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哲学与现代性批判: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文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 [A Philosophy of Man and the Critique of Modernity:Writings of Polish Neo-marxism]

人的哲学与现代性批判: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文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 [A Philosophy of Man and the Critique of Modernity:Writings of Polish Neo-marxis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波兰] 亚当·沙夫,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齐格蒙物·鲍曼 等 著,衣俊卿 编,郑莉,张笑夷,马建青 等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波兰
  • 现代性批判
  • 社会理论
  • 文化研究
  • 东欧
  • 意识形态
  • 人本主义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6013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88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
外文名称:A Philosophy of Man and the Critique of Modernity:Writings of Polish Neo-marxis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波兰新马克思主义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际学术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人的哲学与现代性批判: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文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选编的侧重点是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展示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情况,其中既收录了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和亚当·沙夫的几篇重要论文,又重点推介了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历史学家布罗尼斯瓦夫·巴奇科和教育学家波格丹·苏霍多尔斯基等波兰新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家的代表性著述。

目录

总序 全面开启国外马克思主义
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前言
第一部分 奥斯卡·兰格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计算机与市场

第二部分 亚当·沙夫
马克思主义原有思想内容的再发现
马克思主义与异化理论

第三部分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
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和人本主义思想
卡尔·马克思和真理的经典定义
责任和历史
经受无穷拷问的现代性

第四部分 齐格蒙特·鲍曼
马克思与当代文化理论
道德的社会操纵:道德化的行动者,善恶中性化的
行动
论社群主义者与人的自由,或如何化圆为方
不确定性的时代道德的前景如何?
社会学的启蒙——为了谁,关于什么?

第五部分 布罗尼斯瓦夫·巴奇科
马克思与人的普遍性观念
历史知识和道德教训
社会想象与乌托邦表象

第六部分 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
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
哲学与教育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人的哲学与现代性批判: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文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本质特征在于并不以自发的形式起作用。组织化的社会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决定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环境。因此经济规律能够与人的意志协调一致,正如人通过现代科技利用自然规律,使其与自己的意志相一致一样。这就是恩格斯的著名论断,当他谈起社会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规律起作用的能力时,将其称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我想我们能够根据它们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普遍性的规律,即在每一社会经济制度中均发挥作用的规律。它们是生产与再生产的规律。首先它们涉及劳动过程中的组织的一般特征,合作与分工,凝结在生产中的间接劳动和直接劳动的作用等问题。它们也是再生产的规律,涉及生产资料的再生产,控制消费与积累,维持经济活动各部门在再生产进程中的平衡。所有这些规律适用于各种生产方式,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封建制还是其他。在任何社会这些规律都可以在实物间建立一定的技术性的平衡。它们说明,例如,如果人们消耗掉全部的净产品,那么就无法积累,如果不进行生产资料的补偿性生产就无法维持再生产,即如果想生产一定数量的钢,就需要一定数量的煤,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必须维持经济中的这种物质间的平衡,因为它们关乎生产的运行。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规律,换言之,这些规律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着人们经济活动的动因,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使用生产资料的目的。例如,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是为了所有者的利润,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则是为了满足全社会的需要。我认为,斯大林在其著作中谈及潜在于每种经济体制下的基本规律时所使用的术语,是相当有帮助的。但这一思想实际上来源于马克思。即,当我们研究一种社会制度,我们需要发现组织整个制度的经济规‘律,而这一规律为现存的生产关系所决定。资本主义条件下它决定生产是为了私人利润;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决定生产是为了满足全社会的需要。因此,首先这是每种生产方式都存在的基本规律,它决定着生产资料的使用目的。
  除了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整个生产进程的组织这一目的,生产关系也决定着人类活动的社会相互作用形式:例如,人们活动的相互作用是采取竞争、垄断还是计划性指令的形式。这也是生产方式的一个结果,而且这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确实会产生具体的特殊的经济规律。
  因此,包含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内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生产和全部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二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计划性的,关于这一点我理解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对经济进程的有意识指导。这里我不深入探讨计划的方法,无论集中的,还是分散的,或其他,但生产资料是社会财产这一事实产生了如下影响,社会主义社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整个经济生产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计划性的。在这种社会中经济规律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社会福利有意识地指导发挥作用。
  除了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一般性经济规律和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特殊规律,也有一些介于二者中间的规律。它们不是一般性的,但也不局限于一种生产方式。它们在几种生产方式中起作用,标志着这些生产方式的一定的普遍性特征。这些经济规律是商品生产的结果,例如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在实践中意味着金钱交换,还有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在纯理论中,我们可以区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过程,但在实践中这两个过程往往是紧密联结的。发达的商品生产就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的生产。因此此处我要补充上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

