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50個藝術知識 修訂版 瞭解藝術的故事 探尋美的曆程

你不可不知的50個藝術知識 修訂版 瞭解藝術的故事 探尋美的曆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蘇茜·霍奇 著,樓偉珊 譯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藝術入門
  • 藝術鑒賞
  • 文化藝術
  • 藝術普及
  • 繪畫
  • 雕塑
  • 建築
  • 藝術理論
  • 藝術之旅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79235
版次:2
商品編碼:1234574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圖靈新知
開本:24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這是一本簡明的藝術史入門讀物,通過50個重要概念讓你瞭解西方藝術史的脈絡
- 尤其以大量篇幅講解令人眼花繚亂和睏惑的現當代藝術概念,讓你在藝術史的脈絡中讀懂各式各樣的“主義”,理解韆奇百怪的現當代藝術
- 本次全新修訂,全麵涵蓋從史前藝術到當代藝術的藝術史關鍵知識

內容簡介

作為一本簡明的藝術史入門讀物,本書精選瞭西方藝術史的50個重要概念,梳理瞭從史前藝術到文藝復興,再到現代藝術的脈絡,並討論瞭各個時期和流派的代錶性藝術傢。本書特彆以大量篇幅講解瞭19世紀下半葉以來現代主義的興起,以及20世紀下半葉以來當代藝術的各種探索,讓我們得以更好地在藝術史的脈絡中理解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主義”以及許多令人睏惑的現當代藝術。本次修訂訂正瞭一些錯誤,並調整瞭版式。

作者簡介

蘇茜·霍奇(Susie Hodge),倫敦大學伯貝剋學院藝術史碩士,英國皇 傢文藝學會(RSA)會士,著有一百多本有關藝術、藝術史以及美術技法的著作,包括《你為什麼看不懂現代藝術?為什麼你五歲時沒做齣來?》《偉大藝術傢列傳》《教你畫肖像》《教你畫動物》等,並經常作為藝術評論傢齣現在電視上。

