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

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孙周兴,王庆节 编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哲学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思想史
  • 德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形而上学
  • 二十世纪哲学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98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90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海德格尔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为《海德格尔全集》第13卷,收录了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年)作于1910年至1976年间的35篇短章,在时间跨度上与第16卷相同,来自作者长达66年的哲思生涯。正如书名《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所显示的那样,收入本卷的35篇文章皆起于“思想的经验”。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张振华,1982年9月生,上海南汇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访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

内页插图

目录

1.亚伯拉罕·阿·圣·克拉拉(1910年)
2.早期诗歌(1910—1916年)
3.生机勃发的风光:我们为何待在乡下?(1933年)
4.通向交谈之路(1937年)
5.暗示(1941年)
6.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合唱(1943年)
7.对泰然任之的探讨。——从一次关于思想的乡间路上的谈话而来(1944/1945年)
8.从思想的经验而来(1947年)
9.乡间路(1949年)
10.林中路(“未来的人”)(1949年)
11.读莫里克的一首诗。马丁·海德格尔与埃米尔·施泰格的一次通信(1951年)
12.什么叫阅读?(1954年)
13.关于钟楼的秘密(1954年)
14.评朗恩哈德的《黑贝尔》书(1954年)
15.关于西斯廷(1955年)
16.约翰·彼得·黑贝尔的语言(1955年)
17.与奥特加·伊·加塞特的会面(1955年)
18.什么是时问?(1956年)
19.黑贝尔——家之友(1957年)
20.手工作坊札记(1959年)
21.语言与故乡(1960年)
22.关于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962年)
23.致勒内·夏尔(1963年)
24.阿达尔贝特·施蒂夫特的《冰的故事》(1964年)
25.对曾在之物的暗示(1966年)
26.艺术与空间(1969年)
27.符号(1969年)
28.人的栖居(1970年)
29.所思(1970年)
30.活的兰波(1972年)
31.语言(1972年)
32.圣名的缺失(1974年)
33.弗里多林·维普林格的最后造访(1974年)
34.回忆艾尔哈特·凯斯特纳(1975年)
35.马丁·海德格尔的祝词(1976年)
文献说明
编者后记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于1975年启动,迄今已出版了80余卷(按计划将编成102卷)。已出版者包含了海德格尔著作(含讲座、手稿等)的基本部分(即全集第1-3部分),余下未出版者多为书信、札记等(全集第4部分,第82卷始)。随着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出版工作的顺利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海德格尔翻译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势,目前至少已有英、法、意、日四种文字的全集版翻译,据说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的全集版翻译也已经启动。相比之下,汉语的海德格尔翻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不能与亚洲邻居的日、韩两国比较,严肃的译著至今只有十几种而已。这种状况是令人羞愧的。
  为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反复酝酿,我们计划根据《海德格尔全集》版,编辑出版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收录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我们依然认为这一部分是《海德格尔全集》中最值得关注的,包含了作者已经稳定下来的思想),而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我们假定,这30卷属于海德格尔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现海德格尔思想的总体面貌。当然,我们也并不因此否认其他卷本(讲座稿和手稿)的意义,而且我们也愿意认为,中文世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完整理解,仍然要基于对《海德格尔全集》的系统译介。但我们选译的30卷至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也或可为将来可能的中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的工作奠定一个基础。
