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瘋魔,不哲學:最最歡樂版西方哲學(音頻圖文版)

不瘋魔,不哲學:最最歡樂版西方哲學(音頻圖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哲不解(張明明)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西方哲學
  • 哲學普及
  • 思維方式
  • 文化
  • 曆史
  • 音頻
  • 圖文
  • 輕鬆幽默
  • 入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840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262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不瘋魔,不哲學》曾於中國華僑齣版社2013年8月齣版,重印多次。曾於2016年6月查詢三大網店的實際銷售情況,三大網店纍計超過22000冊。此次屬於修訂再版,將單黑加彩插改為4色印刷,並將書中精彩內容製作成由作者甜美的聲音朗誦的7個音頻。作者還是“2016中國好書(提名)”《馬剋思靠譜》的核心作者,曾擔任內濛古電視颱《開捲有理》一季《馬剋思靠譜》欄目主持人,有相當的讀者群。

內容簡介

與蕓蕓眾“書”不同,本書以清新健雅、幽默詼諧的筆法描述瞭哲學史上20餘位著名哲學傢的生平傳記及其哲學思想,將一個個遙遠生疏的麵孔拉近讀者麵前,鮮活,生動,觸手可及,如老宅男康德、處女座的黑格爾、馬剋思的靈魂、美女纔女癡情女阿倫特、一半天纔一半瘋子的尼采、魔鏡片的斯賓諾莎、雌雄大俠波伏娃和薩特、丐幫哲學傢犬儒學派、居傢好男人弗洛伊德、毒舌男叔本華、膽小鬼笛卡爾、農夫山泉有點田的海德格爾等,將西方哲學史寫成瞭一部歡樂的“哲學演義”。在古今穿插的生花妙筆下,既不失信實,又隨處可見犀利的點評。本書寫法獨特,戲謔,解構,顛覆,又充滿瞭情懷,令讀者或大呼過癮,酣暢淋灕;或莞兒一笑,點頭稱是。此外,作者還精心錄製瞭7個音頻,讀者用手機掃碼即可聽到書中的精彩內容,絕對是哲學愛好者必讀,茶餘飯後談資必備之良品。

作者簡介

哲不解,真名張明明,清華大學博士,現任教於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文學院,青年拔尖人纔。著有《不瘋魔,不哲學》(中國華僑齣版社2013年版,曾風靡豆瓣、熱銷兩岸、走紅韓國)和《馬剋思靠譜》(入圍“2016中國好書”,主筆之一)等。2016年4月,曾擔任內濛古電視颱《開捲有理》第一季《馬剋思靠譜》欄目主持人。2013年榮獲清華大學“校園風雲人物”,並在2014年成為清華大學主頁封麵人物。2014年作為傑齣青年代錶,成為《大學生》雜誌封麵人物。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用一種另類、歡樂、調侃的筆調,來寫曆史中一些著名哲學傢,他們的思想和個人生活。一般讀哲學書都會雲裏霧裏,昏昏欲睡,讀這本書依然會涉及各位哲學大師的思想核心,但即使你一時糊塗也不會昏昏欲睡,因為哲學思想之外,哲學傢的生活也讓大傢眼花繚亂、趣味橫生。一位女生,能夠用如此簡練風趣的語言,寫齣這麼多哲學大師的思想和生活,沒有超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不可能的。隻能說,哲不解自己就是位奇女子。
  ——俞敏洪(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

  對於我這一位活在象牙塔中的哲學工作者而言,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的確充滿歡樂,也讓我赫然發現,原來書本以外的常識是這麼地饒富趣味。這些歡樂的哲學元素,不一定真的能代錶主流哲學的精華,但是對於非哲學人想窺視“哲學塔”的期待上,本書毫無疑問地是一本成功的著作。
  ——苑舉正(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目錄

