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苗景国 著
图书标签:
  • 金属表面处理
  • 表面工程
  • 腐蚀防护
  • 涂层技术
  • 材料科学
  • 金属材料
  • 化学处理
  • 电化学处理
  • 工艺技术
  • 工业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9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47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在校师生,从事表面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
1)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的特点、技术路线与工艺方法,是一本学习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的简明读本。
2)全书内容系统,案例丰富,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3)每章都设有学习目标、导入案例,便于读者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的特点、技术路线与工艺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金属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金属表面预处理工艺、金属表面改性技术、金属表面镀层技术、金属表面转化膜技术、涂装技术、热喷涂技术、堆焊技术、表面微细加工技术、金属表面再制造技术、先进特种表面处理技术、金属表面复合处理技术、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禁忌、表面分析与覆盖层性能检测技术。本书内容系统、简明,案例丰富、典型,实用性强。

目录

前言
第1 章 绪论 1
 1. 1 表面工程技术概述 2
 1. 2 表面工程技术体系 3
 1. 3 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 3
 1. 4 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 5
  1. 4. 1 表面工程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5
  1. 4. 2 表面工程技术在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 7
 1. 5 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 8
第2 章 金属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 12
 2. 1 固体材料的表面特性 13
  2. 1. 1 固体材料 13
  2. 1. 2 固体.气体的表面结构 13
  2. 1. 3 固体表面特征 18
 2. 2 固体表面的性能 20
  2. 2. 1 固体表面的力学性能 20
  2. 2. 2 固体表面的化学性能 28
  2. 2. 3 固体表面的物理性能 31
第3 章 金属表面预处理工艺 37
 3. 1 表面预处理概述 37
 3. 2 表面预处理工艺 40
  3. 2. 1 表面整平 41
  3. 2. 2 表面脱脂 42
  3. 2. 3 表面除锈 46
  3. 2. 4 表面复合预处理 47
 3. 3 表面预处理新技术 50
第4 章 金属表面改性技术 52
 4. 1 表面热处理技术 53
  4. 1. 1 感应淬火 53
  4. 1. 2 火焰淬火 55
  4. 1. 3 接触电阻加热淬火 56

  4. 1. 4 电解液加热淬火 56
 4. 2 化学热处理技术 57
  4. 2. 1 概述 57
  4. 2. 2 渗碳 59
  4. 2. 3 渗氮 63
  4. 2. 4 碳氮共渗与氮碳共渗 66
  4. 2. 5 渗其他元素 67
第5 章 金属表面镀层技术 70
 5. 1 电镀技术 70
  5. 1. 1 电镀的概念及分类 71
  5. 1. 2 电镀的原理及工艺 71
  5. 1. 3 单金属和合金电镀 76
  5. 1. 4 电镀的发展趋势 79
 5. 2 电刷镀技术 80
 5. 3 化学镀技术 83
 5. 4 电镀与化学镀的环境保护及职业安全与卫生 87
第6 章 金属表面转化膜技术 92
 6. 1 概述 93
 6. 2 金属表面化学氧化技术 95
  6. 2. 1 钢铁的化学氧化 95
  6. 2. 2 铝及铝合金的化学氧化 97
 6. 3 普通阳极氧化技术 98
  6. 3. 1 铝及铝合金的阳极氧化 98
  6. 3. 2 其他金属的阳极氧化 103
 6. 4 硬质阳极氧化技术 103
  6. 4. 1 硬质阳极氧化材料的选择 104
  6. 4. 2 硫酸溶液的硬质阳极氧化 104
  6. 4. 3 非硫酸溶液的硬质阳极氧化 105
  6. 4. 4 硬质阳极氧化的电源波形和脉冲阳极氧化 106
  6. 4. 5 硬质阳极氧化膜的性能 107
 6. 5 微等离子体氧化技术 111
  6. 5. 1 微等离子体氧化原理 111
  6. 5. 2 微等离子体氧化装置及工艺 113
  6. 5. 3 微等离子体氧化膜的结构与性能 114
  6. 5. 4 微等离子体氧化的应用 114
 6. 6 钢铁的磷化处理 115
  6. 6. 1 磷化与磷化膜 115
  6. 6. 2 钢铁的磷化工艺 116
·Ⅴ
  6. 6. 3 钢铁磷化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117
 6. 7 铬酸盐钝化处理 118
  6. 7. 1 铬酸盐钝化与铬酸盐膜 118
  6. 7. 2 铬酸盐钝化工艺 119
 6. 8 金属表面着色技术 120
  6. 8. 1 概述 121
  6. 8. 2 铝及铝合金的着色处理 122
  6. 8. 3 镁合金的着色处理 126
  6. 8. 4 钢铁的着色处理 127
第7 章 涂装技术 131
 7. 1 概述 132
 7. 2 涂料材料 132
  7. 2. 1 涂料的基本组成 133
  7. 2. 2 涂料的分类和命名 135
  7. 2. 3 涂料的成膜机理及成膜过程 136
  7. 2. 4 涂料涂层的作用和特点 137
  7. 2. 5 涂料涂层的应用 139
 7. 3 涂装工艺 141
 7. 4 电泳涂装技术 143
  7. 4. 1 电泳涂装的原理与过程 143
  7. 4. 2 电泳涂装的特点 144
  7. 4. 3 电泳涂装的设备 145
  7. 4. 4 电泳涂装工艺及影响因素 146
 7. 5 喷涂技术 147
  7. 5. 1 空气喷涂 147
  7. 5. 2 高压无气喷涂 148
  7. 5. 3 静电喷涂 150
 7. 6 粉末涂装技术 152
第8 章 热喷涂技术 155
 8. 1 热喷涂的原理和特点 155
 8. 2 热喷涂材料 160
  8. 2. 1 热喷涂材料的特点 160
  8. 2. 2 热喷涂材料的分类 160
 8. 3 热喷涂工艺 163
 8. 4 火焰喷涂技术 165
  8. 4. 1 线材火焰喷涂法 165
  8. 4. 2 粉末火焰喷涂法 166
  8. 4. 3 火焰喷涂工艺 167
·Ⅵ
  8. 4. 4 水闸门火焰喷涂工艺实例 167
 8. 5 电弧喷涂技术 168

