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

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尔·科普兰(Dale C. Copeland) 著,金宝 译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国际关系
  • 战争与和平
  • 国际政治经济学
  • 全球化
  • 冲突
  • 贸易
  • 地缘政治
  • 相互依赖
  • 国际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67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83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译丛
外文名称: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580
字数:4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相互依存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相互依存论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期,国与国之间基于经济贸易往来和能源供求关系而使相互间产生了互相依赖的联系。相互依存论一般是指国与国之间由于经济原因而使得政治关系趋于和平,各国权衡利弊,考虑得失之后从大局出发,弱化或者避免政治军事冲突。该理论的系统阐述由弗吉尼亚大学政府和外交事务系教授戴尔·科普兰(Dale C.Copeland)完成,本书即系统阐述相互依存理论与战争之间在过去两百多年历史上的关系,可谓国际关系研究和安全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引言
第一章 经济相互依存理论与战争
第二章 定量分析与定性案例研究
第三章 日俄战争和德国战争的霸权, 1890–1939
第四章 珍珠港的前奏:日本的安全与北方的问题,1905-1940
第五章 俄国问题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3-12月
第六章 冷战的起源、演变与终结,1942-1991
第七章 欧洲的大国政治,1790–1854
第八章 帝国扩张时代的大国政治,1856–1899
第九章 论战的结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戴尔·科普兰(Dale C.Copeland),弗吉尼亚大学政府和外交事务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兴趣包括大国间经济相依的根源,现实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的分野,内集团/外集团理论,信誉建立的逻辑,以及国际政经和国际安全的相互作用等。在International Security,Security Studie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麦克阿瑟奖和梅隆奖(MacArthur and Mellon Fellowships)。

目录

绪 论/1
第一章 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理论/19
第二章 定量分析与定性案例分析研究/62
第三章 日俄战争与德国霸权战争(1890~1939)/110
第四章 珍珠港序曲:日本安全与北方问题(1905~1940)/164
第五章 苏联问题与太平洋战争之始(1941年3月~12月)/208
第六章 冷战的起源、动态与结束(1942~1991)/280
第七章 欧洲大国政治(1790~1854)/367
第八章 帝国扩张时代的大国政治(1856~1899)/432
第九章 本书观点的意义/496
参考文献/518
索 引/543

