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下)(第3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1915-2016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8993
版次:3
商品编码:123541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文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38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册)由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修订、改版而成,是教育部“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配套教材。上册是现代文学史(1915—1949),下册是当代文学史(1949—2016)。本教材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现代以来文学的发展,提倡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互动式的专业课教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下册)相比,本书的创新之处有二:一、每章加设二维码,内为专家学者就各章专题所做讲座的视频,和编者精选的学术论文。扫一扫书中二维码,学生可亲炙白先勇、钱理群、范伯群、陈子善、陈平原、吴福辉、王中忱、格非、毕飞宇等人的授课风范。二、各章节增加“声音”栏目,就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作家作品列出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论争声音。另外,本书还配有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朱栋霖,现代文学史家,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义勤,当代文学评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作家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朱晓进,现代文学史家,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章1949—1976年文学思潮1
第一节1950—1970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1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学思潮15

第二章1950—1970年代小说(一)22
第一节1950—1970年代主流小说22
第二节柳青杨沫32
第三节探索生活的边缘37

第三章1950—1970年代小说(二)51
第一节台湾文学的发展51
第二节台湾小说54
第三节香港文学的发展59
第四节台湾和香港通俗小说62

第四章1950—1970年代诗歌66
第一节1950—1970年代诗歌郭小川66
第二节台湾新诗余光中洛夫郑愁予75

第五章1950—1970年代戏剧散文79
第一节1950—1970年代戏剧《茶馆》等79
第二节台湾戏剧87
第三节1950—1970年代散文89
第四节台湾和香港散文96

文学大事记(1949—1976)99


第六章1980—1990年代文学思潮116
第一节1980年代文学思潮117
第二节1990年代文学思潮124

第七章1980年代小说130
第一节1980年代小说130
第二节王蒙张贤亮等141
第三节汪曾祺路遥贾平凹152
第四节莫言马原160

第八章1990年代小说167
第一节1990年代小说流变167
第二节陈忠实余华179
第三节王朔王小波185
第四节王安忆陈染192
第五节1980—1990年代台港小说199

第九章1980—1990年代诗歌205
第一节1980—1990年代诗歌流变205
第二节朦胧诗210

第十章1980—1990年代戏剧218
第一节1980—1990年代戏剧流变218
第二节赖声川228

第十一章1980—1990年代散文234
第一节1980—1990年代散文流变234
第二节台湾和香港散文241

第十二章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244
第一节现当代少数民族诗歌245
第二节现当代少数民族小说249
第三节现当代少数民族散文253
第四节现当代少数民族戏剧255

文学大事记(1977—2000)258



第十三章2000年以来的文学思潮269
第一节2000年以来的文学思潮流变270
第二节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学273