  所选30种著作中,约半数已有成熟的或比较成熟的中文译本,少数几种已经译出了初稿,其余约十余种则有待新译。已出版的译著在编入《海德格尔文集》时,将根据德文全集版重新校订,因为其中有几种原先只是根据单行本译出的,也有几种在译文品质上是稍有欠缺的。
  由于是多人参与的多卷本(30卷)译事,又由于众所周知的海德格尔语文表达方面的奇异性,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在译文风格上是难求统一的,甚至在基本词语的译名方面也不可能强行规范划一。这是令人遗憾的,不过也可能为进一步的义理辨析和讨论留下空间。我们唯希望能够尽量做到体例方面的统一,以便至少让人有一套书的整体感。
  按照我们的计划,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每年出版5种左右,约五六年内完成全部30卷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我们希望藉此为中国的海德格尔研究事业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讨论平台,也愿学术界有识之士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批评、建议,帮助我们做好这项大型的学术翻译事业。
《无尽的追问:关于存在与意义的哲学探索》 序言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从未停止。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这些古老而深刻的命题,在现代的喧嚣与迷失中,显得尤为迫切。本书《无尽的追问》并非意图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艰辛而充满启发的哲学旅程,一同深入探索存在之谜,审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本书的出发点,并非来自某个既定的哲学体系,也非模仿已有的思想名家。它诞生于一种迫切的需要,一种对生命本源和意义的深刻反思。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机械化进程中,我们常常感到一种疏离,一种对自身主体性的怀疑。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却往往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我们拥有无数的工具,却可能遗忘了使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找回那份对于“何以为人”的追问,重新激活那份对“真实存在”的敏感。 《无尽的追问》试图在现代性的困境中,为我们开辟一条通往深刻理解的道路。这条道路并非平坦易行,它需要我们抛弃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接受一些令人不安的真相,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现实。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力图从不同的维度切入,但它们的核心指向是一致的:回归对存在本身的澄明。 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我们的存在深深地嵌入在历史、社会与语言的网络之中。因此,理解存在,也就意味着理解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与时间的关系。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表象的纷繁,触及存在的核心,去感受那份生命的活力与脆弱,去认识那份有限性中的无限可能。 这并非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的耐心、专注与开放的心灵。但我们相信,在这场无尽的追问中,您将收获的,将是比任何现成答案都更加宝贵的东西——一种深刻的自我觉醒,一种对生命意义的全新理解,以及一种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与智慧。 第一章:失落的根基:现代性中的存在困境 现代性的浪潮席卷而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与科技进步。然而,在对效率、理性与客观性的极度追求下,我们却似乎逐渐疏远了那个曾经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存在”。曾经笼罩在人类生活中的神秘感、神圣感,以及对终极意义的渴求,在科学主义的理性光辉下,显得越来越渺茫。我们对自然世界的掌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对自身内在世界的理解却日渐模糊。 本书认为,现代性并非单纯的进步,而是一种复杂的生成过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危机。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我们习惯于将一切视为可被掌控、可被计算的对象,包括我们自己。人的主体性,在科技的逻辑面前,常常沦为被分析、被改造的参数。这种“物化”倾向,导致了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精神的贫瘠。 “疏离感”成为现代人普遍的体验。我们与自然疏离,将大地视为可以任意索取的资源;我们与他人疏离,在社交媒体的虚拟连接中,却体验着更深的孤独;我们甚至与自己疏离,在消费主义的迷幻中,迷失了真实的自我。这种疏离,根本上源于我们对“存在”这一根本现实的遗忘。我们沉溺于“有什么”(Sein-zu-vorhanden),却忘记了“是什么”(Sein)。 当我们不再追问“我是谁”以及“我为何存在”,我们便失去了行动的根本方向。生活变得像一架精密运转的机器,我们只是其中的螺丝钉,被赋予了特定的功能,却不被要求理解机器整体的意义。