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50个艺术知识 修订版 了解艺术的故事 探寻美的历程

你不可不知的50个艺术知识 修订版 了解艺术的故事 探寻美的历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苏茜·霍奇 著,楼伟珊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入门
  • 艺术鉴赏
  • 文化艺术
  • 艺术普及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理论
  • 艺术之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9235
版次:2
商品编码:123457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灵新知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这是一本简明的艺术史入门读物,通过50个重要概念让你了解西方艺术史的脉络
- 尤其以大量篇幅讲解令人眼花缭乱和困惑的现当代艺术概念,让你在艺术史的脉络中读懂各式各样的“主义”,理解千奇百怪的现当代艺术
- 本次全新修订,全面涵盖从史前艺术到当代艺术的艺术史关键知识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简明的艺术史入门读物,本书精选了西方艺术史的50个重要概念,梳理了从史前艺术到文艺复兴,再到现代艺术的脉络,并讨论了各个时期和流派的代表性艺术家。本书特别以大量篇幅讲解了19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20世纪下半叶以来当代艺术的各种探索,让我们得以更好地在艺术史的脉络中理解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主义”以及许多令人困惑的现当代艺术。本次修订订正了一些错误,并调整了版式。

作者简介

苏茜·霍奇(Susie Hodge),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艺术史硕士,英国皇 家文艺学会(RSA)会士,著有一百多本有关艺术、艺术史以及美术技法的著作,包括《你为什么看不懂现代艺术?为什么你五岁时没做出来?》《伟大艺术家列传》《教你画肖像》《教你画动物》等,并经常作为艺术评论家出现在电视上。