哲學十二釵正冊

老宅男康德| 3

處女座的黑格爾| 19

馬剋思的靈魂| 29

美女、纔女、癡情女:漢娜· 阿倫特| 45

一半天纔,一半瘋子:尼采| 55

磨鏡片的斯賓諾莎| 65

雌雄大俠波伏娃與薩特| 77

丐幫哲學傢:犬儒學派| 93

居傢好男人弗洛伊德| 101

毒舌男叔本華| 113

膽小鬼笛卡爾| 125

海德格爾:農夫、山泉、有點田| 139

哲學十二釵副冊

兩顆啓濛星:互為死對頭的伏爾泰與盧梭| 153

天纔矮帥富維特根斯坦| 171

公知羅素| 187

落跑新郎剋爾凱郭爾| 199

馬基雅維利:槍杆子裏齣政權| 213

弗洛姆:人,藝術地去愛吧| 223

貪汙犯培根| 233

古希臘三賢之蘇格拉底:我傢有隻河東獅| 243

古希臘三賢之柏拉圖:逃齣囚徒洞| 255

古希臘三賢之逍遙派掌門:亞裏士多德| 267

基督教哲學雙颱柱:奧古斯丁與托馬斯· 阿奎那| 281

惡之花福柯| 301

緻讀者| 312


精彩書摘

老宅男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所有通嚮哲學之路的人都要經.一座橋,

這座橋的的名字叫作伊曼紐爾· 康德。

——戈洛索夫剋爾

18 世紀,德國,柯尼斯堡。

如果當地居民,誰傢的錶走得不準瞭,那麼需要做的隻是蹲點到康德傢門口調時間,因為每天下午4 點,康德會準時齣門散步,其準確度相當於今天央視《新聞聯播》前的×× 錶為您報時。這一規律行為直到盧梭《愛彌兒》的齣版,作為盧梭超級粉絲的康德,對《愛彌兒》愛不釋手,以至於忘記散步。那天下午4 點,教堂的鍾一如往常敲響,可康德還未現身,柯尼斯堡陷入一片恐慌,大傢一緻以為:K !教堂的鍾竟然壞掉瞭!

康德,男,生於1724 年,死於1804 年,一輩子宅在柯尼斯堡,他齣生的那年在遙遠的東方社會——中國,雍正二年,四爺黨們正在政壇上齜牙咧嘴,禁止基督教在華傳播,閉關鎖國外錶貌似彪悍內心卻早已惶恐;他死的那年,曾經璀璨耀眼的德國古典哲學迎來瞭它的終結者——費爾巴哈同學誕生。

用我們的話,康德小時候是個窮苦放牛郎。爹爹是工匠,傢境極其貧苦,傢中兄弟姐妹又多,13 歲時康德經曆瞭喪母,16 歲時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柯尼斯堡大學,並對牛頓的思想與自然科學産生瞭濃厚興趣。小夥子康德正準備在思想領域大展拳腳之際,他的父親卻撒手人寰,傢裏的經濟來源從此中斷。

如若放在中國,康德同學的案例可以為“希望工程”拍廣告瞭。可優等生康德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本欲繼續深造的他毅然決然放棄學業,選擇當傢庭教師賺錢補貼傢用。

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傢庭教師的地位和傢僕不相上下。曾經自負驕傲的哲學男青年康德大吼一聲:“不要繞著睏難走,要迎著苦難行。”從此,他在傢教之路上走瞭9 年,更將學生傢長——女東傢凱薩琳伯爵夫人傢教成自己的緋聞女友。

1755 年,昔日同學都已成為名流新貴,金融小開,弟妹們這時也長大成人,優等生康德以32 歲高齡重新迴歸大學。厚積必然薄發,康德先是以拉丁文論文《論火》順利通過柯尼斯堡大學哲學係碩士答辯,3 個月後又乘勝追擊通過瞭第二篇論文《對形而上學知識的第一原理的新解釋》,答辯結束,康德留瞭校,成為柯尼斯堡大學一名編外講師,所謂編外講師,也就是收入由聽課學生支付。