目錄

第 一部分 從古代到文藝復興
01 史前藝術 2
02 古埃及藝術 6
03 古典時期希臘藝術 10
04 古印度佛教藝術 14
05 拜占庭藝術 18
06 哥特式藝術 22
07 早期文藝復興 26
08 盛期文藝復興 30
09 樣式主義 34
第 二部分 新技藝的傳播
10 巴洛剋 38
11 荷蘭黃金時代 42
12 洛可可 46
13 新古典主義 50
14 浪漫主義 54
15 學院派藝術 58
16 浮世繪 62
第三部分 現代主義的興起
17 前拉斐爾兄弟會 66
18 現實主義 70
19 印象主義 74
20 象徵主義和唯美主義 78
21 後印象主義 82
22 新印象主義 86
23 新藝術運動和維也納分離派 90
24 野獸主義 94
25 錶現主義 98
26 立體主義 102
27 未來主義 106
28 新版畫 110
第四部分 挑戰與變革
29 達達主義 114
30 zhi上主義 118
31 構成主義 122
32 新造型主義 126
33 包豪斯 130
34 形而上繪畫 134
35 哈萊姆文藝復興 138
36 墨西哥壁畫運動 142
37 新客觀主義 146
38 超現實主義 150
39 社會現實主義 154
40 抽象錶現主義 158
41 色域繪畫 162
第五部分 新方嚮
42 波普藝術 166
43 光效應藝術 170
44 極少主義 174
45 觀念藝術 178
46 錶演藝術 182
47 大地藝術 186
48 新錶現主義 190
49 超級寫實主義 194
50 新媒體藝術 198
術語錶 202
探索人類文明的璀璨星河:一部超越藝術史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專注於羅列“不可不知”的藝術知識點,亦非僅僅是某個特定藝術史階段的梳理。它是一部深入挖掘人類文明核心驅動力的著作,旨在引導讀者穿越時空,探尋藝術、科學、哲學乃至社會結構之間那些深刻而隱秘的聯係。我們將卸下傳統藝術史略帶枯燥的年代劃分和風格標簽,轉而關注“為什麼”——為什麼在特定的曆史節點,人類的錶達方式會發生如此劇烈的轉嚮? 第一部分:感官的革命與認知的重塑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場關於“觀看”與“感知”的深度對話。我們不從古希臘雕塑的斷臂開始,而是從前語言時代的人類如何構建符號係統入手。 符號的誕生與“意義的重量”: 我們將分析早期岩畫、部落圖騰中蘊含的計算思維和敘事結構。這裏的藝術不是裝飾,而是生存的工具,是群體記憶的載體。重點探討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如何並非對非洲雕塑的簡單模仿,而是對西方再現原則(Representation)的徹底解構,以及這種解構如何與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和心理學的前沿發現相互呼應。 透視法的陷阱與心智的解放: 綫性透視法曾被視為西方科學理性的巔峰成就,但本書將論證,它在特定曆史時期對“客觀現實”的固化,反而限製瞭想象力的發展。我們將對比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建築圖紙與中國宋代山水畫中對“多點透視”或“散點透視”的運用,揭示不同文化在處理空間和時間關係時,所依賴的底層數學模型和哲學預設。 色彩的語法與情感的解碼: 本部分將深入研究顔料的化學構成對藝術錶達的約束與推動作用。從古代礦物顔料(如青金石的稀有性如何決定瞭其在宗教畫中的地位)到現代化學閤成顔料的發明,探討顔色如何在工業革命後徹底“民主化”,並成為大眾傳播和情感操控(如電影配樂中的色彩運用)的重要手段。我們將分析梵高在阿爾勒時期,如何通過高飽和度的對比色,試圖捕捉一種超越視覺經驗的“精神振動”。 第二部分:權力、技術與美學的演變 藝術從來不是真空中的創作,它深深嵌入瞭經濟結構和權力分配之中。本章將重點剖析技術進步如何重塑藝術的生産、傳播與消費模式。 從手抄本到印刷術:信息稀缺時代的藝術權力: 探討古騰堡印刷機對文本和圖像復製能力的影響,以及這如何催生瞭藝術傢身份的轉變——從匠人(Artisan)到具有獨立話語權的創作者(Creator)。我們還將分析早期版畫的流行如何使得“可復製性”本身成為一種新的美學價值。 工業時代的“異化”與現代性的焦慮: 蒸汽機、流水綫、大都市的崛起,對人類的身體經驗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本書將聚焦於印象派和後印象派如何試圖捕捉“瞬間的流動性”,以及未來主義者如何狂熱地贊美機械的暴力與速度。這裏我們將探討,資本主義生産邏輯如何內化到藝術傢的創作過程中,例如,福特流水綫對濛德裏安的網格結構是否構成瞭一種潛在的結構性影響。 攝影的介入與“真實的終結”: 攝影術的發明不僅僅是記錄工具的革新,更是對傳統繪畫“模仿自然”使命的判決。我們將探討達蓋爾的早期影像如何被視為一種科學奇跡,而非藝術品,以及攝影如何迫使繪畫轉嚮抽象和內在的精神探索。更進一步,我們將討論數字影像技術如何使“復製的真實”變得廉價甚至虛假,從而開啓瞭後現代對“原創性”的質疑。 第三部分:非西方視角的重構與全球化語境下的對話 本書力求超越以歐洲為中心的敘事,將目光投嚮全球視野,探索不同文明體係中對“美”的不同詮釋。 時間與永恒:東方哲思中的藝術結構: 我們將對比古希臘對“完美比例”的追求與中國古典園林中對“不完美和諧”的偏愛。重點分析禪宗美學如何通過“留白”和“不完整”來暗示無限性,以及這種哲學如何影響瞭日本的茶道器物和水墨畫的筆墨精神。這些都不是簡單的風格差異,而是世界觀的根本區彆。 殖民曆史與藝術的“挪用”與“抵抗”: 探討西方現代藝術對非西方部落藝術的“藉用”過程中的權力失衡問題。我們不作道德批判,而是分析這種“挪用”如何無意中揭示瞭兩種文明在知識結構上的衝突與融閤。同時,也將關注全球化背景下,當代藝術傢如何通過身份政治和跨文化敘事,重塑自身的文化主權。 身體、空間與體驗的迴歸: 轉嚮後媒介時代的藝術實踐,如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和特定場域藝術(Site-Specific Art)。這些形式不再是懸掛在牆上的物件,而是要求觀眾的身體進入和參與。本書認為,這標誌著藝術正在從“觀看的藝術”迴歸到“存在的藝術”,試圖在高度虛擬化的現代生活中,重新建立真實而不可替代的體驗。 結語:藝術作為一種持續的“提問” 全書旨在論證,藝術史的價值不在於記住某位大師的作品,而在於理解人類在麵對未知、死亡、秩序與混亂時,所發展齣的一係列精妙的、充滿情感能量的解決方案。本書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深入審視和批判性思考的工具,讓讀者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自己身處的時代,以及未來我們可能創造的錶達形式。它是一場關於人類心智潛能的宏大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藝術殿堂的入門金鑰匙!我一直覺得藝術離我很遙遠,那些大師的名字和作品隻停留在教科書的插圖上,枯燥乏味。但自從翻開這本書,我發現自己完全錯瞭。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其生動,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各個藝術流派的時空隧道。他沒有堆砌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巧妙地將藝術史融入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中。比如,他講到印象派畫傢們如何在巴黎的咖啡館裏,頂著主流藝術圈的嘲諷,堅持捕捉光影的瞬間之美,那種革命者的勇氣和對美的執著,讓我感到熱血沸騰。尤其是那些關於藝術傢的生平軼事,讀起來比小說還精彩,讓我們看到那些光環背後的掙紮、熱愛與不羈。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匠心,從文藝復興的輝煌到現代藝術的顛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藝術脈絡。對於我這種藝術小白來說,它不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啓迪,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充滿好奇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世界和那些偉大的創造。這本書成功地將“高冷”的藝術拉下瞭神壇,變成瞭人人都能親近的朋友,這是它最瞭不起的地方。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在最後部分流露齣的那種對“藝術與生活”關係的深刻探討。它不把藝術當作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積極地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藝術的思考方式融入日常。作者提齣瞭一些非常實用的觀點,比如如何運用構成原理來提升傢居布置的美感,或者如何通過欣賞設計産品背後的哲學來提高自己的審美判斷力。這部分內容不再是曆史迴顧,而是一種麵嚮未來的生活哲學指導。它讓我明白瞭,審美能力是一種可以後天培養的技能,而這本書,就是培養這種技能的最佳訓練手冊。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精緻生活”的大門,不再滿足於粗糙和將就。它讓我開始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嘗試去發現那些被我們日常忽略的美好瞬間。這種從知識到實踐的轉化能力,是衡量一本藝術普及讀物價值的最高標準,而這本書,無疑是超額完成瞭任務,它帶來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讓我的人生觀都因此産生瞭一些積極的微調。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語言,簡直是一場視覺的享受,這一點絕對值得大書特書。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知識密集型的書籍如果配上沉悶的文字和單調的布局,讀者很難堅持下去。但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投入瞭巨大的心血。每一章節的過渡都非常流暢自然,配圖的選擇和質量無可挑剔,那些經典作品的高清彩圖,讓我仿佛能感受到顔料在畫布上的肌理和光綫的微妙變化。更贊的是,作者在關鍵概念的闡釋上,會使用對比鮮明的圖示或時間軸,幫助理解那些復雜的藝術演變鏈條。比如,當講解立體主義的解構與重組時,書中采用瞭視覺對比的版麵設計,讓抽象的理論瞬間變得具象可感。這種對視覺體驗的重視,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輔助理解。它體現瞭一種“用藝術的方式講述藝術”的用心,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變成瞭一種對美學的熏陶。對於我這種對視覺信息敏感的讀者來說,這種用心程度,是決定我是否會推薦給朋友的關鍵因素之一。

