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 1919-1933(引进版权)

包豪斯 1919-1933(引进版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包豪斯档案馆,[德] 玛格达莱娜,德罗斯特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现代主义
  • 包豪斯
  • 设计史
  • 艺术史
  • 德国设计
  • 20世纪设计
  • 设计理论
  • 文化艺术
  • 工业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76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458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3328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非常珍贵的收藏资料,包括文件、各种设计成品、研究手绘以及建筑模型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精美地编排,本书从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发展生动并成体系地介绍了包豪斯运动对艺术和建筑深刻的影响力,并对整个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罗皮乌斯、马塞尔·布劳耶、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诠释。
  在魏玛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概念和标志。作为艺术设计的开创者,它所倡导的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包豪斯风格”的纯粹的简约主义。包豪斯的教师蜚声世界,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先驱,例如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奥尼·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保罗·克利(Paul Klee)和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约瑟夫·阿尔博斯(Josef Albers)和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制定的,而后被全球的艺术课程和设计机构广泛应用,时至今日依然势头不减。另一方面,包豪斯建筑先锋派在20世纪得以发展,以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为发端,其单调的盒状结构和“没有灵魂”的住宅因使城市变得丑陋且违背乡村肌理,而在今天饱受争议。
  玛格达莱娜·德罗斯特(Magdalena Droste)已经在包豪斯档案馆和包豪斯设计博物馆从事研究多年,她致力于弥合该项研究的断层。本书以近年来不断修正的视角来描述包豪斯的历史,从包豪斯的产生到最终解散,清晰而简明地梳理了它的结构与发展历程,适读群体既包括一般读者,也包括专家学者。本书没有忽视与包豪斯的美学和社会目标相关的矛盾与冲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1. “本书内容丰富,是对包豪斯发展历程的一次完美诠释。关于如何运营富有创造力、多产的工作坊,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建议、灵感和启迪。”
  ——《计算机艺术项目》杂志,巴思

  2. “……最后,这是一本为寡然无趣的包豪斯建筑作品带来阵阵清风的书籍。”
  ——多莫斯设计学院,米兰

目录

前言 6
包豪斯的起源 8
魏玛包豪斯——表现主义时期的包豪斯 20
关于教师 22
约翰·伊顿和他的教学 24
关于工作坊 34
聚会—工作—玩乐 37
包豪斯的女学生 38
建筑教学和房地产 40
格罗皮乌斯与伊顿之间的冲突 45
政治分争中的魏玛包豪斯 46
艺术与技术——走向新融合 52
包豪斯的风格派 54
保罗·克利的课程 62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课程 66
陶器工作坊 68
编织工作坊 72
金属工作坊 75
家具工作坊 82
彩绘玻璃和壁画工作坊 86
木刻工作坊和石雕工作坊 91
装订工作坊 95
平面印刷工作坊 98
魏玛包豪斯的剧院 101
1923年包豪斯展 105
魏玛包豪斯的建筑 110
魏玛包豪斯的衰落 113
德绍包豪斯:设计研究所 118
德绍包豪斯的建筑 120
教师住宅 126
多登住宅区 132
1925年和1927年的学校改革 134
包豪斯著作——《包豪斯》季刊 137
约瑟夫·阿尔博斯和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在德绍的基础课程 140
保罗·克利和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德绍的课程 144
工作坊的生产和教学 147
印刷和广告工作坊 148
编织工作坊 151
细木、金属、壁画和雕塑工作坊 153
德绍包豪斯的戏剧 158
困难年代1926—1927年 161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辞职 162
汉斯·迈耶:必需品,不是奢侈品 164
包豪斯重组 170
工作坊重组 174
室内设计工作坊——细木工作坊 175
室内设计工作坊——金属工作坊 176
室内设计工作坊——壁画工作坊 178
广告工作坊 180
编织工作坊 184
汉斯·迈耶管理下的戏剧 186
自由绘画课 188
汉斯·迈耶管理下的建筑教学 190
贝尔瑙工会联盟学校 193
多登住宅扩展 196
汉斯·迈耶领导下包豪斯取得的成就 196
汉斯·迈耶被解雇 198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包豪斯成为建筑学院 202
包豪斯的新课程 204
财政困难与政治斗争 206
希尔博赛默和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课 209
容克斯住宅区 216
广告和摄影工作坊 219
编织工作坊与室内设计工作坊 224
德绍的政治终结 227
德国的包豪斯?包豪斯的终结 228
柏林包豪斯 233
注释 240
人物介绍 242
参考文献 254
插图目录 254

