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下)(第3版)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棟霖,吳義勤,硃曉進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文學史
  • 現代文學
  • 中國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化史
  • 1915-2016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88993
版次:3
商品編碼:1235416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博雅大學堂·文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0
字數:38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下冊)由硃棟霖教授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修訂、改版而成,是教育部“十五”國傢規劃教材、教育部國傢精品資源共享課“中國現當代文學”配套教材。上冊是現代文學史(1915—1949),下冊是當代文學史(1949—2016)。本教材以新的文學觀、文學史觀重新闡釋中國現代以來文學的發展,提倡開放式、探究式、教學互動式的專業課教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下冊)相比,本書的創新之處有二:一、每章加設二維碼,內為專傢學者就各章專題所做講座的視頻,和編者精選的學術論文。掃一掃書中二維碼,學生可親炙白先勇、錢理群、範伯群、陳子善、陳平原、吳福輝、王中忱、格非、畢飛宇等人的授課風範。二、各章節增加“聲音”欄目,就重要的文學史現象、作傢作品列齣不同時期、不同觀點的論爭聲音。另外,本書還配有教學課件。

作者簡介

硃棟霖,現代文學史傢,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義勤,當代文學評論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作傢書記處書記,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
硃曉進,現代文學史傢,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第一章1949—1976年文學思潮1
第一節1950—1970年代文學運動與思潮1
第二節“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學思潮15

第二章1950—1970年代小說(一)22
第一節1950—1970年代主流小說22
第二節柳青楊沫32
第三節探索生活的邊緣37

第三章1950—1970年代小說(二)51
第一節颱灣文學的發展51
第二節颱灣小說54
第三節香港文學的發展59
第四節颱灣和香港通俗小說62

第四章1950—1970年代詩歌66
第一節1950—1970年代詩歌郭小川66
第二節颱灣新詩餘光中洛夫鄭愁予75

第五章1950—1970年代戲劇散文79
第一節1950—1970年代戲劇《茶館》等79
第二節颱灣戲劇87
第三節1950—1970年代散文89
第四節颱灣和香港散文96

文學大事記(1949—1976)99


第六章1980—1990年代文學思潮116
第一節1980年代文學思潮117
第二節1990年代文學思潮124

第七章1980年代小說130
第一節1980年代小說130
第二節王濛張賢亮等141
第三節汪曾祺路遙賈平凹152
第四節莫言馬原160

第八章1990年代小說167
第一節1990年代小說流變167
第二節陳忠實餘華179
第三節王朔王小波185
第四節王安憶陳染192
第五節1980—1990年代颱港小說199

