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現代陶藝的發展和國際陶藝交流機構的活動不斷增加,不少國際知名樂燒陶藝傢應邀在我國示範搭建特殊窯爐,進行燒成錶演,令我國的廣大陶藝愛好者大開眼界。在國內,鮮有介紹建造窯爐和陶瓷燒成技術的書籍(包括譯著)。目前市麵上的陶藝類書籍多以作品欣賞、成型方法為主,對於窯爐建造技術、燒窯、燒成步驟對釉麵效果的影響等方麵的知識往往隻是一帶而過甚至隻字不提。特殊窯爐的建造技術和燒成方法在我國廣大陶藝工作者和愛好者眼中簡直就是一個謎。多少年來隻有極少數人有緣看到一些介紹這方麵知識的原版書籍,國內未齣版過。對於中國廣大陶藝研究者、工作者和愛好者來說,《陶瓷創意燒成——樂燒、匣鉢燒成、坑燒、桶燒》是一本集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於一體的好書。
氣窯和電窯之類的常規性燒成方法在我國很常見,但特殊類窯爐及其燒成方法就很少見。本書介紹瞭幾種特殊窯爐的搭建和燒成方法:樂燒、匣鉢燒成、坑燒、桶燒。如實講解瞭西方樂燒、坑燒、桶燒、匣鉢燒成、低溫鹽釉、酒精還原、貴金屬煙熏等個性化燒成技巧中的關鍵性技術環節。對建造高效、多用途、易實施的樂燒窯爐及其燒成方法、丙烷燃料噴火口的安裝等亦有詳細論述。
詹姆斯?沃特金斯(James C. Watkins)。陶藝創作生涯超過30年,作品收藏於白宮美國工藝品藏區,以及日本信樂燒研究協會。德州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的教授,是本科專業副主任;保羅?安德魯?萬德萊斯(Paul Andrew Wandless)。費城陶藝工作室的主任,曾擔任國傢陶藝教育協會主任一職。在多傢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第1章 樂燒 13
1.1 樂燒的發展曆程 13
1.2 建造樂燒窯 15
1.2.1 建造窯身 18
1.2.2 建造基座 22
1.2.3 安裝燃氣管 22
1.2.4 組裝窯爐 23
1.3 樂燒的基本原理 25
如何樂燒 27
1.4 幾種個性化的樂燒還原技法 30
1.4.1 琥珀色氯化鐵還原樂燒 30
1.4.2 高對比馬尾還原樂燒 34
1.4.3 鐵銹紅色還原樂燒 36
1.4.4 赤陶泥漿還原樂燒 38
1.4.5 青銅黑色還原樂燒 40
1.4.6 亞光水洗銅酒精還原樂燒 42
1.4.7 光澤彩煙熏樂燒 46
1.4.8 低溫食鹽煙熏樂燒 49
第2章 匣鉢燒成 55
2.1 銀黑色赤陶泥漿紋樣燒成 56
2.2 多彩外觀燒成 59
2.3 鋁箔紙匣鉢燒成 62
2.4 黏土匣鉢光澤彩煙熏燒成 65
陶瓷創意燒成
10
第3章 坑燒 69
3.1 挖窯坑 70
3.2 清洗坯體 74
第4章 桶燒 77
4.1 赤陶泥漿桶燒 78
4.2 倒焰煙囪桶燒 85
第5章 藝術品畫廊 90
後記 116
附錄1 釉料、泥漿和著色劑 118
附錄2 專業詞匯錶 120
附錄3 奧頓(Orton)測溫錐錶 122
陶藝師沉迷於窯火作用在陶瓷作品外錶麵上的特殊效果,為此我們撰寫瞭本書,你一定會被書中的燒成方法所吸引。黏土、熱量和濃煙相互作用所産生的視覺效果著實令人著迷,這種低溫燒成方法堪稱“創造”。希望本書講解的數種燒成方法及列舉的大量圖片資料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書特彆收錄瞭陶藝師蘭迪·布隆納剋斯(Randy Brodnax)、頓·埃裏斯(Don Ellis),以及琳達·剋裏芙(Linda Keleigh)的燒成技法。5位陶藝師聚集一堂,將多年的燒成經驗介紹給廣大讀者。蘭迪和埃裏斯是技藝超群的知名藝術傢,他們閤作多年,在全美境內開設陶藝工作室。琳達則講解瞭她的桶燒技巧,該燒成方法可以得到多重肌理和豐富的細部效果。
經過縝密的構思後,我們相聚在北加州西部山區。秀美的山色讓人精神振奮,每日的晨暉盡掃霧氣,照亮藍橋山(Blue Ridge Mountains)。那段日子真是承濛上帝眷顧——氣候適宜,每項燒成試驗都取得瞭完美的結果。蘭迪會做法國菜,所以最後我們舉辦瞭一個派對,以慶賀試驗成功和彼此間友誼的加深。那是一個田園詩般的地方,在那裏和同行分享美景和創作靈感真是妙不可言。
我們交流瞭西方樂燒、坑燒、桶燒、匣鉢燒成、低溫鹽釉、酒精還原、貴金屬煙熏等個性化燒成技法中的關鍵性技術環節,對建造高效、多用途、易實施的樂燒窯爐及其燒成方法,丙烷燃燒裝置的安裝等亦有詳細論述。作為補充,蘭迪還嚮讀者展示瞭他的“絕活”——倒焰式桶窯,這種燒成方法所使用的窯爐為上開門式結構,以木柴作為燃料。
書中所講的燒成方法將大大拓展學生的陶藝知識麵——科學的燒成技法及化學元素對坯釉料的影響,各類燒成方法簡單易學。從始至終藉助文字和圖片講解燒成過程是本書的獨到之處。本書不但有助於初學者瞭解燒成知識,更能拓展陶藝師的眼界。
陶藝師們為本書奉獻瞭近500張作品圖片,我們擇優選錄瞭部分照片。這些圖例代錶瞭陶藝師們對快速燒成、低溫燒成和後期還原方法的鍾愛。第5章的內容充分展現瞭樂燒的魅力和陶藝師的“絕活”。那些作品是陶藝師投入巨大精力和耐心的見證。我們深信快速燒成方法可以幫助陶藝師和機遇“締結良緣”。科學傢路易斯·帕斯特(Louis
Pasteur)曾指齣“在觀察力領域,機遇隻屬於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真心希望讀者朋友們在學習本書中的燒成方法時,亦能獲得我們當日在北加州西部山區時的快樂心境。