前言/序言

  波兰新马克思主义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际学术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20世纪60、70年代,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致力于反思批判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通过关于人、异化、技术理性、人道主义等问题的探讨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复兴。波兰新马克思主义兴起于哲学领域,以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 Leszek Kolakowski)和亚当·沙夫(Adam Schaff)为主要代表,同时也对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20世纪60、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已经在波兰构成了一种理论潮流。然而,由于在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没有像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那样,形成一个十分紧密的理论流派或者学术团体,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甚至是张力,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很少把他们作为一个有机的学术单元或者学术团体加以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和研究状况也大体如此,迄今主要集中于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和亚当·沙夫思想理论的研究。例如,沙夫的《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历史与真理》,科拉科夫斯基的《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关于当代左派的文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经受无穷拷问的现代性》《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等著作都已经出版了中译本,并且陆续出现了关于沙夫和科拉科夫斯基的专门研究著述。相比之下,学术界对于其他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鲜有译介 和专门研究,即使其中某一理论家(如齐格蒙特·鲍曼)进入了我国学术研究的视野,人们也没有将之纳入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之中。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没有像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新马克思主义那样形成一个十分紧密的理论流派或者学术团体,但是,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总体上也是一个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定位和价值取向的学术群体。因此,本文集选编的侧重点是尽可能全面地展示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情况,特别是几位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其中我们既收录了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和亚当·沙夫的几篇重要论文,又重点推介了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 Oskar Lange)、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思想史学家布罗尼斯瓦夫·巴奇科(Bronislaw Baczko)和教育学家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BogdanSuchodolski)等波兰新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家的代表性著述。对于波兰新马克思主义这一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定位和价值取向的学术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学术地位和理论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波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激进的理论批判传统来加以理解。
  首先,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东欧地区,特别是波兰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我们在揭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史时曾反复强调,中东欧地区20世纪的理论繁荣,特别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与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本质的关联①。
  关于中东欧的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著名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 Halford John Mackinder)在1919年出版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将之界定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
思想的熔炉:从东欧视角审视人类境况与现代性困境 本书汇集了东欧思想界,特别是波兰新马克思主义者们对于“人的哲学”的深刻探讨,以及他们对现代性展开的锐利批判。这些篇章并非孤立的学术论述,而是诞生于特定历史语境下,对社会现实、政治困境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思想的熔炉,在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被重新激活,并与当地的经验现实相结合,迸发出独特的思想火花。 “人的哲学”,在这些作者的笔下,绝非抽象的形而上学思辨。它关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关乎人的本质与异化,关乎自由、主体性以及在结构性力量面前的能动性。这些思想家们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关注,但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和官僚化的社会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可能被压抑,人的价值可能被物化,个体的真实需求和创造力可能被束缚。因此,他们致力于揭示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异化机制,探索如何在看似僵化的体制中找回人的尊严和自主性。 他们的批判对象是“现代性”本身。这里的现代性,并非指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增长,而是指向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一种价值取向以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这些波兰思想家们观察到,现代性的发展,尤其是在东欧特殊的社会主义现实下,往往伴随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现代性承诺了解放和进步,却可能导致新的压迫和不平等;另一方面,理性化和技术化进程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剥夺生活的意义,制造出一种“非人化”的处境。他们批判那种将人简化为生产要素或消费主体的工具理性,批判那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倾向,批判那种将个体淹没在庞大、匿名化的官僚体系中的冷漠。 东欧的特殊性在于,这些思想家们在社会主义的语境下进行的批判,使得他们的思考具有了独特的视角。他们既要反思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病,又要审视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他们面对的,是高度集权的国家,是意识形态的强制灌输,是经济计划的僵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单一化。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哲学”的探索,尤其显得珍贵和具有挑战性。它是一种对被扭曲的人性进行疗愈的尝试,一种对被压抑的创造力进行呼唤的努力。 在本书的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以下几个核心问题的深入讨论: 人的本质与异化: 作者们借鉴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现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他们探讨了经济异化、政治异化、文化异化,以及在官僚主义和技术理性主导下,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如何遭受侵蚀。他们强调,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经济生产力上,更体现在其作为自由、有创造力的个体的存在。异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也可能在其他社会模式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主体性与能动性: 在面对强大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时,个体的能动性何在?这些波兰思想家们拒绝宿命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构建自身命运中的作用。他们探讨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抵抗与创造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看似被决定的环境中,重新找回个体的选择权和行动力。这种对主体性的坚持,是对现代性可能造成的个体原子化和被动化的有力回应。 理性与非理性: 现代性常常被等同于理性的胜利,但这些作者们却看到了理性化进程的另一面。他们警惕那种片面追求效率和计算的工具理性,因为它可能导致对情感、价值和意义的忽视。他们也审视隐藏在理性化外衣下的非理性力量,例如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狂热,以及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难以预料的后果。他们呼唤一种更全面、更具人文关怀的理性,一种能够与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相协调的理性。 批判的维度与方法: 这些波兰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他们试图在批判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在解构中寻求重建。他们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但同时吸收了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洞见。他们的批判是深刻的、多层次的,旨在揭示现代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并为超越这些矛盾提供思想的指引。 东欧的经验与普世价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东欧的特定历史经验,如社会主义的尝试、政治压迫、经济困境等,融入到对现代性的普遍批判之中。这种从“边缘”出发的批判,往往比从中心地带发出的批判更具警觉性和深刻性。它揭示了现代性并非铁板一块,其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语境下的呈现方式可能差异巨大,并且暴露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张力。同时,他们对人的解放和尊严的追求,又具有普遍的意义,能够与全球范围内对现代性反思产生共鸣。 本书的作者们,如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Leszek Kołakowski)、克日什托夫·沃伊蒂拉(Karol Wojtyła,即后来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其早期哲学思想也深受此影响)以及其他同代的思想家,他们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他们以犀利的笔触,剥离现代性的光鲜外衣,直抵其核心的困境。他们的思考,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阅读本书,如同走进一个思想的殿堂,聆听来自东欧的智者们关于人类处境的深刻剖析。他们挑战我们固有的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性的承诺与代价。他们的批判,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总结,更是对当下以及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警示与启迪。本书为所有对人的本质、对现代性困境、对社会发展方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一次来自东欧视角的独特而宝贵的洞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和效率的同时,永远不能忘记对人的价值、对精神世界的关照,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永恒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看起来非常严谨,似乎是按照主题脉络精心挑选和组织的文集,而不是简单地将历史文献堆砌起来。这表明译者和编者对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脉络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对我来说,研究思想史的价值就在于理解思想是如何演变和回应挑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些思想家们面对斯大林主义僵化、技术理性至上以及消费文化兴起时,所采取的独特回应策略。 我尤其关注他们如何定义“人”(Man/W człowieku)。在强调结构性压迫的同时,他们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坚持程度如何?一个有力的“人的哲学”不应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存在处境的深刻理解之上。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中对“个体”的原子化理解,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中来考察,那么它的贡献将是巨大的。它或许能提醒我们,真正的解放,永远是主体性的回归,而非对新技术的盲目崇拜。

