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农学概论》是专门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非农学专业学生编写的一本有关农业的入门性教科书。
《农学概论》共分为10章,在介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等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农学学科方面,诸如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栽培理论基础及栽培生产技术、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种植制度、农田土壤管理、农田防护及作物生产现代化等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旨在使学生对农学及农业生产技术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农学概论》涉及的领域较广,适合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农业资源与环境等涉农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农业技术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与历史
第二节 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
第三节 农学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
第一节 农业资源的概念及合理利用
第二节 新疆农业资源状况及开发潜力
第三节 农业区划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态系统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
第二节 农业结构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农作物栽培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作物及其生产概论
第二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第三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第四节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
第一节 小麦栽培技术
第二节 玉米栽培技术
第三节 棉花栽培技术
第四节 水稻栽培技术
第五节 甜菜、油菜栽培技术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农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
第一节 品种与农业生产
第二节 作物育种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第三节 种子生产技术
第四节 种子加工与检验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农田种植制度
第一节 作物布局
第二节 种植模式
第三节 作物轮作与连作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农田土壤管理
第一节 土壤耕作
第二节 土壤培肥
第三节 农田灌溉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农田防护
第一节 防水蚀
第二节 防风蚀
第三节 防污染
第四节 农田草害及防除
第五节 植物病虫鼠害防治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作物生产现代化
第一节 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作物生产机械化
第三节 作物生产设施化
第四节 作物生产智能化
第五节 作物生产标准化
第六节 作物生产安全化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农学概论》:
二、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
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包括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农业资源经济理论、农业资源配置理论、农业资源经济理论等。
(一)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或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状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是不一样的,由此使农业生产存在着强烈的地域性。而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地域性差异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称之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从其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地带性差异主要表现为热量、水分等自然条件大致沿纬度或经度的方向呈有规律的地带性变化,即纬度地带性差异和经度地带性差异。其中纬度地带性差异是指由于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所引起的热量沿纬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中国从南向北沿纬度方向,积温越来越少,依次分为赤道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由于热量的地带性差异,使得受热量影响的土壤、植被、农业生产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形成动植物种类、生长期、栽培和饲养方式、耕作方法与熟制、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等的地域差异。经度地带性差异,又称海陆地带性差异,是指由于陆地离海洋的远近以及由此产生的海陆相互作用,导致出现降水量由东到西沿经度方向有规律的递变。中国大陆从东南到西北,降水量逐渐减少。根据《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80年),以降水量和干燥度将我国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四个区。湿润区主要为长江以南的地区,半湿润区为长江以北的东北、华北、江淮以及部分西南地区,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以及东北西部地区,新疆、内蒙古、甘肃的一些地方为主要的干旱区。这种水分条件的经度地带性差异规律是引起动植物种类、灌溉方式、种植制度、生产力等地域性差异的另一重要因素,并且最终影响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区间差异。
非地带性差异又称垂直性差异。由于海拔高度及地形的不同,打破了原有的地带性差异,引起光、热、水资源的重新分配,表现出热量、水分沿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而雨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到了一定高度之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这种热量与水分的垂直性差异是形成山地立体利用的自然基础,其对农作物、林木、牲畜种类的立体分布、耕作制度、经济效益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地形坡度、水文地质、成土母质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的影响,还形成了许多非地带性土壤,加上小气候的影响,常对农、林、牧生产以及农业的适宜性、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同的影响。
以上自然地域分异的存在与作用是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因,也是农业区划的一个重要客观依据。只有遵循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从事农业生产,才可能使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并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但必须指出的是,强调按照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并不意味着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条件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甚至可以突破某些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过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而且只有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后,才能正确地把不利的自然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因此,任何时候只要自然条件存在地域差异,农业生产就必须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为依据,这样农业生产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同时,在研究农业地域分异规律时,不应忽视社会经济因素地域差异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虽然这种差异变动大而快,不像自然地域差异那样有规律可循,但它同自然环境因素的地域差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在研究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同时,加强社会经济因素地域差异的研究,才能使分类划区更科学。
(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有产业上的分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社会劳动分工都必须立足于特定的地区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理即比较成本学说。这一理论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原则在地域分工上的应用。通过地区专业化,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使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最适宜和较适宜的地区,从而达到最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三)农业资源经济理论
农业资源的合理配合与利用是农业资源经济理论的核心。农业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特点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时,必须重视各项资源之间的合理配合,才能发挥资源整体的最大功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因此,农业区划工作在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生产多种产品或投向多个生产项目时,必须正确处理各生产项目资源的相互配合关系。在确定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与重点项目时,应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从提高区域综合生产力水平着眼,妥善解决各生产项目争用各生产要素的矛盾,尽可能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以发挥生产项目之间的互补功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
前言/序言
《农学概论》是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非农学专业学生编写的一本有关农业的教科书,反映农业的整体与概貌,是概论而非专论。本书从宏观的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农学学科方面,诸如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作物与环境、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栽培生产技术、作物育种、种植制度及现代农业等相关内容,旨在使学生从总体概貌上对农业的起源、农业发展阶段、农学及农业生产技术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与作物种植方面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教材由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共同编写。编写内容力求紧密结合新疆生产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针对非农学专业但涉农专业学生的特点,系统、全面地介绍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做到详中有略,重点突出,从而扩大非农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为其本专业服务。
本书共10章。徐文修教授具体负责组织本书的编写工作。编写人员具体分工是:第一章,万素梅、徐文修;第二章,刘建国、王家平;第三章,汤秋香、李大平;第四章,汤秋香、唐江华、苏丽丽;第五章,陈国栋;第六章,郭伟锋;第七章,徐文修、房彦飞、张娜;第八章,张伟、徐文修;第九章,刘建国、王家平;第十章,刘建国、张伟。全书由徐文修,唐江华负责统稿。新疆农业大学王芳教授对书稿进行了全面审阅,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敬请专家、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改进。
农学概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