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斯特·卡西尔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动物,不如说是符号动物。人是创造符号,并以此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书从卡西尔的这一观点出发,剖析他的语言观,探讨他有关语言习得的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自由与形式》《神话思维的概念形式》《语言与神话》《人论》等。
一 人的定义
(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二)人类本性的提示
(三)人类与动物的反应之差异
(四)以人类文化为依据的人的定义
二 人类的存在
(一)空间与时间
(二)事实与理想
(三)神话与宗教
三 人类文化
(一)语言
(二)艺术
(三)历史
(四)科学
(五)总结与结论——人是符号的动物
试读
(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们怀疑一切关于事物本性的普遍原理,但是这种怀疑仅仅意味着去开启一种新的和更可靠的研究方式。在哲学史上,怀疑论往往只是一种坚定的人本主义的副本而已。借着否认和摧毁外部世界的客观确实性,怀疑论者希望把人的一切思想都投回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怀疑论者宣称,认识自我乃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我们就必须努力打破把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的锁链。蒙田写道:“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然而,甚至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内省的方法——也同样不能免于怀疑论者的怀疑。近代哲学开端于这样一个原则——我们自身存在的自明性是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但是心理学知识的进展几乎根本没有证实这个笛卡儿主义的原则。现代总的思想趋势又一次指向了相反的一端。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心理学会承认或推荐一种单纯的内省方法。一般来说,他们总是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是非常靠不住的。他们确信,一种严格的行为主义态度是通向科学的心理学的唯一可能的途径。但是,一种始终如一的彻底的行为主义是不足以达到科学的心理学这个目标的。它能告诫我们提防可能的方法论错误,却不可能解决关于人的心理学的一切问题。我们可以批评或怀疑纯粹的内省观察,却不能取消它或抹杀它。没有内省,没有对各种感觉、情绪、知觉、思想的直接意识,我们甚至都不能规定人的心理学的范围。然而必须承认,单靠这种内省方法是绝不可能全面了解人的本性的。内省向我们揭示的仅仅是为我们个人经验所能接触到的人类生活的一小部分,它绝不可能包括人类现象的全部领域。即使我们成功地收集并联结了一切材料,我们所能得到的仍然不过是关于人类本性的一幅非常残缺不全的图画,一具无头断肢的躯干而已。
亚里士多德宣称,一切人类知识都来源于人类本性的一种基本倾向——这种倾向在人的各种最基本的行为和反应中表现出来。感性生活的全部内容是被这种倾向所决定并且充分体现着这种倾向的。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明察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得之于视觉者为多。”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观与柏拉图的知识观之间的区别。对人的感性生活作这样的哲学赞颂,这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是断然不可能有的。柏拉图绝不会把求知的欲望与我们运用感官的嗜好相提并论。在柏拉图那里,感性生活与理智生活被一条宽阔而不可逾越的鸿沟所分离:知识和真理属于先验系列,属于一个纯粹的永恒理念的王国。即使是亚里士多德,也确信科学的知识不可能单单靠知觉活动来达到。但是当他作为一个生物学家而说话时,他拒绝接受柏拉图在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之间所作的这种割裂。亚里士多德试图从生命这一方面来解释理念的世界,解释知识的世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在这两个领域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不间断的连续性。在自然界中就像在人类知识中一样,较高的形式是从较低的形式发展而来的。感官知觉、记忆、经验、想象和理性都被一个共同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它们仅仅是同一种基本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而已。这种基本活动在人那里已达尽善尽美,不过在某种方式下,它也体现在动物以及有机生命的一切形式中。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种生物学的观点,我们就会认为,人类知识的最初阶段一定是全部都只涉及外部世界的,因为就一切直接需求和实践利益而言,人都是依赖于他的自然环境的。如果不能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于周围世界的环境,人就不可能生存下去。走向人的理智和文化生活的那些最初步骤,可以说是一些包含着对直接环境进行某种心理适应的行为。但是在人类的文化进展方面,我们立即就遇见了人类生活的一个相反倾向。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地开始改变了它的方向。我们几乎可以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这种过程。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宗教并没有消除掉这种最早的神话学解释,相反,它保存了神话学的宇宙学和人类学而给它们以新的形态和新的深度。从此以后,认识自我不是被看成为一种单纯的理论兴趣,它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的问题了,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伟大的宗教思想家们是最早反复灌输这个道德要求的。在宗教生活的一切较高形式中,“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都被看成是一个绝对命令,一个最高的道德和宗教法则。在这种命令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最初天生的求知本性的突然倒转——我们看见了对一切价值的另一种不同估价。在世界上一切宗教——犹太教、佛教、儒教和基督教——的历史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各自的这种发展步骤。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表征”与“存在”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专注于逻辑学或符号语言学的纯粹技术性著作,但事实远比我想象的要宏大和深刻。作者巧妙地将认识论、形而上学乃至一点点存在主义的关怀融入到对符号结构的分析之中。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们用来构建世界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语言框架,揭示了其内部的脆弱性与偶然性。