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40年的风风雨雨证明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正确的选择。对两国而言,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任何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
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正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中美共同努力、构建不同于旧时代大国关系的新型建设性关系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是世界大势,有着重大的全球影响和深刻的时代意义。本书选取了中美关系从启动到定调到充实到推动的发展过程中的九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性、必然性、困难性和可能性,具体生动地传递这一“前wu古人、后启来者”的伟大事业所散发的正能量。
倪世雄,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曾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世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对外战略和政策、中美关系。著作有:《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冲突与合作》《当代西方战略理论》《世纪风云的产儿》《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战争与道义》《曲折的历程——中美关系20年》《美国问题研究》《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美国家利益比较研究》《我与美国研究》《结交一言重 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等。论文有:《西方国际关系主要流派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邓小平与中美关系》《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等150多篇。
前言 未来的中美关系:挑战与前景
回顾:有所进展,但并不协调
2017年1月1日是中美正式建交38周年。“中美建交38年来,两国关系经历风雨,但总体不断向前发展。双方高层保持密切接触,外交保持战略对话,合作保持良好势头,民间保持频繁往来。经历建交后近40年的风风雨雨,中美关系更趋成熟,两国关系的战略定位和框架日趋清晰,始终保持积极的发展势头,取得历史性的进展。
中美关系经过1979年至1988年的初步发展、1989年至1999年的大起大落和2000年至2009年的稳定发展后,2010年起出现了新的起伏跌宕,证明中美关系是一个越发展越困难、越成熟越复杂的关系。2010年前后,两个始料不及的情况出现了:一方面,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东移,中美关系结构矛盾突出,面临“修昔底德陷阱”的危险。另一方面,中美在核心国家利益问题上的冲突加剧,除了台湾、西藏问题之外,在钓鱼岛、南海和网络问题上双方对立明显激化。中国有不少人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针对中国、遏制中国和围堵中国,而美国的主流意见认为中国赶超德日、迅速崛起是挑战美国、威胁美国和取代美国。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形成了新一轮的战略猜疑。为了抑制住这一战略猜疑势头、维持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2011年1月访问美国,与奥巴马总统达成共识,于2011年1月19日发表《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共同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2012年美国大选,中国换届,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2012年初,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趁热打铁,从2月14日起对美国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重要访问。习近平正式向美国领导人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习近平指出,中美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或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习近平说:“中国有句流行歌的歌词是这样唱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相信,中美双方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维护和发展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建设积极合作关系树立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典范。”这次访问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新阶段。
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美两国元首在美国加州的安纳伯格庄园会晤,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具有开拓意义。习近平当时已任国家主席,他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三条原则: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奥巴马总统表示,通过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美中双方能够为今后两国新的合作模式打下基础。习近平主席还就落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四点建议:一要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二要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三要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四要探索管控分歧新办法。
2014年11月11日,北京APEC会议结束后,奥巴马总统对中国进行短暂的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邀请他当晚在中南海瀛台叙谈,第二天举行正式会晤。这次习奥北京会晤是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一次重要契机,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开拓了新思路。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深入的交谈,双方在27个领域达成共识获得进展,如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加快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加强两军交流与合作和放宽彼此的商务、旅游签证等。
2015年9月22至25日,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庆典之前,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公开表示,中美应不冲突、求合作、谋稳定,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主席重申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主张两国应努力做到“互敬、互信、合作”。这次访问为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注入了动力。
五年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2012年2月14日的“情人节”启步,2013年6月7日庄园会晤定调,2014年11月11日中南海瀛台夜话开拓,2015年9月24日白宫秋叙推动。在双方努力下,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方面有一些积极进展,“取得不少早期收获”。
然而,由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加上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社会模式、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差异,在其过程中出现问题、产生矛盾不足为怪。2013年6月习奥庄园会晤后,笔者在美待了一段时间,处处感受到美国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表现出的乐观情绪,但是随着其过程的深化,触发了不少问题和矛盾。之后笔者又去了几次美国,发现原先的对中美关系比较乐观的气氛渐渐消退,在美国方面出现“三不”现象:一是在对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态度上,表现出不主动;二是在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上,表现出不接受,认为“相互尊重”只是中方要求美方尊重其核心国家利益,美方无法接受;三是在落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行动上表现出不相信,不相信双方在台湾、西藏、钓鱼岛、南中国海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上能做到合作共赢。笔者做了一个统计,从2012年2月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到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他先后在32个场合反复强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奥巴马正面回应的仅8次,从时间段来看,大多是在前面两年,以后就基本上不提了。
