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过渡过程分析及应用

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过渡过程分析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俊忠 著
图书标签:
  • 发电机
  • 双绕组
  • 交直流
  • 过渡过程
  • 电力系统
  • 电气工程
  • 数学建模
  • 仿真分析
  • 控制策略
  • 应用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06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27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新型发电机研发设计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电机工程等专业高年级师生
《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过渡过程分析及应用》是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孙俊忠教授关于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的科研成果专著,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过渡过程分析及应用》结合双绕组发电机的特点和工程需要,系统深入地研究并简化了双绕组发电机的数学模型,得出了适用于解析分析和电路模型仿真的基本方程和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用解析、仿真和试验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双绕组发电机在交直流侧同时突然短路、交流侧带负载时直流侧突然短路、直流侧带负载时交流侧突然短路等三种工况下的运行特点。《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过渡过程分析及应用》供从事新型发电机研发设计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电机工程等专业高年级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孙俊忠
1983年-1990年,海军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1999年-2002年,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
2003年-2005年,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
现为海军潜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包括电机过渡过程、电机与电器设备检测、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发明专利1项,推广应用科研成果6项。指导研究生10余名,博士后1名,撰写学术论文26篇,荣立二等功2次。

目录

前言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1
 1.1 双绕组发电机产生背景和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3
  1.2.1 多相电机及发电机整流系统研究3
  1.2.2 双绕组发电机研究7
  1.2.3 双绕组发电机突然短路研究8
 1.3 本书主要内容11
第2章 基本电磁关系和电路模型14
 2.1 概述14
  2.1.1 结构特点14
  2.1.2 基本假设14
  2.1.3 正方向选择15
 2.2 基本方程15
  2.2.1 简化假设16
  2.2.2 定子方程16
  2.2.3 转子方程20
 2.3 耦合关系20
 2.4 十二相整流绕组的等效23
  2.4.1 基本思想23
  2.4.2 等效后的电磁量23
  2.4.3 等效后的基本方程23
 2.5 等效整流绕组的折算24
  2.5.1 折算后的电磁量24
  2.5.2 折算后的基本方程25
 2.6 等效电路和运算电抗26
  2.6.1 磁链等效电路26
  2.6.2 电压等效电路28
  2.6.3 参数换算关系29
  2.6.4 运算电抗29
  2.6.5 超瞬变、瞬变和同步电抗32
  2.6.6 时间常数32
 2.7 输出功率和电磁转矩33
  2.7.1 输出功率33
  2.7.2 电磁转矩34
 2.8 电路仿真模型34
  2.8.1 基本方程和等效电路35
  2.8.2 电路仿真模型38
 2.9 本章小结43
第3章 交直流同时突然短路过渡过程分析46
 3.1 引言46
 3.2 短路后的基本方程47
  3.2.1 稳态空载运行47
  3.2.2 突然短路后的基本方程47
 3.3 定转子短路时间常数48
  3.3.1 特征方程48
  3.3.2 定子时间常数50
  3.3.3 转子时间常数51
 3.4 短路电流52
  3.4.1 短路电流的运算表达式52
  3.4.2 运算式的展开54
  3.4.3 短路电流表达式55
 3.5 线路电阻对短路电流的影响64
  3.5.1 交流侧线路电阻的影响64
  3.5.2 直流侧线路电阻的影响66
  3.5.3 线路电阻对交直流同时短路电流影响的仿真研究68
 3.6 交直流同时短路电流与交流、直流单独短路电流的关系70
  3.6.1 交流侧短路电流关系70
  3.6.2 直流侧短路电流关系71
 3.7 交直流同时突然短路的电磁转矩73
·Ⅵ· 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过渡过程分析及应用
  3.7.1 交变转矩74
  3.7.2 平均转矩75
  3.7.3 总电磁转矩77
  3.7.4 最大转矩估算77
 3.8 突然短路工况下的仿真与试验79
  3.8.1 交流三相突然短路的仿真与试验研究79
  3.8.2 直流侧突然短路仿真与试验研究81
  3.8.3 交直流同时突然短路仿真与试验研究83
  3.8.4 电磁转矩的仿真与试验87
 3.9 本章小结90
第4章 交流侧带负载时直流侧突然短路过渡过程分析92
 4.1 短路前稳态运行92
  4.1.1 负载方程92
  4.1.2 交流绕组稳态电流92
  4.1.3 整流绕组稳态电压93
  4.1.4 矢量图93
