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英租界寻旧/上海寻旧指南丛书

上海英租界寻旧/上海寻旧指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项慧芳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英租界
  • 历史
  • 建筑
  • 文化
  • 老上海
  • 城市漫步
  • 怀旧
  • 寻迹
  • 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87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0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上海寻旧指南丛书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上海,景观怪异,结构独特,历史奇谲,实在是异数,不可复制的特例。从整体上说,近代上海是个多元的城市,是有的地方有序、有的地方混乱的城市,是局部有序而全局无序的城市,是文明与野蛮共处、先进与落后并存、传统与现代交叉的城市。作者另辟蹊径,用五百余幅珍贵的老照片及其他资料图片,配以生动而有趣的文字,将上海英租界的前世今生阐释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项慧芳,1963年生于上海老城厢,幼年曾在江西高安农村生活三年多。1985年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去北京中国新闻社摄影部工作。1987年1月赴夏威夷自费留学,之后定居火奴鲁鲁市,从事旅游和房地产经纪人工作至今。1997年创办“读美国网”(www.ReadUSA.com)。爱好集邮和收集中国老照片、明信片。育有二子。拍摄过《追寻檀香梦》《上海情》纪录片,著有《在洛杉矶长大的故事》《旅游夏威夷全手册》等书,翻译过《想一分钟》《踏浪人生》等著作。


精彩书评

项慧芳女士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学于上海。她熟悉上海,热爱上海,钟情于上海的历史。本书以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坚实的学理,将老上海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将老上海每个区域的特色呈现得恰如其分,将老上海的内在气质阐释得淋漓尽致。

——熊月之(复旦大学上海史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项女士知道的中英文的老上海故事一箩筐,可她写的时候总是精简,而且喜欢实地考察。我曾经跟着她逛过无数次上海的老地方,她总是拿着老照片兴致勃勃地对照。项女士爱老上海的这股热忱令我感动。我相信她是爱上海而写上海,她收集老上海的老照片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老上海。

——刘冰 (复旦大学美国加州校友会前会长)