康德從此完成瞭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跳槽:從傢教跳為教書匠!此後,康德一生待在校園裏,潛心於學術。1758 年康德競爭教授職位失敗,直到1770 年,柯尼斯堡大學的教授職位終於空缺,康德纔以《感覺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形式和原理》一文通過就職答辯,最終完成瞭職稱評審,正式成為柯尼斯堡大學一名正式教授。人傢彆的教授一年核心期刊發論文N 篇,大作齣版N 部,普魯士國傢級項目經手N 個,可愣頭青康德再次犯愣,從評上教授到1781 年,11 年間不曾發錶一字。對此,作麯傢門德爾鬆的爺爺哲學傢摩西· 門德爾鬆老大爺惱羞成怒:康德這廝讓整個教授界濛羞!麵對所有的譏諷和嘲笑,盧瑟· 康德內心極其淡定:“你們不懂,哲學是無法教授的,哲學是思想者的事業!隨便你們怎麼說,反正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781 年,淡泊明誌11 年後,康德終於一鳴驚人。他數月間完成瞭哲學巨作《純粹理性批判》,並轟動整個哲學界。翻開西方哲學史你就知道,在康德之前,關於人類的認識問題,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吵吵鬧鬧,喋喋不休。理性主義代錶人物有“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在他們看來,感覺和經驗並非知識的來源,隻有理性纔能認清事物的本質,理性本身不會産生錯誤。笛卡爾提齣天賦觀念和理性演繹法,認為上帝存在的觀念,數學原理,邏輯規則,道德原則都是為人們所普遍承認的天賦觀念,隻要從這些天賦觀念齣發,經過嚴格邏輯推演,人類就能夠獲得知識,獲得真理。康德將此稱為“獨斷論”。經驗主義代錶人物有培根、洛剋、貝剋萊、休謨等,在他們看來:一切觀念都是從經驗認識中抽象概括齣來的,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人們所知道的一切除瞭邏輯和數學,都以感覺材料為依據。理性不依賴感覺和經驗就不能給人們以現實的知識。康德將此稱為“懷疑論”,因為,他懷疑一切知識的根基。我們可以將這一哲學爭論深入淺齣地總結為:笛卡爾—牛頓體係在解釋宇宙結構和運動方麵已經錶明人類的理智可以獲得關於世界的可靠知識,而洛剋、貝剋萊、休謨等經驗主義者則認為,人類在感覺基礎上形成的經驗根本不可能把握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

吵架中,康德神作《純粹理性批判》齣場,這本書調和瞭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甲方理性主義派,乙方經驗主義派,你們兩派休要再爭論糾纏,依老朽看,世界可分為物自體和現象界,物自體也就是事物本身不可知,而現象界嘛,是可以被人類所認識的”。康德的理論不僅成功地調解瞭一場曠日持久的哲學武林紛爭,還替各種星座學、周易學、奇門遁甲術友情提供理論支撐:誰說這些都是僞科學瞭?科學纔發展瞭多少年,科學之外的物自體是不可知的。

聽康德講哲學,他會開門見山拋齣四個關於哲學的基本問題:一、我們能夠認識什麼?二、我們應該做什麼?三、我們能夠期望什麼?四、人是什麼?這四個問題就構成瞭哲學所從事的事業,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集中迴答瞭第一個問題——“我們能夠認識什麼”。在書中,康德將理性分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所謂純粹理性也就是理論理性,指的是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通過理性的有限範圍去認識;而“批判”原意是“書評”,就是分析,即通過純粹思辨對理性進行考察。

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批判不隻是駁斥獨斷論與懷疑論的不足,它更多的是提供瞭一個全新的主客體關係,人類隻能認識到自然實在錶現齣來、被人類心靈捕捉到的那部分現象,而不能認識到真實存在本身及其規律性;知識不再由對象所決定,而是對象由我們的認識能力所決定。說白瞭,人類認識的世界並非世界本身,而是能被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正是通過理性批判來確定理性的閤法適用範圍,肯定理性所産生的知識的客觀性。

康德的純粹理性就意味著人們的理性要從常識性的見解中解放齣來,因為客觀認識的必然性與普遍性並非源自客體,而是源自認知主體,也就是人本身。有一些先天條件在邏輯上先於經驗又決定經驗,這就是“先驗”。至此,康德完成瞭認識論上的“哥白尼革命”,這一革命的核心正是“人為自然界立法”。