目录

第 一部分 从古代到文艺复兴
01 史前艺术 2
02 古埃及艺术 6
03 古典时期希腊艺术 10
04 古印度佛教艺术 14
05 拜占庭艺术 18
06 哥特式艺术 22
07 早期文艺复兴 26
08 盛期文艺复兴 30
09 样式主义 34
第 二部分 新技艺的传播
10 巴洛克 38
11 荷兰黄金时代 42
12 洛可可 46
13 新古典主义 50
14 浪漫主义 54
15 学院派艺术 58
16 浮世绘 62
第三部分 现代主义的兴起
17 前拉斐尔兄弟会 66
18 现实主义 70
19 印象主义 74
20 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 78
21 后印象主义 82
22 新印象主义 86
23 新艺术运动和维也纳分离派 90
24 野兽主义 94
25 表现主义 98
26 立体主义 102
27 未来主义 106
28 新版画 110
第四部分 挑战与变革
29 达达主义 114
30 zhi上主义 118
31 构成主义 122
32 新造型主义 126
33 包豪斯 130
34 形而上绘画 134
35 哈莱姆文艺复兴 138
36 墨西哥壁画运动 142
37 新客观主义 146
38 超现实主义 150
39 社会现实主义 154
40 抽象表现主义 158
41 色域绘画 162
第五部分 新方向
42 波普艺术 166
43 光效应艺术 170
44 极少主义 174
45 观念艺术 178
46 表演艺术 182
47 大地艺术 186
48 新表现主义 190
49 超级写实主义 194
50 新媒体艺术 198
术语表 202
探索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一部超越艺术史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专注于罗列“不可不知”的艺术知识点,亦非仅仅是某个特定艺术史阶段的梳理。它是一部深入挖掘人类文明核心驱动力的著作,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探寻艺术、科学、哲学乃至社会结构之间那些深刻而隐秘的联系。我们将卸下传统艺术史略带枯燥的年代划分和风格标签,转而关注“为什么”——为什么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人类的表达方式会发生如此剧烈的转向? 第一部分:感官的革命与认知的重塑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进入一场关于“观看”与“感知”的深度对话。我们不从古希腊雕塑的断臂开始,而是从前语言时代的人类如何构建符号系统入手。 符号的诞生与“意义的重量”: 我们将分析早期岩画、部落图腾中蕴含的计算思维和叙事结构。这里的艺术不是装饰,而是生存的工具,是群体记忆的载体。重点探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如何并非对非洲雕塑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西方再现原则(Representation)的彻底解构,以及这种解构如何与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前沿发现相互呼应。 透视法的陷阱与心智的解放: 线性透视法曾被视为西方科学理性的巅峰成就,但本书将论证,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客观现实”的固化,反而限制了想象力的发展。我们将对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建筑图纸与中国宋代山水画中对“多点透视”或“散点透视”的运用,揭示不同文化在处理空间和时间关系时,所依赖的底层数学模型和哲学预设。 色彩的语法与情感的解码: 本部分将深入研究颜料的化学构成对艺术表达的约束与推动作用。从古代矿物颜料(如青金石的稀有性如何决定了其在宗教画中的地位)到现代化学合成颜料的发明,探讨颜色如何在工业革命后彻底“民主化”,并成为大众传播和情感操控(如电影配乐中的色彩运用)的重要手段。我们将分析梵高在阿尔勒时期,如何通过高饱和度的对比色,试图捕捉一种超越视觉经验的“精神振动”。 第二部分:权力、技术与美学的演变 艺术从来不是真空中的创作,它深深嵌入了经济结构和权力分配之中。本章将重点剖析技术进步如何重塑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模式。 从手抄本到印刷术:信息稀缺时代的艺术权力: 探讨古腾堡印刷机对文本和图像复制能力的影响,以及这如何催生了艺术家身份的转变——从匠人(Artisan)到具有独立话语权的创作者(Creator)。我们还将分析早期版画的流行如何使得“可复制性”本身成为一种新的美学价值。 工业时代的“异化”与现代性的焦虑: 蒸汽机、流水线、大都市的崛起,对人类的身体经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将聚焦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如何试图捕捉“瞬间的流动性”,以及未来主义者如何狂热地赞美机械的暴力与速度。这里我们将探讨,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如何内化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例如,福特流水线对蒙德里安的网格结构是否构成了一种潜在的结构性影响。 摄影的介入与“真实的终结”: 摄影术的发明不仅仅是记录工具的革新,更是对传统绘画“模仿自然”使命的判决。我们将探讨达盖尔的早期影像如何被视为一种科学奇迹,而非艺术品,以及摄影如何迫使绘画转向抽象和内在的精神探索。更进一步,我们将讨论数字影像技术如何使“复制的真实”变得廉价甚至虚假,从而开启了后现代对“原创性”的质疑。 第三部分:非西方视角的重构与全球化语境下的对话 本书力求超越以欧洲为中心的叙事,将目光投向全球视野,探索不同文明体系中对“美”的不同诠释。 时间与永恒:东方哲思中的艺术结构: 我们将对比古希腊对“完美比例”的追求与中国古典园林中对“不完美和谐”的偏爱。重点分析禅宗美学如何通过“留白”和“不完整”来暗示无限性,以及这种哲学如何影响了日本的茶道器物和水墨画的笔墨精神。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风格差异,而是世界观的根本区别。 殖民历史与艺术的“挪用”与“抵抗”: 探讨西方现代艺术对非西方部落艺术的“借用”过程中的权力失衡问题。我们不作道德批判,而是分析这种“挪用”如何无意中揭示了两种文明在知识结构上的冲突与融合。同时,也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艺术家如何通过身份政治和跨文化叙事,重塑自身的文化主权。 身体、空间与体验的回归: 转向后媒介时代的艺术实践,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特定场域艺术(Site-Specific Art)。这些形式不再是悬挂在墙上的物件,而是要求观众的身体进入和参与。本书认为,这标志着艺术正在从“观看的艺术”回归到“存在的艺术”,试图在高度虚拟化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建立真实而不可替代的体验。 结语:艺术作为一种持续的“提问” 全书旨在论证,艺术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某位大师的作品,而在于理解人类在面对未知、死亡、秩序与混乱时,所发展出的一系列精妙的、充满情感能量的解决方案。本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深入审视和批判性思考的工具,让读者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自己身处的时代,以及未来我们可能创造的表达形式。它是一场关于人类心智潜能的宏大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种“知识点汇总”的书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流于表面,像是一本快餐读物,看完就忘。