 4.2 直流侧短路后的基本方程94
 4.3 定转子短路时间常数95
  4.3.1 特征方程95
  4.3.2 定子时间常数97
  4.3.3 转子时间常数99
 4.4 短路电流99
  4.4.1 短路电流变化量的运算表达式99
  4.4.2 d、q轴短路电流变化量的展开式100
  4.4.3 abc坐标系短路电流101
  4.4.4 交流侧电压的变化104
  4.4.5 整流绕组交流侧短路电流近似式106
  4.4.6 直流侧最大短路电流106
 4.5 电磁转矩107
  4.5.1 交变转矩107
  4.5.2 平均转矩108
  4.5.3 总电磁转矩109
 4.6 仿真与试验验证110
目  录·Ⅶ
  4.6.1 短路电流110
  4.6.2 电磁转矩111
 4.7 交流负载对短路电流的影响113
  4.7.1 负载大小对短路电流的影响114
  4.7.2 负载功率因数对短路电流的影响115
  4.7.3 与空载短路的比较117
 4.8 本章小结118
第5章 直流侧带负载时交流侧突然短路的过渡过程分析120
 5.1 对称短路120
 5.2 不对称短路121
 5.3 说明122
第6章 短路电流和电磁转矩综合分析126
 6.1 等互感与不等互感模型对短路电流的影响126
  6.1.1 对交流侧和直流侧电流的影响126
  6.1.2 对整流绕组交流侧电流的影响129
 6.2 典型双绕组发电机额定电压下突然短路冲击电流比较130
 6.3 典型双绕组发电机额定电压下突然短路冲击转矩比较133
 6.4 本章小结136
附录139
 附录A 样机的主要参数139
 附录B 运算式展开及短路电流计算140
 参考文献148

符 号 表

前言/序言

在舰船、飞机、移动通信站、石油钻井平台等独立系统中,经常同时需要体积小、重量轻的高品质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为此马伟明院士提出了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系统的解决方案。
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因其优化设计,可很好地满足移动系统对电源品质、体积和重量的严格要求,并显著降低成本。随着综合全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其必将在舰船、飞机、移动通信站和石油钻井平台等系统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涉及两套绕组复杂的电磁影响,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的过渡过程十分复杂,尤其是解析分析更是特别困难,而本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展开论述的。
本书是作者从事该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总结,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等效电路的方法,提出了准确反映两套绕组电磁耦合关系的多相电机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针对该型电机出线端各类短路工况,给出了各故障情况下电流和电磁转矩解析求解和仿真分析的方法,从而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的过渡过程特性。本书提出的分析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过渡过程分析的难题,而且对于其他特种电机特性分析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为解决多相电机复杂电磁分析提供了一种简明方法。
本书共包括6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第2章基本电磁关系和电路模型,主要对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基本电磁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数学建模;第3、4、5章分别为交直流同时突然短路、交流侧带负载时直流侧突然短路、直流侧带负载时交流侧突然短路的过渡过程分析,主要针对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不同短路故障工况下的电流与电磁转矩进行分析、仿真与试验验证;最后一章则重点对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短路电流和电磁转矩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比较。
本书的撰写是在我的导师马伟明院士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谨以此书献给马伟明院士。
蔡巍博士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孙俊忠
稳态与动态的协奏:发电机运行状态的深度探索 发电机,作为现代社会能源供应的关键节点,其稳定高效的运行是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基石。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发电机并非总是处于理想的稳态之中。当电网发生扰动,负载发生突变,或者开关操作出现时,发电机都会进入一个短暂但至关重要的过渡过程。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的内在机理,对于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书并非仅聚焦于某种特定类型的发电机,而是从更宏观、更基础的层面,深入剖析发电机在各种动态工况下的行为特征。我们将系统性地探讨发电机从一个稳态运行点跃迁至另一个稳态运行点的整个过程,揭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电磁力的耦合以及机械惯性的作用。 核心内容涵盖: 一、发电机基本模型与方程体系的构建: 三相交流发电机基本理论回顾: 详细梳理发电机定子、转子绕组结构,交变磁场与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原理,功率输出的电磁机制。 