之所以說這場思想變革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正是因為在康德之前,人的觀念需要圍繞著對象符閤對象,這種思路類似於太陽要圍繞著地球轉,但是康德卻指齣,不是觀念要符閤對象,而是對象需符閤觀念,世界是人根據自身的認識條件所認識的世界,康德的革命類似於指齣瞭地球是圍繞太陽轉。

康德的純粹理性的威力直接波及到上帝,人們靠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影像隻能代錶真實世界的太虛幻境,人們用有限的感官功能去體察上帝和靈魂的存在無異於癡人說夢,沒有人有權力可以武斷地承認上帝的存在。如此,詩人海涅曾一針見血:“康德呀,康德,你這慘無人道的無神論者。你用無情慧劍把上帝、天使趕盡殺絕,屍骨堆山。從此後,在苦難處的人們無處訴苦,無處求援。”厚道的康德也意識到自己的哲學要是太徹底會破壞宗教,加之康德忠實的僕人蘭泊因為上帝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整天介哭天喊地,抹淚擦鼻,康德也實在看不下去:“可憐的老蘭泊必須有一個上帝,否則苦難中的人們不是永遠處於絕境麼?”於是,為瞭憐惜上帝,寬慰僕人,老好人康德盡管用純粹理性否定瞭上帝,卻又決定用實踐理性使上帝藉屍還魂、死而復生。老僕蘭泊這纔也終於破涕為笑。

1788 年《實踐理性批判》齣版,這本書迴答的正是康德提齣的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我們應該做什麼?”與“我們能夠期望什麼?”純粹理性講的是人類的認識問題,實踐理性講的則是人的道德行為,即理性在道德上的功能。實踐理性要高於純粹理性,人的認識最終還是要為道德服務的。實踐理性要想讓道德行為成為可能,就必須肯定三個假設:人的自由、靈魂不死與上帝存在。這三個假設將人的道德價值提高到自我與上帝的高度上來,也就是康德所謂的道德形而上學。

在書中,康德主要討論瞭倫理學問題,闡明瞭人的倫理行為的動力和規範,從倫理道德和信仰的角度說明設定上帝存在、靈魂不滅和意誌自由的意義。1790 年《判斷力批判》齣版,它試圖迴答第四個問題——“人是什麼?”。實踐理性會影響純粹理性,道德會影響人的知識,自由必定影響瞭必然,而《判斷力批判》就旨在解決前兩個批判中闡明的必然和自由之間的對立。溝通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橋梁,訴諸以審美,就叫作判斷力,判斷力在美學和自然界的作用正是把必然和自由結閤起來達到最後的和諧。人,理性的完整的人,把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統一起來。

《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這三本書就是後人嘴裏的“三大批判”,以1770 年的那篇就職論文為界,康德的學術思想存在著轉摺點。從大學畢業到1770 年,這段時期被稱為“前批判時期”;從1770 年發錶就職論文並陸續完成三大批判,這一時期被稱為“批判時期”。“前批判時期”的康德側重於研究牛頓力學自然科學,受萊布尼茨哲學影響很深;“批判時期”的康德集中研究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並對獨斷論展開瞭批判。

“三大批判”之後,德國各大高校與思想界掀起瞭一陣“康德熱”,德國所有高校哲學係學生必修課之一就是康德哲學。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確是氣勢磅礴,高瞻遠矚,氣象萬韆。康德本人如同一位兼容並蓄的戰略傢,他的學說取眾傢之長,摒各傢之短,縝密細緻地推論演繹齣屬於自己的龐大哲學體係。近代哲學在康德這裏匯集,現代哲學又從康德這裏齣發。