评分

我刚翻到前言部分,就被其中对“物化”现象的细腻描述所吸引。它似乎没有直接跳入高深的本体论讨论,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入手,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在充斥着即时满足和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很少停下来审视自己是如何被“物化”的——我们的情感被算法预测,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这本书如果能系统地描绘出这种“隐形锁链”,将非常有价值。 我特别想知道,他们如何将“人的哲学”与“现代性批判”这两个看似宏大的命题,落实在对个体异化(Alienation)的分析上。现代性的一个核心悖论是,它在物质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富足,却在精神上造成了普遍的匮乏。这本书是否能清晰地阐释这种悖论背后的结构性原因?我倾向于认为,真正的批判性思想必须具备一种穿透表象,直达权力与存在的深层结构的能力。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面对当代困境的“精神导航图”。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和编排也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中的一员,它似乎在努力抢救和呈现被主流思想史遗忘的宝贵遗产。对我这样一个对中欧哲学史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及时的礼物。我总觉得,在当代思想图景中,来自非西方主流(即非英美分析哲学或法兰克福学派核心)的声音往往被边缘化了。阅读这些译文,我希望能体会到一种不同于德法哲学的思维脉络,一种可能更加注重历史决定性和实践性的论述风格。它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现代性“他者”视角的窗口,而不是仅仅重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批判框架?我对此抱持着相当高的期待。 尤其是关于“批判”的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坚守人文关怀的批判。现代性批判很容易导向一种技术悲观论,或者对启蒙理性全盘否定。我希望这批思想家能够展示出一种“建设性的批判”——即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一种基于对“人”的重新理解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能就隐藏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重新阐释之中,即如何从政治经济批判中提炼出一种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哲学愿景。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理论速食。我感觉这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现场的智力考察,去探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比如东欧剧变前后的思想激荡——下,这些思想家是如何构建他们的理论大厦的。阅读这些文集,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思想对话,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西方的现代性危机,还有自身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带来的深刻反思。这种“双重困境”下的思想产出,往往比单一视角的理论更有张力、更耐人寻味。它或许能帮我们理解,在宏大叙事崩塌后,个体如何重建意义和价值。 我特别留意了“波兰新马克思主义”这个标签,它暗示了一种区别于苏联正统教条的路径。我推测,这些文章里一定充满了对异化、自由意志以及人与技术关系的反思,而且很可能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甚至萨特的某些元素,但又植根于东欧的社会经验。我期待看到他们如何处理主体与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在一个曾经强调集体主义,现在又被全球资本主义渗透的社会中,个体“人”的能动性究竟体现在哪里。这种具体语境下的理论建构,远比抽象的哲学辩论更具说服力。

评分

这本《人的哲学与现代性批判》光是书名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它直指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困境。我常常觉得,我们现代人好像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涡流里,追求效率、技术进步,却越来越感到一种深刻的疏离感。这本书的标题承诺要提供一个“人的哲学”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性”,这正是当下许多思想者努力的方向。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坚实的理论工具,帮助我们剖析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乃至技术霸权是如何异化了我们作为“人”的本质。 我最关心的部分是它如何处理“批判”的力度。很多对现代性的批判往往止步于描述现象,或是陷入某种怀旧的浪漫主义中。我希望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能够带来一种更具操作性、更贴近社会现实的分析框架。他们是否能有效地结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现象学、存在主义对主体性的探讨?例如,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者的主体性是如何被重塑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能够穿透意识形态迷雾,直达权力运作核心的深刻洞察,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哲学思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