前言/序言

表面工程技术是一门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实用性较强的技术, 它不仅涉及材料学, 同时还涉及物理、化学、机械、电子和生物等诸多学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许多传统的表面处理技术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工业发展的需要, 这势必要对过去的一系列技术进行改进、复合和革新, 因此表面工程技术领域的许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地涌现, 并得到了极大地创新和提高。
本书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 拓宽了学科的技术基础, 在内容选择上力求满足实用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做到重点、难点突出, 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使读者能够学以致用。
本书共分15 章, 主要包括绪论、金属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金属表面预处理工艺、金属表面改性技术、金属表面镀层技术、金属表面转化膜技术、涂装技术、热喷涂技术、堆焊技术、表面微细加工技术、金属表面再制造技术、先进特种表面处理技术、金属表面复合处理技术、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禁忌以及表面分析与覆盖层性能检测技术等内容。为便于读者使用学习, 各章编写了学习目标,并介绍了大量特色鲜明的案例。
本书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苗景国副教授任主编, 侯勇副教授和章友谊副教授任副主编, 参编人员有张爱华、杜娟、单丽梅、王新颖、张伟、李欣、杜东方、徐振宇。西南交通大学陈辉教授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肖峰副院长任主审, 两位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读, 在内容选择和安排上给予了充分的指导, 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本书做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还有东方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表工所、中国科学院嘉兴轻合金技术工程中心, 以及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周庆、余健、郑金杰、王记彩、龚正朋等教师, 上述单位及个人有着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经验, 对本书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编写, 尤其是大部分图表、数据、零部件的实物照片、案例的内容提供了诸多的帮助, 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并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资料, 在此向参考文献作者一并表示感谢和致意。
由于编者学术水平有限, 加之时间仓促, 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广大读者对本书内容提出宝贵意见(电子邮箱: miaojg70@ 163.. com)。
编 者
《金属铸造工艺详解》 本书深入剖析了金属铸造的每一个环节,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铸造技术指导。从原材料的选择与准备,到各种主流铸造方法的原理、操作要领与应用,再到铸件后处理的优化,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第一部分:铸造基础与材料 铸造概述: 详细介绍铸造的定义、发展历史、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及其与其他金属成形工艺的比较。 铸造材料: 黑色金属铸造: 重点介绍铸铁(灰口铸铁、球墨铸铁、白口铸铁、蠕墨铸铁、合金铸铁)和铸钢(碳素钢、合金钢、不锈钢)的成分、组织、性能特点、牌号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有色金属铸造: 深入探讨铝合金(纯铝、硬铝、锻铝、铸铝合金)、铜合金(黄铜、青铜、白铜)、镁合金(纯镁、镁铝合金、镁锰合金)以及锌合金(纯锌、锌铝合金、锌铜合金)等的特性、加工性能和适用范围。 特种金属铸造: 简要介绍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在极端环境下的铸造应用。 砂型铸造材料: 详细讲解各种铸造用砂(硅砂、锆砂、铬铁矿砂、镁橄榄石砂等)的性质、标准与选择;粘结剂(无机粘结剂、有机粘结剂如水玻璃、酚醛树脂、呋喃树脂等)的种类、性能特点与固化机理;以及其他辅料(如粉尘、抗氧化剂、涂料等)的作用。 第二部分:铸造工艺方法 砂型铸造技术: 传统砂型铸造: 详述手工造型、机械造型(震实、压实、气冲等)、自动造型线等工艺流程。 先进砂型铸造: 树脂砂工艺: 深入讲解三维胺固化(FA)、CO₂法、覆膜砂工艺等。 壳型铸造: 介绍其原理、优点、缺点及应用。 压力造型: 包括气冲造型、射砂造型等。 铸模材料与制造: 阐述模型(木模、金属模)、砂箱、芯盒的设计与制作要求。 金属型铸造技术: 金属型砂型铸造: 介绍其工艺流程、模具材料选择及应用。 永久型铸造(金属型铸造): 详细阐述重力铸造(砂型、金属型)、低压铸造、压铸(冷室压铸、热室压铸)的工艺特点、设备要求、模具设计、操作要点以及适用的合金范围。 特种铸造技术: 熔模铸造(失蜡法): 讲解其工艺流程、制壳过程、熔模材料、蜡模制作、焙烧、浇注与后处理等,适用于复杂、精密铸件。 陶瓷型铸造: 介绍陶瓷型材的制备、成型、焙烧、浇注等工艺,适用于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铸件。 