前言/序言

序  言

本书层次丰富,因此可从不同角度阅读。首先,本书探讨的问题是,在何种条件下,贸易和投资的流动容易促使大国维持和平,或走向军事化冲突,甚至战争。其次,在另一个层面上,本书旨在考察大国如何考虑经济交流的问题,以及经济交流对其发展全球力量、维护长久安全会起到何种作用。最后,本书是要研究在近代世界史发展进程中,商业和非商业的因果要素相对彼此的突出性。以最后一点而论,本书隶属于一项较为广泛的研究,其目的是确定关于战争的各种理论(从经济角度或其他角度出发)是否经常能够有效解释国际和平如何转变为险恶的危机和战争,或者持续不断的冷战如何转化为稳定的和平局面。通过全面考察1790~1991年的重要大国案例,本书首次大规模检验了外交史上各种因果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因此,其研究结果应该对历史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都有参考价值。此外,本书还考虑了定量研究学者的前沿成果,从而指出了本书观点对大小国家具有的广泛意义。
本书要讨论两百年的大国历史,篇幅很长。因此,不同的读者阅读本书,方式可以不尽相同。主要关注国际关系理论和政治学的读者,不妨仔细研究前三章,然后再根据兴趣,选读第三至第八章中的某些案例。主要关注外交史的读者,只需读完绪论的前半部分,便可直奔案例研究,以及最后一章关于当代中美关系的讨论。我把1790~1899年的欧洲案例放在了靠近本书结尾处,原因不过是关于这个时期的现存资料较少,而这容易使我们受到限制,不便于检验不同因果机制的相对合理性。尽管如此,读者如果喜欢按年代顺序阅读,不妨从第七章、第八章开始,再回到第三至第六章,研究动荡的20世纪出现的各个案例。
本书探讨的主题历时甚久,写作过程亦复如是,还有众多人士需要感谢。首先,我想感谢在各次研讨会上对本书各章初稿提出意见的诸君,他们的名字我当时并不知道,或者后来忘记了。这些研讨会的举办方包括: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贝尔福......
《风暴前夕:国际冲突的深层动因与和平的脆弱基石》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消散。从部落间的零星冲突到席卷全球的宏大战争,每一次冲突的爆发都牵动着无数生命,改变着历史的进程。理解战争的根源,探寻和平的可能,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本书《风暴前夕:国际冲突的深层动因与和平的脆弱基石》并非试图为某一种特定的战争模式或历史事件提供详尽的注解,而是着眼于更宏观、更基础的层面,深入剖析那些潜藏在国家行为、国际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结构之中的,催生冲突的深层动因,并审视构成持久和平的脆弱基石,思考如何在看似不可避免的冲突浪潮中,寻找那一线希望的曙光。 本书的探讨,将超越单纯的军事分析或地缘政治博弈,将触角延伸至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经济利益的分配、社会心理的演变以及历史记忆的塑造等多个维度。我们并非要解读“经济相互依赖”这一具体概念在战争中的作用,而是要构建一个更广阔的框架,来理解不同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如何可能滑向对抗与冲突。 第一部分:理性与非理性——冲突的心理与意识形态土壤 战争的爆发,往往不仅仅是理性计算的结果,更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心理和集体意识之中。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那些非理性的、却极具破坏力的因素,它们如何为冲突的发生铺设了温床。 身份认同的构建与排他性: 国家与民族的身份认同,是连接个体与集体的纽带,但也可能成为分裂的利刃。本书将审视身份认同是如何被构建、被塑造的,特别是那些将“我们”与“他们”进行清晰划分,并可能孕育出优越感与敌视感的叙事。我们将探讨民族主义、宗教狂热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如何利用身份认同,将不同群体推向对立面,使得妥协与理解变得异常困难。这些认同的固化,常常伴随着对“他者”的刻板印象与非人化,为侵略与征服提供了道义上的辩护。 恐惧、不安全感与“安全困境”: 国际社会是一个缺乏中央权威的无政府状态,这使得各国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国家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往往会采取增强军事实力的措施。然而,这种增加自身安全感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看来,却可能是一种威胁,从而也促使其增强军备,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即“安全困境”。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种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是如何被放大,并最终转化为敌意与戒备的。我们将探讨历史上的误判、信息不对称以及缺乏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如何加剧了这种恐惧,使得本可避免的冲突演变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文明优越论”: 历史上有许多冲突,并非由单纯的物质利益驱动,而是源于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差异。当一种意识形态将自身视为普世真理,并将其他意识形态视为落后、邪恶或需要被“纠正”时,冲突便在所难免。本书将探讨各种政治、宗教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特别是那些强调自身独特性、优越性,并试图将其价值观强加于人的思潮。我们将分析“文明冲突论”等概念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为侵略与干涉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历史记忆的塑造与复仇情结: 历史并非过去,而是活在当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记忆,对其当前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历史上的创伤、屈辱或荣耀,都可能被有意或无意地用来塑造当前的国民情绪,并可能催生出强烈的复仇愿望。本书将探讨历史叙事的建构过程,以及那些被挑选、被强调的历史事件如何成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敌意的工具。我们将分析历史教科书、纪念碑以及公共话语在塑造集体记忆中的作用,以及这种记忆如何可能成为阻碍和解、点燃战火的导火索。 第二部分:利益与权力——冲突的物质与结构性根源 除了心理与意识形态的土壤,冲突也深深植根于物质利益的争夺以及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弊病之中。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些更为实质性的因素。 资源争夺与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 稀缺的自然资源,如石油、水、土地等,一直是引发冲突的重要根源。当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特别是在资源分配极不均衡的情况下,紧张关系便容易升级。本书将审视不同国家在获取和控制关键资源方面的竞争,以及全球经济体系中存在的贫富差距、贸易壁垒和不公平的经济关系如何加剧了这种矛盾。我们将探讨经济因素如何渗透到地缘政治博弈之中,以及那些旨在争夺经济主导权或控制关键战略资源的斗争,如何可能演变成公开的军事对抗。 权力转移与地缘政治的焦虑: 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并非一成不变,权力的此消彼长,往往伴随着旧有秩序的动荡和新秩序的建立。当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时,守成大国往往会感到焦虑,并可能采取遏制措施,从而增加冲突的风险。本书将深入分析国际权力转移的动态,以及这种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权力真空”、“代理人战争”以及“预防性战争”的风险。我们将审视地缘政治因素,如战略要地的控制、航运通道的保障以及地区安全联盟的构建,如何在国家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可能成为冲突的导火索。 国内政治与对外冲突的关联: 国内政治的动荡、经济的困境以及执政者的合法性危机,有时会驱使领导人将国内矛盾转移到对外冲突中,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巩固权力、凝聚民心。本书将探讨国内政治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那些面临内部压力的政府,如何可能选择通过对外军事冒险来转移视线。