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带一路”前行航标——新时代中国海外园区再出发

打造“一带一路”前行航标——新时代中国海外园区再出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拓,蔡永记 著
图书标签:
  • 一带一路
  • 海外园区
  • 中国投资
  • 区域发展
  • 国际合作
  • 经济发展
  • 园区建设
  • 新时代
  • 全球化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209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3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智库报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海外产业园区经过20多年发展,为带动国内企业“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产业升级和双边经贸政治文化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本报告全面系统搜集整理了1995年以来我国企业创办的183个海外产业园区资料,详细描绘其历史演进轨迹及空间分布变化情况;通过比较“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前后海外园区发生的重大变化,阐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深刻影响;结合新加坡、日本、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实践经验,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海外产业园区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政策措施的建议。


作者简介

林拓,1973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华东师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入选上海曙光学者、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华东师大世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与海洋发展”教席基地首席科学家,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住建部科技委亚热带低碳生态城市住宅示范计划执行负责人,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领导考评中心特聘专家,中国特色商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大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专家等。

蔡永记,博士,华东师大中国特色商会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长期依托“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的地域优势搜集积累大量海外园区资料并做了大量的访谈,以《“一带一路”与我国海外产业园区时空演进》为题的博士论文获得好评,目前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目录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中国海外产业园区的两轮拓进……………………(5)

一初期艰难探索的成长经验…………………………(6)

二第一轮拓进:机遇与挑战下的中国作为…………(18)

三第二轮拓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贡献……(26)

第二章功能转型:从经贸合作载体提升为战略

合作平台……………………………………………(38)

一经贸合作载体的建设成效及限度…………………(38)

二多层推动下园区战略合作平台构建………………(45)

三园区战略合作平台功能的重大跨越………………(52)

第三章布局转变:从圈层扩散提升为梯度拓展…………(57)

一亚洲:东南—西北的圈层扩散……………………(57)

二非洲:西北—东南的圈层扩散……………………(61)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梯度拓展新态势……………(65)

第四章模式转换:从嵌入带动提升为集群联动…………(77)

一嵌入带动模式的形成及其逻辑……………………(77)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集群联动新格局……………(85)

三发展模式转换与新型发展共同体的逐步构建……(92)

第五章海外产业园区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96)

一关于国内方面的分析………………………………(99)

二关于东道国方面的分析…………………………(105)

三关于园区自身方面的分析………………………(111)

第六章构建新型共同体:新时代海外园区发展方略…(116)

一顶层统筹方略………………………………………(117)

二布局优化方略………………………………………(121)

三多维协调方略………………………………………(127)

四“海外护航”方略…………………………………(132)

五根植融合方略………………………………………(136)

附录一国内外对中国海外产业园区的评价……………(141)

附录二若干典型海外产业园区的基本情况……………(159)

