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循环型环境设计——利用水与绿化再生地区环境

自然循环型环境设计——利用水与绿化再生地区环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一般社团法人,[日] 日本建筑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设计
  • 自然循环
  • 水文设计
  • 绿化设计
  • 生态修复
  • 再生设计
  • 可持续发展
  • 景观生态学
  • 城市规划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11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3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建筑理论·设计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关于营造自然循环型环境规划设计的诸多事项,归纳总结了一些与水环境、资源、能源以及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课题。同时,从实践的角度还相应地介绍了一些利用水和绿化带动地域再生的自然再生、群落生境营造以及作为要素来使用的水景观设施的相关规划设计事项等方面的优秀案例,以力图启发和普及自然循环型环境设计

目录

Ⅰ.规划篇
第1章 循环型体系与环境共生
1.1 建筑的要求事项
1.1.1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与环境保护、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1.1.2 调查-设计-施工-运营使用-拆毁-再回收
1.2 城市的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1.3 从地球/城市环境角度看街区/建筑周边的循环型体系
1.4 生物多样性
1.5 节省资源、能源
1.5.1 资源与温室效应气体
1.5.2 建筑周边的水环境能源
1.5.3 利用水与绿化节省能源
1.5.4 新能源
1.5.5 新能源案例
1.6 废弃物必须与水同时考虑
1.6.1 废弃物处理的现状和动向
1.6.2 生活垃圾处理及利用
1.6.3 利用沼气发酵处理厨房垃圾
第2章 循环型体系下的水环境规划
2.1 城市水环境中的建筑定位
2.1.1 城市变迁与水的代谢
2.1.2 城市中的水环境
2.1.3 建筑的定位
2.2 水资源、水利用系统
2.2.1 水资源与节水、有效利用水
2.2.2 水再循环的实例与课题
2.2.3 最小水量的概念
2.2.4 提高城市舒适性的水利用
2.3 水的功与过
2.3.1 水的功效
2.3.2 水的危害
第3章 生境的形态与作用
3.1 建筑外部空间中水与绿化的形态
3.1.1 建筑外部空间中的水与绿化的定义
3.1.2 视觉认知角度的水与绿化空间的聚类分析
3.1.3 从印象评价角度对水与绿化空间形态的分类
3.2 建筑外部空间中水与绿化的作用
3.2.1 水与绿化空间时代带来的转变
3.2.2 水与绿化的功效与作用
第4章 循环型社会背景下的城市自然再生
4.1 自然再生的定义
4.1.1 如何可以实现自然再生?
4.1.2 谁都可以进行的生境建造=自然再生
4.1.3 地区整体的生境化
4.2 谋求自然再生的基础知识
4.2.1 什么是生态系统
4.2.2 生态系统的特征
4.2.3 生态系统的划分
4.2.4 生态系统的构造
4.2.5 追求自然再生的生物鉴定能力及与生态相关的知识
4.3 自然再生的实际操作
4.3.1 自然再生施工的基本流程
4.3.2 从生物及生态系统角度看设计与施工的实质

Ⅱ.设计篇
第5章 建筑外部空间生境设计
5.1 生境设计的前提
5.1.1 掌握和调查地区环境
5.1.2 规划条件的确认
5.2 生境的目标设定
5.2.1 设定环境创造的类型
5.2.2 生物目标
5.2.3 环境目标
5.2.4 使用目标
5.3 构成生境的基本环境要素与功能
5.3.1 土壤环境
5.3.2 林地
5.3.3 草地
5.3.4 水景
5.3.5 其他要素
5.4 平面规划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5.4.1 平面规划设计的思维方法
5.4.2 确保群落交错区
第6章 生境的细节设计
6.1 不同类型设计的注意事项与细节
6.1.1 土壤环境
6.1.2 林地生境
6.1.3 草地生境
6.1.4 水景生境
6.2 将维护管理考虑到设计中
6.2.1 确保管理服务小院
6.2.2 有效利用生态堆放空间
6.2.3 考虑生态与使用之间的平衡及确保设施强度
第7章 水景设施设计
7.1 水景设施的形态与课题
7.1.1 什么是水景设施
7.1.2 水景设施的形态
7.1.3 规划、设计中的水景设施课题
7.2 目标水质
7.2.1 水景设施的水质项目
7.2.2 不同类别水景设施的目标水质
7.3 引入设备的注意事项
7.3.1 净化设备的条件
7.3.2 水景设施的净化系统
7.4 结合维护管理开展设计
7.4.1 运转、监视业务
7.4.2 日常巡检业务
7.4.3 定期检修业务