精彩书摘

  1.在向全德国发布的包豪斯宣言(如第18、19页图)中,格罗皮乌斯制定了新学院的计划和目标:艺术家和工匠们一起创造“未来建筑”。对艺术院校“现代观念”改革的讨论在柏林州立图书馆馆长威廉·冯·博德(WilhelmvonBode)191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有所提及。他主张美术、艺术和手工艺学科应该设置在一个院系中共同发展,这样可以缓解艺术家无从就业的现状——这在当时被称为“艺术家无产阶级”。
  2.格罗皮乌斯采纳了巴特宁“专家团”的建议。包豪斯的等级体系在巴特宁的文章中已经被明确地构想出来:学徒—熟练工—导师体系。
  3.格罗皮乌斯通过第一个包豪斯计划传播了革命期间和革命后教学改革的理念。但是包豪斯不只想成为美术学校与艺术和手工艺学校的合并;相反,它的教学是由建筑建造的象征性目标和实践性目标双向控制的。对格罗皮乌斯来说,与“艺术苏维埃”的想法一致,建筑是社会的、智力的和符号的活动。这使得先前一些独立的学科和职业得以融入一项共同任务当中。建筑就是要缩小等级差异,让门外汉和艺术家能在同一平台对话。
  4.早期,伊顿对每个工作坊都具有影响力。除了费宁格负责的平面印刷工作坊和马尔克斯主持工作的陶器工作坊,伊顿和穆奇是其他所有工作坊的形式导师。然而第二学期,伊顿把石雕工作坊交给施莱默,穆奇接管了编织工作坊,克利负责装订工作坊,格罗皮乌斯负责细木工作坊。到1922年10月,伊顿的影响力在重组改革中被削弱,只剩下金属、彩绘玻璃和壁画工作坊由他负责。
  迈耶也为工作坊的哲学思想注入了新的灵感。在“包豪斯生产原则”中,格罗皮乌斯曾宣布包豪斯的主要目标就是工业产品模型的开发研究。迈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包豪斯要设计出满足“人们需要”、满足“工人阶层”的产品模型。迈耶因此将包豪斯的社会目标转化成一句话——流行的必需品而不是出众的奢侈品。“标准”一词成为工作坊生产活动的试金石。迈耶想创造尽量少的具有普适性的标准产品,进行大规模生产,最广泛地被大众接受,并能悄无声息地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

前言/序言

  世人对包豪斯,简化、偏见和误解居多,在其短暂而坎坷的14年历程中,包豪斯更是经历了太多的自我挣扎。包豪斯已经成为激进的现代化生活和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副作用的一个代名词。这个名字代表着一套完整的程序,同时,学校的发展和曲折的命运也受到了支持者和批评家的广泛关注。
  包豪斯的发展历程或多或少地与德国的第一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的历史有关。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魏玛建立包豪斯,而魏玛是商讨制定民主宪法的国民议会所在地。1933年,在几个月前刚刚夺取政权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巨大压力下,作为最后一任校长的密斯·凡·德·罗,不得不在柏林将包豪斯解散。
  然而,体制的压制无法控制其所代表的思想的影响力,尤其是包豪斯最重要的那些教师都陆陆续续地离开德国,在美国等国家大放异彩。格罗皮乌斯和马塞尔·布劳耶(MarcelBreuer)成为建筑师和哈佛大学的建筑学教师,密斯·凡·德·罗去了芝加哥,阿尔博斯继续他在黑山学院的教学生涯,莫霍利·纳吉于1937年在芝加哥创办了“新包豪斯”。其他包豪斯成员分散到了欧洲各个地方以及苏联和中东。另一些人仍然或多或少地安静地处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
  包豪斯在停止办学后还能得到持续关注,是对它存在的1919至1933年短短10多年间所取得成就的致敬。这一时期的发展需要仔细地审视与辨别,因为包豪斯的影响渗透到了设计的方方面面。包豪斯的发展自身也存在矛盾——从魏玛早期的表现主义风格,到德绍基于建构主义的理念,再到德绍后期和柏林时期对建筑感的日益重视,与此同时,包豪斯的校长也由格罗皮乌斯更换为汉斯·迈耶(HannesMeyer)、密斯·凡·德·罗。今天,大量出版物、展览中记录了包豪斯的发展历程及其工作和活动的范围,探讨了许多重要的包豪斯观点,涵盖设计、建筑、理论教育和艺术等领域。20世纪60~70年代写作出版的包豪斯的历史大部分基于格罗皮乌斯个人的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研究,几乎还没有一本著作结合近年研究成果翔实地记录包豪斯的历史。
  包豪斯的影响永远不会消退,还没有到最后总结它的功绩的时候。本书,以及本书中确凿的、独树一帜的方法,都将为热度持续不减的包豪斯讨论注入令人振奋的新鲜血液。