第十四章2000年以来的小说(一)277
第一节精英文学的坚守279
第二节莫言284
第三节毕飞宇等作家290
第四节底层写作296

第十五章2000年以来的小说(二)300
第一节2000年以来的通俗小说及其他300
第二节网络小说303

第十六章2000年以来的诗歌散文戏剧 308
第一节2000年以来的诗歌308
第二节2000年以来的散文313
第三节2000年以来的话剧315

文学大事记(2001—2016)325


第三版后记329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下)(第3版)》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系列著作的下卷,聚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16年这数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作为第三版,本卷在继承前版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成果,力求呈现一幅更加全面、深刻、精细的中国现代文学画卷。作者群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将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置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之中,逐年梳理、分类、分析,力图展现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时代变迁的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1949-1957)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的新面貌。作者首先梳理了政治变革对文学创作带来的深刻影响,包括“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的确立,以及对旧时代文学遗产的批判与继承。重点分析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革命题材文学的勃兴。 主题与风格的转向: 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从个人抒情、探索人生转向歌颂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描绘工农兵的英雄形象,以及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作品风格趋于积极、乐观、昂扬,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现实主义的深化与拓展: 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得到空前强化。文学创作更加注重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情感,涌现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作者也探讨了现实主义内部的不同流派和创作手法,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 新生力量的崛起: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一大批具有工人、农民、士兵背景的新一代作家开始登上文学舞台,他们的创作视角和生活经验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部分详述了这些新兴作家群体的代表性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批判与反思: 除了对旧有文学传统的批判,文学领域也开始出现对某些创作倾向的讨论和反思,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学的探索与挑战(1958-1965) 尽管面临着“大跃进”运动等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仍在探索中前行。本部分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在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所经历的曲折与尝试。 “大跃进”时期的文学现象: 作者审视了“大跃进”时期文学创作中存在的过度浪漫主义、脱离实际的浮夸风等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也指出,在洪流之中,仍有一些作家试图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进行更为审慎的文学思考。 “十七年文学”的遗产与争议: 这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十七年的文学成就和经验被重新评估,部分作家和作品受到批判,但也有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得到保留和肯定。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这一复杂的文学遗产清理过程。 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尝试: 尽管政治环境较为严峻,但仍有一些作家在艺术探索上进行着不同的尝试,例如一些小说、诗歌、戏剧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意图。 外国文学的影响: 这一时期,外国文学的翻译和引进虽然受到一定限制,但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乃至文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殊境遇,以及在极端环境下文学所呈现的特征。 文学的“空场”与“喧嚣”: 作者指出,文化大革命初期,绝大多数作家和创作机构受到冲击,正常的文学创作几乎停滞,形成了所谓的“文学空场”。而与此同时,以样板戏为代表的“革命文艺”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特定意识形态下的“文学喧嚣”。 样板戏的艺术特征与影响: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样板戏在塑造人物、结构情节、音乐唱腔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其对整个时期文学创作的单一化影响。 地下文学与民间文学的潜流: 在官方宣传之外,一些非公开的、带有批判色彩的文学作品也在民间悄然流传,成为那个时代文学的另一面。作者对此类文学现象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极度政治化下的艺术表达: 在此特殊时期,文学创作往往被高度政治化,艺术表达被简化和固化,但仍有零星的创作试图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更具深度的表达。 第四部分:文学的复苏与转型(1977-1989)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迎来了拨乱反正和复苏的春天。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巨大活力和深刻变革。 “伤痕文学”的出现与意义: “伤痕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代表,深刻揭示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刻反思。本部分分析了“伤痕文学”的创作主题、艺术手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反思文学”的深化: 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反思文学”进一步深入,开始对造成“伤痕”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教训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反思。 “改革文学”的兴起: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一大批关注改革、描写改革的“改革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它们以积极的态度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寻根文学”的探索: “寻根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作家们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试图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 文学思潮的活跃: 这一时期,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如“朦胧诗”、“新写实主义”、“先锋文学”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解放。作者对这些思潮的产生背景、主要特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作家群体的分化与发展: 经历了多年的压抑,作家群体开始出现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流派和风格,既有老一辈作家的回归与创新,也有新生代作家的崛起。 第五部分: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与全球化(1990-201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呈现出更加多元、复杂和开放的面貌。本部分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市场化对文学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深刻影响了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本部分分析了市场化对文学创作主题、艺术形式、读者群体等方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写实主义”的深化与演变: “新写实主义”在90年代继续发展,并在新的语境下呈现出新的面貌,更加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先锋文学”的余波与影响: 90年代,“先锋文学”虽然热度有所下降,但其对文学语言、叙事结构、观念更新等方面的探索,依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历史小说”的兴起: 90年代,“新历史小说”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们以新的视角和手法重塑历史,引发了关于历史叙事和民族记忆的深刻讨论。 “女性文学”的崛起与发展: 90年代,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女性的生存境遇、情感世界和自我身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女性文学”。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转型: 在经历了多种文学实验之后,9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倾向有所回归,但已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深入和反思的特征。 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其创作主体、传播方式、艺术风格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显著的差异。本部分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 中国文学越来越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之中,与世界文学进行对话与交流。本部分探讨了全球化对中国文学主题、叙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中国作家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寻求文化认同和艺术表达。 2000年以后的文学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包括对城市化进程的关注、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深刻描摹、对技术与人文关系的思考等。本部分对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研究方法与视角 本书在梳理文学史料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 历史语境分析: 将文学创作置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揭示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影响。 文本细读: 对重要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挖掘其艺术内涵和思想价值。 作家个案研究: 对重要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展现其艺术风格和文学贡献。 思潮梳理与辨析: 对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进行梳理、辨析和评价,展现文学观念的演变。 跨学科对话: 适当借鉴社会学、哲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下)(第3版)》以其宏大的叙事、扎实的考证、深刻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本书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梳理,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迁、思想演进和文化反思的深刻映照。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的深入研究,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在曲折中前行,如何在变革中发展,最终形成今日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局面。本书是文学史研究者、文学爱好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文化发展的人士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通读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脱离社会土壤而独立存在的。这本书恰恰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将文学创作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从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乃至新世纪的多元化发展,每一个阶段的文学都在回应着时代的呼唤,反映着人民的命运。书中对那些重要的文学事件,如“文学革命”、“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影响,以及“反右”和“文革”对文学的冲击,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文学创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文学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精神探索的史诗。作者在叙述中,既保持了学术的客观性,又充满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作家们坎坷经历的关怀,这种情怀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人性化和富有感染力。

评分

下卷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连贯的认知,特别是对建国后到2016年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文学的演变,书中展现出一种别样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梳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而是着重分析了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塑造,以及文学自身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时期文学的论述,虽然那个时期的文学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作者依然努力挖掘其复杂性,分析其中的创作主体如何在这种环境中进行表达,即使是看似单调的宣传作品,其背后也隐藏着复杂的创作心理和时代烙印。而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学,则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自由的时期,书中对这一时期的描述,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对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后来的新写实主义等都做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文学如何从沉寂中复苏,又如何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

评分

对于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这本书的梳理让我耳目一新。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深刻地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书中对这一时期作家们创作的思考方向、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新兴文学现象的出现,都有非常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新写实主义”的后续发展,以及“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进行了重点关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断代,而是强调了文学的连续性和演变性,将前期的思潮与后期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一些新生代作家,以及网络文学的兴起,书中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尽管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但其开创性的视角已经足够令人兴奋。这种对最新文学发展趋势的关注,使得整部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命力和未来走向。

评分

这本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三版,篇幅宏大,跨越百年,其详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赞赏它对二十世纪初叶,也就是1915年前后那个文学转型期的细致梳理。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一批先行者,如何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里,以文学为武器,倡导白话文,唤醒民众,这一段历史的讲述,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铺陈,又有微观的作家生平与作品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思潮、政治动荡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家们在思想上的探索与挣扎。读到“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学的萌芽与成长,那种振聋发聩的力量感仿佛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部思想史、社会史的缩影。即使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家和作品,在作者的笔下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文学流派的形成,比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在中国早期的发展,书中都有精彩的论述。整体而言,这部分内容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满了启迪性。

评分

这本书对于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变革,真是提供了一幅极其详尽的画卷。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个重要方针在文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存在的曲折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去梳理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方针是如何被理解和执行的,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创作的繁荣与限制。读到关于集体主义叙事、英雄主义主题的文学作品时,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以及作家们如何努力去塑造和传播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同时,书中也触及了在一些特殊历史时期,文学创作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以及作家们在这种压力下的不同选择。这种深入的分析,使得我对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而是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