同步发电机简化模型: 重点介绍等效电路模型,包括同步电抗、漏抗、损耗等参数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数学建模基础: 阐述如何利用基尔霍夫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物理原理,建立发电机电磁暂态过程的数学模型。我们将着重于建立反映动态特性的方程组,而非仅仅是稳态下的代数方程。 二、过渡过程的驱动力与表现形式: 外加扰动分析: 深入研究不同类型扰动对发电机的影响,包括: 负载变化: 突加、突减负载,负载功率因数变化等,分析其如何引起电磁转矩的波动,进而影响转速。 电网故障: 三相短路、单相接地等典型故障,分析其瞬间对发电机输出功率、电压、电流的影响,以及故障清除后的恢复过程。 开关操作: 发电机并列、解列操作,断路器合闸、分闸瞬间产生的冲击。 励磁系统扰动: 励磁电压、电流的快速变化,分析其对发电机输出电压和功率稳定性的影响。 电磁过渡过程: 详细分析发电机内部电磁场在扰动下的动态响应,包括: 电流和电压暂态变化: 暂态电流的幅值、频率和衰减特性,暂态电压的波动和恢复。 电磁转矩的振荡: 分析扰动如何导致电磁转矩瞬间增大或减小,引发转子角度的摆动。 磁链的动态变化: 探讨绕组磁链在不同频率下的暂态变化规律。 机械过渡过程: 关注发电机转子机械部分的动态响应,包括: 转速和角度的波动: 分析电磁转矩与机械转矩的差值如何驱动转子加速或减速,产生速度和角度的暂态变化。 机械惯性的影响: 探讨转子转动惯量对过渡过程持续时间和幅值的影响。 阻尼作用: 分析阻尼绕组、电力系统阻尼等对抑制转子振荡的作用。 三、过渡过程的分析方法与工具: 解析方法: 对于一些简化的模型和特定类型的扰动,我们将介绍解析求解方法,如拉普拉斯变换,来获得暂态过程的理论解,帮助理解内在物理规律。 数值仿真方法: 强调基于计算机的数值仿真在复杂系统分析中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 常用仿真软件介绍: 介绍在电力系统分析中广泛应用的仿真软件平台及其建模能力。 仿真模型构建: 讲解如何将发电机数学模型转化为仿真模型,并考虑各种外部设备(如调相机、电动机)对发电机动态行为的影响。 仿真结果解读: 如何通过分析仿真得到的电压、电流、转速、角度等时域波形,来评估发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性能。 降阶模型与简化: 探讨在保证分析精度的前提下,如何对复杂的发电机模型进行降阶和简化,以提高计算效率,适用于大规模电力系统分析。 四、过渡过程的工程应用与控制策略: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 暂态稳定性: 评估发电机在遭遇大型故障后能否重新恢复同步运行的能力。 动态稳定性: 分析发电机在连续扰动下能否保持长期稳定运行。 振荡分析: 识别和分析发电机组可能产生的低频振荡、高频振荡等,并探讨其影响。 励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整定: 励磁补偿原理: 介绍各种励磁控制器的作用,如自动电压调节器(AVR),如何通过调节发电机磁场来改善电压和功率稳定性。 暂态过程对控制器设计的影响: 分析发电机过渡过程的动态特性如何影响励磁控制器的参数整定,以达到最优的动态响应。 高动态性能励磁系统: 介绍新型励磁技术,如自并励励磁系统(ACR),以及其在快速响应和改善稳定性方面的优势。 发电机保护策略的优化: 暂态过电流保护: 分析暂态过程产生的异常电流,以及如何设计保护定值来区分正常过渡过程和故障。 差动保护、过流保护的配合: 探讨在过渡过程中,不同保护元件之间的配合与协同,确保故障的快速准确切除。 防振荡技术: 介绍如何通过控制策略来抑制或避免发电机组的功率振荡。 发电机并列与解列的优化操作: 并列准则: 详细阐述发电机并列时对电压、频率、相位等参数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同步装置和操作规程来确保安全并列。 解列影响分析: 分析发电机解列对电网功率平衡和电网电压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解列操作。 现代电力系统中的挑战: 新能源并网的影响: 讨论分布式新能源(如风电、光伏)的波动性对传统发电机过渡过程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柔性直流输电(LCC-HVDC)与发电机动态耦合: 分析直流输电对交流发电机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协调控制。 本书旨在为电力系统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发电机过渡过程分析框架。通过对稳态与动态的深刻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驾驭复杂的电力系统,确保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类型的发电机,而是以普适性的理论和方法,引领读者探索发电机在瞬息万变的电网环境中的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被它的厚度和精炼的排版所吸引,感觉每一页都承载着作者的用心和专业。我翻阅的时候,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其中关于暂态电磁力计算的部分。大家可能知道,在电机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启动和故障瞬间,各种电磁力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些力对转子、定子以及绝缘结构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这本书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是相当有见地的。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力学分析,而是深入到了绕组的细节,考虑了多股导线之间、导线与槽壁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还可能涉及到了高频涡流产生的附加磁场效应。这种精细化的建模,对于理解电机在非稳态工况下的机械应力分布至关重要。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等效电路法”在过渡过程分析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知道传统的稳态分析有很多成熟的等效电路模型,但在瞬态情况下,电感、电阻这些参数可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当磁饱和效应显著的时候。