事半功倍。这本书就针对不同的被测对象和测量目的,给出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比如测量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方法差异,测量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的仪器选择等等。这让我学会了不仅仅是“怎么测”,更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测”。

评分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对电子测量的很多概念都感到陌生,但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而且配有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让复杂的原理变得直观起来。我记得在学习数字示波器的工作原理时,书本上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采样、量化、编码的过程,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区别,以及数字示波器是如何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显示的。这比我之前在网上看的一些零散资料要系统得多,也更容易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很有条理,从最基本的测量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种测量仪器的原理和应用。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仪器时,不仅给出了原理图和技术参数,还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和实验指导。比如,在讲到动态信号分析仪时,作者不仅仅是列出了它的FFT功能,还详细解释了如何利用它进行频谱分析、传递函数测量,甚至是如何捕捉和分析瞬态信号。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曾经在做一项关于传感器特性的实验时,遇到了噪声干扰的问题,翻阅了这本书,找到了一篇关于噪声抑制和信号滤波的章节,里面的方法和思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最终成功地提高了实验数据的信噪比。

评分

我一直在从事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作,工作中经常需要对信号进行调试和分析。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各种传感器测量时,不仅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还深入讨论了信号调理、数据采集和接口技术。这对于我将传感器集成到嵌入式系统中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模拟数字转换(ADC)和数字模拟转换(DAC)的详细讲解,也为我优化数据采集流程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评分

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它在保证理论严谨性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实践的重要性。书中关于仪器校准和维护的内容,对于延长仪器寿命、保证测量精度非常有价值。我曾按照书中的建议,对我们实验室的一台示波器进行了简单的校准,发现其测量结果比之前有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

我是一位正在准备考研的学生,电子测量技术是我的重点复习科目之一。这本书的讲解非常细致,而且逻辑性很强,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测量理论非常有帮助。例如,它在解释误差分析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几种误差类型,而是详细地讲解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来源、传播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来减小它们的影响。我曾对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感到非常困惑,但这本书通过具体的例子,把这种“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是关于置信区间的计算和解释,让我能够更科学地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拓展阅读部分也非常实用,为我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途径。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根据书中的提示,去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标准,这让我对电子测量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一些前沿的测量技术,比如微波测量、光纤通信测量等,这本书都给出了简要的介绍和相关的研究方向,这对于我拓宽知识面非常有益。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测量,如何通过分析数据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本书已经成为我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参考书,并且我会持续地从中汲取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