参考文献………………………………………………………(179)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假设的书籍简介,内容不涉及“打造‘一带一路’前行航标——新时代中国海外园区再出发”这一主题,并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 书名:《失落的织女星:中世纪欧洲手稿中的天文学与秘术交织》 作者:伊莱亚斯·凡·德·海姆(Elias van der Heim) 出版信息:牛津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书籍简介 《失落的织女星:中世纪欧洲手稿中的天文学与秘术交织》是一部深入探究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欧洲知识体系中,理性科学与神秘主义如何共存、渗透乃至相互塑形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的核心议题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政治或宗教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羊皮纸与牛皮纸上那片被后世历史学家常予低估的知识疆域——那些隐藏在修道院图书馆深处、贵族书房密室中的手稿文献。 作者伊莱亚斯·凡·德·海姆,一位在帕多瓦大学和巴黎大学接受过严格古典文献学训练的学者,以其对拉丁文、古希腊文及早期中古高地德语文本的精湛掌握,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被现代史观所割裂的“一体化”中世纪宇宙观。 第一部分:星辰的几何与神性的隐喻 本书伊始,便对中世纪早期的“自由七艺”(Artes Liberales)中的“算术”(Arithmetic)和“几何”(Geometry)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重点分析了这些学科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被天文学(Astronomia)所吸纳。作者挑战了将托勒密的《至大全》(Almagest)与教会教义完全对立的传统观点,指出许多中世纪的编者和抄写员,如著名的比尔吉利乌斯(Walther of Speyer),并非简单地复制或禁止古典文本,而是积极地将其视为理解上帝创造秩序的工具。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占星术的合法性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的界定。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严格区分了“自然占星术”(Astrologia Naturalis,用于预测天气、潮汐和作物生长的实用科学)与“判断占星术”(Astrologia Judiciaria,预测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的预言学)。作者通过对比马格德堡的伯诺的著作与早期伊斯兰天文学家的观点,详尽描绘了这种内在的张力与融合。织女星(Vega)作为北天极附近一颗重要的导航与计时星,在这些手稿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它不仅是导航的标尺,更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性质”(Qualitates)与“影响”(Influences)。 第二部分:秘术炼金术与“隐秘之光”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第二部分,即对“秘术”(Arcana)在天文学语境下的渗透分析。不同于现代对炼金术的庸俗理解,中世纪的“赫尔墨斯主义”(Hermeticism)手稿展现出一种精妙的结构。作者深入研究了那些描绘了“天体七行星”与“七种基础金属”对应关系的图谱。 海姆教授利用新近数字化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修道院藏本,揭示了“熔炉与星辰”之间的联系。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微观宇宙”(Microcosm,即人)如何被视为“宏观宇宙”(Macrocosm,即星空)的缩小模型。手稿中关于“提炼黄金的理想时机”的记录,往往与特定的行星会合、月相或彗星的出现紧密关联。这些记录并非迷信,而是早期化学家和冶金学家试图通过遵循宇宙节律来优化其实验流程的尝试。 本书特别关注了那些被归于“伪亚里士多德”或“伪柏拉图”名下的文本,它们在中世纪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些文本提供的,是一种“内在的科学”——它教授的不是如何通过观测来获得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冥想、符号和正确的物质配比来“唤醒”潜藏在物质中的“隐秘之光”。 第三部分:图示、编码与失传的实践 《失落的织女星》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对这些知识载体的物理分析。作者强调,中世纪的手稿是多感官的体验:文本、插图、颜色(颜料的来源与象征意义)和装订方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系统。 书中收录了大量高清彩图,展示了手稿中独特的“天球图”(Sphaera Mundi)的变体。这些图示往往不是为了准确反映当时的已知宇宙模型,而是为了强调某种特定的关系:比如,展示土星的阴郁如何通过特定的几何图形来“隔离”或“转化”。 作者还对部分手稿中发现的、看似随机的符号或缩写进行了艰苦的考证。他提出,这些“编码”可能不是为了向大众隐藏知识,而是作为一种“记忆辅助工具”,帮助拥有部分知识的抄写员或学者在不完全理解其背后复杂神学背景的情况下,仍能重现实验步骤或仪式流程。这些实践可能包括了如何“调校”仪器以捕捉特定的星光,或是如何准备用于特殊仪式的金属合金。 结论:重构知识的连续性 最终,本书成功地将中世纪的“秘术”从边缘化的迷信堆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科学史发展轴线上一个重要的、充满活力的节点。它表明,在文艺复兴的曙光出现之前,欧洲的知识精英们并非在黑暗中摸索,而是在一个复杂的、神圣化的科学框架内,进行着他们对自然界最深层次的探索。通过织女星的光芒,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理性与信仰的边界上所进行的,既严谨又充满奇思妙想的伟大航行。 本书是所有研究中世纪历史、科学史、知识传播史以及西方神秘主义历史学者的必读之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打造“一带一路”前行航标——新时代中国海外园区再出发》,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蓝图,描绘着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新篇章的开启。我对于“航标”的意象特别着迷,它象征着指引、安全与方向。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样一座宏伟的航标,为全球互联互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海外园区”,则是这座航标之下,最具体、最实在的实践载体。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些园区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是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又将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再出发”的解读,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海外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将会有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突破?例如,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这些园区将如何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园区建设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又如何为当地经济发展、就业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希望和行动力,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打造“一带一路”前行航标——新时代中国海外园区再出发》这个书名,读起来就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关于远航和开拓的宏大故事。“航标”的比喻,让我联想到在茫茫大海中,清晰地指引方向的灯塔,而“一带一路”无疑就是中国引领全球合作的这道耀眼光芒。我对“海外园区”的再出发充满了好奇,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拓展,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在海外投资和建设园区,必然有着更深远的战略考量和更先进的实践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海外园区如何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重要节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促进当地经济繁荣、改善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阐述“再出发”的含义,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海外园区建设和管理上,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人文交流等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展现中国企业在跨文化合作中的智慧和韧性,以及它们如何与当地社会实现深度融合,共同创造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壮丽的图景:在浩瀚的海洋上,一艘巨轮乘风破浪,它不是漫无目的地漂泊,而是有着明确的航向,船头高高扬起,指向未来。这艘巨轮,象征着新时代的中国,而“一带一路”则如同那璀璨的航标,指引着它在国际舞台上稳健前行。“海外园区”,这几个字尤其吸引我,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承载着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雄心壮志,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我很好奇,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些“航标”的设计理念、建设过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是否会深入剖析中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园区的战略考量,是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地缘政治的考量,抑或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这些海外园区如何不仅仅是投资项目,更是中国与当地社会建立信任、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石。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再出发”这一概念的深刻解读,它意味着什么?是模式的创新,是合作的深化,还是新的起点?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和前瞻性,我相信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角色演变的全新视角。

评分

仅仅是书名《打造“一带一路”前行航标——新时代中国海外园区再出发》,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在全球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浓厚兴趣。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精神,让我仿佛看到了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画面。“航标”这个词,意在指引,也寓意着清晰的方向和坚定的决心,而“一带一路”恰恰是当下中国对外开放和合作的战略核心。我非常好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其海外园区的发展?“再出发”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更可能意味着一种理念的更新、模式的创新,以及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共赢。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内容将围绕着中国海外园区的战略意义、建设成就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具体的园区案例,它们是如何在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国家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园区在促进当地产业升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企业如何通过这些园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和繁荣的全球经济体系贡献力量。

评分

这部书的题目《打造“一带一路”前行航标——新时代中国海外园区再出发》,确实充满了诗意和战略高度。它将“一带一路”比作“航标”,瞬间点亮了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引领作用,而“海外园区”则是这航标下最具体的实践载体,充满了发展的活力。“再出发”这三个字,更是点睛之笔,暗示着一种新气象、新征程。我迫切地想了解,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如何对这些海外园区进行战略升级和模式创新?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园区在促进全球互联互通、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独特价值?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比如某个园区是如何从最初的投资项目,演变成一个集生产、研发、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区域,又是如何为当地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技术进步,甚至成为当地文化交流的窗口。我非常想看到作者如何阐释中国企业在海外园区建设中,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何尊重当地文化,如何实现与当地社区的和谐共生,从而真正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注脚和可靠保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