连续铸造: 阐述其原理、设备、工艺流程,适用于生产铸钢、铸铝棒材、板材等。 离心铸造: 详细介绍其工艺原理、设备、模具设计,适用于制造管材、环形件等。 第三部分:铸件设计与质量控制 铸件设计原则: 探讨铸件的结构设计、壁厚均匀性、拔模斜度、圆角半径、加强筋等如何影响铸造过程和铸件质量。 浇冒口设计: 详尽讲解浇口杯、直浇口、横浇口、内浇口、冒口(开式冒口、闭式冒口、隔热冒口)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以及如何保证金属液的顺畅充型和补缩。 内壁设计: 重点阐述砂芯、芯盒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如何避免砂芯塌陷、变形等问题。 铸造缺陷及防治: 气孔与疏松: 分析气孔产生的机理(气体、收缩)及其消除方法。 夹砂与粘砂: 讲解其原因与预防措施。 裂纹: 探讨热裂、冷隔、缩孔、缩松等缺陷的成因与控制。 浇不足与冷隔: 分析充型能力不足的原因与改进。 变形: 探讨内应力、冷却不均等导致的变形及其矫正。 铸造过程控制: 强调金属熔炼温度、浇注温度、浇注速度、型砂湿度、型腔温度等关键参数的控制。 铸件检验与测试: 介绍铸件外观检查、尺寸检验、无损检测(X射线、超声波、磁粉、渗透检测)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 第四部分:铸造生产组织与经济性 铸造车间布局与设备配置: 讨论铸造生产线的规划、自动化程度、设备选型与维护。 生产成本分析: 讲解原材料成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人工成本等对铸造产品价格的影响。 绿色铸造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节能减排、废旧砂的回收利用、环保型粘结剂的应用等。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图文并茂,力求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金属铸造的原理,掌握各种先进的铸造技术,并能独立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这本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金属世界精微之处的大门。我之前对金属表面处理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一些基础的认知层面,比如电镀的原理,或者简单的钝化处理。但随着我所在公司业务的拓展,我们开始接触到一些对金属表面性能有着极高要求的领域,比如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这些领域对金属表面的精密度、均匀度、附着力,甚至是微观形貌都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因此,我急切地需要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高难度技术的书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诸如等离子体处理、激光表面改性、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先进技术,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技术在不同金属材料(如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镁合金等)上的具体应用。我特别想了解,在进行这些复杂处理时,关键的工艺参数是如何控制的?例如,等离子体的气体成分、功率、处理时间,PVD/CVD的真空度、靶材选择、基板温度等等,这些细节的差异,往往决定了最终的性能指标。书中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工艺流程图,甚至是一些优化工艺参数的指导性建议,那就太有价值了。另外,对于表面分析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书中是否有相关的介绍,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和表征处理后的金属表面?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我能否在新的技术领域站稳脚跟,甚至取得突破。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量身定做的。我从事金属加工行业已有十余载,从最基础的打磨抛光到后来的电镀、阳极氧化,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表面处理工艺。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速度之快,让我这个“老兵”也倍感压力。很多时候,在遇到一些棘手的技术难题时,总觉得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应对,尤其是在一些高端精密件的表面处理上,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一个小小的瑕疵就可能导致整个批次的报废。这本书的标题——《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虽然朴实无华,却直击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求。我迫切地想知道,它是否能够系统地梳理当下最前沿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例如纳米涂层、PVD/CVD技术在特定金属基材上的应用,以及它们在提高耐磨性、抗腐蚀性、导电性等方面的最新突破。