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文兴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工程
  • 工程设计
  • 施工
  • 通信技术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网络工程
  • 信号处理
  • 工程实践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13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001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了适应当今通信与网络技术发展高度融合,满足当前通信及其网络施工人才紧缺的市场需求而编写的。本书介绍了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并对网络媒介、设备及其互连进行了解析,然后对WLAN工程施工和建设案例进行了分析,对通信基站进行了建设与优化剖析,对通信网工程施工实用技术进行了深入讲解及技术指导。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系统性强,具有相当强的实用性,编写过程中充分结合了通信公司及通信网络外包施工单位的施工经验,让读者掌握通信及网络领域新的施工规范及实用技术。特别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通信类教材,也可供从事通信及网络施工的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1.1总则
1.2术语和符号
1.3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结构
1.3.1标准体系三层树形结构
1.3.2标准编号
1.4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
1.4.1基础标准
1.4.2通用标准
1.4.3专用标准
思考与练习
第2章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2.1总则
2.2术语和符号
2.3通信线路网
2.3.1通信线路网的构成
2.3.2通信线路网的设计
2.4光(电)缆及终端设备的选择
2.4.1选择原则
2.4.2光缆的选择
2.4.3电缆的选择
2.4.4终端设备的选择
2.5通信线路路由的选择
2.5.1路由选择的一般原则
2.5.2光缆路由的选择
2.5.3电缆路由的选择
2.6光缆线路敷设安装
2.6.1光缆线路敷设安装的一般要求
2.6.2直埋光缆敷设安装要求
2.6.3管道光缆敷设安装要求
2.6.4架空光缆敷设安装要求
2.6.5水底光缆敷设安装要求
2.6.6光缆接续、进局及成端
2.6.7硅芯塑料管道敷设安装要求
2.6.8光缆交接箱安装要求
2.6.9光缆线路传输设计指标
2.7电缆线路敷设安装
2.7.1电缆线路敷设安装的一般要求
2.7.2埋式电缆敷设安装要求
2.7.3管道电缆敷设安装要求
2.7.4架空电缆敷设安装要求
2.7.5水底电缆敷设安装要求
2.7.6交接区安装要求
2.7.7配线区安装要求
2.7.8进局电缆
2.7.9电缆接续
2.7.10电缆线路传输设计指标
2.8光(电)缆线路防护
2.8.1光(电)缆线路防强电危险影响
2.8.2电缆线路防强电干扰影响
2.8.3光(电)缆线路防雷
2.8.4光(电)缆线路其他防护
2.9局站站址选择与建筑要求
2.9.1站址选择原则
2.9.2建筑要求
2.10长途干线光缆线路维护
2.10.1光缆线路维护机构
2.10.2光缆线路维护器材
思考与练习
第3章网络有线媒介
3.1双绞线线缆
3.2大对数双绞线
3.3同轴电缆
3.3.1同轴电缆概述
3.3.2同轴电缆组网
3.4光缆的种类与性能
3.4.1光缆概述
3.4.2光缆、光纤及纤芯的分类
3.4.3光缆与光纤的关系
3.4.4光纤通信系统简述
3.4.5光缆的结构和分类
3.5色谱电缆的水晶头制作及连通性测量
3.5.1电话线水晶头制作
3.5.2网线水晶头制作
3.6大对数电缆的线序
思考与练习
第4章网络设备及互联
4.1物理层的网络互联设备
4.1.1中继器
4.1.2集线器
4.1.3调制解调器
4.2数据链路层设备
4.2.1网卡
4.2.2网桥
4.2.3交换机
4.3网络层设备
4.3.1路由器的功能
4.3.2路由器的优缺点
4.4应用层设备
4.4.1网关的基本概念
4.4.2网关—网关协议简述
4.4.3外部网关协议简述
4.4.4内部网关协议族
4.5防火墙
4.5.1防火墙的作用
4.5.2Internet防火墙
4.5.3防火墙的分类
4.5.4防火墙在OSI/RM中的位置
4.6网络互联案例解析
4.6.1常见网络设备端口
4.6.2网络设备在常规三层设计模型网中的应用
4.6.3常见连接方式
思考与练习
第5章基于高校无线局域网(WLAN)的建设方案
5.1WLAN主要设计指标建议
5.2WLAN覆盖主要建设方案
5.2.1室内建设方式
5.2.2室外建设方式
5.2.3WLAN主要建设方案使用场景及特点
5.3WLAN频率规划
5.3.1WLAN工作频段
5.3.2频率规划原则
5.4AP上联方案和供电方式
5.4.1AP上联方案
5.4.2AP供电方式
5.5WLAN典型覆盖场景案例
5.5.1高校宿舍楼方案
5.5.2高校教学楼方案
5.5.3高校图书馆方案
思考与练习
第6章基站建设与优化
6.1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规范
6.24G基站施工项目实施案例
6.2.1移动通信工程勘察
6.2.2基于中兴TDLTE基站的设备硬件结构与安装
6.3天馈系统及优化
6.3.1基站天馈系统
6.3.2网络优化
思考与练习
第7章通信网工程施工实用技术
7.1网络工程布线施工技术要点
7.1.1布线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7.1.2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7.1.3测试
7.1.4工程施工结束时的注意事项
7.1.5安装工艺要求
7.2网络布线路由选择技术
7.3网络布线技术
7.3.1金属管的敷设
7.3.2金属线槽的敷设
7.3.3塑料槽的敷设
7.3.4暗道布线
7.3.5线缆牵引技术
7.3.6建筑物主干线缆连接技术
7.3.7建筑群线缆连接技术
7.3.8建筑物内水平布线技术
7.3.9建筑物中光缆布线技术
7.4双绞线布线技术
7.4.1双绞线布线方法
7.4.2双绞线布线线缆间的最小净距要求
7.5布线压接技术
7.5.1压线工具
7.5.2用户信息插座的安装
7.5.3用户信息跳线制作
7.6长距离光缆布线技术
7.6.1长距离光缆施工的准备工作
7.6.2长距离光缆布线架空敷设的施工技术
7.6.3长距离光缆布线直埋敷设的施工技术
7.6.4长距离光缆管道布线的施工技术
7.6.5光缆布线施工工具
7.7光缆光纤连接技术
7.7.1光缆光纤连接技术概述
7.7.2光纤连接器和光纤耦合器
7.7.3光纤连接器端接磨光技术
7.7.4光纤连接器端接压接式技术
7.7.5光纤熔接技术
7.8光纤连接安装技术
7.8.1光纤布线的元件——线路管理件
7.8.2LCGX光纤交叉连接系统
7.8.3光纤连接架
7.8.4光纤交连场的设计
7.8.5光纤连接管理
7.9吹光纤布线技术
7.9.1吹光纤布线技术概述
7.9.2吹光纤系统的组成
7.9.3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的气吹微型光缆