Ⅲ.案例篇
第8章 案例介绍
8.1 工场/制造厂与生境
8.1.1 Advantest群马R&D;中心
8.1.2 (株)Denso善明制作所
8.1.3 (株)大和“大和生境园”
8.2 再开发街区与生境
8.2.1 新梅田city“新·里山”
8.2.2 难波公园“公园式花园”
8.3 住宅开发与生境
8.3.1 Sun Court砂田桥
8.3.2 Green Plaza云雀之丘南
8.3.3 Cent Varie樱堤
8.3.4 Urban未来东大宫“深作多功能戏水池”
8.3.5 Urban Bio川崎
8.3.6 Lebensgarten山崎
8.4 研究设施与生境
8.4.1 UR城市机构技术研究所“环境共生实验小院”
8.4.2 垮玉县环境科学国际中心“生态园”
8.5 展览、环境教育设施与生境
8.5.1 东京燃气(株)环境能源馆“屋顶生境”
8.5.2 滩浜
8.6 学校生境
8.6.1 千叶县印西市立小仓台小学校
8.6.2 游泳学院初/高中学校
8.7 公园的生境
8.7.1 丸池之里
8.7.2 群马昆虫之林
8.7.3 国营昭和纪念公园“树影婆娑之丘”、“树影婆娑之里”、“蜻蜒湿地”
8.7.4 曳舟川亲水公园“青鳝鱼小径”
参考文献
《城市空间中的生态基础设施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城市发展中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与空间重构的紧迫需求。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人居质量下降等严峻挑战,本书提出了一种以“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EI)为核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该书立足于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的前沿理论,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设计师、工程师以及社区参与者提供一套全面、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石与时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将其区别于传统的、以灰色工程为主导的基础设施模式。我们强调EI不仅仅是绿地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能够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的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 第一章: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阈值与系统性危机 探讨了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扩张对自然系统的冲击,分析了气候变化、热岛效应、水文失衡以及碎片化生境对城市韧性的削弱。本章运用最新的环境科学数据,明确指出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已接近或超越了某些关键环境阈值,迫切需要引入更具适应性和恢复力的设计范式。 第二章:从“灰”到“绿”的范式转型:基础设施的生态学革命 深入剖析了基础设施的演变史,追溯了从纯粹的功能主义到注重生态价值的转变。本章详细阐述了将生态过程(如蒸散发、渗透、净化、栖息地连接)融入城市空间规划的必要性。重点讨论了生态学原理如何指导基础设施的布局、规模与功能集成。 第三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价值量化 聚焦于如何科学地评估和量化生态基础设施的价值。书中介绍了一系列评估方法,包括实地测量、遥感技术、基于模型的模拟(如InVEST模型应用),以及社会经济价值评估技术(如支付意愿法)。强调将生态价值纳入成本效益分析(CBA)的重要性,以增强生态项目在决策过程中的竞争力。 第二部分:生态基础设施的关键构成要素与功能集成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实践指导的核心,详细分解了构成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几个关键子系统,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协同增效关系。 第四章:渗透性地表与城市水文调控网络 重点关注城市水循环的恢复。内容涵盖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Rain Gardens)和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Cells)的设计标准与维护策略。探讨如何利用分散式、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技术,构建一个能够有效管理暴雨径流、减少污染负荷并补充地下水资源的渗透网络。 第五章:城市生物多样性走廊与栖息地网络构建 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连续或半连续的绿色和蓝色网络,应对生境破碎化问题。内容涉及:廊道设计中的宽度、连通性指标、物种敏感性分析,以及不同尺度的栖息地元素(如口袋公园、城市湿地、垂直绿化)的功能定位。强调原生植被在支持本土生物多样性中的核心作用。 第六章:城市林冠管理与微气候调节 聚焦于树木和植被对城市热环境的调节作用。本书提供了科学的树种选择标准(考虑抗逆性、固碳能力和遮荫效果),以及林冠结构优化模型,用以最大化其在夏季降温、空气净化和风环境改善方面的潜力。讨论了“城市森林”的长期管理策略。 第七章:土壤健康与有机质循环的再生 强调被忽视的土壤在生态基础设施中的基础性作用。内容包括受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以及通过堆肥和有机质回填来提高土壤持水性和保碳能力的实践方案。 第三部分: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综合方法论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不同城市规模和治理结构的实施路线图。 第八章:多尺度集成规划:从区域到地块的设计策略 阐述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层次性:在宏观层面,如何将重要的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中观层面,如何通过生态网络分析确定关键的连接点;在微观层面,如何将LID和生态设计融入具体的建筑和场地设计规范中。强调“系统思维”在规划中的应用。 第九章:跨部门协作与治理机制创新 生态基础设施的成功实施往往跨越了传统部门的边界(水务、交通、公园绿地、土地利用)。本章分析了成功的案例中,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学术机构和公众参与的有效协作模式,并提出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和绩效监测体系的建议。 第十章:弹性设计、监测与适应性管理 强调基础设施需要具备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如极端天气、人口变化)的能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具有冗余性和灵活性的生态系统,并建立了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长期监测方案。推崇基于监测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的“适应性管理”循环。 结语:迈向韧性与宜居的未来城市 全书总结了生态基础设施在提升城市韧性、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综合价值。