这种状态,导致了价值的虚无,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 本书的第一个目标,便是要唤醒读者对这种存在困境的敏感。我们需要审视现代性带来的双重性,既要承认其成就,更要警惕其潜在的危险。只有当我们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进步”是否正在以牺牲我们最根本的“人性”为代价,我们才能开始寻找摆脱困境的可能。这并非要否定现代性,而是要为其注入一种更深层的哲学关怀,重新找到我们立足的根基。 第二章:语言的疆域:意义的塑造与局限 语言,是我们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最重要工具。然而,语言并非仅仅是透明的载体,它本身就带有深刻的塑造力,既能打开意义的疆域,也可能成为意义的围墙。本书认为,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结构的制约。 在现代社会,语言的商业化、娱乐化趋势日益严重。词语被标签化、简化化,承载的深刻意义被稀释,沦为传播信息或制造情绪的工具。我们常常被动地接受语言的定义,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词语的表层含义,很容易遮蔽其深层的存在维度。 例如,“自由”这个词,在日常语境中,可能意味着摆脱束缚、随心所欲。然而,从存在哲学的角度来看,真正的自由,是一种对自身存在承担责任的能力,是一种在有限性中做出选择并为之负责的可能性。语言的简化,使得我们对这些深刻的内涵视而不见。 本书强调,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语言。倾听语言不仅仅是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更是要感受语言在表达时的张力,感受其背后所蕴含的未尽之意,以及它所指向的那个无法被完全捕捉的“存在”。许多伟大的哲学思考,都来自于对语言日常用法的质疑与重新审视。 然而,语言也并非万能。存在着某种超越语言的体验,某种在沉默中才能触及的真实。当我们试图用语言去描述爱、痛苦、美的瞬间,我们常常会发现语言的苍白无力。这种“不可言说”的维度,恰恰是构成我们存在丰富性的重要部分。 因此,本书呼吁读者在运用语言时,保持一种谦卑与警惕。我们需要警惕那些被滥用、被简化、被意识形态化的语言,同时也要勇敢地去探索语言的边界,去尝试用更深刻、更富有张力的语言去触及存在的真实。这是一种对语言的“重新赋魅”,也是对意义的“重新发掘”。通过对语言的深刻反思,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把握我们如何塑造意义,又如何被意义所塑造,从而更自由地在意义的疆域中航行。 第三章:时间之流:存在的瞬间与永恒 我们生活在时间之中,时间塑造着我们,也定义着我们。然而,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往往是线性的、机械的。我们将其视为一个匀速流逝的刻度,用来安排日程、衡量成就。但本书认为,时间的存在维度,远比这要深刻得多。 我们首先要摆脱对“当前时刻”的执念。我们常常陷在“现在”的幻觉中,认为只有此刻才是真实的。然而,每一个“现在”都在瞬间消逝,融入到过去之中。我们的过去,并非是已经完全过去的虚无,它以记忆、经验、创伤等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同样,我们的未来,也并非是尚未到来、完全不可知的空白,它以希望、恐惧、期待等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现在。 本书强调,“此在”(Dasein)的展开,始终是面向死亡的。死亡,并非是存在的终结,而是构成我们存在可能性最深刻的边界。正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当下才显得如此珍贵。对死亡的“预设”(Being-towards-death),并非一种悲观,而是一种深刻的真实。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无限的延续,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真实的自我。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复数时间”的可能性。历史并非是单一线性发展的叙事,而是无数个体时间交织、碰撞、回响的场域。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间性”,这种时间性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生存状态之中。理解一个时代,也就意味着理解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时间之流”。 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开放、更深刻的视角来理解时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与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放下对“现在”的僵化执念,拥抱过去所赋予的深刻印记,并以负责任的态度去预设我们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在时间的流动中,存在着某种超越线性时间的“瞬间”——那些深刻的、具有启示性的体验,它们让我们瞥见永恒的可能性。 通过对时间之流的深刻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此在”的有限性与可能性,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并以一种更从容、更深刻的态度去面对生命的起伏与终结。 第四章:真实的存在:从“为在”到“样在” 我们是如何理解“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将事物视为“为在”(Vorhandenheit)的,即它们是客观的、可以被独立出来观察和利用的对象。例如,一张桌子、一本书,我们主要关注它们的属性、功能,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用途。