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动态变化融入到等效电路中,从而更准确地捕捉发电机在极短时间内电压、电流、转速的响应特性,这一点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吸引力。我猜想,这本书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能够指导工程师们如何精确预测发电机在各种动态扰动下的行为,从而在设计阶段就规避潜在的风险,或者在实际运行中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学习一种“诊断”发电机的能力,能够在各种“不正常”的状态下,一眼看穿问题的本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到了电力设备中一个常常被深挖的领域——动态过程分析。我一直觉得,一个发电机在“跑起来”之后,其稳态运行的效率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它在各种“不稳定”状况下的表现,比如启动、加载、卸载、甚至在电网发生故障时的反应。而“双绕组”这个词,在我看来,就预示着这本书可能涉及的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更具挑战性的电机设计。它可能意味着绕组的连接方式、磁场分布或者能量转换机制更为复杂。至于“交直流发电机”,这个提法更是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种能够同时满足交流和直流输出需求,或者在内部结构上具有独特交直流转换功能的设备。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关于“过渡过程分析”的深入探讨。这类发电机的过渡过程,一定会比单绕组的普通发电机要复杂得多。书中是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预测这些复杂的动态行为的?是否会涉及到复杂的电磁耦合方程?或者利用现代的仿真技术来模拟这些过程?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应用”部分的具体阐述。比如,如何利用这些过渡过程的分析,来设计出更稳定、更高效的发电机?如何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来制定更优化的运行策略,以减少设备损耗,延长使用寿命?甚至,如何利用这些分析结果,来开发更先进的保护和控制系统,从而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为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发电机动态行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人们量身打造的。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学术交流会上偶然听一位老师提到的,当时就觉得这个题目挺有意思的,毕竟“双绕组”和“交直流发电机”这两个概念单独拿出来都够让人琢磨一阵子的了,更别说它们组合在一起,再加上“过渡过程分析”,感觉就是直指核心问题。我当时就脑补了一下,一个发电机在启动、停机、负荷突变这些关键时刻,内部的电气量会发生怎样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双绕组结构,它带来的复杂性会体现在哪些方面?电流、电压、频率、转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不是像一幅复杂而又精妙的动态画卷?作者一定是对这个领域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才能把这些抽象的物理过程具象化,并且进行严谨的数学分析。我最期待的部分,可能就是作者如何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值仿真或者实验验证来展示这些过渡过程的规律。而且,题目中还提到了“应用”,这让我很好奇,在实际的工程领域,对这种过渡过程的深入分析,到底能带来哪些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损耗?还是设计出更高效、更可靠的发电机设备?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发电机设计的工程师,但我对电气工程的原理和应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就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跃跃欲试,想要一探究竟。我设想,书中肯定会涉及一些复杂的微分方程组,以及如何求解这些方程的数值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而且,对于“双绕组”的特殊性,作者是如何将其纳入模型,又会带来哪些区别于单绕组发电机的现象,这是我特别好奇的。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工程实践中关键问题的深刻洞察和解决方案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它直击了电力工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发电机在动态扰动下的行为。我一直觉得,发电机的“稳态”性能分析固然重要,但“过渡过程”的分析,往往更能反映出设计的巧妙之处和潜在的风险。“双绕组”这个关键词,立即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发电机可能采用了比传统单绕组更复杂的绕组配置,或者具有特殊的电气连接方式。这必然会在过渡过程中产生一些独特的电磁耦合和能量转换现象。而“交直流发电机”的提法,更是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种能够同时输出交流和直流电,或者在内部结构上融合了两种特性的发电机。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过渡过程分析”的部分。