第九章1980—1990年代詩歌205
第一節1980—1990年代詩歌流變205
第二節朦朧詩210

第十章1980—1990年代戲劇218
第一節1980—1990年代戲劇流變218
第二節賴聲川228

第十一章1980—1990年代散文234
第一節1980—1990年代散文流變234
第二節颱灣和香港散文241

第十二章現當代少數民族文學244
第一節現當代少數民族詩歌245
第二節現當代少數民族小說249
第三節現當代少數民族散文253
第四節現當代少數民族戲劇255

文學大事記(1977—2000)258



第十三章2000年以來的文學思潮269
第一節2000年以來的文學思潮流變270
第二節大眾文化與網絡文學273

第十四章2000年以來的小說(一)277
第一節精英文學的堅守279
第二節莫言284
第三節畢飛宇等作傢290
第四節底層寫作296

第十五章2000年以來的小說(二)300
第一節2000年以來的通俗小說及其他300
第二節網絡小說303

第十六章2000年以來的詩歌散文戲劇 308
第一節2000年以來的詩歌308
第二節2000年以來的散文313
第三節2000年以來的話劇315

文學大事記(2001—2016)325


第三版後記329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下)(第3版)》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係列著作的下捲,聚焦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直至2016年這數十年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曆程。作為第三版,本捲在繼承前版本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吸收瞭近年來文學史研究的新視角、新方法和新成果,力求呈現一幅更加全麵、深刻、精細的中國現代文學畫捲。作者群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宏大的曆史視野,將這一時期錯綜復雜的文學現象置於特定的社會、政治、文化語境之中,逐年梳理、分類、分析,力圖展現文學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時代變遷的互動關係。 第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學(1949-1957)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現代文學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所呈現齣的新麵貌。作者首先梳理瞭政治變革對文學創作帶來的深刻影響,包括“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的確立,以及對舊時代文學遺産的批判與繼承。重點分析瞭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社會主義革命題材文學的勃興。 主題與風格的轉嚮: 這一時期,文學的主題從個人抒情、探索人生轉嚮歌頌新中國的建設成就、描繪工農兵的英雄形象,以及反映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作品風格趨於積極、樂觀、昂揚,強調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現實主義的深化與拓展: 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導,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得到空前強化。文學創作更加注重錶現工農兵的鬥爭生活和思想情感,湧現齣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現實主義作品。同時,作者也探討瞭現實主義內部的不同流派和創作手法,以及由此引發的討論。 新生力量的崛起: 隨著社會製度的變革,一大批具有工人、農民、士兵背景的新一代作傢開始登上文學舞颱,他們的創作視角和生活經驗為中國文學注入瞭新的活力。本部分詳述瞭這些新興作傢群體的代錶性作品及其藝術特色。 批判與反思: 除瞭對舊有文學傳統的批判,文學領域也開始齣現對某些創作傾嚮的討論和反思,為後來的文學發展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學的探索與挑戰(1958-1965) 盡管麵臨著“大躍進”運動等政治因素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仍在探索中前行。本部分詳細分析瞭這一時期文學創作在主題、形式、風格等方麵所經曆的麯摺與嘗試。 “大躍進”時期的文學現象: 作者審視瞭“大躍進”時期文學創作中存在的過度浪漫主義、脫離實際的浮誇風等現象,並對其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同時也指齣,在洪流之中,仍有一些作傢試圖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進行更為審慎的文學思考。 “十七年文學”的遺産與爭議: 這一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十七年的文學成就和經驗被重新評估,部分作傢和作品受到批判,但也有一些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得到保留和肯定。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這一復雜的文學遺産清理過程。 文學創作的多元化嘗試: 盡管政治環境較為嚴峻,但仍有一些作傢在藝術探索上進行著不同的嘗試,例如一些小說、詩歌、戲劇作品在人物塑造、敘事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麵展現齣一定的創新意圖。 外國文學的影響: 這一時期,外國文學的翻譯和引進雖然受到一定限製,但仍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某些創作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部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文學(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社會乃至文學造成瞭巨大的衝擊。本部分著重分析瞭這一時期文學的特殊境遇,以及在極端環境下文學所呈現的特徵。 文學的“空場”與“喧囂”: 作者指齣,文化大革命初期,絕大多數作傢和創作機構受到衝擊,正常的文學創作幾乎停滯,形成瞭所謂的“文學空場”。而與此同時,以樣闆戲為代錶的“革命文藝”占據瞭主導地位,形成瞭特定意識形態下的“文學喧囂”。 樣闆戲的藝術特徵與影響: 本部分詳細分析瞭樣闆戲在塑造人物、結構情節、音樂唱腔等方麵的藝術特點,以及其對整個時期文學創作的單一化影響。 地下文學與民間文學的潛流: 在官方宣傳之外,一些非公開的、帶有批判色彩的文學作品也在民間悄然流傳,成為那個時代文學的另一麵。作者對此類文學現象進行瞭梳理和研究。 極度政治化下的藝術錶達: 在此特殊時期,文學創作往往被高度政治化,藝術錶達被簡化和固化,但仍有零星的創作試圖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更具深度的錶達。 第四部分:文學的復蘇與轉型(1977-1989) 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國文學迎來瞭撥亂反正和復蘇的春天。本部分詳細闡述瞭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巨大活力和深刻變革。 “傷痕文學”的齣現與意義: “傷痕文學”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的文學代錶,深刻揭示瞭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創傷,引發瞭全社會的深刻反思。本部分分析瞭“傷痕文學”的創作主題、藝術手法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曆史地位。 “反思文學”的深化: 在“傷痕文學”的基礎上,“反思文學”進一步深入,開始對造成“傷痕”的社會根源和曆史教訓進行更廣泛、更深刻的反思。 “改革文學”的興起: 隨著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一大批關注改革、描寫改革的“改革文學”作品應運而生,它們以積極的態度反映瞭時代發展的脈搏。 “尋根文學”的探索: “尋根文學”的齣現,標誌著作傢們開始關注民族文化的根源,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試圖建構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文學。 文學思潮的活躍: 這一時期,各種文學思潮層齣不窮,如“朦朧詩”、“新寫實主義”、“先鋒文學”等,極大地豐富瞭中國現代文學的麵貌,推動瞭文學藝術的解放。作者對這些思潮的産生背景、主要特徵、代錶作傢及其作品進行瞭詳細的論述。 作傢群體的分化與發展: 經曆瞭多年的壓抑,作傢群體開始齣現分化,形成瞭不同的創作流派和風格,既有老一輩作傢的迴歸與創新,也有新生代作傢的崛起。 第五部分:新時期文學的多元化與全球化(1990-2016)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呈現齣更加多元、復雜和開放的麵貌。本部分係統梳理瞭這一時期文學發展的主要特徵和趨勢。 市場化對文學的影響: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深刻影響瞭文學的生産、傳播和接受方式。本部分分析瞭市場化對文學創作主題、藝術形式、讀者群體等方麵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新寫實主義”的深化與演變: “新寫實主義”在90年代繼續發展,並在新的語境下呈現齣新的麵貌,更加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先鋒文學”的餘波與影響: 90年代,“先鋒文學”雖然熱度有所下降,但其對文學語言、敘事結構、觀念更新等方麵的探索,依然對當時的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新曆史小說”的興起: 90年代,“新曆史小說”成為重要的文學現象,作傢們以新的視角和手法重塑曆史,引發瞭關於曆史敘事和民族記憶的深刻討論。 “女性文學”的崛起與發展: 90年代,女性作傢在文學創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她們以獨特的女性視角,關注女性的生存境遇、情感世界和自我身份,形成瞭具有鮮明特色的“女性文學”。 “現實主義”的迴歸與轉型: 在經曆瞭多種文學實驗之後,90年代後期,“現實主義”作為一種重要的創作傾嚮有所迴歸,但已不再是單一的模式,而是呈現齣更加多元、深入和反思的特徵。 網絡文學的齣現與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態開始齣現並迅速發展,其創作主體、傳播方式、藝術風格都與傳統文學有著顯著的差異。本部分對其進行瞭初步的考察。 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學創作: 中國文學越來越置身於全球化的語境之中,與世界文學進行對話與交流。本部分探討瞭全球化對中國文學主題、敘事、觀念等方麵的影響,以及中國作傢如何在全球化時代尋求文化認同和藝術錶達。 2000年以後的文學新趨勢: 進入21世紀,中國文學呈現齣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包括對城市化進程的關注、對個體生存睏境的深刻描摹、對技術與人文關係的思考等。本部分對這一時期湧現齣的代錶性作傢、作品和文學現象進行瞭梳理和分析。 研究方法與視角 本書在梳理文學史料的基礎上,采用瞭多種研究方法,包括: 曆史語境分析: 將文學創作置於具體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揭示時代背景對文學的影響。 文本細讀: 對重要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挖掘其藝術內涵和思想價值。 作傢個案研究: 對重要的作傢及其創作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展現其藝術風格和文學貢獻。 思潮梳理與辨析: 對不同時期的文學思潮進行梳理、辨析和評價,展現文學觀念的演變。 跨學科對話: 適當藉鑒社會學、哲學、美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拓展文學史研究的視野。 總結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下)(第3版)》以其宏大的敘事、紮實的考證、深刻的分析,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瞭解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清晰脈絡。本書不僅是對文學作品的梳理,更是對特定曆史時期社會變遷、思想演進和文化反思的深刻映照。通過對這一時期文學的深入研究,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現代文學是如何在麯摺中前行,如何在變革中發展,最終形成今日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局麵。本書是文學史研究者、文學愛好者以及所有關心中國文化發展的人士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第三版,篇幅宏大,跨越百年,其詳實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贊賞它對二十世紀初葉,也就是1915年前後那個文學轉型期的細緻梳理。魯迅、周作人、鬍適等一批先行者,如何在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傢裏,以文學為武器,倡導白話文,喚醒民眾,這一段曆史的講述,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鋪陳,又有微觀的作傢生平與作品分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剖析瞭當時社會思潮、政治動蕩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以及作傢們在思想上的探索與掙紮。讀到“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學的萌芽與成長,那種振聾發聵的力量感仿佛撲麵而來。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史,更是一部思想史、社會史的縮影。即使是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傢和作品,在作者的筆下也煥發齣瞭新的光彩,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文學流派的形成,比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在中國早期的發展,書中都有精彩的論述。整體而言,這部分內容為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基石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充滿瞭啓迪性。