然而,本书认为,这种“为在”的理解,只是存在的一种表面形式,它遮蔽了更深刻的“样在”(Zuhandenheit)。 “样在”是指事物在我们实际的活动和交往中,以一种“上手”的方式显现。例如,我们使用锤子来钉钉子,我们关注的是“钉钉子”这件事本身,锤子是我们完成这个动作的工具,它的存在融入了整个活动之中,我们不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审视,而是直接地“上手”使用它。在这个过程中,锤子并非是孤立的“为在”的物件,而是我们活动中的一部分,它以其“可供性”(Gebrauchbarkeit)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书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从“样在”开始的。我们的日常经验,我们的工具性活动,构成了我们最初理解世界的方式。例如,我们学习走路,不是先去研究“腿”这个对象的解剖学和物理学,而是直接地“上手”去走。 然而,现代性过度强调了“为在”的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将事物不断地“分析”为独立的、客观的对象,以便于测量、计算和控制。这种思维方式,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成就,但也导致了我们对事物“样在”层面的忽视。当我们被要求将一切都分解为“为在”的参数时,事物的鲜活的、参与性的存在方式就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作为“此在”,也常常被当作“为在”的对象。我们在社会中,被定义为某个职业、某个身份、某个标签,我们被当作一个可以被比较、被评价、被管理的“对象”。这种“物化”的自我理解,让我们失去了作为“样在”的生命活力,失去了那种直接、参与、生动的存在方式。 本书的第四章,便是要引导读者重新认识“样在”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学会从“为在”的视角中走出来,重新回到那种直接的、参与性的、在活动中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要重新感受事物作为“可供性”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重新认识自身作为“此在”的鲜活存在。这是一种对存在更深刻、更完整的理解,它让我们重新找回与世界、与工具、与他人的真实连接。 第五章:追问的勇气:迈向澄明的生活 《无尽的追问》之所以为名,正是因为它强调了“追问”本身的重要性,而非仅仅追求某个终极答案。澄明的生活,并非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答,而是意味着我们拥有了敢于追问、敢于面对存在本身的勇气。 本书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感到迷茫与焦虑,正是因为回避了对生命根本问题的追问。我们害怕面对自身的有限性、死亡的必然性,害怕承认存在的偶然性与无意义的可能。因此,我们选择沉溺于日常的琐碎,用消费、娱乐来麻痹自己,逃避那个需要我们去深刻思考的“何以为人”的问题。 追问的勇气,首先体现在敢于面对存在的“不安”。存在本身并非总是舒适与和谐,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偶然性与冲突。敢于正视这些不安,而不是试图消除它们,是迈向真实的第一步。 其次,追问需要我们打破思维的藩篱。我们必须敢于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被灌输的价值,敢于跳出语言和文化的框架,用一种全新的、更开放的视角来审视世界。这需要一种智力上的冒险精神,一种不畏艰难、不畏孤独的决心。 第三,追问是一种持续的实践。它不是一次性的哲学顿悟,而是一种贯穿于生命始终的探索过程。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的体验,每一次的与他人的真诚交流,都可能成为追问的新起点。 本书并非要将读者推向虚无主义的深渊,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深刻的追问,帮助我们找到个体生命的主体性与真实性。当我们不再盲从、不再逃避,当我们敢于直面存在的复杂与深刻,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 “澄明的生活”,便是这样一种生活:它不是由外在的标准来定义的,而是由个体内在的觉醒所塑造的。它意味着一种深刻的自我认识,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承担,以及一种与世界、与他人建立真实连接的能力。 结语 《无尽的追问》是一次邀请,一次召唤。它邀请您一同走进存在的迷宫,去探索那些被遗忘的维度;它召唤您唤醒内心深处那份对意义的渴望,去发出属于您自己的追问。 或许,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沿途的风景,却足以让我们获得深刻的启迪。在对存在之谜的追寻中,您将发现,真正的意义并非被赋予,而是被创造;真正的自由,并非摆脱一切束缚,而是承担一切选择。 愿本书能成为您在这场无尽追问旅程中的一位忠实的同行者,陪伴您去发现那份属于您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捕捉到作者在探讨“时间性”议题时所构建的那个精妙的逻辑网格。坦白地说,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体力与智力的双重考验。他似乎并不热衷于用直观、线性的叙述来引导读者,而是更倾向于通过不断地、近乎折磨人的概念辨析和词源学的深挖,将我们带回到事物最原始的语境之中。这种写作风格极具侵略性,它不接受任何预设的理解,迫使你不断地解构自己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的日常概念。比如,他对“在世间存在”的阐释,初期读起来会感到非常晦涩和绕口,仿佛作者在故意设置路障。