目录

代序/熊月之

自序

第一章 英租界综述 16

第二章 外滩寻旧 40

第一节 外滩概述 44

第二节 外滩寻旧 52

a 外滩气象塔

b 洋泾浜

c 欧战胜利纪念碑

1 麦边大楼

3 上海总会大楼

4 有利大楼

5 日清大楼

6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7 大北电报大楼

9 轮船招商局大楼

10-12 汇丰银行大楼

13 江海关大厦

d 赫德铜像

e 铜人码头上海轮渡

14 交通银行大楼

15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16 台湾银行大楼

17 新字林西报大楼

18 麦加利银行大楼

19 汇中饭店大楼

f 巴夏礼铜像

20 沙逊大厦

23 中国银行大楼

24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26 扬子保险公司大楼

27 怡和洋行大楼

28 怡泰大楼

g 伊尔底斯纪念碑

h 常胜军纪念碑

29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30 共济会堂

32 横滨正金银行老楼

第三章 外滩源 120

第一节 外滩源概述 122

第二节 外滩源寻旧 126

1 英国领事馆

2 黄浦公园

3 马加理纪念碑

4 划船俱乐部

5 新天安堂

6 真光大楼

7 兰心大楼

8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

9 通和洋行

10 仁记洋行

11 中国兴业银行

12 上海亚洲文会

13 阿哈龙犹太会堂

14 广学会大楼

15 中国基督教男青年会馆办公大楼

16 光陆大戏院

17 新大桥公园

18 颐中烟草公司

19 礼和洋行

20 中华基督教男青年会学校

21 沙美银行大楼

第四章 棋盘街河南路寻旧 156

第一节 河南路综述 158

第二节 河南路寻旧 162

1 中汇大厦

2 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

3 广东路

4 泗泾路石库门居民区

5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

6 上海工部局的火政处

7 上海工部局卫生署

8 中国化学工业社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章 福州路寻旧 170

第一节 福州路综述 172

第二节 福州路寻旧 180

1 正广和洋行

2 德国邮政局

3 都城饭店

4 汉弥尔登大楼

5 建设大厦

6 上海工部局大楼

7 上海公共租界总巡捕房

8 美国花旗总会

9 中西大药房总店

10 中华书局

11 商务印书馆

12 麦家圈

13 庙街、望平街

14 《申报》馆

15 仁济医院

16 伦敦会教堂

17 时报馆

18 杏花楼

19 华美药房

20 四马路昼锦里

21 江苏旅社

22 世界书局

23 福州路、福建路路口

24 福州路、湖北路路口

25 青莲阁

26 老正兴菜馆

27 福州路、浙江路路口

28 老半斋酒楼

29 王宝和酒店

30 格致书院

31 稻香村

32 五洲大药房

33 三山会馆

34 天蟾舞台

35 会乐里

36 福州路、西藏路路口

第六章 南京东路寻旧 218

第一节 南京路综述 222

第二节 南京东路寻旧 228

外滩至四川中路 228

1 南京路、外滩路路口

2 泰兴公司

3 福利公司

4 惠罗公司

四川中路至江西路 234

5 埃兹拉大楼

江西路至河南路 236

6 美国宝华公司

7 汇司公司

8 沙利文糖果厂

9 老上海最早的印刷以及药房、摄影器材

商店等

10 亨达利钟表公司

11 1912年前的南京路、河南路路口

12 老介福绸缎商店

13 蔡同德堂中药店

河南路至山西路之间的南京路 242

14 抛球场

15 大陆商场

16 上海五芳斋

17 老凤祥银楼

18 山东路外国坟墩

山西路至福建路之间的南京路 247

19 山西路餐饮一条街

20 邵万生南货店

21 朵云轩

22 冠生园食品公司

23 虹庙

24 马玉山糖果饼干公司

25 知味观酒家

福建路至浙江路之间的南京路 254

26 筑路·阴沟·阴井·水龙会

27 真老大房

28 南京路宝成裕记银楼

29 三阳南货店

30 日升楼和沈大成点心店

31 一乐天茶社

浙江路到西藏路的南京路 261

32 永安百货公司

33 新新舞台/新永安公司

34 先施公司

35 浙江路、云南路之间的银楼

36 宝大祥绸布商店

37 老公共租界市政厅以及操练大楼

38 新雅粤菜馆

39 会审公堂

40 新新公司

41 工部局老闸捕房

42 泰康食品商店

43 寿圣庵和陈英士纪念堂

44 劳合路

45 大新公司

第七章 静安寺路寻旧 282

1 西藏路路口

2 金隆大酒店

3 新世界游乐场

4 华安大楼

5 西侨青年会大楼

6 别克登饭店

7 国际饭店

8 大光明大戏院

9 跑马厅和跑马总会大楼

10 功德林蔬食处

11 仙乐斯舞厅

12 斜桥盛公馆

13 新闸大王庙

14 李经义故居

15 斜桥

16 斜桥总会

17 邵友濂府邸

18 叶家花园

19 周湘云故居

20 卡德路和德义大楼

21 王家沙点心店

22 金都大戏院

23 邱氏兄弟住宅

24 新闸路和辛家花园

25 张园

26 泰兴大楼

27 凯司令咖啡馆

28 南京西路1081弄

29 大华饭店

30 美琪大戏院

31 西伯利亚皮货店

32 平安大戏院

33 宋家花园

34 何东公馆

35 西摩路会堂

36 玉佛寺

37 伍廷芳住宅

38 哈同花园

39 吴同文旧宅

40 永安公司兄弟楼

41 上海福音书房

42 史量才故居

43 觉园

44 内地会大楼

第八章 四川中路附近寻旧 336

1 迦陵大楼

2 埃兹拉大楼

3 美国花旗银行旧址

4 德华银行大楼

5 垲丽大酒店

6 旧礼和洋行老楼

7 英国圣公会教堂

8 九江路同仁医院

9 华洋德律风(电话)公司大楼

10 金城银行

11 四行储蓄会大楼

12 大清银行大楼

13 上海海关生活大楼

14 汇丰大楼

15 德国邮政局大楼

16 日本三井物产公司

17 卜内门大楼

18 元芳弄

19 三菱公司上海分社

20 大来洋行

21 永年大楼(培高大楼)

