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类聚:古籍版刻书迹例说

艺文类聚:古籍版刻书迹例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祁小春 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古籍
  • 版刻
  • 书迹
  • 艺文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研究
  • 传统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60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318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艺文类聚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96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籍中有大量以书家的手迹上板者,在古籍和书法交叉处诞生的这一全新的领域,便是本书的研究范围。本书是这一领域开创性的著作,作者通过对古籍版刻书迹和书家传世作品的比照研究,来判断古籍版刻中书迹的真伪等问题,是对书法史资料的有益补充。全书分为“方法编”“例说编”“资料编”和“附录编”,通过详细的例举,将宋、元、明、清时期的古籍中所遗留的书家手迹择其精者,一一进行对照研究。书中另附有大量的古籍版刻和书法作品的插图,兼具学术性、资料性和欣赏性。


作者简介

祁小春,江苏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9-2002年历任立命馆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讲师,2002-2007年任佛教大学文学部中国学科专任讲师、助教授。

2007年作为广东省人事厅认定的国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引进回国。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二级教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等。另外还兼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专门的知识、素养及经验,小春先生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不仅受过古籍版本方面的学术训练,还曾对国内各大图书馆收藏的善本古籍做过系统调查,同时更是国内专门研究版刻书法的拓荒者。正因为拥有这些优势,本书所提出的版刻书法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等基本原则便显得具有指导性,高屋建瓴,视野开阔。——刘恒(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从古籍板刻中去发现和寻找书法史新资料这一想法,在中国似未见还有第二人,所以我说祁君是首倡者,应不为过。祁君之所以能有如此发现,应该与他曾亲自整理研究过大量古籍的经历有关,因为他又是书法史研究者,因而才能将此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考察。于是,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就这样诞生了!——杉村邦彦




目录

書法史研究的新視角(代序)………………………………… 一
日文版《中國古籍の板刻書法》杉村邦彦先生序…………… 三
自序……………………………………………………………… 五
方法編…………………………………………………………… 一
一、本研究的對象…………………………………………… 三
二、本研究的特點…………………………………………… 五
三、方法與注意點………………………………………… 一三
例説編………………………………………………………… 五七
一、宋刻本版刻書跡……………………………………… 五九
二、元刻本版刻書跡…………………………………… 一一五
三、明刻本版刻書跡…………………………………… 一八三
四、清刻本版刻書跡…………………………………… 二〇七
結語……………………………………………………… 二三一
資料編……………………………………………………… 二三三
一、宋刻本所見版刻書跡選粹………………………… 二三五
二、元刻本所見版刻書跡選粹………………………… 二六一
三、明刻本所見版刻書跡選粹………………………… 二九五
〔一〕明刻本《顧氏畫譜》版刻書跡選粹………… 二九五
〔二〕明刻本《程氏墨苑》版刻書跡選粹………… 三〇五
〔三〕明刻本《方氏墨譜》版刻書跡選粹………… 三二一
四、清刻本所見版刻書跡選粹…………………………… 三二五
〔一〕清刻本版刻書跡選粹……………………………… 三二五
〔二〕林佶寫刻本《古夫于 亭稿》選粹…………… 三二九
〔三〕清刻本《泛槎圖》版刻書跡選粹…………… 三三四
附録編……………………………………………………… 三五五
一、略述古籍雕版印刷工序流程……………………… 三五七
二、明萬曆刻本《程氏墨苑》書人一覽表…………… 三七四