7.9.4吹光纤与传统光纤布线综合比较
7.10综合布线系统的标识管理
7.11线槽规格和品种以及线缆的敷设
7.11.1金属槽和塑料槽
7.11.2金属管和塑料管
7.11.3桥架
7.11.4槽管的线缆敷设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迅速发展的通信与网络技术。现代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离不开无处不在的网络和通信设备,庞大的通信网络为我们的通信终端提供了实时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支持,能够满足手机和计算机等通信设备的各种需要,支撑这些终端设备互连互通的关键环节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等,通信网络的有效施工为这些优质的信息服务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为了让更多的人对通信有更深入的了解,实现对网络的正确认知,满足更多通信爱好者和建设者对通信与组网相关技术学习的需要,编者编写了本书。
通信和网络分不开,要在通信或者网络行业有所发展,就需要了解行业标准体系和设计规范,掌握扎实的通信及网络知识技能。本书对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进行了阐述,并对通信网络中常用的网络设备进行了介绍,对网络构建、拓展无线局域网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对实际施工进行了案例解析。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读者需要对无线通信中的基站进行了解,故本书对通信基站进行了建设与优化,并结合具体施工进行了案例分析,对有线网络的构建及通信施工过程中比较实用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本书图文并茂,将大量的案例分析融入到教材之中,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本书依托编者近20年的通信及网络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编者在教学与实践中与通信及网络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并参与了校内及校外部分通信网络项目的施工,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经历。这就为本书内容保持通信中的先进性、可操作性、规范性提供了保障。
本书由罗文兴编著。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移动公司黔东南分公司谢德辉、吴绍宇、秦浩等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协助与支持,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技术指导,同时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刘清堂教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余新国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刘海民院长、杨洁主任提供了大量的协助,文有美在文字的录入、内容的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陈子健老师也做了一定工作,在此一并感谢。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通信与网络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编者一定及时修订,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
编者
《建筑艺术漫游:从古希腊神庙到现代摩天楼的结构美学与空间叙事》 一、 导言:穿梭于时空之墙,聆听建筑的低语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技术参数堆叠的工程手册,也非枯燥乏味的建筑史年鉴。它是一次诚挚的邀请,邀请您踏上一段穿越古今、跨越地域的建筑艺术漫游。我们将不再仅仅将建筑视为冰冷的砖石木瓦,而是去发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文化印记、社会变迁以及人类对光影、空间、材料的无限创造力。从古希腊神庙的庄严秩序,到哥特式教堂的垂直向上,再到现代摩天楼的垂直森林,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承载着当时人类的精神追求和技术智慧。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伟大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又是如何通过建筑的空间语言,讲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二、 古典的余韵:神圣、秩序与永恒的和谐(约300字) 我们的旅程始于古希腊。那里,建筑不再仅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是对神明的敬畏,对理想比例的追求,以及对宇宙和谐的理解。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我们可以窥见多立克柱式的雄浑与端庄,感受到其严谨的比例关系如何体现了古希腊人对数学之美的崇拜。爱奥尼柱式的优雅卷曲,科林斯柱式的繁复华丽,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各自时代文化精神的符号。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典建筑的黄金分割、对称布局以及如何利用柱廊、山墙等元素来营造神圣、庄严的氛围。这些古老的建筑,在时间的洗礼下,依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它们是西方建筑美学的基石,影响着后世无数的设计。我们还将审视古罗马建筑的宏伟气魄,如斗兽场和万神庙,理解其在拱券、穹顶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如何利用公共建筑来体现帝国的强大与人民的聚集。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工程的奇迹,更是社会结构与权力象征的物质载体。 三、 中世纪的回响:信仰、光影与垂直的渴望(约300字) 告别了古典的宁静与秩序,我们进入了充满戏剧性的中世纪。这里,建筑成为信仰的载体,是通往天堂的阶梯。罗马式建筑以其厚重的石墙、圆拱和粗犷的柱子,传递着一种坚固与稳定,也暗示着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然而,真正令人震撼的是哥特式建筑的崛起。尖拱、飞扶壁、肋拱等创新技术,如同上帝的触须,将建筑的重量巧妙地转移,使得墙壁得以解放,开窗得以扩大。