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惊喜。它不仅仅罗列了“谁在什么时候创作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艺术形式”。比如,作者分析了社会经济背景、哲学思潮是如何深刻影响了巴洛克艺术的繁复与张扬,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如何直接催生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内在焦虑与爆发力。这种对艺术与时代精神相互作用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差异的比较分析,比如东方水墨的写意与西方油画的写实,它们背后蕴含的宇宙观和审美差异被阐述得鞭辟入里。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思考,甚至要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来印证书中的观点,这表明作者的论述是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它激发了我的主动求知欲,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对于想要系统性构建艺术认知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框架是极其稳固和可靠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艺术殿堂的入门金钥匙!我一直觉得艺术离我很遥远,那些大师的名字和作品只停留在教科书的插图上,枯燥乏味。但自从翻开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生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各个艺术流派的时空隧道。他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将艺术史融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比如,他讲到印象派画家们如何在巴黎的咖啡馆里,顶着主流艺术圈的嘲讽,坚持捕捉光影的瞬间之美,那种革命者的勇气和对美的执着,让我感到热血沸腾。尤其是那些关于艺术家的生平轶事,读起来比小说还精彩,让我们看到那些光环背后的挣扎、热爱与不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从文艺复兴的辉煌到现代艺术的颠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艺术脉络。对于我这种艺术小白来说,它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充满好奇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和那些伟大的创造。这本书成功地将“高冷”的艺术拉下了神坛,变成了人人都能亲近的朋友,这是它最了不起的地方。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未止步于介绍西方主流艺术史。它以一种非常包容和开阔的视野,将全球艺术的脉络纳入了考量范围。在介绍完欧洲的学院派和现代主义之后,作者并没有草草收尾,而是用相当的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的雕塑艺术,以及亚洲地区不同朝代的工艺美术的精髓。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和介绍,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它有力地证明了,美和创造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应被单一的文化视角所局限。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谦逊和广博,他没有用一种“优越感”来评判不同文明的艺术成就,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去欣赏和解读其内在的价值体系。这种全球化的视角,在当前这个强调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它教会了我欣赏差异,尊重每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在最后部分流露出的那种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深刻探讨。它不把艺术当作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积极地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艺术的思考方式融入日常。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观点,比如如何运用构成原理来提升家居布置的美感,或者如何通过欣赏设计产品背后的哲学来提高自己的审美判断力。这部分内容不再是历史回顾,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哲学指导。它让我明白了,审美能力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的技能,而这本书,就是培养这种技能的最佳训练手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精致生活”的大门,不再满足于粗糙和将就。它让我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尝试去发现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美好瞬间。这种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能力,是衡量一本艺术普及读物价值的最高标准,而这本书,无疑是超额完成了任务,它带来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让我的人生观都因此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微调。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语言,简直是一场视觉的享受,这一点绝对值得大书特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知识密集型的书籍如果配上沉闷的文字和单调的布局,读者很难坚持下去。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每一章节的过渡都非常流畅自然,配图的选择和质量无可挑剔,那些经典作品的高清彩图,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颜料在画布上的肌理和光线的微妙变化。更赞的是,作者在关键概念的阐释上,会使用对比鲜明的图示或时间轴,帮助理解那些复杂的艺术演变链条。比如,当讲解立体主义的解构与重组时,书中采用了视觉对比的版面设计,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具象可感。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辅助理解。它体现了一种“用艺术的方式讲述艺术”的用心,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对美学的熏陶。对于我这种对视觉信息敏感的读者来说,这种用心程度,是决定我是否会推荐给朋友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