精彩书摘

一、本研究的對象
在現存的版刻古籍中藴含著豐富的書跡資料,其中凡是古籍中手寫上板的書跡都可稱作「版刻書跡」。版刻書跡的資料非常豐富。一般來説,在宋元明清各時期書籍中使用的字體,與現今出版物的印刷字體不同,通常用手寫體或手寫體演化的刻書字體。特别是古籍中常見的附於卷前卷後的序跋題贊和歌等,其字體大部分是手寫體,這些書跡多出自當時的名人或書家之手,而依靠古籍得以保存了下來。收集整理版刻書跡資料,不僅僅可以彌補書法史中書跡資料的不足,還可以對版刻書跡的書寫者加以考察,并運用書法史學的理論觀點與方法,研究由版刻書跡反映出來的時代審美風氣與個人書法趣味,是書法史論領域迄今爲止罕見嘗試的一個考察。那麽考察古籍版刻書跡,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呢?
第一,書法史研究,實際上是以歷代書人、書跡和書論作爲對象而展開的,因此對歷代書跡資料的收集整理,是書法史領域中最爲基礎的研究之一,而考察版刻書跡,則正屬於這一基礎研究的範圍。一般來説,書籍的刊行出版事業,在任何時代都是一件極爲重要而且十分嚴肅的事,因此歷代古籍中所見的序跋題贊等,往往都是邀請當時的名家撰文并書寫,而這些人的書跡又可以通過書籍而保存下來。衆所周知,由於歷代收藏機構的保存環境條件所限,加上隨著時代的變遷、王朝的更替以及戰亂災害等影響,很多名人書家的書畫真跡聚散亡佚,總體上是越來越少,有些也已散佚不存。然而,其中有一部分却有可能憑藉著古籍古書而保存下來,此即版刻書跡研究的學術意義與價值所在。
第二,除了書法家的書跡之外,古籍版刻書跡的書寫者身份還包括各時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畫家等。古人云「書如其人」,從這些名家書跡中反映出來的書法風格以及審美趣味,當然也是考察書人與作品之間關聯性的重要依據之一。
第三,一般而言,書家、名人手書上板的序跋題贊等文章,往往都是他們用意之作,因此在對待這一類的書寫時,他們必然會預想到作品將流傳後世,并因此而産生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會認真對待,絶不敷衍。因而這類作品的書寫質量之高可想而知,其水準至少是經過書寫者本人認可的,能反映出其真實水準的,這與一般性的應酬之作自然不能同日而語。所以版刻書跡是書寫者水準較高的,也是他們自己較爲滿意的代表之作。
第四,版刻書跡可以彌補書法史資料的不足,具體包括文獻記載與書跡作品之不足。歷代關於書人和書跡的文獻,比如唐代張彦遠編《法書要録》,保存了大量與書法相關的早期文獻;此後又有北宋朱長文編《墨池編》、佚名撰《宣和書譜》,南宋陳思編《書苑菁華》,明陶宗儀著《書史會要》、王世貞編《王氏書苑》《古今法書苑》和清人編《佩文齋書畫譜》等,都屬於這一類的文獻,數量龐大,十分豐富。除此外還有正史、野史、文集、地方志和書畫録等。然而,其中所著録的書人作品有不少已經失傳,或即使有傳世者也極爲罕見,但在版刻中却得以保存,這一類的實例有不少,可彌補書法史作品資料的不足。遺憾的是,迄今爲止相關研究極少,除了清代的書籍目録、題跋、筆記和野史中偶爾言及外,幾乎無人做專門研究。清代書目、題跋、筆記和野史偶有言及者,如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居易録》、朱彝尊《曝書亭集》、何焯《義門讀書記》、盧文弨《抱經堂集》、錢大昕《竹汀先生日記鈔》、《天禄琳琅書目》、顧廣圻《思適齋文集》、錢泰吉《甘泉鄉人稿》、徐康《前塵夢影録》、葉德輝《書林清話》、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陸心源《儀顧堂題跋》《皕宋樓藏書志》、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等。因爲直至今天,正式討論此問題的研究論著還十分少見,所以可以這樣説,在版刻書跡的研究領域裏,還有相當廣闊的空間可供開拓和深入挖掘。


前言/序言

書法史研究的新視角(代序)