我们将分析“替罪羊效应”以及“外部敌人”的制造,如何在某些情况下成为领导人维持统治的策略。 联盟体系的演变与连锁反应: 复杂的联盟体系,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维护地区稳定,但同时也可能将局部冲突迅速扩散,形成不可收拾的连锁反应。一旦一个联盟成员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可能被迫卷入,从而将一场原本局部的争端升级为大规模的区域或全球战争。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的联盟体系,以及它们在促进和平与引发冲突方面的双重作用。我们将探讨历史上联盟体系是如何失效的,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危机管控和外交斡旋来打破这种危险的连锁反应。 第三部分:和平的脆弱基石——探索与维系 认识到冲突的深层动因,并非意味着对和平的绝望,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平的珍贵与脆弱,并积极寻求维系和平的可能。本部分将聚焦于构成持久和平的必要条件。 沟通、理解与误判的规避: 绝大多数冲突的发生,都始于沟通的失败和对彼此意图的误判。建立畅通、开放的沟通渠道,增进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理解,是规避误判、化解潜在冲突的关键。本书将探讨外交对话、文化交流以及民间交流在促进相互理解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历史上的外交失误,以及如何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危机沟通机制来降低误判的风险。 制度化的冲突解决机制: 国际组织、国际法以及多边外交等制度化的冲突解决机制,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争端的平台。虽然这些机制并非万能,但它们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渠道,能够将潜在的冲突引导至谈判桌,而非战场。本书将审视现有国际制度的优势与局限,并探讨如何通过改革和加强这些机制,使其在维护和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将分析国际法的约束力,以及国际法院、联合国等机构在化解争端中的潜力。 经济的互惠与合作的利益: 虽然经济因素也可能导致冲突,但适度的经济相互依赖和互惠的合作,同样能够为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各国在经济上深度绑定,并从中获益时,战争的代价将变得难以承受。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经济体系,促进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从而减少因经济不平等和资源争夺引发的冲突。我们将分析贸易自由化、共同发展以及经济援助在促进地区稳定方面的作用。 领导者的远见与责任: 最终,和平的维系,离不开各国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能够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认识到和平的普遍价值,并愿意承担起维护地区和全球稳定的责任,是避免冲突的关键。本书将探讨在历史关键时刻,那些具有远见和胆识的领导者是如何做出艰难抉择,从而避免战争的。我们将反思那些因短视和狭隘而将世界推向战争的领导者,并强调在复杂局势下,理性与道德的抉择对于和平的重要性。 结语 《风暴前夕:国际冲突的深层动因与和平的脆弱基石》并非一本预言战争的书,而是一次对人类集体行为和国际关系本质的深刻反思。它试图揭示那些潜藏在风平浪静之下的暗流,那些可能将世界卷入冲突的复杂因素。本书的存在,并非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提醒我们,和平并非理所当然,它需要我们持续的警惕、不懈的努力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怀。理解冲突的根源,才能更有效地守护和平的脆弱基石,让我们在风暴来临之前,拥有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去迎接挑战,而非屈从于不可避免的命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感到非常迷人的议题:经济因素在国际冲突中的角色。我们常常被告知,经济上的联系越紧密,国家之间的战争就越不可能发生,因为战争会直接摧毁经济利益,让双方都无法承受。这种逻辑似乎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也得到了印证。然而,历史的洪流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经济联系如此紧密的国家,却依然走向了战争的深渊。这让我不禁要问,经济相互依赖的“真实力量”究竟有多大?它是否总是扮演着和平的守护者,还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它也会成为被利用的工具,或者在更强大的力量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或许能够揭示出一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动力学,例如,当经济利益的冲突与国家安全、意识形态、领土争端等更根本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时,经济的纽带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似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直观的逻辑: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彼此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高,那么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因为战争往往意味着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会打破原有的商业秩序,摧毁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贸易链条,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崩溃。因此,理性的决策者似乎应该会避免这样的冲突。然而,历史的复杂性总是超出我们的简单想象。我一直在思考,这种“经济相互依赖促进和平”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究竟有多大的普适性?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使得这种相互依赖反而会成为冲突的诱因,或者至少不足以阻止战争的爆发?比如,如果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并不平等,一方对另一方高度依赖,是否反而会激化矛盾?或者,当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超越了经济层面,例如涉及国家安全、主权完整、意识形态等核心议题时,经济上的考量是否就会被抛诸脑后?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就这些“反直觉”的可能性展开论述,并提供一些历史案例来支持或反驳这些观点。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政治和经济学的读者,我一直对“经济相互依赖是否必然导向和平”这一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直观上,我们会认为,当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有着深刻的联系时,发动战争的代价将极其高昂,因为这将破坏这些相互依存的经济纽带,给双方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种“经济理性”的视角似乎为和平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然而,现实的国际关系远比这复杂。历史上的例子也并非总是如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分析,去探讨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内在机制”:它究竟是如何运作以阻止战争的?或者,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种相互依赖会被打破,甚至成为冲突的催化剂?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经济相互依赖的“结构性”特征,例如依赖的“不对称性”、“深度”以及“对关键资源”的依赖程度,这些因素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对战争的影响。