偶像康德也有偶像——盧梭。盡管此時的盧梭已慘遭妖魔化、歪麯化,可康德卻對盧梭充滿瞭敬慕,且矢誌不移。在武俠小說裏,總有年輕的後生貪戀地追求武功,想成為武林第一,統領江湖,技壓群雄的大俠,為防止其練武走火入魔,根據劇情需要,這時就會有江湖前輩跳齣來點化他:“武功不過是器械拳腳,俠之大者,理應為國為民,武功的精神是為瞭天下蕓蕓眾生,不然一招一式也會淪為暴虐的爪牙。”後生從此大徹大悟,後來果真成為除暴安良,揚善除惡的一代武林大俠。盧梭對康德的點化正是在此。年輕的書生康德貪婪地追求著知識,將推動知識發展視為人生最高追求,自然免不瞭點文人清高。盧梭的書籍和思想及時糾正瞭康德的觀點:人類的思想之上還應有著人類的尊嚴、權利和自由,如果一個思想者的思想不能幫助人類確立自身的權力和自由,那他就什麼也不是。康德如夢初醒,從此放棄純粹思想之說。對於沒事瞭就喜歡仰望星空並關注內心道德律的宅男康德而言,他這一生的基本課題也就這兩個:科學與自由。康德沿著牛頓的自然科學體係和盧梭的自由學說之路,全麵地考察瞭人類社會。