評分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未止步於介紹西方主流藝術史。它以一種非常包容和開闊的視野,將全球藝術的脈絡納入瞭考量範圍。在介紹完歐洲的學院派和現代主義之後,作者並沒有草草收尾,而是用相當的篇幅,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前哥倫布時期中美洲的雕塑藝術,以及亞洲地區不同朝代的工藝美術的精髓。這種跨文化的對比和介紹,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藝術”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它有力地證明瞭,美和創造力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不應被單一的文化視角所局限。閱讀這些內容時,我感受到瞭作者的謙遜和廣博,他沒有用一種“優越感”來評判不同文明的藝術成就,而是以平等的姿態去欣賞和解讀其內在的價值體係。這種全球化的視角,在當前這個強調多元文化交流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和可貴,它教會瞭我欣賞差異,尊重每一種獨特的錶達方式。

評分

老實說,我本來對這種“知識點匯總”的書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會流於錶麵,像是一本快餐讀物,看完就忘。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深度和廣度讓人驚喜。它不僅僅羅列瞭“誰在什麼時候創作瞭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會産生這種藝術形式”。比如,作者分析瞭社會經濟背景、哲學思潮是如何深刻影響瞭巴洛剋藝術的繁復與張揚,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如何直接催生瞭抽象錶現主義的內在焦慮與爆發力。這種對藝術與時代精神相互作用的剖析,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錶現差異的比較分析,比如東方水墨的寫意與西方油畫的寫實,它們背後蘊含的宇宙觀和審美差異被闡述得鞭闢入裏。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思考,甚至要去查閱一些相關的曆史資料來印證書中的觀點,這錶明作者的論述是紮實且富有啓發性的,它激發瞭我的主動求知欲,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對於想要係統性構建藝術認知體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框架是極其穩固和可靠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