第九章 西藏路寻旧 358

1 四行仓库

2 英商上海煤气厂

3 厦门路上的外国人监狱

4 金龙四大王庙

5 大观园混堂

6 北京路上的蚕桑庵

7 中国大饭店

8 大新公司

9 金隆大酒店

10 沐恩堂

11 扬子饭店

12 一品香番菜馆

13 大中华饭店

14 东方饭店

第十章 静安寺附近以及西区寻旧 374

1 静安寺

2 愚园

3 静安寺外国坟山

4 上海德侨活动中心和德国新福音教堂

5 百乐门舞厅

6 极司非尔路76号

7 愚园路和“歹土”

8 朱楼

9 “歹土”时期的曹家渡

10 钱家巷

11 紫阳宫坤道院

12 苏格兰长枪营

13 园明讲堂

14 王伯群住宅

15 兆丰公园

16 圣约翰大学

17 嘉道理别墅

18 沙逊别墅

第十一章 苏州河和苏州河上的桥梁

寻旧 404

1 苏州河

2 外摆/白渡桥

3 乍浦路桥

4 四川路桥

5 江西路自来水公司水塔

6 上海自来水公司大楼

7 自来水桥

8 河南路桥

9 盆汤弄桥

10 老闸桥

11 浙江路桥

12 西藏路桥

附:新闸桥(旧照)

附录 426

老英租界中英新旧路名对照表 428

附:1862年英租界确定的最早的19条路名新

旧路名对照

值得了解的老上海大事件 434

参考文献 442

主要图片来源 444

中英文名称对照及说明 445


前言/序言

自序

二十九年前当我离开上海定居美国的时候,我自信对上海的马路环境非常熟悉。我在上海南市出生,在闸北南星路上成长,祖籍上海川沙高桥,念完大学才离开上海的。但最近几年来,上海每半年变一个样,就连没有离开过上海的老年人也开始迷路了。我曾因为拍摄纪录片《上海情》,陪一些“中国老手”(自幼生长在上海,解放后离开的外国人)来上海寻旧,发现他们已经找不到自己童年所熟悉的地方了。陪他们时找不到地方时的焦虑、找着时的兴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关于老上海的书籍很多,但从旅游指南角度写的比较少。我在夏威夷从事旅游服务已经二十多年,在国内出版了《旅游夏威夷全手册》,深知好的指南书不容易写。好在我之前已经花了几年的时间研究老上海,而且在美国的二十几年里,我也收集了不少老上海的明信片和英文版的老上海历史书,因此花了三四年时间,阅读大量的中英文资料,写出这套“上海寻旧指南”系列书,希望能为中国老手们,也为对老上海感兴趣的人们提供寻旧方便。