尤其是在探讨“命名”的权力机制时,作者的论述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性,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所声称的“客观事实”,有多少成分是语言强加于我们之上的结构,又有多少是真正独立于人类心智的实在?书中的论证层层递进,从微观的词汇意义到宏观的宇宙图景,这种尺度上的自由切换,展示了作者强大的理论驾驭能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晦涩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坚定的克制,他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所有可能性铺陈开来,让读者自己去面对那些没有终点的追问。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像是一个精密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会呈现出全新的、但又相互关联的图案。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传统的哲学专著,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一片由概念、逻辑和语言构筑的迷宫。作者似乎有意避免使用那种教科书式的、一板一眼的定义,而是倾向于通过一系列相互辩证的论述来勾勒出核心思想的轮廓。这种“解构式”的写作手法,初期会带来一定的阅读阻力,尤其对于习惯了线性思维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迷失方向。我不得不承认,我在阅读某些关于“意义的界限”的章节时,不得不借助笔记本和大量的批注来梳理作者的思路脉络。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跳跃式的、非线性的逻辑跳跃,你会发现它极大地激发了你自身的联想能力。作者在讨论符号系统的内在张力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看似无关的例子——比如中世纪的炼金术符号,或是现代数学的集合论表达——正是这些看似边缘的材料,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极其有力的论证核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给出了最终的答案,而在于它强迫你重新审视你对“提问”本身的理解,其颠覆性在于对既有框架的彻底瓦解与重塑。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回去重读一遍,但不是为了弥补遗漏的细节,而是为了更深入地体验那种结构性的震撼。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对语言的本体论地位的探讨,那种深入骨髓的、对人类理解工具的批判。它不仅仅是在讨论“我们如何表达”,更是在追问“表达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以及这种界限如何塑造了我们所认知的‘实在’”。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符号化处理时,展现了惊人的跨学科视野。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不可言说之物”的讨论,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为神秘主义或知识的盲区,而是将其视为符号系统自身逻辑运作的必然产物,这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整本书行文流畅,即便是涉及最复杂的逻辑推理,作者也能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去包裹,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美学上的享受。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巨大的心智能量,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拓宽了你思考的边界,让你对日常交流中习以为常的词汇产生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那种深邃的蓝和偶尔闪烁的银色线条,似乎真的在试图捕捉某种超越日常经验的“符号”本身。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厚实且略带粗粝,仿佛在暗示这本书的内容也绝非轻描淡写。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翻开第一页,因为光是沉浸在那排版和字体的选择中,就仿佛已经在进行某种预备性的冥想。作者对排版的精妙布局,使得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无比自然,却又暗藏玄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字所承载的概念,更是为了欣赏那些精心安排的留白和引文的选取。那些引文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从古希腊的逻辑学家到近代的现象学家,这种广博的知识储备,让我对作者的学术功底肃然起敬。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时而如湍急的河流,逻辑推演层层递进,令人喘不过气;时而又像静谧的湖泊,提供空间让读者反刍那些晦涩的哲学命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其抽象的概念时,所采取的那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纯粹的术语堆砌,让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哪怕有些地方依然需要反复揣摩,但那种被引导着去探索未知领域的兴奋感,是阅读其他理论著作时难以体会的。
评分这是一部极具内省气质的哲学作品,它要求的不只是阅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参与。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只不过这场对话的媒介是文本,而讨论的主题是人类心智的终极建构方式。作者对“形式”的痴迷,并非停留在对形式美感的赞叹,而是深入挖掘其作为“边界设定者”的角色。读到某些关于逻辑完备性的讨论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我正在阅读的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某种超越时间的、宇宙运行的基本算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德语哲学的严密性,又带着某种法式思辨的优雅和跳跃。在章节的尾声,作者常常会留下一个开放性的、令人不安的问题,这种处理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作品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它成功地将读者从日常语言的舒适区推向了思维的悬崖边缘,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知道”任何事物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回报丰厚的智力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