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為瞭嚮青少年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而編寫的普及讀本。文字精煉、條目清晰,可以作為中國藝術史的入門“小百科”。全書提煉瞭傳統藝術史中的六十幾個條目,如:青銅器、甲骨文、兵馬俑、畫像石、唐三彩、壁畫、景泰藍、園林、書畫等,都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經典代錶。每篇都配有精美圖片,文字活潑有趣,圖文對照,方便學生感受中國傳統藝術魅力。
時間為序,介紹中國傳統藝術簡單常識的通俗讀物,內容涵蓋麵廣,包括:青銅器、甲骨文、兵馬俑、畫像石、石窟、唐三彩、雕塑、唐裝、青花、壁畫、傢具、景泰藍、園林、篆刻、書畫等。讓學生瞭解中國文化,感受中國傳統藝術魅力。全麵瞭解中國文化種類和內在精神,提高學生審美文化的讀物。
張長徵,博士。現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設計學教研室副主任。
王玲梅,女, 一直從事於中學美術教學與研究。
張紅纓,資深中學曆史教師,具有26年初中曆史教學經驗
土與火的對話——洗練明快的原始彩陶
“一言九鼎”——商代青銅鼎
難解的曆史謎團——三星堆青銅人像
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開“捲”有益——記錄經典的竹簡
謙謙君子 溫潤如玉——精美的古代玉器
號令韆年的儀仗——秦始皇陵兵馬俑
懸在屋簷的藝術品——瓦當
穿越神話與現實——馬王堆T型帛畫
“揚鞭隻共鳥爭飛”——漢代銅奔馬
“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
石頭上的風土人情——畫像石與畫像磚
來自漢代的快樂使者——擊鼓說唱俑
深沉雄大的紀念碑——霍去病墓石雕
以形寫神 遷想妙得——顧愷之和《女史箴圖》
七個人的一百年——傳世畫作中的竹林七賢
“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與《蘭亭集序》
文武雙全的“正書之祖” ——鍾繇和他的楷書
洞窟裏的佛教藝術——敦煌莫高窟
青綠重彩 咫尺韆裏——展子虔和《遊春圖》
駱駝背上的盛唐風情——唐三彩
二寸羊毫四寸硯——大唐書魂顔真卿
法度森嚴 瘦用神通——柳公權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顛張醉素”和他們的書法作品
健康豐腴 艷而不俗——《搗練圖》中的唐代美人
丹青神化 天下取則——閻立本
天衣飛揚 滿壁風動——吳道子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王維和他的山水田園詩畫
內廄之馬 皆臣之師——韓幹《照夜白圖》
山是一座佛 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
天女來相試 將花欲染衣——唐代服飾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私人學者的案頭筆記,私密而又充滿探索欲。它的敘述口吻非常親切,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更像是與一位博學的長者在壁爐邊促膝長談。在描述一些相對冷門的藝術流派或地方文化特色時,作者似乎傾注瞭大量心血去搜集那些不那麼容易被主流史學關注到的細節。我特彆留意瞭關於巴蜀青銅器紋飾的專題介紹,那粗獷、神秘的風格,與中原地區的禮製美學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作者不僅描述瞭這些差異,還試圖去解讀這種地理環境和生存哲學如何塑造瞭不同的審美取嚮。這種挖掘“文化異質性”的努力,讓整本書的內涵顯得尤為豐富和耐人尋味,避免瞭將“中國文化”簡單化、同質化的傾嚮。
評分說實話,我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抱有一絲懷疑的,畢竟“圖解”二字,有時意味著內容的膚淺化。但很快,我的疑慮就被打消瞭。它並非停留在簡單的圖片展示層麵,而是真正做到瞭“以圖證史,以圖釋義”。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魏晉風度中“竹林七賢”的章節,文字部分對他們的思想內核和生活方式的解讀已經相當到位,但真正讓我茅塞頓開的是那些通過齣土文物和繪畫還原的場景復原圖。那些士人飲酒、撫琴、縱談的畫麵,不再是抽象的文字描述,而是有血有肉、有空間感的畫麵,讓我對那個“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時代精神有瞭更直觀、更感性的把握。這種深度挖掘而非走馬觀花的敘述方式,遠超齣瞭我對此類普及讀物的預期,它成功地架起瞭學術研究與大眾理解之間的橋梁,功力可見一斑。
評分這套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美學與實用性的完美結閤!我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和清晰的脈絡結構所吸引。裝幀的紙張質感細膩,即便是印刷的圖片也色彩飽滿,細節縴毫畢現,看得齣來齣版方在選材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尤其是一些古代器物或壁畫的局部特寫,那種肌理感幾乎要穿透紙麵,讓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觸摸。我本來對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或唐代的三彩俑的瞭解僅限於教科書上的模糊概念,但這本書裏詳盡的圖解和標注,將它們的形製、紋飾寓意乃至燒製工藝都做瞭深入淺齣的剖析。比如,關於“六博”棋具的演變過程,通過時間軸和不同時期的實物對比圖,一下子就將那個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清楚瞭。讀起來完全沒有枯燥感,每翻開一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策劃的博物館導覽,視覺體驗極其愉悅,對於我這種偏愛視覺學習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效率翻倍的寶典。
評分作為一個對古代文學和哲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知識體係的完整性和邏輯的嚴密性。這本書在處理從先秦諸子百傢爭鳴到唐代詩歌藝術鼎盛這個漫長的時間跨度時,展現齣瞭驚人的駕馭能力。它並沒有將藝術和思想割裂開來,而是巧妙地將兩者交織。例如,在探討漢賦的鋪陳誇飾之美時,它會立刻引入當時的建築風格或玉器雕刻中的繁復裝飾手法作為佐證,顯示齣一種“整體文化氛圍”的構建。這種宏觀視野的把控,使得學習過程不是零散知識點的堆砌,而是一個有機生長的曆史文化體。當我讀到關於佛教藝術傳入及本土化轉型的部分時,那種不同文化元素碰撞、融閤的張力,被圖文並茂地呈現齣來,讓人不禁為古人的智慧和包容性感到贊嘆。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極佳的“切入點”和“擴展性”。對於初學者,它提供瞭清晰的骨架和入門指南;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它提供瞭深入挖掘的綫索和新的視角。我發現自己時不時地會因為書中提到的一件器物、一首詩的特定意象,而停下來,轉而去查閱相關的原始文獻或考古報告,這完全激發瞭我主動求知欲。它不是知識的終點,而是一個無比精妙的起點。特彆是書中對於一些重要曆史節點的文化轉摺點描繪得極為精準,比如秦漢大一統後對“法度”的推崇如何體現在書法和建築的規範化上,這使得文化史的學習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史,而是緊密嵌入到政治和社會結構變遷中的動態過程。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能夠持續激發讀者探索熱情的優秀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