老上海的范围比今天的上海小多了,老的景点和建筑基本上都在东起黄浦江,西至静安寺,南自南市的民国路(人民路),北至虹口的靶子场路这块地方,因此原则上寻找老上海并不困难。老城厢更小,就在人民路和中华路这一圈子里,据1900年老城厢的人口统计,里面有27 843栋住宅,152 249名居民。寻旧最大的困惑是路名、地名或建筑名字的改变带来的。从1943年租界主权收回到1953年上海解放后社会恢复安定,上海的地方政权十年间更换了三次, 路名也跟着更换了三次,先是汪精卫政府在租界收回后改路名,不久抗战胜利蒋介石政府再改路名,解放后共产党也改路名, 有三四百条上海路名被更换,有些路名还被更换不止一次。这让我联想起2008年发生在美国东北部一个小镇的故事,一少年团伙做恶作剧,一夜之间将小镇上所有的路标偷掉,结果让小镇居民一片慌乱,因为城镇居民已经养成看路标找地方的习惯了。所以,本书附有新旧路名对照表和新旧地方(建筑)名字对照,为读者提供方便。老上海原来的市场都有归类,极有特色,不像现在,每一条街都在卖相似的货物,相互竞争。葛元煦在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中介绍说:“上海货物皆有聚市之所,如绸缎在抛球场(南京路河南路一带)南及东门内外;纱缎蟒袍在盆汤弄(山西路);丝茶栈居二摆渡(四川路桥)者多;洋布呢羽在大马路抛球场(南京路江西路)及东门内;衣庄在大东门内彩衣街东街;洋广杂货在棋盘街(河南路)及四马路(福州路);古玩玉器在新北门内;眼镜在新北门内;照相楼在二、三马路(九江路、汉口路);钱业南市在大东门外,北市(租界)在二摆渡(乍浦路桥)一带;人参药材在东门外咸瓜街;糖行在洋行街;帽铺在二马路中(九江路)及彩衣街;笺扇在外国坟(新北门附近法兵坟山)左近及庙园(人民路、江西南路附近);笔店在小东门内及庙园东兴圣街(现永胜路,与四川南路和江西南路平行、与金陵东路交叉的一条小路);书坊在城中四牌楼旧教场,城外二、三马路(九江路、汉口路);棉花在东门外一带;米业在大东门外大码头大街;木器在紫来街;旧木器在新北门外沿河城脚;竹器在大东门外篾竹街;酒馆、戏馆、茶馆在宝善街(广东路)一带居多;冰鲜在小东门码头;信局在南市咸瓜街、北市二马路(九江路);税马车南在小东门外、北在大新街即石路(福建路)西首;雇内河船北在老闸大桥河下,南在大东门外码头。”

一座城市之所以迷人,不仅仅在于它的摩登大楼,更在于该城市的特色和底蕴。就像一个美女,除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有内在的气质和教养。上海之所以特别,就是因为它奇异的诞生因缘以及它辉煌的成长经历。就地质来说,上海是扬子江及其支流新近堆积形成,目前仍然在持续成长的过程中。地理的日新月异使上海人更容易流动,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能处变不惊。就上海的现代发展历史来说,上海是西方人在中国建立的国中之国, 尽管相比之下为“弹丸之地”, 但上百年的“西风东渐”,上海积极地影响了整个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孕育出中国几千年来惊天动地的革新运动和革命组织,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上海诞生的。上海的这些天赋,使得它与中国其他大城市如广州、宁波、汉口、烟台、重庆等城市相比,同样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只有上海才是最具有国际大都市风范的一个。上海过去的老建筑,与现在那些快速堆积起来的摩登大楼相比,尽管被抹上了时间的灰尘而略显黯淡,但她跨越了种族和国界的经典设计、精工细雕的建筑细节、富丽考究的建筑材料,很值得后人细细欣赏、赞叹、回味。

本系列包括三部书,分别为《上海老城厢、龙华与徐家汇寻旧》《上海英租界寻旧》和《上海美法租界寻旧》,重点介绍的是老上海们心中印象最深的一些地方。新上海既繁华又安全,各种公交系统快捷方便,出租车也很便宜,是自助旅游的绝佳之地。到了上海,买一份最新上海地图,先在地图上定位您的酒店位置,然后再找出人民广场(即老上海的跑马场)和南京路,您在上海就有了方向感,绝不会迷路了。此时您如拥有本书,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时间,参考本书提供的线路,设计出您自己在上海的旅游行程表,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找到很多老上海的著名景点,并在慢慢寻找的过程中去体会、感受那已经消逝的老时光。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编辑,因为本书的资料取自于阅读了大量中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如果没有前人的耕耘,就没有本书的信息累积。感谢老上海原三牌楼刘家后裔刘冰先生赠送他收藏多年的老上海书籍供笔者参考,并在整个成书过程中纠正错误;也感谢上海戴巍、吴必娜夫妇和杭州楼栋南蓉夫妇的各种援助。在本书付诸出版时又得到复旦大学上海史国际研究中心的美国上海人联谊会朱裕民会长的捐款赞助,尤其是得到上海史学研究界翘楚熊月之先生的错爱并为序,所有这些,诚以为是上帝的祝福和恩典!老上海逝去不久,民间尚存大量图片资料,希冀此书能抛砖引玉,引读者纠错,实现成书旨意。祝您寻旧愉快!