對於書法史研究來説,除了研究方法的正確、得法之外,研究對象的選擇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而書法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對象或依據,就是歷代書家留下的書跡。在照相印刷技術問世以前,書法的複製傳播最常用的手段是鐫刻。説到鐫刻,以前研究者主要關注於碑版和法帖,如今祁小春教授的《古籍版刻書跡例説》又爲我們展示了一個長久以來被忽視的領域——古籍版刻中的書法。
從宋代開始,雕版印刷術普遍應用,雕刻書籍所使用的字形體勢,始終與書法藝術有着密切的聯繫。今天大家都習慣於把雕刻書版所用的字體稱爲「宋體字」,其實宋體字的最初源頭正是來自於唐代楷書名家歐陽詢、顔真卿等人的書法風格。另外,隨著雕版印刷業的繁榮,鐫刻技法及所用字體不斷豐富,將書寫者的手跡直接刻版印刷的做法也很快被普遍采用。這種現象不僅進一步擴展了書法藝術的傳播手段,同時也使得許多没有或極少有真跡流傳於世的書家、文人的書法面貌,借助雕版書籍而保存下來。然而由於中國古籍的研究是一項專門的學問,需要專業的知識、經驗及學術素養,所以大多數書法史研究者對這一領域鮮有涉及。
祁小春先生大學畢業後曾從事古籍整理研究的工作,在版本目録學上有扎實的基礎;又因工作需要,曾遍訪各大圖書館的古籍收藏,見識豐富。同時他還師從名家學習書法篆刻并從事書法史的研究,對搜集歷代名家的書跡資料十分留心。正是由於如此的學術基礎和背景,使他能夠將書法史研究與古籍版本研究結合起來,利用中國歷代古籍中保存下來的書跡資料,爲自己的書法史研究找到了一個獨特的切入點。
二十年前,正在日本留學、工作的小春先生曾出版了日文著作《中國古籍の板刻書法》,以圖版爲主,收録了大量宋元明清的版刻書法資料。而在該書篇幅不多的研究文字中,則討論了版刻書法研究的對象、目的、方法,以及與版本目録學和書法史學的關係,并對歷代版刻書法做了概括論述,可以説已經初步確立了作者版刻書法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如今的中文版《古籍版刻書跡例説》,圖版資料大大充實、豐富,研究文字則更爲完整、全面,特别是增加了大量對具體書籍版本、所刻書跡及作者的考證與解説,與前書相比,學術含量顯著增加,是一部更爲成熟和系統的研究成果。
在我看來,本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作者對於版刻書法研究的對象、意義與方法做了系統、概括的闡釋。前面説過,這一領域的研究,需要專門的知識、素養及經驗,小春先生在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他不僅受過古籍版本方面的學術訓練,還曾對國内各大圖書館收藏的善本古籍做過系統調查,同時更是國内專門研究版刻書法的拓荒者。正因爲擁有這些優勢,本書所提出的版刻書法研究的對象、目的、方法等基本原則便顯得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高屋建瓴,視野開闊。其次,本書收録的大量宋元明清版刻書跡資料,爲書法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角度,開拓了視野,啓發了新的研究方法。古籍中的版刻書跡如果單獨來看,雖然有拾遺補闕的價值,但通常是個體的、零星的,而一旦將這些資料集中起來做全面考察,便可以發現這其實是一座書法「寶庫」。除了其中埋藏著許多不爲人知的書家、文人書跡,往往能令人有意外收穫之外,版刻書跡還與書法史上的碑刻、摹拓、刻帖等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繫,對其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研究,可以大大補充有關書法史特别是書法複製傳播方式的認知。再次,對版刻書法的研究,還將書法史研究與古籍版本研究聯繫起來。書法史與古籍版本這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由於書法藝術的連接,各自都得到了拓展、補充和豐富,從而使後人對於傳統文化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藝術能夠有進一步的瞭解和感受。
小春先生在本書的自序中説道,本著的體例偏重於介紹,許多具體問題都有待於今後的個案研究。可見他還將對版刻書法做持續、深入的研究,這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期待。我相信,這部著作面世後,一定會引起書法史研究者的關注,也會有同道者加入版刻書跡研究中來。隨著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現,本書的引領、倡導意義將會越來越凸顯出來。