于是,彩绘玻璃窗如同一扇扇五彩斑斓的宗教画卷,将外部的光线引入室内,创造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空间体验。我们将一同感受勃艮第修道院的肃穆,巴黎圣母院的宏伟,科隆大教堂的垂直升腾。探索哥特式建筑如何通过其高耸的塔楼、精美的雕刻以及对光影的极致运用,来表达人类对神圣的渴望和对灵魂救赎的追求。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那个时代人们集体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技术与艺术在信仰驱动下融合的典范。 四、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理性回归与情感张力(约300字) 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而来,人们重新拾起对古典艺术和人文精神的兴趣。建筑也随之回归理性与和谐,强调对称、比例和清晰的几何形态。布鲁内莱斯基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是这场复兴运动的标志性成就,它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更是对古典技艺的复苏与超越。我们将品味古典柱式的重现,比例关系的精准运用,以及如何在建筑中融入人文主义的思想。 紧随其后,巴洛克风格以其戏剧性的张力、奢华的装饰和对视觉冲击的追求,为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凡尔赛宫的镜厅,圣彼得大教堂的广场,这些建筑无不展现着对宏大、动感和情感表达的极致追求。曲线的运用、雕塑的繁复、光影的对比,共同营造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视觉盛宴。我们将探讨巴洛克建筑如何通过其复杂而富有节奏的空间组织,以及对装饰细节的精雕细琢,来传达权力的威严、宗教的虔诚或世俗的享乐。 五、 现代的宣言:功能、效率与对城市的回应(约300字)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建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功能主义的兴起,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将建筑的本质回归到其使用目的。包豪斯学派的理性与简洁,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摩天大楼的出现,是人类挑战高度极限的宣言,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都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建筑的走向。 我们将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方式。从流水别墅的有机形态,到范斯沃斯住宅的极简主义,再到现代城市中的标志性摩天大楼,我们将看到建筑如何与城市环境互动,如何回应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这个时代,建筑不再仅仅是孤立的艺术品,更是城市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直观体现。 六、 当代的探索:多元、创新与可持续的未来(约300字) 步入当代,建筑的面貌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解构主义的非线性、不规则的形态,挑战着传统的审美观念。高科技建筑的智能化和生态化,预示着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从扎哈·哈迪德的流线型设计,到诺曼·福斯特的绿色建筑,再到各地涌现的具有独特地域文化标识的建筑,我们看到建筑师们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可能性。 本书将关注当代建筑在材料创新、结构形式、空间组织以及与自然环境互动等方面的最新实践。我们将探讨绿色建筑、可持续设计如何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以及智能化技术如何为建筑空间带来更多互动性和个性化体验。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试图在现代性与地域性之间寻找平衡,在全球化浪潮中保留独特文化印记的建筑实践。这些当代建筑,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人类对于未来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 七、 结语:建筑,永恒的精神家园(约100字) 《建筑艺术漫游》的目的,是希望您在读完本书后,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身边的建筑。它们不再是陌生的庞然大物,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技术和情感的生动载体。希望通过这场跨越时空的漫游,您能感受到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人类在改造自然、构建家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热情。因为,归根结底,建筑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永恒语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科技发展充满热情,但又并非专业技术人士的爱好者,我希望《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够带我走进通信工程的“幕后”。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通信技术,例如5G、物联网,甚至是未来的6G。我想了解这些前沿技术在实际部署时,在设计和施工层面会遇到哪些独特的挑战?5G基站的密集部署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物联网设备之间如何实现高效、低功耗的通信?在建设这些新型通信网络时,有哪些创新的材料和施工技术被应用?书中能否穿插一些关于这些新兴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介绍,以及它们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突破和创新?我尤其希望了解,在将这些前沿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工程师们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信号覆盖的盲区,数据安全和隐私的保障,以及如何与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融合。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展示工程师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这些革命性的通信技术,那将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评分