……


不瘋魔,不哲學:最最歡樂版西方哲學(音頻圖文版) 一場顛覆想象的思維漫遊,一場笑齣腹肌的智慧之旅! 你是否曾對那些深邃莫測的哲學概念望而卻步?是否覺得哲學隻屬於那些眉頭緊鎖、抱著厚重書籍的老學究?是否覺得“理性”、“邏輯”、“本體論”這些詞匯冰冷而遙遠,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瓜葛? 如果是這樣,那麼是時候打破刻闆印象,迎接一場前所未有的哲學體驗瞭!《不瘋魔,不哲學:最最歡樂版西方哲學(音頻圖文版)》將帶你潛入西方哲學波瀾壯闊的思想海洋,但這一次,你不會溺水,反而會像魚兒一樣自在暢遊,笑聲連連,收獲滿滿。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它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書,也不是一套晦澀難懂的理論集。它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充滿驚喜的思維探險,一次將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最耀眼的星辰重新點亮的盛宴。我們摒棄瞭學術的繁文縟節,隻取其精華,以最生動、最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曾經被認為是“高冷”的哲學思想,化為一場場妙趣橫生、扣人心弦的故事,一次次令人捧腹的觀點碰撞,一個個讓你拍案叫絕的智慧啓迪。 這本書將帶你去哪裏? 我們將從古希臘的雅典廣場開始,與那位“比誰都更愛提問”的蘇格拉底來一次“靈魂拷問”;我們會跟隨柏拉圖,在“洞穴”裏辯論“影子的真實性”,看看你眼中的世界,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我們將抵達亞裏士多德的學園,感受邏輯的嚴謹與萬物分類的樂趣;我們會穿越中世紀的漫漫長夜,見證奧古斯丁與托馬斯·阿奎那如何將信仰與理性融為一體,用一種讓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理解“上帝”;我們將闖入文藝復興的璀璨曙光,感受人文主義的勃勃生機,理解人本身的價值;我們將與笛卡爾一起,在“我思故我在”的迷宮中尋找確定性,順便懷疑一下桌子是不是真的存在;我們會體驗洛剋、休謨的經驗論,感受“白闆”的人生如何被經驗填滿;我們會進入康德的“哥尼斯堡”,在“絕對命令”的法則下尋找道德的終極依據;我們會跟隨黑格爾,在“辯證法”的螺鏇上升中理解曆史的進程;我們還會與尼采在“權力意誌”的呐喊中,探索超越自我的可能;甚至,我們會與薩特、加繆在存在主義的荒誕中,尋找生命的意義,並發現,原來“自由”也可以這麼“麻煩”! 為什麼是“最最歡樂版”? 因為我們相信,哲學不應該是沉重的負擔,而應該是點燃智慧火花的催化劑。我們用幽默、諷刺、誇張,甚至是漫畫式的解讀,將那些復雜的思想變得鮮活有趣。 人物不再是冰冷的雕像: 蘇格拉底不再是迂腐的導師,而是那個總愛在你耳邊絮叨、讓你無言以對的“杠精”;柏拉圖可能有著強迫癥,總想把世界關進“理念”的盒子裏;笛卡爾可能是一個愛鑽牛角尖的“細節控”,不把“我”的真實性搞清楚就不罷休;尼采可能是一個語齣驚人的“搖滾巨星”,他的“超人”理論,或許就像一場顛覆傳統的演唱會。 理論不再是抽象的公式: “實體”不再是摸不著的概念,而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隻是它們的“本質”需要我們去挖掘;“自由意誌”不再是枯燥的論證,而是我們每天都要麵對的選擇題,有時選對,有時選錯,但都充滿瞭戲劇性;“共産主義”不再是宏大的政治口號,而是我們想象中,大傢都能“各取所需”的那個“理想國”,當然,現實中的“烏托邦”往往充滿笑料。 語言不再是晦澀的術語: 我們用最通俗易懂的白話,甚至夾雜著現代的網絡語言、流行梗,讓你在笑聲中理解那些“高深”的哲學概念。那些曾經讓你頭疼的術語,在這裏都變成瞭一個個生動的比喻,一段段有趣的對話,甚至是一個個讓你忍俊不禁的場景。 為什麼是“音頻圖文版”? 我們深知,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單一的閱讀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不瘋魔,不哲學》為你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音頻: 特邀配音藝術傢,用富有感染力和錶現力的聲音,為你講述哲學傢的故事,演繹思想的交鋒。他們的聲音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娓娓道來,時而幽默風趣,讓古老的哲學思想煥發齣勃勃生機。你可以選擇在通勤路上、運動時,或者任何碎片化的時間裏,戴上耳機,讓思想的種子隨著聲音在腦海中生根發芽。 圖文: 精心設計的插畫,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將復雜的論證可視化。那些充滿創意的漫畫、幽默的插圖,不僅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內容,更能讓你在視覺的衝擊下,加深記憶,體會到哲學本身的趣味性。每一頁都可能隱藏著一個讓你會心一笑的梗,一個讓你瞬間領悟的畫麵。 這本書適閤誰? 哲學小白: 對哲學充滿好奇,但又不知從何下手,害怕被“勸退”的你。 學過哲學但感覺“忘光瞭”的你: 想要輕鬆復習,重新拾起那些曾經的智慧,並從中獲得新的啓發。 對生活感到迷茫,渴望尋找答案的你: 哲學思想或許能為你提供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一把嶄新鑰匙。 熱愛生活,追求快樂的你: 即使是對哲學不那麼“感冒”,但你肯定會愛上這本書帶來的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 任何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 隻要你願意跳齣固有思維,擁抱全新的視角,這本書都將是你最好的夥伴。 你將從中獲得什麼? 不再“懼怕”哲學: 徹底顛覆你對哲學的刻闆印象,讓你愛上思考,享受智慧的樂趣。 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那些曾經模糊的概念,將變得清晰而生動,幫助你更透徹地認識人類的思維、社會的發展以及存在的意義。 提升批判性思維: 通過學習哲學傢的質疑精神和邏輯訓練,你將學會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輕易下結論。 豐富人生視角: 瞭解不同哲學流派的觀點,將為你打開新的思維維度,讓你看待問題不再單一,處理事情更加從容。 充滿樂趣的知識獲取: 將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場開心的旅行,讓你在笑聲中獲得知識,在啓迪中獲得成長。 《不瘋魔,不哲學:最最歡樂版西方哲學(音頻圖文版)》,是一次邀約,邀請你一同踏上這場顛覆想象的思維漫遊。在這裏,哲學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熱氣騰騰的生活,是妙趣橫生的對話,是讓你笑齣腹肌的智慧火花。 準備好瞭嗎?係好安全帶,讓我們一起,在這趟最最歡樂的西方哲學之旅中,盡情狂歡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不瘋魔,不哲學:最最歡樂版西方哲學(音頻圖文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對於我這種過去對哲學望而卻步的“小白”來說。我一直覺得哲學這東西要麼枯燥得讓人昏昏欲睡,要麼晦澀難懂得像在聽天書。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印象。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者腔調,反而像是一個知識淵博又超有幽默感的朋友,拉著你一起逛知識的遊樂園。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一個讓人會心一笑的段子,或者用一個現代生活中的小場景來解釋那些古老的理論,瞬間就覺得那些復雜的概念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瞭。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走尋常路”的講解方式,它沒有強迫你記住每一個哲學傢的大名和生卒年月,而是讓你去體會他們思想的“靈魂”和“火花”。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隻是瞭解瞭一些哲學名詞,更重要的是,打開瞭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對很多日常現象都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這絕對不是那種一目十行就能讀完的書,它值得你慢慢品味,時不時地迴過頭去重溫那些讓你拍案叫絕的精彩瞬間。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對西方哲學脈絡的梳理,簡直像一位高明的園丁,知道如何修剪枝葉,突齣主乾。很多哲學史的書籍往往是按照時間綫堆砌人物和理論,讀起來像是在背誦年鑒,缺乏內在的邏輯聯係。而這本書顯然是抓住瞭“衝突”與“演進”這兩條主綫。它非常巧妙地展示瞭,後來的哲學傢是如何迴應甚至反駁前人的觀點的,那些看似獨立的思想體係,其實是充滿張力的對話。比如,當它講到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世紀之爭時,那種針鋒相對的火藥味簡直要從紙麵上“噴”齣來。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讓我明白瞭哲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場持續瞭兩韆多年的、關於如何“正確地思考”的精彩辯論賽。我甚至開始期待,如果現在我站到康德麵前,我會對他提齣哪些質疑,這種參與感是很多傳統教材無法給予的。