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不同表面处理工艺的优缺点、适用范围、操作参数控制的详细阐述,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还有,对于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的当下,书中是否有关于绿色环保型表面处理工艺的介绍和发展趋势的探讨,这一点对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仅停留在原理的讲解,更能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导,那将是对我工作极大的助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拨开迷雾,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提升我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拿起《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这本书,我的思绪仿佛飘回了那些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日子。作为一名研究金属材料方向的学生,我对金属表面的形貌、结构和性能变化一直充满好奇。表面处理,在我看来,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能够赋予普通金属以非凡的特性。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金属表面处理的微观机理的深入探讨。例如,在电化学过程中,金属离子的沉积机制是怎样的?在热处理过程中,表面元素的扩散和相变是如何发生的?在PVD/CVD过程中,等离子体与基材的相互作用又有何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表面形貌演变、晶体结构变化、以及化学成分改变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模拟。此外,对于各种表面分析技术(如AFM、SIMS、TEM-EDX等)在研究表面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我也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有相关的介绍,展示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揭示表面处理的奥秘。我期望这本书不仅能告诉我“做什么”,更能让我理解“为什么”,能够从科学的本质上掌握金属表面处理的规律,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提升我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希望。我们公司主营业务之一是生产高精度的金属零部件,用于一些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比如汽车发动机、精密仪器等。在这些领域,金属表面的性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寿命、效率和安全性。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更先进、更可靠的表面处理技术,以满足客户日益严苛的要求。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硬质阳极氧化、渗氮、渗碳、PVD硬质涂层(如TiN, CrN)、以及DLC(类金刚石碳)涂层等方面的介绍。我希望能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它们在提高金属材料的耐磨性、抗咬合性、耐高温和抗氧化性方面的具体表现。书中对于工艺参数的控制、膜层结构的分析、以及性能测试方法的介绍,是否足够详尽和专业?我还需要了解,在这些高端表面处理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通用的失效模式,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来规避这些风险。此外,对于新型的表面处理技术,例如超声波辅助电解沉积、磁控溅射镀层等,书中是否有相关的技术进展和应用前景的探讨?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的技术团队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参考,帮助我们不断优化现有工艺,开发新工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评分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这本书的到来,无疑为我这位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前辈,提供了一次系统梳理和更新知识的机会。我参与过早期的电镀、磷化等传统工艺,也接触过后来的阳极氧化、喷涂等相对成熟的技术。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与金属表面处理的融合,一些全新的概念和工艺层出不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行业发展的“路线图”。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那些正在崛起的新兴表面处理技术,例如,基于纳米颗粒的自组装涂层、仿生学原理设计的超疏水/超亲水表面、以及利用微等离子体或激光诱导的表面功能化技术。同时,我也非常关注这些新技术在提高材料的智能化、自修复能力、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潜力。书中关于这些技术的理论基础、制备方法、性能评估,以及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的介绍,将对我极具价值。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与时俱进,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并有机会将这些前沿技术引入到我们的生产和研发中,保持公司的技术领先性。

