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STEM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受到了中国学校、家长的热捧。它整合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通过解决真实问题,融合了写作、社会学、艺术等学科内容。它旨在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国内的STEM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学校还未有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在实施STEM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困惑,如如何设计跨学科课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如何进行学生表现评价。基于此,引进美国的STEM案例并进行本土化改良,对于指导中国的STEM教育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本书分为1-6个年级,每个年级配有8个左右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来自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问题,如制作轮子、火山喷发原理探索、建造高塔、绘制校园地图、信息的加密与传递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设计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优化和完善方案的能力。
本书的课例设计按年级分类,每个年级有8个或10个课例。每个课例都从课程背景与目标、课程领域、建议年级、建议时间、课程任务、教学过程等维度进行介绍。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设计思维和科学研究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此外,本书每个课例都配备了评价量规,用于指导教师和学生明确高质量学习要求。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一起讨论制定评价量规。
陈如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课程改革等领域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出版专著有《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效率与民主》《美国教育管理思想》等。
李佩宁,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负责美国STEM课程的引进与本土化,对美国中小学教育理念、核心素养落实、课内外阅读、常用教学手段、课堂管理方式等领域有独到的解读。
l 目录
第1 章 一年级STEM 课例/ 001
一、黑暗中的艺术品—感知世界的触觉 / 002
二、慢下来与停下来—摩擦现象的定量测定与应用 / 007
三、舌尖上的色彩—视觉、味觉的感知与创造 / 012
四、谁咬了我的柠檬蛋糕—感知世界的嗅觉 / 016
五、仔细听,咚咚响—初探振动发声的规律 / 021
六、纸造型设计—初识材料与受力 / 026
七、制作轮子—从身边现象探索本质 / 032
八、助我扬帆—你的设计实用吗 / 036
第2 章 二年级STEM 课例 / 041
一、玻璃球轨道—掌控速度与时间的规律 / 042
二、光和影—寻找与控制科学现象中的定量与变量 / 047
三、火山喷发—运用科学现象,发现科学规律 / 053
四、轻轨消声—设计制作消声屏障 / 058
五、外星动物—环境如何塑造生命形态 / 065
六、纸牌屋—识别边界,不断改进 / 070
七、撞上之前停下来—初探减速运动 / 075
八、隐藏自己—保护色与仿生应用 / 082
第3 章 三年级STEM 课例 / 087
一、太阳科学家—对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088
二、超级跷跷板—平衡极限挑战 / 093
三、盒子吉他—弦的振动频率与音调 / 098
四、建造高塔—严格条件下寻找最优解 / 103
五、跨越河道—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 / 108
六、气象学家—设计并制造研究工具 / 112
七、你听我说—声音的定向传递 / 120
八、创设一个外星人故事—创造性写作 / 125
九、创造外星人物品—打破常规思考 / 130
十、遮风挡雨—材料性能测试 / 134
第4 章 四年级STEM 课例 / 141
一、究竟是液体还是固体—非牛顿流体初探 / 142
二、防震高塔—地震和建筑物设计探究 / 147
三、海上航行Ⅰ—模型设计中的不断改进 / 152
四、漂浮的胡萝卜—密度变化的规律与应用 / 158
五、设计游乐场—想象并动手付诸实践 / 163
六、神奇的植物—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 / 168
七、水乳交融与油水分离—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平衡 / 174
八、硬纸板自动机—初探机械和艺术的交集 / 180
第5 章 五年级STEM 课例 / 185
一、纸飞机—工程技术文档写作 / 186
二、海上航行Ⅱ—力的分解与应用 / 195
三、绘制校园地图—STEM project / 201
四、桥梁悬臂—像工程师一样思考 / 206
五、去火星—探讨宇宙飞船安全着陆的方法 / 212
六、设计热卖的音乐盒—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19
七、物竞天择 “噬”者生存—从鸟喙的功能看进化之旅 / 224
八、拯救企鹅—热传导系列课 / 231
第6 章 六年级STEM 课例 / 251
一、保护鸡蛋—工程设计中的冗余与容错 / 252
二、方寸之间,稳如泰山—运动与平衡 / 257
三、风力使者—我是小创客 / 263
四、海上航行Ⅲ—创客初探 / 269
五、接骨手术—STEM+X,我是医生 / 275
六、小工具与大问题—精确量具的设计、制作和标定 / 281
七、信息的加密与传递—密码学初步 / 287
八、星星有多远—苍穹上的几何 / 297
附录:认知的深度等级工具简介 / 303
参考文献 / 312
—感知世界的触觉
★ 课程背景与目标
相对于其他感觉,触觉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种感觉,但是很多特殊情形需要使用触觉,许多特殊的群体也依赖触觉,如进行攀岩和石窟探险的探险家、盲人等。此外,由于触觉独特的特点,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物体、同一个人对于不同的物体的感知差异性很大,尤其是在准确性和记忆性方面。事实上,触觉是不断进化的生物从祖先那里延续下来的一种古老的知觉。触觉往往是动物重要的定位手段,这可从被除掉触须的猫和老鼠的莽撞行为中看出来,可见对于这两种哺乳动物来说触觉极其重要。而主要以触觉来认识生活环境及其变化的动物(如丝蚓)称为触觉动物。在蜜蜂通过蜂舞报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中,触觉刺激也是主要因素。了解触觉,不仅对于了解人类本身有极大的作用,而且对于了解整个生态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程通过让一年级学生了解触觉和以触觉为主的思维,启迪学生发展感知力与感悟力,了解多种感官的运用与表达。从触觉出发,本课程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触觉所能涵盖和表达的艺术品,在动手实践中深入感受和理解。
★ 课程领域
工程、物理、生物、艺术。
★ 建议年级
一年级。
★ 建议时间
120 分钟。
★ 课程任务
引导学生认识和感知触觉,学习触觉与感受的关系,比较二者的异同;激发学生关注现象、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用语言文字描述触觉,并使用相关材料制作盲文及人脸模型,培养艺术创意。
★ 教学过程一、导入(15 分钟)
1. 简述触觉和神经细胞的概念(10 分钟)
(1) 简述触觉的概念。触觉是接触、滑动、按压等机械刺激的总称。此处应当让学生列举出触觉可以带来的不同感受,比如软与硬、光滑与粗糙,以及压力感、痛感、毛茸茸、弹性形变感。
(2) 简述神经细胞的概念。可以介绍我们的触觉是由于身体的神经细胞受到接触物的刺激形成信号,大脑综合这种信号并自动具体化而形成的。
2. 询问学生对艺术的认识(5 分钟)
根据之前举例说的不同种类型的触觉感受,询问学生如何对触觉感受归类,例如,光滑与粗糙(玻璃与砂纸)、软与硬(橡皮与石块)、虚与实(肥皂泡沫与沙子)。该问题是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学生压力感和痛觉的关系。