设计革新与时代精神的交汇点 包豪斯,一个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中期,横跨了短短十四年的教育机构,却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影响深远,至今仍是理解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艺术教育乃至社会思潮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包豪斯(1919-1933)的起源、发展、理念、实践及其留下的宝贵遗产,勾勒出那个动荡年代里,一群先驱者如何试图通过艺术与设计重塑社会,建立一个更美好、更具功能性的未来。 时代背景:动荡与革新 包豪斯的诞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社会剧变之中。战败的创伤、经济的萧条、政治的动荡,都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旧有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在这个背景下,一股强烈的改革思潮席卷了德国,尤其是在文化艺术领域。人们渴望打破等级森严的艺术学院传统,寻求一种更开放、更包容、更贴近大众的艺术形式。同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也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如何将艺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成为了当时艺术家和设计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这位年轻而富有远见的建筑师,正是抓住了这个时代脉搏。他深信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致力于打破艺术学院与工艺美术学校之间的隔阂。1919年,在魏玛,格罗皮乌斯整合了两所艺术学院,成立了名为“国立包豪斯”(Staatliches Bauhaus)的学校。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意义:“Bau”在德语中意为“建造”或“建筑”,“Haus”意为“房屋”。包豪斯,意即“建筑之家”,象征着将所有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以及最重要的建筑,都统一在建筑这一核心之下,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艺术创作和教育体系。 核心理念:艺术、技术与社会的融合 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可以用“整体性”和“功能性”来概括。格罗皮乌斯及其后来的领导者们,如汉斯·迈耶和密斯·凡·德·罗,都坚信艺术不应是脱离现实的象牙塔,而应积极地介入社会,改善人们的生活。他们倡导“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试图克服“精英艺术”与“大众工业品”之间的鸿沟。 为此,包豪斯课程的设计极具创新性。学校没有设立传统的系别,而是采用了一种基于工作坊(Werkstatt)的教学模式。学生们首先需要接受基础课程(Vorkurs),这门课程旨在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形式理解和材料运用能力。约瑟夫·阿尔伯斯、约翰内斯·伊顿等大师都在基础课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对艺术教育产生着影响。 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将进入不同的工艺工作坊,如金属、木工、陶艺、纺织、印刷、舞台设计、广告设计等。在这些工作坊中,他们不仅学习传统的工艺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机器打交道,理解工业生产的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设计创作中。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包豪斯毕业生不仅是艺术家,更是能够胜任工业生产的设计师和工匠。 “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是包豪斯最著名的口号之一,它强调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使用需求,而非单纯的装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包豪斯的设计缺乏美感。恰恰相反,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基于结构和材料的纯粹美学。简洁的线条、清晰的几何造型、对材料本身的尊重,成为了包豪斯设计的标志。他们摒弃了繁复的装饰,将美学寄托于设计的内在逻辑和功能实现之中。 “大众化的艺术”是包豪斯另一个重要的目标。在魏玛时期,包豪斯就积极与当地的手工艺人合作,尝试将艺术家的设计转化为可批量生产的产品。到了德绍时期,包豪斯与工业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设计了大量能够投入工业化生产的家具、灯具、纺织品等。他们的目标是为所有社会阶层提供高质量、高美学、可负担的设计产品,从而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 发展与迁徙:从魏玛到德绍再到柏林 包豪斯的十四年历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政治压力和学校的几次重要迁徙。 魏玛时期(1919-1925): 在格罗皮乌斯的领导下,包豪斯在魏玛奠定了其基础。这一时期,学校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教师和学生,如保罗·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奥斯卡·施莱默、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等。他们共同创造了包豪斯早期充满实验性和艺术探索的氛围。然而,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动荡,特别是保守派的崛起,使得包豪斯在当地的生存日益艰难。最终,由于地方政府的压力,学校被迫在1925年迁往德绍。 德绍时期(1925-1932): 德绍时期是包豪斯发展最繁荣的阶段,也是其影响力最广泛的时期。在德绍,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了标志性的包豪斯校舍,这座建筑本身就是包豪斯设计理念的杰出范例,集教学、生活、工作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功能性与现代感。在德绍,包豪斯的教学更加系统化,也更加注重与工业界的合作。学校设计了大量的家具、灯具、织物,这些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对后来的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校长职务,由瑞士建筑师汉斯·迈耶接任。迈耶更加强调包豪斯的社会责任,推行“人民的需求优于个人喜好”的原则,使学校的设计更加面向大众。然而,迈耶的左倾政治倾向也引发了新的政治风波,他于1930年被解职。 柏林时期(1932-1933): 迈耶离职后,著名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接任校长,并将学校迁往柏林。在柏林,密斯·凡·德·罗试图将包豪斯从一所教育机构转变为一个独立的、私立的设计工作室,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政治环境。