项慧芳

2016年2月于夏威夷



岁月斑驳:东方明珠的旧时回响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种风情。 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城市,她的风华绝代,不仅仅体现在今日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璀璨耀眼的霓虹灯下,更深刻地镌刻在那些错落有致的老洋房、悠长宁静的梧桐小道以及那些承载了无数故事的街区之中。它曾是十里洋场的繁华之地,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试验场,更是无数人生悲欢离合的舞台。 本书并非以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区域为界限,也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段温柔的低语,邀请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知、去触摸、去发现隐藏在现代上海肌理之下,那些不曾被时光完全掩埋的往昔碎片。我们将一同漫步在那些曾经的“禁区”,探寻那些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建筑,聆听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传说。 一、 漫步历史的街巷,倾听旧日的絮语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们会从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街区出发,比如法租界那优雅的梧桐大道,英租界那严谨的建筑风格,以及日租界那独特的日式风情。每一条街道,每一处转角,都可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漫步在法租界的梧桐树下: 想象一下,微风拂过,阳光穿透茂密的梧桐叶,在路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曾经的公寓楼,如今依然挺立,它们见证了多少民国名媛的优雅身影,多少文人墨客的低吟浅唱?我们会探讨那些隐藏在围墙内的花园洋房,它们曾是何等家族的居所,又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的家族史诗。我们也会走过那些充满故事的公共空间,比如武康路、思南路、皋兰路,感受那些充满艺术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旧时氛围。 探访英租界的严谨风貌: 提到英租界,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外滩沿线的那些风格独特的建筑,它们仿佛是来自异域的庄严使者,诉说着殖民时期的辉煌与无奈。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它们曾经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银行、是洋行、是领事馆,还是富商的宅邸?我们也会走出外滩,去寻访那些隐藏在里弄深处、更具生活气息的英式建筑,感受殖民者与本地居民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感受日租界的东方韵味: 尽管日租界的存在时间相对较短,但它留下的痕迹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将尝试去发掘那些可能还存在的日式建筑,它们或许有着特殊的屋顶、庭院设计,或是某些独特的装饰细节。我们会联想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那些时代的印记,是如何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别样的城市景观。 二、 建筑的低语,诉说岁月的沧桑 上海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她独特的建筑艺术之中。本书将以建筑为切入点,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那些隐藏在宏伟外观之下的历史与文化。 从历史建筑的风格中读懂时代: 公寓、花园洋房、里弄、教堂、剧院、会所……这些建筑风格各异,却共同勾勒出上海的城市肌理。我们将尝试解读不同建筑风格的演变,从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外滩,到装饰艺术风格的住宅,再到更为朴素的石库门里弄,每一栋建筑都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诉说着建造年代的社会背景、审美情趣以及居住者的身份地位。 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 除了那些声名远播的标志性建筑,本书更注重发掘那些被忽略的、但同样具有历史价值的角落。可能是某个隐藏在深巷中的老建筑,可能是某个曾经辉煌但如今被遗忘的会所,也可能是某个承载着特定群体记忆的老工厂。我们将尝试去还原它们的过去,想象它们在不同时代的用途和故事。 建筑背后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每一栋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特定的人物、家族、事件紧密相连。本书将尝试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位著名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某位商界巨头的豪宅往事,某个政治事件在此留下的痕迹,或是某个文化名人在其中留下的足迹。 三、 生活的痕迹,定格历史的瞬间 比建筑本身更动人的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留下的生活痕迹。本书将努力捕捉那些消逝在时光中的生活细节,试图还原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旧时上海。 从里弄文化中感受市井的温度: 石库门,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们不仅是建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我们将走进石库门里弄,感受那曾经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了解居民们如何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邻里情谊。我们会关注里弄的结构、天井、门窗,以及隐藏在这些细节中的生活智慧。 旧时商铺的繁华与没落: 上海曾是远东的商业中心,那些曾经林立的商铺,如绸布庄、点心铺、咖啡馆、百货公司,都曾是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尝试去寻访那些可能还存在的旧时商铺遗迹,或是通过历史资料,去描绘它们曾经的繁华景象,以及它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 文化名人与他们的精神家园: 上海孕育了无数文化名人,他们的生活足迹,他们的故居,都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将尝试去探访一些著名文化名人的故居,感受他们曾经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他们在上海留下的精神印记。 四、 时代的回声,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简单回顾,更试图让读者与历史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时代的变迁与城市的演进: 从租界时期的繁荣与冲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上海这座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尝试去梳理这些历史变迁的脉络,并关注这些变迁是如何体现在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之中的。 记忆的传承与现实的对照: 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那些繁华与沉寂,都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记忆。本书希望通过对旧时上海的回顾,引发读者对当下城市的思考,去发现那些依然存在的历史印记,以及它们与现代上海的融合与碰撞。 个人记忆与集体史诗的交织: 每一个在上海生活过的人,都可能拥有自己关于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本书并非要取代任何个人的记忆,而是希望通过搜集和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 本书的宗旨,是希望唤醒那些沉睡在城市肌理之下的历史记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厚重与魅力。 它并非一部详尽无遗的史书,也不是一份严格意义上的“寻旧指南”,而是提供一种感受的方式,一种回望的视角。让我们一同在繁华的现代都市中,拾起那些散落的岁月碎片,倾听那段属于东方明珠的旧时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对老上海的历史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旧租界区域。在寻找相关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本《上海英租界寻旧/上海寻旧指南丛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目录的初步浏览,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非常着迷于那些曾经辉煌过,如今却悄然淹没在现代都市繁华下的建筑和故事。想象着漫步在曾经的霞飞路、福州路,感受着法租界、英租界昔日的风貌,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生动的文字,仿佛能将我带回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化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英租界的历史变迁、建筑特色以及在这个区域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能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是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上海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有望帮助我更清晰地勾勒出老上海英租界的轮廓,填补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空白。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寻旧指南”这个定位吸引的。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带我实地探访老建筑的书,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提供了历史信息,更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和地图,让我能够像一个真正的寻访者一样,亲自去感受那些历史遗迹。书中对英租界内不同区域的划分和介绍,以及对每一处景点详细的解读,都让我觉得非常贴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辨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提示,或者是一些观察老建筑的独特视角,这样我就可以在实地考察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乐趣。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未来周末探访上海老建筑的必备读物,它将引导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街角巷尾的宝藏,让我的城市漫步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充实。

