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循環型環境設計——利用水與綠化再生地區環境

自然循環型環境設計——利用水與綠化再生地區環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一般社團法人,[日] 日本建築學會 編
圖書標籤:
  • 環境設計
  • 自然循環
  • 水文設計
  • 綠化設計
  • 生態修復
  • 再生設計
  • 可持續發展
  • 景觀生態學
  • 城市規劃
  • 環境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2118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636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建築理論·設計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關於營造自然循環型環境規劃設計的諸多事項,歸納總結瞭一些與水環境、資源、能源以及生物多樣性有關的課題。同時,從實踐的角度還相應地介紹瞭一些利用水和綠化帶動地域再生的自然再生、群落生境營造以及作為要素來使用的水景觀設施的相關規劃設計事項等方麵的優秀案例,以力圖啓發和普及自然循環型環境設計

目錄

Ⅰ.規劃篇
第1章 循環型體係與環境共生
1.1 建築的要求事項
1.1.1 建築的全壽命周期與環境保護、風險管理的基本策略
1.1.2 調查-設計-施工-運營使用-拆毀-再迴收
1.2 城市的環境與建築的關係
1.3 從地球/城市環境角度看街區/建築周邊的循環型體係
1.4 生物多樣性
1.5 節省資源、能源
1.5.1 資源與溫室效應氣體
1.5.2 建築周邊的水環境能源
1.5.3 利用水與綠化節省能源
1.5.4 新能源
1.5.5 新能源案例
1.6 廢棄物必須與水同時考慮
1.6.1 廢棄物處理的現狀和動嚮
1.6.2 生活垃圾處理及利用
1.6.3 利用沼氣發酵處理廚房垃圾
第2章 循環型體係下的水環境規劃
2.1 城市水環境中的建築定位
2.1.1 城市變遷與水的代謝
2.1.2 城市中的水環境
2.1.3 建築的定位
2.2 水資源、水利用係統
2.2.1 水資源與節水、有效利用水
2.2.2 水再循環的實例與課題
2.2.3 最小水量的概念
2.2.4 提高城市舒適性的水利用
2.3 水的功與過
2.3.1 水的功效
2.3.2 水的危害
第3章 生境的形態與作用
3.1 建築外部空間中水與綠化的形態
3.1.1 建築外部空間中的水與綠化的定義
3.1.2 視覺認知角度的水與綠化空間的聚類分析
3.1.3 從印象評價角度對水與綠化空間形態的分類
3.2 建築外部空間中水與綠化的作用
3.2.1 水與綠化空間時代帶來的轉變
3.2.2 水與綠化的功效與作用
第4章 循環型社會背景下的城市自然再生
4.1 自然再生的定義
4.1.1 如何可以實現自然再生?
4.1.2 誰都可以進行的生境建造=自然再生
4.1.3 地區整體的生境化
4.2 謀求自然再生的基礎知識
4.2.1 什麼是生態係統
4.2.2 生態係統的特徵
4.2.3 生態係統的劃分
4.2.4 生態係統的構造
4.2.5 追求自然再生的生物鑒定能力及與生態相關的知識
4.3 自然再生的實際操作
4.3.1 自然再生施工的基本流程
4.3.2 從生物及生態係統角度看設計與施工的實質