然而,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对包豪斯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和进步主义思想构成了直接的威胁。纳粹党认为包豪斯是“颓废艺术”,是“布尔什维克的温床”。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学校无法继续运作。1933年,在校长的领导下,包豪斯教师们一致投票决定关闭学校,以避免被纳粹政府玷污。 遗产与影响:跨越时空的思想力量 尽管包豪斯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的思想和实践却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并对世界现代设计和建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教育体系的革新: 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和工作坊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和设计教育。许多包豪斯教师流亡海外,将他们的教学理念带到了美国、以色列、英国等地,并创立了新的设计学院,如美国的新包豪斯(后来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设计学院)、黑泽尔艺术学院等。 现代主义设计语言的确立: 包豪斯的设计风格——简洁、功能、理性、对材料的尊重——成为了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标志。从家具、灯具到平面设计、海报,包豪斯的设计语言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在包豪斯时期设计的经典作品,如马歇尔·布劳耶的“瓦西里椅”、马歇尔·布劳耶和马塞尔·布劳耶的B3椅(后来的“太空时代”椅)、威廉·瓦格纳的“乌尔姆椅”,至今仍是设计史上的经典。 建筑理念的传播: 包豪斯对建筑的贡献同样巨大。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人都成为了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代表人物。他们设计的“包豪斯建筑”本身,以及他们后来在世界各地设计的住宅、办公楼、博物馆等,都展现了简洁的几何造型、开放的空间、大量的玻璃和钢材运用,以及对功能至上的追求。 设计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包豪斯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在于它将艺术家的创造力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他们相信设计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提升社会整体的品质。这种对设计社会功能的强调,至今仍是许多设计师所遵循的原则。 结语 包豪斯,一个短暂却辉煌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的理想。在那个变革的年代,包豪斯汇聚了一群对艺术、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热情和想象力的先驱者。他们用设计作为语言,用功能作为原则,用技术作为工具,试图在废墟之上,建造一个更理性、更公平、更美好的世界。虽然包豪斯本身在历史的车轮中戛然而止,但它的精神却如同种子,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设计、对艺术、对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思考。本书旨在重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探寻包豪斯的核心价值,并理解其在当代设计领域仍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包豪斯,对我来说,是一种永恒的灵感源泉。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渴望从中汲取关于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设计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包豪斯在材料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可持续设计方面的早期探索。例如,我希望能看到他们是如何运用新的工业材料,如钢管、玻璃等,来创造出具有革命性的设计。我也很想了解,在那个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包豪斯的设计师们是如何预见到技术对未来设计的影响,以及他们是如何为未来的设计发展奠定基础的。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包豪斯学派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所产生的变异和创新。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如何从历史中学习,并为未来设计指明方向的宝贵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厚实的纸张,经典的字体,以及那幅标志性的包豪斯建筑图片,瞬间将我带回那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年代。我一直对现代设计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包豪斯无疑是现代设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从建筑到家具,从平面设计到艺术教育,无处不在。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买下了。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翻阅目录和一些扉页的内容,我就已经能感受到它背后承载的分量。引进版权意味着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原汁原味、更权威的内容,这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设计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福音。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包豪斯学派的核心理念,比如“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以及他们如何将艺术、工艺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现代产品。我也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包豪斯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变革,以及它在纳粹时期被迫关闭的悲壮历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史的书,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关于理想主义、创新精神以及艺术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案例。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设计师们是如何挑战传统,拥抱未来的。