評分

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的“歡樂”特質,它確實名副其實。我原本以為“歡樂版”可能會犧牲內容的深度來追求錶麵的輕鬆幽默,結果齣乎意料的是,它的內容深度完全在綫,隻是包裝變得極其友好。作者似乎有一種天賦,能把那些嚴肅到足以讓人陷入存在主義危機的議題,用一種戲謔、自嘲,甚至有點“吐槽”的語氣講齣來。比如,描述尼采的“上帝已死”時,那種既讓人震撼又帶著一絲荒誕的氛圍,被拿捏得恰到好處。它沒有刻意去迎閤讀者,而是用一種平等、幽默的姿態,邀請你一起參與到這場人類智慧的“大型脫口秀”中。我發現自己常常在笑聲中,不知不覺間就理解瞭一個原本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勉強領會的概念。這種“笑中學,學中樂”的體驗,簡直是哲學啓濛的黃金標準。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音頻圖文版”這種結閤方式有點將信將疑,總覺得要麼音頻成瞭多餘的纍贅,要麼圖文成瞭畫蛇添足的點綴。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實現瞭真正的“1+1>2”的效果。音頻部分的講解者語調非常富有感染力,仿佛他自己就是那個在古希臘街頭與蘇格拉底辯論的人,充滿激情和感染力,讓人聽著就精神抖擻,完全不會有聽教材的疲憊感。而圖文部分則像是為音頻內容做瞭精美的可視化注解,那些恰到好處的插畫和圖錶,精準地抓住瞭哲學思想的核心要義,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化。我發現,當我在音頻中聽到某個特彆繞口的理論時,立刻就能在圖文界麵找到對應的視覺解釋,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太棒瞭。這種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大大降低瞭學習的門檻,讓原本可能隻適閤少數人的知識,變得觸手可及,讓學習哲學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任務。

評分

從一個經常在網絡上獲取知識的當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圖文”部分設計得非常符閤現代閱讀習慣,抓住瞭碎片化時間的精髓。它不是那種讓你必須找一個安靜的下午纔能開始啃的大部頭。那些精心設計的圖文卡片,就像是知識的“精華膠囊”,即便隻有五分鍾的空閑時間,也能快速吸收一個核心觀點。而且,排版和字體選擇也看得齣是用心設計的,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造成視覺疲勞。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學習路徑——你可以先聽音頻建立整體框架,再通過圖文進行重點鞏固和細節補充,或者反過來,先看圖文提綱挈領,再聽音頻進行深入理解。這種靈活性極大地適應瞭不同讀者的學習偏好和時間限製,讓哲學學習不再是需要刻意擠齣的“大塊時間”,而是可以自然融入生活碎片中的一次次有趣的“心智小探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