本书旨在激发一场深刻的城市空间认知变革,推动设计实践从被动缓解问题转向主动创造生态价值,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愿景。 本书特色: 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 既有前沿的生态学理论支撑,也提供了详尽的设计图示、技术参数和案例分析。 跨学科视野的整合: 打破了传统规划、工程和生态学之间的壁垒。 面向未来的韧性导向: 特别关注如何通过生态手段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政策与经济驱动力分析: 不仅关注“如何做”,更关注“如何促成实施”的治理与金融机制。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真诚与热情。他并非仅仅在陈述理论,更像是在分享他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家园的执着追求。在探讨如何将“水”与“绿化”相结合,以“再生”地区环境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绘那些充满挑战的实际项目,以及设计者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这些故事,有成功的光辉,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无一不充满了智慧与毅力。尤其是关于“雨水花园”的设计,作者详细介绍了从选址、土壤改良、植物选择到后期维护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极为周全,仿佛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实践。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环境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那种“为土地疗伤”的责任感,以及通过自身努力,也能为改善居住环境做出贡献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美感,深邃的绿色背景下,几笔勾勒出的水流与植物线条交织,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生命与和谐的叙事。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温润,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可能性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它在开篇部分对“循环”概念的阐释,作者用非常易懂的比喻,将宏大的生态原理拆解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我这个并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get到核心思想。例如,他将雨水收集比作大自然辛勤的小蜜蜂,将土壤改良形容成肥沃的土地孕育万物的母亲,这些拟人化的手法,不仅消除了阅读的门槛,更在不经意间激起了我对自然万物最原始的敬畏之情。书中的插图也极具匠心,每一张都不仅仅是图画,更像是一次视觉的引导,它们准确地捕捉了设计理念的精髓,无论是蜿蜒的雨水花园,还是郁郁葱葱的屋顶绿化,都仿佛触手可及,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身去体验那份清凉与生机。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绿化再生部分,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它没有将绿化仅仅视为一种装饰,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再生”的高度,强调了植物在修复和重塑环境中的核心作用。作者在论述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关于植物适应性、顽强生命力的科学事实,但令人称道的是,他总能将这些事实以充满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将植物的根系比作大地的“血管”,将叶片比作吸收阳光的“精灵”,这些生动的比喻,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生态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书中对“城市废弃地”的改造案例尤为吸引我,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在这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和生态修复技术,重新唤醒土地的生机,使其成为城市中的绿色肺叶。阅读这些案例,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从荒芜走向繁盛的画卷,充满了希望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不像一些技术性强的读物那样充斥着复杂的公式和冰冷的图表,而是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他对自然智慧的感悟。作者在探讨水资源利用的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智慧,比如他详细介绍了古代“因地制宜”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并非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他并没有止步于历史的回溯,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巧妙地融合,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解决方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海绵城市”的章节,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要点,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如何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雨季吸纳水分,在旱季缓慢释放,从而有效地缓解内涝和缺水的问题。这些案例的描绘,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技术背后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环境的深切担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从宏观的理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层面,最终汇入对未来生态城市的美好憧憬。作者在引入“环境设计”这个概念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对自然界种种精妙的“设计”进行观察和解读,引导读者自行去领悟。他会分析一片叶子的纹理如何最有效地捕捉阳光,一个蜂巢的结构为何如此节省材料,这些微观的观察,最终指向了宏观的设计哲学。在讨论到如何利用水与绿化来“再生”地区环境时,作者提出的“整体性”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水或绿化,而是要将它们看作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