二〇一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劉 恒



《艺文类聚:古籍版刻书迹例说》 内容简介 《艺文类聚:古籍版刻书迹例说》并非一本讲述具体某部古籍内容的书籍,而是聚焦于中国古代版刻技艺与文献流传这一重要文化史范畴的专著。本书以“艺文类聚”为名,寓意将散落在各个时代、不同流派的古籍版刻精华汇聚一堂,通过精选的例证,深入浅出地剖析中国古代版刻书迹的艺术价值、技术演变、文化意义及其在知识传播中的地位。 本书的写作视角独特,着眼于“版刻书迹”这一物质文化载体,而非仅仅关注书籍内容的学术研究。它将目光投向了雕版印刷的工艺本身,以及这些雕版所承载的时代烙印。通过对大量珍贵古籍版刻实物的细致观察与梳理,作者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古代书籍生产、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的立体画卷。 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的主体内容,正如其名所示,将围绕“艺文类聚”与“古籍版刻书迹例说”两个核心展开。 “艺文类聚”: 这部分并非指对某一部《艺文类聚》的解读,而是作者借用这个概念,意在呈现一个广阔的视野,涵盖中国古代版刻史上的重要时期、代表性流派以及不同类型书籍的版刻特征。作者将按照时间脉络和地域特色,对不同朝代的版刻风格进行梳理和归类,从南北朝的早期探索,到唐宋的繁荣发展,再到元明清的精雕细琢,勾勒出中国版刻技艺的演进轨迹。同时,也会涉及官方刊印、书坊刻书、私家刻书等不同出版模式下形成的版刻特色。 “古籍版刻书迹例说”: 这是本书的核心与亮点所在。作者选取了数以百计、具有代表性的古籍版刻实物作为例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这些“书迹”进行深入的“例说”。这些例证并非随意挑选,而是经过作者的精心遴选,涵盖了: 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 从敦煌出土的唐代写经印本,到宋代的活字印刷与精美雕版,再到元代的版式创新,以及明清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如宋椠本的古朴典雅,明代坊刻本的精巧细腻,清代官刻本的严谨规范,以及各种插图本、戏曲本、小说本的艺术特色。 不同材质与工艺的体现: 深入分析木刻、铜活字、泥活字等不同印刷材质的特点,以及雕版过程中阴刻、阳刻、浅雕、深雕等技法的运用,探讨不同工艺如何影响书迹的视觉效果和质感。 版式设计与编排的艺术: 详细解读古籍的版框、行款、字口、眉眼、插图等版式设计元素,分析其在信息传达、审美情趣和时代风格上的体现。例如,唐宋时期相对简洁的版式,明清时期对插图的重视和多样化的版式布局。 字体风格与刻工技艺: 探讨宋代宋体、明代宋体、明朝楷体、清代仿宋体等不同时代、不同字体的演变,以及刻工在字口处理、线条流畅度、墨色均匀度等方面的精湛技艺。通过对刻工笔触的分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艺术判断和审美追求。 插图与装饰图案的价值: 重点关注古籍中的插图(如医书、农书、图谱、小说插图等)和装饰性纹样。分析这些图画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以及它们在辅助文字理解、增强阅读趣味、体现时代审美等方面的作用。例如,精美的花纹边框、寓意深刻的插画,都是版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的流传与版本差异: 结合具体的版刻书迹,探讨同一部古籍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刊刻年代、刻工、地域、流传途径等信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古籍版本的复杂性和版本学研究的重要性。 写作方法与特色 本书的写作遵循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但又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作者强调“实证”研究,即所有论述都建立在对具体版刻书迹的观察和分析之上。 细致的实物观察: 作者将以一种“近乎考古”的精神,对每一件例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其材质、尺寸、刻工特点、字体风格、版式布局、墨色质感等一切可察觉的细节。 图文并茂的呈现: 书中将大量运用高质量的版刻书迹图片,通过高清的复制,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古籍版刻的魅力。图片不仅是插图,更是论证的核心依据,作者将通过图片引导读者发现版刻艺术的精妙之处。 跨学科的融合: 本书并非局限于文献学或艺术史的单一视角,而是融合了文献学、版本学、历史学、艺术史、工艺美术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力求从多个维度理解古籍版刻的价值。 人文关怀的注入: 在对版刻技艺的技法分析之外,作者还会深入探讨版刻背后的工匠精神、时代审美、文化观念以及知识传播的社会背景,赋予冷冰冰的版刻实物以温度和人文关怀。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艺文类聚:古籍版刻书迹例说》旨在填补学界在系统性研究中国古代版刻书迹方面的空白。 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将为古籍版本学、版刻史、印刷史、中国古代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图像资料和深入的分析,是进行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普及古籍版刻知识: 对于广大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版刻艺术的绝佳途径。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对古籍文献的欣赏能力,认识到古籍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丰富信息和独特艺术审美的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对精美绝伦的版刻书迹的梳理与解读,本书有助于唤醒公众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弘扬中华民族在印刷术和图书制作方面的卓越成就,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警醒后人: 在数字化时代,纸质书籍的生产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本书的出版,也是对古代精湛工艺的一种致敬,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当下文化生产方式的思考,警醒我们珍视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艺文类聚:古籍版刻书迹例说》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普及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宏大的视野,精细的分析,生动的例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版刻世界,是了解和欣赏中华古籍之美的必读之书。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珍贵文化遗产的深刻解读与有力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一直对古籍的版刻和书迹颇感兴趣,尤其喜欢那种纸张泛黄、墨迹古朴的感觉。最近终于有机会拿到这本《艺文类聚:古籍版刻书迹例说》,还没深入阅读,光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我猜这本书会像一个引人入胜的博物馆,带我穿梭回古代的书香世界。每一页的排版,甚至每一个字的点画,都可能蕴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或是某位书法大家的风骨。我特别好奇书里会不会收录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古籍,比如《永乐大典》或者《四库全书》的某些部分,它们是如何被雕版印刷,又是如何流传至今的?书中对于版刻的工艺,比如雕刻的力度、刀法的差异,会不会有细致的讲解?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画面:在柔和的光线下,指尖轻轻拂过书页,感受那穿越时空的质感,想象着雕版工匠一丝不苟地刻下每一个字的情景。这绝对是一场视觉和精神的双重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让它点亮我的阅读时光。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技术宅”来说,一本书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呈现方式同样能够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艺文类聚:古籍版刻书迹例说》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性和研究性。我猜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古籍版刻的工艺流程,从原材料的选择(比如纸张的质地、墨的配方),到雕版、印刷的各个环节,都会有详尽的介绍。我特别想了解,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精密度地完成这些工作的?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版刻技艺,比如粗犷豪放的风格和精雕细琢的风格,它们分别代表了怎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我还会关注书中对版刻图案、花纹、以及插图的研究,这些同样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窥见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体会到知识传承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由衷赞叹。