在实际运行中,发电机会经历启动、停止、负荷变化、故障等多种动态工况,这些过程中的电压、电流、转速等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至关重要。作者是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来精确描述这些复杂的动态行为的?是否会涉及到多物理场耦合的仿真?或者采用先进的控制理论来分析和预测这些过渡过程?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如何利用这种过渡过程的分析,来优化发电机的设计,例如提高启动性能,减小转子振动,或者提高故障后的恢复能力。甚至,我期待书中能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分析结果,来设计更智能的保护策略,从而提高电网的整体运行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一些复杂的工程问题,特别是关于发电机在动态工况下的行为。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机械或电气设备,对其过渡过程的深入理解,是实现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双绕组”这个概念,就预示着它可能是一种更复杂、更精密的电机结构,也许是为了实现某些特殊的功能,比如同时产生不同频率的交流电,或者分别输出交流和直流电。而“交直流发电机”的提法,更加佐证了这种猜测,暗示了它可能是一种具有混合输出特性的发电机。我非常想了解的是,在这种复杂的结构下,当发电机从一种工作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状态时,内部的电磁场和电路参数会发生怎样的动态变化。书中是如何进行“过渡过程分析”的?是采用了哪些数学模型来描述这种动态耦合?例如,是否会考虑绕组之间复杂的互感和漏磁效应?或者如何处理由于参数变化引起的非线性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实际应用的探讨。这种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的过渡过程分析,究竟能为工程实践带来哪些具体的价值?比如,是否能提高启动时的功率因数?减少启动电流对电网的冲击?或者在电网接入和脱离时,如何保证输出电压和频率的平稳过渡?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基于仿真和实验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这些分析结果来指导发电机的设计、制造和运行,从而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评分

我一直对发电机的励磁系统以及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响应很感兴趣,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交直流发电机过渡过程分析”,这让我觉得它能提供非常深入的见解。特别是“双绕组”这个概念,我觉得它可能意味着励磁绕组或者电枢绕组具有更复杂的结构,比如采用了分体式绕组或者特殊的连接方式。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在过渡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些独特的电气现象。比如,当发生短路故障时,不同绕组之间的耦合电感和互感可能会产生更复杂的电磁瞬态过程,导致电流的幅值、频率和相位变化比单绕组发电机更为复杂。这本书如果能详细阐述在这种复杂结构下,如何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些瞬态过程,并且给出有效的分析方法,那将是对我非常有价值的。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交直流”这个混合的属性的。通常我们谈论交流发电机或者直流发电机,但“交直流发电机”这个提法,暗示着它可能同时具备两种输出特性,或者在内部结构上存在某种巧妙的转换机制。在过渡过程中,这种混合特性是如何体现的?比如说,当发电机从一种工作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状态时,其内部的电磁场和电路参数会如何变化?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方法,用来优化发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过渡过程,以减少能量损失,提高输出功率的稳定性?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将我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解决了电机设计中的一个“痛点”——过渡过程的分析。因为在很多实际应用中,我们确实会遇到电机在启动、停止、或者负荷突变时的动态响应问题,这些过程的分析往往比稳态分析要复杂得多,而且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双绕组”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介绍的是一种非传统或者具有特殊用途的发电机设计。是并联绕组?还是串联绕组?抑或是某种用于补偿或增强性能的附加绕组?而“交直流发电机”的提法,则更加令人好奇,它是否意味着一台机器能够同时提供交流和直流输出,还是在内部结构上融合了交流和直流发电的原理?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对于这些复杂结构和工作方式在“过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的分析。作者是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来捕捉这些动态变化的?是否会涉及到复杂的耦合电感、阻尼效应,或者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我猜想,书中很可能会提供一些详细的仿真案例,展示在不同工况下,电流、电压、转速等参数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对电机性能的影响。此外,书中关于“应用”的部分,更是我关注的重点。比如,如何利用这些过渡过程的分析结果,来优化发电机的设计参数?