二、任务执行与反思(105 分钟)
……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我国教育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STEM教育之风。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普通读者,我翻开《美国STEM课例设计(小学卷)》,立刻被其“美国”标签下的鲜活课例所吸引。它并非泛泛而谈的理念阐述,而是以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设计”为载体,生动地展示了美国小学STEM教育的实践面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小发明”这一主题的设计。它将环保理念与科学技术巧妙结合,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将看似无用的废弃物转化为具有实际功能的物品。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书中对每一个课例的讲解都极其细致,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中期的活动流程,再到后期的成果展示和评价,都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富有启发性的思路。我能够感受到,这些课例的设计者并非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STEM教育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养分,为我国的教育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正激发孩子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教育资源,《美国STEM课例设计(小学卷)》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它对于“跨学科融合”的极致追求。它证明了,STEM教育并非孤立的学科知识灌输,而是能够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设计与制作一个简易的植物生长监测器”的课例所吸引。这个课例不仅涉及了生物学的植物生长知识,还包括了传感器技术、电路设计以及数据记录等工程和技术的元素,甚至还运用了数学中的数据分析方法。孩子们在完成这个项目时,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书中的课例设计,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课例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本书为我们家长和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范本,让我们能够将STEM教育理念真正落地,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坦白讲,我对STEM教育的理解最初停留在“科技、工程、数学”这几个学科的简单组合上,直到我接触到《美国STEM课例设计(小学卷)》,才真正领略到其精妙之处。这本书所呈现的,与其说是“课例”,不如说是“学习体验”的设计。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知识融汇于引人入胜的探究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在挑战中成长。我特别欣赏书中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每一个课例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鼓励孩子们主动去发现、去思考、去尝试。例如,在“设计太阳能小车”的课例中,孩子们需要了解太阳能的原理,选择合适的材料,搭建电路,并对小车的性能进行测试和优化。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节描述都极其到位,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再到如何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都提供了清晰的指导。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供参考的书籍,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STEM教育导师,能够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设计出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
评分我一直认为,STEM教育并非只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造。因此,当我在书店瞥见《美国STEM课例设计(小学卷)》时,便被其“课例设计”这一直击要害的副标题所吸引。阅读之后,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异国教育专家的“秘密武器”。书中并非只是罗列几个零散的STEM活动,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课程框架。我惊喜地发现,每一个课例都仿佛一个精心打磨的“小项目”,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例如,关于“机器人编程入门”的章节,书中提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拖拽指令,而是引导孩子理解逻辑思维、顺序控制以及循环结构,让他们在“指挥”机器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编程的核心概念。更让我赞赏的是,书中的课例设计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在“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单元中,孩子们需要分组讨论,权衡不同方案的优劣,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这种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我深信,掌握了这些课例设计的精髓,家长和老师都能成为孩子STEM学习道路上更得力的引导者,帮助他们在未来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评分作为一名一直关注教育前沿动态的家长,我怀揣着一丝期待与好奇,翻开了这本《美国STEM课例设计(小学卷)》。打开书页的瞬间,扑面而来的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生动鲜活的课堂画面,仿佛我正置身于美国的小学教室,与孩子们一同探索科学的奥秘。书中的课例设计,无一不体现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以及跨学科融合。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桥梁建造”的单元所吸引,它不仅仅是教授物理学的知识,更将工程学、数学以及艺术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科学原理的应用价值。每一个课例都提供了详细的教学目标、活动流程、所需材料以及评估方法,这对于我们家长而言,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操作指南”。我可以看到,这些设计是如何引导孩子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分析数据、提出假设、验证猜想,最终形成解决方案的。这种系统性的思维训练,恰恰是我们当下教育所亟需的。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图片丰富,即使是没有STEM教育背景的家长,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精髓,并从中获得启发,尝试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类似的科学探索活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美国小学STEM教育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份鼓励创新、激发兴趣的教育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