2015年9月25日,在习近平主席结束对美访问之际,双方拟公布一份成果清单,但分歧出现了,无奈,中方只得单方面公布一份清单,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双边务实合作”“亚太地区事务”“国际和地区问题”和“全球性挑战”五个方面列举了49项成果,题为《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访美中方成果清单》。中美双方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问题上不协调的情况可见一斑。
拿起这本书,我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采取一本正经的学术论述方式,而是将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国际会议室,有的则发生在寻常百姓家,它们共同编织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美关系画卷。我被那些关于历史转折点的细节所震撼,也为作者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人物故事而感动。书中对两国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的描绘,让我更加理解为何两国关系会经历如此多的波折。同时,作者在分析这些冲突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其根源,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启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及“启示”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并非给出了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利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清醒,避免被情绪左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美关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的教科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阅读此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深入探寻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脉络。从初识的谨慎与好奇,到后来的相互依存与竞争,每一个阶段的变迁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政治和经济的层面,而是将文化、社会、民间交往等多元维度融入叙事之中,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丰满。那些关于误解与和解、合作与对抗的细节,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历史的厚重。尤其在书中关于“启示”的部分,我看到了作者对未来中美关系的深邃思考。他并非提供了一份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两国关系的内在逻辑,去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去警惕冲突的危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以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中美关系这一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却又常常流于表面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美两国复杂关系的绝佳契机。读罢此书,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叙事者的姿态,将那些冰冷的政治、经济、军事博弈,注入了人性、情感和时代背景的温度。从早期接触的懵懂与试探,到合作共赢的黄金时代,再到如今的摩擦与博弈,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展开。作者巧妙地穿梭于高层决策者的密室与普通民众的生活之间,让读者得以窥见政策制定背后的考量,以及这些政策如何深刻影响着两国人民的命运。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通过作者的挖掘和梳理,变得生动而富有启发性。那些关于战略误判、妥协与坚持、理想与现实的交织,让我不禁反思,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中,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样一对关键的双边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美,更是关于如何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如何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以更成熟、更理性的视角去面对未来。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际政治的读者,我一直觉得中美关系是一个庞大而又难以触及的议题。市面上不乏充斥着宏大叙事和片面解读的作品,但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遥远的历史拉近。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考证和梳理,但其叙述方式却极具感染力,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将那些本应枯燥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具体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多角度视角,既有宏观的战略分析,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描绘。读到那些关于两国领导人之间微妙的互动,以及各自国内政治环境对外交决策的影响时,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复杂性。书中关于“启示”的部分,更是直击人心,作者并非简单地总结历史教训,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普适性的洞察,指导我们如何在理解差异、尊重彼此的基础上,寻求可持续的合作,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超越情绪化的判断,用一种更理性、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去审视和应对当前及未来的中美关系。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的重塑。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笔触,描绘了中美两国从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复杂纠缠,其间经历了无数的试探、误解、合作与对抗。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故事深深吸引,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些塑造了今天世界的关键时刻。那些关于领导人的决策,关于民间交流的细节,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描绘,都显得异常真实和可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两国关系时,所展现出的中立和客观,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一方视为“正义”或“邪恶”,而是试图去理解双方的立场、动机和关切。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美关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反思,在看待国际关系时,我们是否过于简化了问题。书中关于“启示”的章节,更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如何在竞争中保持理性,避免将分歧演变成无法挽回的对抗。这本书是理解当下世界格局的一把钥匙,也是为我们未来的国际交往提供重要参考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