但随着我不断回溯和对照前文,特别是对那些关键德语词汇的细细揣摩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才偶尔闪现。这是一种渐进式的、痛苦但最终富有回报的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必须放下“快速获取答案”的习惯,转而拥抱“在迷雾中行走”的常态。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搭建一套全新的感知世界的脚手架,每读完一章,我都感觉自己看待周围事物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偏移。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其对“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极端重视。作者似乎将语言视为一块尚未被完全开采的矿藏,而不是仅仅用作交流的工具。他的行文充满了对词语的“去蔽”过程,仿佛要剥开我们习以为常的词汇外衣,直视其背后那团跳动着的、更原始的生命力。读起来,你会发现许多句子结构异常复杂,动词和名词的位置常常颠倒或被拉伸,这绝非文笔的冗余,而是为了服务于他所要表达的那种非主体中心主义的视角。这种风格对习惯了清晰主谓宾结构的读者无疑是个挑战,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挫败感,感觉自己被一种高不可攀的智力壁垒所隔绝。然而,一旦接受了这种“非传统”的语法逻辑,你会发现它极其有效地避免了日常语言固有的僵化和偏见,为探究那些尚未被命名的“存在”留下了必要的弹性空间。这本书迫使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使用语言的,以及语言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的思维边界。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评判,这本书展现了一种近乎古典悲剧的严肃性。它不承诺任何轻松的慰藉或即时的解决方案。相反,它直面人类困境中最核心的那些宏大命题——死亡、遗忘、终极意义的缺席。阅读过程中,一种深沉的、近乎于形而上的忧郁感会不时地笼罩心头。这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悲伤,而是一种基于深刻洞察后对世界本质的冷静反思。作者似乎在不断地追问:“我们究竟是如何‘掉入’这个世界,又将如何‘离开’?”这种追问贯穿始终,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保持在一种高亢而又克制的张力之中。它像是一部深刻的交响乐,虽然慢板居多,但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不可回避的重量,最终导向的不是狂喜,而是一种对“有限性”的坦然接受。对于那些在喧嚣中寻找生命真谛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安静的避难所,一个可以正视自身渺小与宏大并存的场域。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提供了进行深度自我审视的“工具箱”。我不是哲学专业的学生,最初接触这些文本时,我抱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但很快我发现,这不是关于理解某位哲学家理论体系的学术练习,而是关于如何重新定位“我”与“世界”关系的过程。书中对“在场”和“缺席”的反复探讨,直接触及到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瞬间——比如专注工作时的心流状态,比如面对自然景物时的那种瞬间的“失语”。这些以往被我归结为“感觉”或“情绪”的东西,在书中的严密论证下,被提升到了存在的层面。这本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让你立刻改变生活方式,但它会持续地在你的潜意识中构建一个新的参照系,让你在未来的每一次决策和思考中,都会无意识地参照那个更深层的结构。它像一把雕刻刀,慢慢地打磨掉那些附着在心智上的表层浮尘,使思想的内核得以显露。

评分

这本书的触感和装帧设计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厚重的纸张,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历史进行着一场庄严的对话。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略带陈旧的气息,让人立刻沉浸到一种严肃的阅读氛围中。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低调而有力的设计,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仅仅是深邃的色调和沉稳的字体,便已将思想的重量不言而喻地传递出来。这绝不是那种可以随意摆放在茶几上消遣的读物,它需要一个专属的书架,一个安静的角落,以及一份全然专注的心态。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阅读快餐化的时代,能拥有一套如此精心打磨、充满仪式感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敬意。从物理层面上讲,这套书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收藏的价值甚至可以与内容本身并驾齐驱。它的存在,本身就在提醒着我,真正的思考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沉淀,而这种实体书籍的厚重感,恰恰是提供了这种必要的“重量感”。每一次将它从书架上取下,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即将要踏入一个深邃的迷宫,需要勇气和耐心去探索其中的每一个弯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