评分

当我看到《艺文类聚:古籍版刻书迹例说》这个名字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古色古香的画面。我总觉得,纸张和墨迹本身,就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艺术。这本书的名字,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种“物”的迷恋。我猜测,书中应该会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示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籍,它们的封面、内页、甚至是书口、书脊,都会呈现出与现代印刷品截然不同的风貌。我尤其希望看到,那些历经沧桑的版刻,其文字的雕刻痕迹、墨色的深浅变化,甚至是纸张的纹理,都能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呈现。这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文献的记录,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鉴赏。我会仔细品味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版刻风格的介绍,比如唐代的写经,宋代的雕版印刷,明代的活字印刷,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这会不会是一本能够让我沉浸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书?我期待它能够带给我视觉上的享受,更能够激发我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深厚情感。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书名里“艺文类聚”几个字吸引的,感觉它涵盖的知识面会很广,而且“古籍版刻书迹例说”的副标题又精准地定位了内容,勾勒出一种研究性的、探讨性的视角。我一直觉得,了解一本书的“前世今生”,也就是它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对于更深层次地理解其内容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想象一下,同一篇古文,如果在不同时代的版刻中呈现出不同的字形、不同的编排,这背后蕴含了多少文化变迁、审美取向的演变?这本书会不会从材料、字体、行款、装帧等方面,为我们揭示这些细微之处的奥秘?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于宋代、明代、清代等不同时期版刻风格的区分,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书坊的特色。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古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文字本身,也体现在他们如何精巧地将文字“物化”,让知识得以传承和流布。这不仅仅是对古籍本身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古代工艺美术、印刷技术、甚至社会文化生态的立体感知。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苛刻追求的读者,尤其是在阅读历史类书籍的时候。《艺文类聚:古籍版刻书迹例说》这个书名,立刻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满足我的这种“挑剔”。“例说”这两个字,预示着书中不会是泛泛而谈,而是会选取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古籍版刻实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像考古学家一样,从那些模糊的墨痕、斑驳的纸张中,发掘出被时光掩埋的信息。比如,一张残破的宋版书页,上面可能隐藏着印章、题跋、甚至当时的批注,这些细节都能构成一个独特的文本。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辨别不同版本,如何判断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版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错字”、“衍文”、“倒字”等,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案例分析和解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带着审视的目光,去欣赏和解读那些流传下来的古籍。这不仅仅是看图,更是一种学习如何“看懂”古籍的方法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