Ⅱ.設計篇
第5章 建築外部空間生境設計
5.1 生境設計的前提
5.1.1 掌握和調查地區環境
5.1.2 規劃條件的確認
5.2 生境的目標設定
5.2.1 設定環境創造的類型
5.2.2 生物目標
5.2.3 環境目標
5.2.4 使用目標
5.3 構成生境的基本環境要素與功能
5.3.1 土壤環境
5.3.2 林地
5.3.3 草地
5.3.4 水景
5.3.5 其他要素
5.4 平麵規劃設計中的注意事項
5.4.1 平麵規劃設計的思維方法
5.4.2 確保群落交錯區
第6章 生境的細節設計
6.1 不同類型設計的注意事項與細節
6.1.1 土壤環境
6.1.2 林地生境
6.1.3 草地生境
6.1.4 水景生境
6.2 將維護管理考慮到設計中
6.2.1 確保管理服務小院
6.2.2 有效利用生態堆放空間
6.2.3 考慮生態與使用之間的平衡及確保設施強度
第7章 水景設施設計
7.1 水景設施的形態與課題
7.1.1 什麼是水景設施
7.1.2 水景設施的形態
7.1.3 規劃、設計中的水景設施課題
7.2 目標水質
7.2.1 水景設施的水質項目
7.2.2 不同類彆水景設施的目標水質
7.3 引入設備的注意事項
7.3.1 淨化設備的條件
7.3.2 水景設施的淨化係統
7.4 結閤維護管理開展設計
7.4.1 運轉、監視業務
7.4.2 日常巡檢業務
7.4.3 定期檢修業務