如何制定更合理的运行策略,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或者在电网故障时,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故障诊断和保护?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一本能帮助我们“预知”电机在“不寻常”状态下会发生什么,并且提供解决之道的技术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深度和工程实用性。“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这个概念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因为它暗示着一种比传统发电机更复杂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我猜测,“双绕组”可能指的是定子或转子上存在两组独立的绕组,它们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或者以某种特殊方式耦合。而“交直流发电机”则更加引人遐想,它可能是在同一台机器上同时输出交流和直流电,或者是在内部转换过程中涉及到交直流的能量传递。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作者如何分析这类发电机的“过渡过程”。在实际运行中,发电机的状态很少是完全稳定的,启动、停止、负荷的突然变化、电网的波动,都会引起发电机的内部参数发生动态变化。而双绕组结构和交直流的特性,无疑会使这些过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描述这些动态变化?比如,如何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电流、电压、转速、电磁转矩等物理量的瞬态响应?并且,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关于“应用”的部分。对于这类发电机的过渡过程分析,能够带来哪些实际的好处?例如,是否能够提高发电机的启动性能?减少运行中的震动和噪音?或者在电网故障发生时,能够更有效地维持系统的稳定?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介绍一些先进的控制算法,以及如何通过仿真和实验来验证这些分析结果,从而为设计和运行更高效、更可靠的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触及到了电力系统动力学领域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发电机的动态响应。我一直对发电机在各种非稳态情况下的行为感到好奇,尤其是当涉及到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时。“双绕组”的设计,在我看来,可能意味着一种更为精密的绕组布局,或者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电气性能而进行的优化。而“交直流发电机”的提法,更是加深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期待,因为它暗示着这台发电机可能具有同时输出交流和直流电的能力,或者在内部结构上就融合了交流和直流发电的原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书中关于“过渡过程分析”的详细阐述。我知道,在电机启动、停止、负载突变、甚至短路等极端情况下,其内部的电磁场和电路参数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些动态过程的处理,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效率和安全性。这本书是如何来量化和分析这些复杂的动态过程的?例如,作者是否会引入一些特殊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绕组之间的耦合效应?或者如何处理由于参数变化带来的非线性特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实际应用的章节,例如,如何利用对过渡过程的深入分析,来优化发电机的设计参数,以提高其启动性能、减少运行中的能量损耗,或者在电网故障时,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稳定输出,从而保障电网的整体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常常被忽略的工程问题——“过渡过程”。很多人关注发电机的稳态性能,认为只要运行起来就万事大吉,但实际上,发电机在启动、停止、负载变化、故障瞬间这些动态过程中的表现,往往更能体现设计的优劣和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双绕组”这一细节,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在探讨一些非传统的发电机设计,或者是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一种优化方案。我设想,一个双绕组的发电机,可能意味着其绕组的布局或者连接方式更加复杂,这在过渡过程中,可能会引入更复杂的电磁耦合和能量交换方式。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复杂性的?是否会采用多层绕组模型?或者考虑绕组之间的漏磁和互感?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过渡过程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基于电磁场理论的有限元分析?还是更偏向于电路理论的等效电路法?亦或是两者结合?以及,这些分析结果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比如,如何利用对过渡过程的深入理解,来优化控制策略,减少启动冲击电流?或者在电网故障发生时,如何快速稳定发电机输出,避免大范围停电?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理论分析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为提高电网的鲁棒性和可靠性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