评分

作为一名上海本地居民,我一直觉得自己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已经算深入,但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才意识到自己对英租界区域的认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书中所描绘的那些曾经的洋行、教堂、俱乐部,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外国侨民,都让我大开眼界。我惊叹于作者竟然能搜集到如此详尽的历史资料,并以如此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一些建筑的考证,比如某栋老洋房的建造年代、最初的主人,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都充满了细节。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经过的街区,用一种全新的目光去打量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老建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描写,那些关于生活方式、社交活动、甚至是一些有趣的逸闻趣事,都让那个遥远的时代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介绍,更像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肌理和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上海英租界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而立体。我之前对英租界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一些零散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总是感觉缺乏系统性。而这本《上海英租界寻旧/上海寻旧指南丛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地深入探索。书中对英租界形成、发展、以及其在上海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阐述,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梳理,比如一些重要的条约签订、政治事件发生地,以及这些事件对租界发展的影响。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与具体的地理空间相结合,让我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的地理环境联系起来。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与那个时代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城市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城市中那些“过去”的痕迹的迷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上海,一个被英租界历史深深烙印的上海。书中对英租界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以及文化融合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文化符号的解读,比如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艺术形式,以及外国人在上海的生活方式。这些细节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情感的唤醒。它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对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都产生了一种更深的共鸣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