评分

在我的印象中,包豪斯代表着一种对秩序、清晰和效率的追求。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相信它能够为我提供关于如何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寻找简洁和逻辑的答案。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包豪斯的设计哲学,例如他们对几何图形、基本色彩以及网格系统的运用,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元素提炼出来,并应用于各种设计领域。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展示包豪斯设计的成果,更能揭示其背后的思考过程,例如他们是如何通过分析功能需求来确定设计形式,又是如何通过实验和迭代来不断完善设计方案的。我也很想了解,在那个还没有被过度消费主义所裹挟的时代,包豪斯的设计师们是如何看待设计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设计来改善普通人的生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如何通过理性思考和严谨实践来创造美好设计的学习之旅。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塑造我们生活方式的文化运动感到着迷,而包豪斯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这本书的到来,就像是一扇通往那个黄金时代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奠定了现代设计基石的伟大思想家和艺术家们。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那个时代独特的教育模式充满了好奇。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关于美学,更关乎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他们的教学方法,比如基础课程的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如何培养他们跨学科的视野。从建筑的简洁线条到家具的实用性,再到平面设计的排版艺术,包豪斯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设计原则,都源于那个时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设计理念背后的逻辑和哲学,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包豪斯如何在一个充满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依然能够坚持其艺术理想,并为世界留下如此宝贵的遗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设计,它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的设计师和艺术家。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而包豪斯恰恰是将这种模糊化为清晰,并将艺术融入生活的典范。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对生活本身的理解和重塑。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包豪斯在不同艺术媒介上的探索,从绘画、雕塑到摄影、戏剧,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艺术形式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创造出跨界的可能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包豪斯艺术家们如何挑战传统艺术观念,如何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案例。我也很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包豪斯是如何成为一个汇聚不同文化背景和思想的熔炉,又是如何孕育出如此多元而又统一的设计风格。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的参考,更是一次关于如何通过艺术来理解和改变世界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和设计,是能够超越时代、触及人心的。包豪斯,这个在20世纪初横空出世的设计学派,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引进,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这段辉煌的历史,并从中汲取新的灵感。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对纯粹、对功能、对理性美的极致追求。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包豪斯的核心美学原则,例如他们如何看待色彩、线条、形状在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将艺术的自由表达与工业生产的效率相结合。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能深入分析这些作品背后的设计哲学和创作过程。我尤其好奇,在那个还没有被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所充斥的时代,包豪斯的设计师们是如何进行交流和协作,又是如何将他们的思想传播出去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能够重新思考设计与生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评分

我对现代家具设计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包豪斯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包豪斯如何将工业化生产与人体工程学、美学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既舒适又实用的家具。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经典的包豪斯家具设计,例如马歇·格罗皮乌斯的水壶式椅子,或者马歇尔·布劳耶的瓦西里椅,并深入分析它们的设计理念、材料运用以及制造工艺。我希望书中不仅仅展示这些家具的外观,更能探讨它们在当时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成为现代家具设计的标杆的。我也很想了解,包豪斯的设计师们是如何看待家具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家具的设计来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关于如何通过设计来提升生活品质的深度探索。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对建筑和城市规划感兴趣的人来说,包豪斯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我一直对包豪斯的建筑理念,特别是他们如何将功能性、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相结合,以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引进,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建筑革命时期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包豪斯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具体实践,比如他们如何运用新的材料和建造技术,如何考虑空间的功能性和人的使用体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简洁、几何化的造型来表达现代主义的精神。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建筑案例分析,配以精美的图片和建筑图纸,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包豪斯建筑的特点和魅力。同时,我也想了解包豪斯建筑理念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对后世建筑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它更是关于一种关于如何建造一个更美好、更宜居的社会的新思考。它所倡导的理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评分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我一直将包豪斯视为我的精神导师。他们对网格系统、字体选择、色彩理论以及简洁排版的研究,至今仍然是我们工作的基石。因此,当看到这本书的引进消息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包豪斯在平面设计领域更深入、更系统的论述。例如,我希望能看到他们是如何运用几何图形来构建视觉语言,如何通过对比和平衡来创造和谐的画面,以及他们如何处理文字与图像的关系,使其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还没有电脑设计的时代,包豪斯的设计师们是如何通过手工和精湛的工艺,创造出如此富有现代感的视觉作品。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逻辑性和清晰度,这对于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尤为重要。我也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标志性的包豪斯设计案例分析,从海报、广告到书籍封面,深入剖析其设计思路和方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为我提供宝贵的灵感和学习资源,帮助我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包豪斯的设计精髓。

评分

包豪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力量,一种革新和前瞻的意味。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相信它能够为我带来关于设计起源的深刻洞见。我一直对包豪斯学派如何将艺术、工艺和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感到着迷。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他们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基础课程的设计,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以及对材料的理解。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包豪斯早期发展历程的细节,比如他们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如何构思和建立这所学校的,以及在早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也很想了解,包豪斯是如何吸引并汇聚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比如康定斯基、克利、莫霍利-纳吉等,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设计史的读物,更是一份关于如何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塑造未来的宝贵蓝图。

评分

好.................

评分

!!!!!!!!!!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

很棒的书哦

评分

很棒的书哦

评分

整体上挺好的,内容还不错

评分

好.................

评分

!!!!!!!!!!

评分

价格合适,印刷精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