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通信、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从通信理论的角度介绍分子通信和纳米网络的原理和技术,主要探讨发射纳米机器(TN)和接受纳米机器(RN)两个节点的分子通信。根据信息分子如何被引导和传输至接收纳米机器,发射纳米机器和接受纳米机器之间的分子通信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被动分子通信(PMC),第二种类型称为主动分子通信(AMC)。在被动分子通信中,分子从发射纳米机器被动扩散至接收纳米机器,不需要一个中间系统来引导和传输分子。在主动分子通信中,当分子被发射纳米机器发出后,需要一个中间系统来引导并传输至接收纳米机器。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理论的深度,更在于其对未来应用前景的广阔描绘。 当我翻阅到关于“体内通信”和“药物递送”的章节时,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的场景。想象一下,未来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在人体血管中穿梭,通过分子信号相互协作,精确地定位病灶,释放药物,甚至进行微创手术。这种“生物兼容”的通信方式,避免了传统电子设备可能带来的排异反应或生物损伤,开启了医疗健康领域全新的可能性。书中对这方面的探讨,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实现这些应用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设计具有特定识别功能的分子信标,如何控制分子的释放速率和浓度,以及如何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隐私性等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为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智慧结晶。 书中对“纳米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也同样令人振奋。试想一下,部署在大气、土壤或水体中的微型传感器,能够通过分子信号实时监测环境污染物,并进行预警。或者,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纳米传感器网络可以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预测故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阐释了分子通信如何在这些场景下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低功耗、生物降解性、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鲁棒性。这些应用不仅仅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正在逐步实现的科技前沿,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蓝图,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被纳米技术和分子通信重塑的未来世界。
评分《分子通信与纳米网络:基础理论与应用》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未来科技大门的钥匙。 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分子网络安全”的章节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兴奋感油然而生。在微观世界里,信息安全同样至关重要,甚至可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书中探讨了如何防止未经授权的分子窃听、如何对抗恶意的分子干扰,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分子通信协议。这让我意识到,随着纳米技术和分子通信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的概念也将随之扩展到微观层面。 书中对“生物传感器网络”在监控和安全领域的应用分析,更是让我脑洞大开。想象一下,在边境地区部署微型的、能够通过特定分子信号进行通信的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非法物质的渗透,并向上级指挥中心发送警报。这种“隐形”且高效的监控方式,将为国家安全带来革命性的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更是指出了实现这些未来所必须克服的技术难题,以及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的解决方案,让我对这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领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分子通信与纳米网络:基础理论与应用》之前,我对于“分子”这个词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高中化学课本的层面。 那个时候,它们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是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起点。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分子的看法。作者将分子提升到了“信息载体”的地位,赋予了它们生命般的灵动和智慧。我被书中关于“分子编码”的讨论深深吸引,那种将信息“包装”进特定的分子结构,并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解码”的过程,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力。 书中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通过改变分子的构象或结合状态来代表不同的二进制比特,这种“天然”的编码方式,与我们人为设计的数字编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更加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分子通信中的“多址接入”问题,即如何让多个分子信源在同一介质中进行通信而不相互干扰。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成千上万的细胞如何在人体内协同工作,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分子多址接入”机制?这本书打开了我对生命奥秘和微观世界的新视角,让我开始思考,也许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生物现象,都蕴含着精妙的分子通信原理。
评分读完《分子通信与纳米网络:基础理论与应用》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信息传输的固有认知。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习惯于将信息想象成电磁波在导线或空气中以光速传播,那种宏观世界的速度感深入人心。然而,这本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微观的、充满化学物质和生物分子的世界,在那里,信息传递的机制完全不同。想象一下,信号不再是抽象的电子脉冲,而是实实在在的分子,它们在溶液中扩散、碰撞,通过与特定受体的结合来传递信息。这种“化学信使”式的通信方式,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但这本书首次系统地将其提炼出来,并与现代纳米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分子信道建模的部分印象深刻。不同于传统的通信模型,分子通信中的信道是动态且复杂的,分子的扩散速度、浓度变化、环境干扰等都对信号的传输产生了显著影响。作者通过详实的数学推导和仿真分析,为我们揭示了这些微观因素如何决定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比如,书中对布朗运动的详细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分子在介质中的随机游走是如何影响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性的。而对高斯噪声、泊松噪声等在分子通信场景下的特有表现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在如此微小的尺度下,“噪音”的形态是多么的别致。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严谨的理论框架,将这些看似抽象的物理化学现象与通信工程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为理解和设计微观通信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严谨性,足以让任何一位希望深入了解分子通信领域的读者受益匪浅。 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引入了分子通信特有的建模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解调”等通信工程核心概念在分子通信语境下的重新诠释。例如,如何设计能够高效“编码”信息的分子序列,如何在分子扩散过程中“纠正”错误,以及如何设计能够精确“识别”和“响应”特定分子的受体。 书中对不同分子信道模型(如扩散信道、水力信道等)的详细比较和分析,让我得以全面了解各种物理环境对分子通信性能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数学公式和仿真结果,清晰地展示了在不同信道模型下,信噪比、误码率等关键性能指标的变化趋势。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使是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够逐步理解其中的奥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微观通信理论课,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设计信息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