評分

通讀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從來都不是脫離社會土壤而獨立存在的。這本書恰恰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將文學創作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進行考察。從新文化運動的先聲,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後的思想解放,乃至新世紀的多元化發展,每一個階段的文學都在迴應著時代的呼喚,反映著人民的命運。書中對那些重要的文學事件,如“文學革命”、“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影響,以及“反右”和“文革”對文學的衝擊,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讓我對文學創作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文學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民精神探索的史詩。作者在敘述中,既保持瞭學術的客觀性,又充滿瞭對文學的熱愛和對作傢們坎坷經曆的關懷,這種情懷使得閱讀體驗更加人性化和富有感染力。

評分

這本書對於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學變革,真是提供瞭一幅極其詳盡的畫捲。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文藝為人民服務”和“百花齊放、百傢爭鳴”這兩個重要方針在文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作者並沒有迴避其中存在的麯摺和爭議,而是以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去梳理在不同曆史時期,這些方針是如何被理解和執行的,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學創作的繁榮與限製。讀到關於集體主義敘事、英雄主義主題的文學作品時,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以及作傢們如何努力去塑造和傳播一種新的社會價值觀。同時,書中也觸及瞭在一些特殊曆史時期,文學創作所麵臨的巨大壓力和挑戰,以及作傢們在這種壓力下的不同選擇。這種深入的分析,使得我對那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理解,而是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其背後的曆史邏輯和時代印記。

評分

下捲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有瞭更連貫的認知,特彆是對建國後到2016年這一漫長曆史時期內文學的演變,書中展現齣一種彆樣的視角。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梳理各個時期的代錶作傢和作品,而是著重分析瞭政治環境、意識形態對文學創作的塑造,以及文學自身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承擔的社會功能。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時期文學的論述,雖然那個時期的文學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但作者依然努力挖掘其復雜性,分析其中的創作主體如何在這種環境中進行錶達,即使是看似單調的宣傳作品,其背後也隱藏著復雜的創作心理和時代烙印。而改革開放之後的文學,則進入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加自由的時期,書中對這一時期的描述,充滿瞭活力和生機,對朦朧詩、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以及後來的新寫實主義等都做瞭深入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文學如何從沉寂中復蘇,又如何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開齣絢爛的花朵。

評分

對於20世紀末以及21世紀初的中國現代文學,這本書的梳理讓我耳目一新。進入新世紀,特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也深刻地反映在文學創作上。書中對這一時期作傢們創作的思考方嚮、藝術風格的多樣化,以及新興文學現象的齣現,都有非常細緻的描繪。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新寫實主義”的後續發展,以及“後現代”思潮在中國文學中的體現進行瞭重點關注。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斷代,而是強調瞭文學的連續性和演變性,將前期的思潮與後期的實踐緊密聯係起來。對於一些新生代作傢,以及網絡文學的興起,書中也給予瞭一定的關注,盡管這部分內容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化,但其開創性的視角已經足夠令人興奮。這種對最新文學發展趨勢的關注,使得整部書的視野更加開闊,也更能體現中國現代文學的生命力和未來走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