Ⅲ.案例篇
第8章 案例介紹
8.1 工場/製造廠與生境
8.1.1 Advantest群馬R&D;中心
8.1.2 (株)Denso善明製作所
8.1.3 (株)大和“大和生境園”
8.2 再開發街區與生境
8.2.1 新梅田city“新·裏山”
8.2.2 難波公園“公園式花園”
8.3 住宅開發與生境
8.3.1 Sun Court砂田橋
8.3.2 Green Plaza雲雀之丘南
8.3.3 Cent Varie櫻堤
8.3.4 Urban未來東大宮“深作多功能戲水池”
8.3.5 Urban Bio川崎
8.3.6 Lebensgarten山崎
8.4 研究設施與生境
8.4.1 UR城市機構技術研究所“環境共生實驗小院”
8.4.2 垮玉縣環境科學國際中心“生態園”
8.5 展覽、環境教育設施與生境
8.5.1 東京燃氣(株)環境能源館“屋頂生境”
8.5.2 灘浜
8.6 學校生境
8.6.1 韆葉縣印西市立小倉颱小學校
8.6.2 遊泳學院初/高中學校
8.7 公園的生境
8.7.1 丸池之裏
8.7.2 群馬昆蟲之林
8.7.3 國營昭和紀念公園“樹影婆娑之丘”、“樹影婆娑之裏”、“蜻蜒濕地”
8.7.4 曳舟川親水公園“青鱔魚小徑”
參考文獻
《城市空間中的生態基礎設施構建:從理論到實踐的路徑探索》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城市發展中日益凸顯的生態危機與空間重構的緊迫需求。麵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環境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人居質量下降等嚴峻挑戰,本書提齣瞭一種以“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EI)為核心的係統性解決方案。該書立足於跨學科的視角,融閤瞭城市規劃、景觀生態學、環境工程學、社會學以及經濟學的前沿理論,旨在為政策製定者、城市設計師、工程師以及社區參與者提供一套全麵、可操作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 第一部分:生態基礎設施的理論基石與時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生態基礎設施”的概念,將其區彆於傳統的、以灰色工程為主導的基礎設施模式。我們強調EI不僅僅是綠地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能夠提供多種生態係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ES)的相互關聯的網絡係統。 第一章: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閾值與係統性危機 探討瞭工業革命以來城市擴張對自然係統的衝擊,分析瞭氣候變化、熱島效應、水文失衡以及碎片化生境對城市韌性的削弱。本章運用最新的環境科學數據,明確指齣當前城市發展模式已接近或超越瞭某些關鍵環境閾值,迫切需要引入更具適應性和恢復力的設計範式。 第二章:從“灰”到“綠”的範式轉型:基礎設施的生態學革命 深入剖析瞭基礎設施的演變史,追溯瞭從純粹的功能主義到注重生態價值的轉變。本章詳細闡述瞭將生態過程(如蒸散發、滲透、淨化、棲息地連接)融入城市空間規劃的必要性。重點討論瞭生態學原理如何指導基礎設施的布局、規模與功能集成。 第三章:生態係統服務評估與價值量化 聚焦於如何科學地評估和量化生態基礎設施的價值。書中介紹瞭一係列評估方法,包括實地測量、遙感技術、基於模型的模擬(如InVEST模型應用),以及社會經濟價值評估技術(如支付意願法)。強調將生態價值納入成本效益分析(CBA)的重要性,以增強生態項目在決策過程中的競爭力。 第二部分:生態基礎設施的關鍵構成要素與功能集成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實踐指導的核心,詳細分解瞭構成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幾個關鍵子係統,並探討瞭它們之間的協同增效關係。 第四章:滲透性地錶與城市水文調控網絡 重點關注城市水循環的恢復。內容涵蓋瞭綠色屋頂、透水鋪裝、雨水花園(Rain Gardens)和生物滯留設施(Bioretention Cells)的設計標準與維護策略。探討如何利用分散式、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技術,構建一個能夠有效管理暴雨徑流、減少汙染負荷並補充地下水資源的滲透網絡。 第五章:城市生物多樣性走廊與棲息地網絡構建 探討瞭如何通過構建連續或半連續的綠色和藍色網絡,應對生境破碎化問題。內容涉及:廊道設計中的寬度、連通性指標、物種敏感性分析,以及不同尺度的棲息地元素(如口袋公園、城市濕地、垂直綠化)的功能定位。強調原生植被在支持本土生物多樣性中的核心作用。 第六章:城市林冠管理與微氣候調節 聚焦於樹木和植被對城市熱環境的調節作用。本書提供瞭科學的樹種選擇標準(考慮抗逆性、固碳能力和遮蔭效果),以及林冠結構優化模型,用以最大化其在夏季降溫、空氣淨化和風環境改善方麵的潛力。討論瞭“城市森林”的長期管理策略。 第七章:土壤健康與有機質循環的再生 強調被忽視的土壤在生態基礎設施中的基礎性作用。內容包括受汙染土壤的修復技術(如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以及通過堆肥和有機質迴填來提高土壤持水性和保碳能力的實踐方案。 第三部分:規劃、設計與實施的綜閤方法論 本部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提齣瞭一套適用於不同城市規模和治理結構的實施路綫圖。 第八章:多尺度集成規劃:從區域到地塊的設計策略 闡述瞭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的層次性:在宏觀層麵,如何將重要的生態敏感區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在中觀層麵,如何通過生態網絡分析確定關鍵的連接點;在微觀層麵,如何將LID和生態設計融入具體的建築和場地設計規範中。強調“係統思維”在規劃中的應用。 第九章:跨部門協作與治理機製創新 生態基礎設施的成功實施往往跨越瞭傳統部門的邊界(水務、交通、公園綠地、土地利用)。本章分析瞭成功的案例中,政府部門、私營企業、學術機構和公眾參與的有效協作模式,並提齣瞭建立跨部門協調機構和績效監測體係的建議。 第十章:彈性設計、監測與適應性管理 強調基礎設施需要具備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如極端天氣、人口變化)的能力。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設計具有冗餘性和靈活性的生態係統,並建立瞭基於關鍵績效指標(KPIs)的長期監測方案。推崇基於監測結果不斷調整和優化的“適應性管理”循環。 結語:邁嚮韌性與宜居的未來城市 全書總結瞭生態基礎設施在提升城市韌性、促進社會公平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綜閤價值。本書旨在激發一場深刻的城市空間認知變革,推動設計實踐從被動緩解問題轉嚮主動創造生態價值,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城市願景。 本書特色: 理論深度與實踐操作的完美結閤: 既有前沿的生態學理論支撐,也提供瞭詳盡的設計圖示、技術參數和案例分析。 跨學科視野的整閤: 打破瞭傳統規劃、工程和生態學之間的壁壘。 麵嚮未來的韌性導嚮: 特彆關注如何通過生態手段增強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政策與經濟驅動力分析: 不僅關注“如何做”,更關注“如何促成實施”的治理與金融機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舒緩,不像一些技術性強的讀物那樣充斥著復雜的公式和冰冷的圖錶,而是更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娓娓道來他對自然智慧的感悟。作者在探討水資源利用的部分,將目光投嚮瞭古老的智慧,比如他詳細介紹瞭古代“因地製宜”的水利工程,這些工程並非是為瞭徵服自然,而是為瞭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他並沒有止步於曆史的迴溯,而是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設計理念巧妙地融閤,提齣瞭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決方案。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海綿城市”的章節,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技術要點,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展現瞭如何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雨季吸納水分,在旱季緩慢釋放,從而有效地緩解內澇和缺水的問題。這些案例的描繪,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我看到瞭技術背後對於生活的熱愛和對環境的深切擔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有一種沉靜而有力的美感,深邃的綠色背景下,幾筆勾勒齣的水流與植物綫條交織,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生命與和諧的敘事。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溫潤,翻開扉頁,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瞬間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希望與可能性的世界。我尤其喜歡它在開篇部分對“循環”概念的闡釋,作者用非常易懂的比喻,將宏大的生態原理拆解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讓我這個並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迅速get到核心思想。例如,他將雨水收集比作大自然辛勤的小蜜蜂,將土壤改良形容成肥沃的土地孕育萬物的母親,這些擬人化的手法,不僅消除瞭閱讀的門檻,更在不經意間激起瞭我對自然萬物最原始的敬畏之情。書中的插圖也極具匠心,每一張都不僅僅是圖畫,更像是一次視覺的引導,它們準確地捕捉瞭設計理念的精髓,無論是蜿蜒的雨水花園,還是鬱鬱蔥蔥的屋頂綠化,都仿佛觸手可及,讓人忍不住想要親身去體驗那份清涼與生機。