老實說,我是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下纔買的這本書,原本我對“創意燒成”這個概念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很多新奇的燒法可能隻是曇花一現的噱頭。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從相對容易上手的樂燒開始,逐步深入到需要復雜前期準備和環境控製的匣鉢燒,最後以最具挑戰性和地域特色的坑燒和桶燒收尾,形成瞭一個完美的學習麯綫。我最喜歡的是其中穿插的幾個成功案例分析,它們不僅展示瞭最終作品的驚艷效果,更重要的是,詳細記錄瞭作者為瞭達成這個效果所經曆的失敗嘗試和修正過程。這種坦誠的分享,對於我們這些在工作室裏摸索的人來說,是無價的寶貴經驗,它告訴我們,每一個完美的作品背後,都堆砌著無數次“不完美”的嘗試。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紮實的、經過時間檢驗的創新方法論,而非空泛的理論口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讀起來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感,仿佛是聽一位經驗老到的陶藝大師在娓娓道來他的心路曆程。作者在描述坑燒和桶燒這些原始燒製方式時,那種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溢於言錶。他沒有使用太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非常生動的比喻和生活化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物理變化描繪得清晰可見。例如,他對“灰釉的自然流淌”那一段的描寫,簡直讓人身臨其境,仿佛能聞到柴火燃燒後的煙熏味。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探討不同燒成方式的“哲學”層麵的部分,他將每一次燒成都視為一次與材料的平等對話,而不是單方麵的控製。這徹底顛覆瞭我過去那種“我要燒齣什麼”的固定思維,轉而思考“材料想要變成什麼”。這本書對如何處理燒成後的作品也進行瞭細緻的講解,特彆是針對那些“不完美”的細節,作者給予瞭極高的審美價值,這對於提高我們對作品的整體包容度和欣賞能力非常有幫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抓人眼球!那種帶著古樸又帶著現代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我帶到瞭那個充滿泥土芬芳和火焰熱情的工作室裏。我本來就對陶藝有些基礎,但一直受限於傳統窯燒的技法,總覺得少瞭一份野性和不可預測性。這本新書的排版非常大氣,大量高清的圖片清晰地展示瞭燒成過程中的每一個微妙變化,無論是樂燒那種瞬間的色彩爆發,還是匣鉢燒那種深沉的內斂美感,都處理得非常到位。特彆是關於釉料和氣氛控製的章節,作者的敘述深入淺齣,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大緻理解背後的化學原理,而經驗豐富的匠人也能從中找到新的靈感火花。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隨機性”的尊重,很多篇幅都在探討如何引導和捕捉燒成中的意外之美,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標準化。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陶瓷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這種與火、與土的對話,充滿瞭未知的驚喜。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啓發創意的藝術指南,看完之後真想立刻動手試試那些失傳已久的、充滿煙火氣的燒成方法。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深諳東方美學和西方技術融閤的實踐者。它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日式燒製技法,而是將地域性的、帶有強烈個人印記的燒成方式——如坑燒和桶燒——進行瞭係統化的整理和推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坑燒時所展現齣的對材料的尊重和對環境的順應。他沒有試圖用現代技術去“馴服”火焰和泥土,而是引導讀者去學習如何與這些原始力量和諧共處。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結構層次分明,資料翔實,引用瞭大量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淵源,使得這些燒製技法不僅僅是冰冷的操作流程,而承載瞭深厚的文化內涵。它成功地將那種野趣橫生的、似乎隻存在於傳說中的燒成藝術,重新拉迴到瞭當代創作者的視野之中,極大地鼓舞瞭我去探索那些更具挑戰性和生命力的創作途徑。
評分這本書的視覺呈現達到瞭一個專業級的水準,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圖冊。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對於不同燒成法所産生的紋理和色彩差異,做瞭極其細緻的對比研究。比如,在介紹匣鉢燒時,書中特意放置瞭兩張對比圖:一張是使用不同植物材料作為匣鉢內填料的對比,另一張則是控製氧氣量對同一釉麵産生的影響,這種並列式的展示極大地增強瞭視覺衝擊力和教學效果。對於那些緻力於發展個人風格的陶藝傢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絕佳的工具書。它不隻是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幫你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特彆是關於高溫燒成中氣氛控製的部分,作者用圖錶和實物照片相結閤的方式,將還原氣氛和氧化氣氛下釉色的微妙變化解釋得非常透徹,即便不用去親自實踐,光是研讀這些圖片和文字,也能極大地拓寬自己的審美邊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