我对通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流程中的规范性和标准化非常感兴趣。我一直认为,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严格的规范和统一的标准,《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这本书的题目就让我联想到了这些。我想了解,在通信工程领域,有哪些国际和国内的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比如,在设备选型、线路敷设、安全防护等方面,是否都有详细的规定?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具体的工程规范,例如如何进行施工图纸的审查,如何进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如何进行工程的竣工验收?我还对通信工程的许可和审批流程感到好奇。在建设一个新的通信网络时,需要向哪些部门申请许可,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通信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流程,包括前期的立项、中期的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维护运营,并强调其中的规范性和合规性,那将非常有益于我理解这个行业的运作模式。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正在为毕业设计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而烦恼,所以对《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通信工程项目实际操作的案例分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应用。例如,我想知道在进行一个大型通信网络项目时,会涉及到哪些关键的设计步骤?从最初的需求分析,到具体的设备选型,再到网络拓扑的设计,有没有一些标准的流程或者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可以借鉴?我还特别关心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进行场地勘察、如何协调多方利益相关者、如何确保施工安全以及如何进行工程质量的验收。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成功的项目案例,并详细剖析其成功的原因,或者从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那对我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我也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通信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指导,比如如何制定项目计划、如何分配资源、如何进行风险评估以及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毕竟,理论再扎实,也需要懂得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

评分

这本《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却透露出一种专业与严谨的气息,非常吸引我。我一直对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充满好奇,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信号,到覆盖全球的光纤网络,再到卫星通信的奇妙之处,这一切都离不开背后复杂的设计与施工过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通信系统是如何一步步从概念变成现实的线索。我尤其对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早期通信技术的演进过程,比如从拨号网络到宽带的飞跃,或者早期电话交换机的内部工作原理,感到非常期待。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通信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并简单介绍它们是如何克服当时的技术瓶颈,那将是非常有意思的阅读体验。此外,我一直对通信电缆的铺设方式、信号的传输损耗以及如何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会触及这些实际操作层面,比如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如何进行地下管道的规划,或者在跨越山川河流时如何选择合适的传输媒介。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图示,哪怕是示意图,来展示各种通信线路的走向和连接方式,那无疑会大大增强我的理解。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一些核心概念,毕竟我并非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又对这个领域有着浓厚的求知欲。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现代社会通信基础设施的韧性问题。在经历了一些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件后,我们经常会看到通信网络中断的现象,这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我非常希望能从《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构建更加可靠、更具弹性的通信系统的见解。比如,在设计通信网络时,是否会考虑冗余备份的机制?如何保证在主线路受损的情况下,数据仍然能够通过备用线路进行传输?书中是否会探讨分布式通信系统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多层级的网络设计来提高系统的健壮性?我也对通信设备的抗灾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感到好奇。在恶劣的环境下,如何选择能够承受极端温度、湿度甚至电磁干扰的设备?在发生故障时,是否有自动检测和恢复的机制?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通信系统在灾难恢复和应急通信方面的设计原则和实践经验,那将非常有价值。我想了解,通信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是如何将这些“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