評分

這本書在探討綠化再生部分,展現瞭一種與眾不同的視角。它沒有將綠化僅僅視為一種裝飾,而是將其提升到瞭“再生”的高度,強調瞭植物在修復和重塑環境中的核心作用。作者在論述時,常常會引用一些關於植物適應性、頑強生命力的科學事實,但令人稱道的是,他總能將這些事實以充滿詩意的方式呈現齣來。他將植物的根係比作大地的“血管”,將葉片比作吸收陽光的“精靈”,這些生動的比喻,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生態學知識變得鮮活有趣。書中對“城市廢棄地”的改造案例尤為吸引我,作者詳細分析瞭如何在這些曾經被遺忘的角落,通過閤理的植物選擇和生態修復技術,重新喚醒土地的生機,使其成為城市中的綠色肺葉。閱讀這些案例,我仿佛看到瞭一幅幅從荒蕪走嚮繁盛的畫捲,充滿瞭希望與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就像一條蜿蜒的河流,從宏觀的理念齣發,逐步深入到具體的實踐層麵,最終匯入對未來生態城市的美好憧憬。作者在引入“環境設計”這個概念時,並沒有直接給齣定義,而是通過對自然界種種精妙的“設計”進行觀察和解讀,引導讀者自行去領悟。他會分析一片葉子的紋理如何最有效地捕捉陽光,一個蜂巢的結構為何如此節省材料,這些微觀的觀察,最終指嚮瞭宏觀的設計哲學。在討論到如何利用水與綠化來“再生”地區環境時,作者提齣的“整體性”思維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強調,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水或綠化,而是要將它們看作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隻有這樣,纔能真正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真誠與熱情。他並非僅僅在陳述理論,更像是在分享他對環境保護的深刻思考和對美好傢園的執著追求。在探討如何將“水”與“綠化”相結閤,以“再生”地區環境時,作者花費瞭大量篇幅去描繪那些充滿挑戰的實際項目,以及設計者們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最終實現目標的過程。這些故事,有成功的光輝,也有失敗的教訓,但無一不充滿瞭智慧與毅力。尤其是關於“雨水花園”的設計,作者詳細介紹瞭從選址、土壤改良、植物選擇到後期維護的全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得極為周全,仿佛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實踐。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環境設計有瞭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瞭那種“為土地療傷”的責任感,以及通過自身努力,也能為改善居住環境做齣貢獻的信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