评分

最近对一个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是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究竟会对他们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总觉得,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往来,比如贸易额巨大,相互投资频繁,那么他们发动战争的门槛似乎会提高不少。毕竟,战争会严重破坏现有的经济秩序,让双方都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似乎是经济理性所不能容忍的。然而,我也看到过历史上有不少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最终却兵戎相见,这又让我感到困惑。难道经济相互依赖并非总能成为和平的“压舱石”吗?是什么样的机制,又或者是什么样的其他因素,能够最终压倒经济上的制约,将两个曾经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家推向冲突的深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复杂的问题,或许能提供一些不同于直觉的洞见,帮助我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究竟是经济相互依赖的“质量”和“深度”决定了其对和平的影响,还是存在更深层次的政治、社会或意识形态的力量在起作用?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评分

我对“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这个主题感到好奇,主要源于我对国际关系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一直很有兴趣。经济学通常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之上,认为个体和国家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行动。从这个角度看,经济上的高度相互依赖无疑会增加战争的成本,从而降低战争的吸引力。然而,历史事件往往充斥着非理性的冲动、情感的驱动以及对长远利益的忽视。战争的爆发,很多时候并非全然是经济利益算计的结果,也可能源于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化、领导人的个人野心、国内政治的需要,甚至是误判和信息不对称。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哪些情况下,经济相互依赖能够有效地约束国家行为,防止冲突的发生;又在哪些情况下,它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被其他更强大的驱动力所压倒。我想了解,经济相互依赖作为一种“软力量”,其作用的边界在哪里?它是否需要与其他因素(如政治制度、国际组织、地缘政治格局等)协同作用,才能最大化其维护和平的功能?

评分

好书

评分

翻译的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翻译的很好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