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人类学家顾德民教授的民族志,他曾先后多次在墨西哥城的圣多明各平民区里开展他的田野工作,他记录下这里的男男女女,在20世纪90年代萨帕塔起义后,面对自贸协定、面对全球化,他们怎样理解和参与选举、大众政治、权力政治,怎样对更美好公正的社会怀有期待、如何感受文化公民身份。读者通过这部细致、优美的著作可以对现当代的墨西哥有所管窥,对我们中国读者也会有所启发。
(美)顾德民Matthew C. Gutmann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布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布朗大学高研院院长,布朗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为人类学家,顾德民关注的领域有:男性气质、公共卫生、拉美研究、政治学等。顾德民早年曾学习中文,对中国也一直保持着兴趣和关注。近年常常在中国访学,关注相亲角等话题,开设有戏剧方面的工作坊。
这本关于大众政治的民族志格外生动、非常有价值。顾德民向我们展现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研究路径的作用。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看到的便是所能看到的zui完整、zui有意义的图式。
——约克大学 朱迪斯·阿德勒·赫尔曼
顾德民在他无比投入的民族志书写中,开创性地展现了墨西哥工人阶级在参与及未参与社会运动、政党政治和选举过程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本书向我们示范了人类学研究可以怎样拓展政治生活的研究。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曼彻斯特大学荣休教授 约翰·格莱德希尔
代译序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圣多明各无声的抗议
第二章 奥斯卡·路易斯的孩子
第三章 1968——特拉特洛尔科的大屠杀
第四章 塔可钟为谁而鸣
第五章 跨越边境
第六章 抵抗的仪式,抑或后社会主义消减的期望
第七章 恰帕斯与墨西哥血脉
第八章 生成大众政治文化
第九章 墨国大(UNAM)罢工
第十章 政治幻象
注释
参考书目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社会情绪时,显得尤为老道。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分析姿态,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田野工作者,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叙事的肌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地方性知识体系的梳理,那份对不同社区内部运作逻辑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描述,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很多社会议题的复杂性往往在于其自身的语境,而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对这些语境的过度简化或标签化处理,相反,它允许矛盾和张力自然地生长在文字之间。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清晰地“听见”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低语和叹息,那种情感的共振是极其强烈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动脑思考,更要调动同理心去感受。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社会学分析,焕发出了文学般的生命力,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抓人眼球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配上略显粗粝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既有学术厚重感又不失民间气息的氛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摸起来很舒服,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插图和图表的使用上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并非那种花哨的视觉轰炸,而是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具有时代印记的黑白照片,或者是复杂社会结构的示意图,这些视觉元素仿佛是沉默的旁观者,为文本内容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支撑,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重量感。书的整体版式设计也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行距和字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主题的读者,也不会被密集的文字所吓退,反而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探索感,仿佛作者精心搭建了一个可以让人安心驻足细品的知识空间。可以说,这本书的外观和内页设计,本身就是一次对“非主流声音”的庄重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结构组织得非常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像瑞士钟表一般精密,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它能在这种严谨的框架内,容纳进极大的灵活性和批判性。作者似乎总是在推着我们向前走,不断抛出新的疑问,而不是急于给出最终的答案。每一次论点的推进,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旧的议题在新的观察视角下不断被重塑和深化。我特别欣赏他对概念界定的审慎态度,面对“抗议”这一类容易被意识形态绑架的词汇,作者展现了极大的学术克制,不断地从多维度进行解构和再定义,使得读者对核心议题的理解,能够超越表面化的口号层面。这种深度的思辨性,迫使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回顾前文,然后带着新的理解重新投入到接下来的章节中去,这是一种非常高质量的智力挑战,也确保了这本书的持久价值,绝非昙花一现的流行读物。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张力——它既有专业学术的精准,又不失民间叙事的温度。作者在构建复杂的社会理论模型时,所使用的词汇选择极其考究,专业性不容置疑,但当叙述到具体的人的故事时,笔锋一转,又变得充满了人情味和画面感,简直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大师在同一本书中接力。我尤其喜欢那些描述日常生活的场景片段,那些细节的捕捉如同高清摄影,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特定的时空。这种语言上的双轨制,使得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肃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它的可读性边界。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谨的理论分析和生动的社会现实,让那些原本可能只关注某一领域的读者,都能在这个交汇点上找到共鸣和启发,不得不说,这种文字功力非同一般。
评分书中对历史语境的参照和引用,处理得相当高明。它不是那种僵硬的、教科书式的历史回顾,而是巧妙地将过往的经验碎片,像马赛克一样镶嵌在对当下现象的描述之中。这种“回望”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的奇异性。例如,当作者分析某种特定的集体行为模式时,他会不动声色地引述数十年前的档案记录或口述史,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立刻赋予了当前事件一种宿命般的厚重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社会潜流是如何代代相传,又是如何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发生微妙的变异。这种对历史纵深的把握,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见解深度,让读者明白,我们所观察到的任何“无声”举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深深地植根于复杂而漫长的历史土壤之中,每一层土壤下都埋藏着未竟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