评分

当我得知有《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这本书的问世,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来了!”。我是一名产品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工程部门沟通,讨论如何通过表面处理来提升产品的整体质感和附加值。然而,我对金属表面处理的具体技术细节了解得并不深入,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工程部门的反馈。这导致我们在设计初期,可能无法充分发挥表面处理的潜力,或者在设计上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与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桥梁”。我希望它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介绍各种主流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比如电镀(镀铬、镀镍、镀锌)、喷涂(粉末涂料、液体涂料)、阳极氧化、拉丝、蚀刻等等。我尤其想了解,不同处理工艺在颜色、光泽度、纹理、硬度、耐腐蚀性等方面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它们各自的成本效益如何?以及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设计上的考虑因素需要注意,才能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表面效果?书中如果能提供一些不同处理工艺的对比表格,或者一些成功的工业设计案例分析,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具象地理解金属表面处理的可能性,从而在产品设计中提出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方案,将优秀的设计理念转化为令人惊艳的实体产品。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这本厚重的书籍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我一直对那些让普通金属焕发新生、展现独特魅力的工艺感到着迷。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不同金属表面处理的“美学”解读。比如,如何通过精妙的工艺,让金属表面呈现出如丝绸般的光滑,或如星辰般璀璨的效果?如何通过蚀刻、拉丝、喷砂等纹理处理,赋予金属表面独特的触感和视觉冲击力?我尤其想了解,那些在艺术品、奢侈品、高端汽车内饰等领域常见的金属表面装饰效果,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表面处理技术实现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色彩学在金属表面处理中的应用,比如如何调配出独一无二的金属色彩,或者如何通过多层涂层实现色彩的深度和层次感?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提供丰富的视觉案例,用高质量的图片展示各种精美的金属表面处理效果,并附带详细的工艺说明。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丰富的灵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金属在经过表面处理后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

评分

当我看到《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这本书的封面时,我的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所在的行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对于一些电子消费品,消费者对产品的外观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手机外壳的防刮擦、耐腐蚀能力,以及其呈现出的质感和光泽度,都与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息息相关。我目前负责的一个项目,涉及到一种新型合金材料的表面着色和保护,现有的一些常规处理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成本也偏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彩色阳极氧化、电泳涂层、以及各种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在装饰性金属表面处理方面的最新发展。例如,如何实现金属表面多种颜色的叠加,如何获得更加细腻、均匀的哑光或高光效果,以及如何提高涂层的耐候性和耐磨性。书中如果能包含一些实际案例,展示不同处理工艺在不同产品上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优缺点,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启发。此外,对于新型环保型表面处理技术的介绍,比如无氰电镀、低VOCs涂料等,我也非常感兴趣,这不仅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也能帮助我们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宝典”,帮助我找到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金属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都充满了好奇,而《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这本书,似乎恰好满足了我对这“外在美”的探索欲。我是一名对材料科学充满兴趣的爱好者,尤其喜欢了解一些工业背后的精细工艺。金属表面处理,在我看来,就像是给金属穿上一层既能保护身体,又能展现个性的“华丽外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金属表面处理的历史演变,从最古老的金箔工艺到现代化的纳米涂层技术,了解不同时期技术的特点和代表性成果。我也对不同金属(如铝、铜、铁、不锈钢)在表面处理上的独特性感兴趣,比如铝合金的阳极氧化为什么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铜的表面处理又有哪些特殊的考量。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比较“冷门”但又非常有技术含量的表面处理方法,例如电化学抛光、超声波辅助处理、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化学转化膜技术?我对这些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它们能达到的效果感到非常好奇。如果书中有对这些技术进行详细的图解说明,或者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其应用,那将大大增强我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金属表面处理有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其中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

评分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样一个在工业领域深耕多年的老工程师来说,意义非凡。我亲历了中国制造业从弱到强的过程,也见证了表面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虽然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产品复杂性和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我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局限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系统回顾和深化理解现有技术,同时也能学习和掌握最新技术的重要工具。我期待书中能够对各种表面处理技术的优劣势进行客观、系统的对比分析,并且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工艺在成本、效率、环保、以及最终产品性能方面的影响。比如,在选择电镀还是PVD涂层时,应该考虑哪些关键因素?在进行阳极氧化时,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膜层的厚度和均匀性?书中是否包含了一些关于工艺优化和故障诊断的实用方法?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行业(如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建筑)对金属表面处理的特定需求的解读,以及针对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我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为公司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